日期:2021-10-02
這是杜甫詩三首教學資料,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能在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再創造。
2、能舉一反三地學習更多更好的詩歌。
【教學重點】
對詩歌的吟詠和對思想感情的體會。
【教學難點】
對詩歌的再創造。
【教學設想】
1、安排三課時。
2、方法:朗讀法、研討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望岳》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杜甫的《望岳》詩有三首,分詠東岳、南岳和西岳。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
二、整體感知
1、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
2、字詞譯釋:
⑴鐘:聚。
⑵會當:唐人口語,一定要
⑶凌:登,乘。(又如:壯志凌云)
三、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1、岱宗兩句。
⑴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
⑵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⑶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2、造化兩句。
⑴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
⑵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據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3、蕩胸兩句。
⑴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
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云;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
⑵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4、會當兩句。
⑴絕頂,極頂,指玉皇頂。
⑵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
這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⑶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哲理?
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四、總結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發生以后,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于這動蕩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后,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么?
學生自由發言。
五、作業
背誦、默寫本詩。
第二課時學習《春望》
一、朗讀全詩
二、介紹寫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于次年三月。
三、賞析本詩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濃淡淡,動奪天巧。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四、作業
背誦、默寫全詩。
第三課時學習《石壕吏》
一、介紹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后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退守河陽,洛陽一帶又騷動起來。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這番痛苦的經歷凝集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別》。
這是一首古體敘事詩,用了白描手法,詩人對故事作了客觀描述,看似沒有主觀感情參與,但在事件的發生過程中,讀者會感到處處有詩人在,敘事帶有明顯的抒情色彩。兩個一何是詩人感受到的差役的兇暴、老嫗的悲苦;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死是詩人聽說了一家人已為國家作出了多大的犧牲,出入無完裙食不裹腹、衣不蔽體是戰爭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如聞泣幽咽獨與老翁別詩人親身感受到這一家的悲慘遭遇。
本詩通過一家人在安史之亂時期的悲慘遭遇,真實的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的同情和對戰爭的厭惡。
二、范讀課文
1、正音:逾墻走()鄴城戍()老嫗()泣幽咽()
2、學生讀課文。
三、參看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把握重點詩語的解釋
四、按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給課文分段
五、分析
1、這首詩中刻畫了哪兩個主要人物?
2、敘事的線索是什么?
3、說說本文的寫作方法。
⑴圍繞主題組織材料。全詩緊扣吏促人、婦訴苦,與這兩者無關或關系不大的事情一概不寫。
⑵明寫和暗寫相結合。
⑶條理清楚,結構完整。
六、作業
改寫成記敘文。
改寫要求:
1、人稱:第一、第三都可。
2、變換表達方式:將直接敘述改為人物對話。
3、人物不變。
4、順序不變。
5、主題不變。
6、聯系背景,構建生活場景。
注意事項:
字數不少于500字。
【學習目標】
1、總體感知詩歌內容,了解詩意,體會詩情,背誦詩篇。
2、大致了解詩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詩歌的風格變化的原因。
【學習重難點】
1、了解詩歌寫作的時代背景,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詩歌的風格變化。
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廣為流傳的名句,培養初步的鑒賞分析能力。
【學習流程】
1、資料積累——走近杜甫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李杜”。他的詩歌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朽,廣泛而尖銳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矛盾,內容深刻。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此被稱為“詩史”。現在我們要集中學習的.是他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三首詩歌,從中可我們以看出作者思想的發展變化和當時的社會狀態。請利用課余時間完成:
(1)歸納整理關于杜甫生平思想的有關材料。
(2)了解三首詩相關背景資料,特別要了解《石壕吏》展現的是怎樣的一場戰爭?回顧學過的歷史,結合課文下面注釋,了解這場戰爭并與小組同學交流你的看法。
(3)杜甫“三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別”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體感知
(1)《望岳》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2)《石壕吏》詩中描寫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寫戰爭之慘烈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老婦已被官吏捉走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讀賞析賞析《望岳》與《春望》。
(1)兩詩中最讓你感到心胸激蕩的各是哪兩句?說說偏愛這兩句的理由。
(2)合作探究:
①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
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②《春望》與《望岳》比較,詩歌風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4、合作探究:閱讀賞析《石壕吏》
(1)老婦人對戰爭的態度怎樣?
(2)石壕村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被捉的老嫗的命運將會是怎樣呢?
5、有人認為《石壕吏》中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
婦對話的情景,以第一人稱“我”為敘述視角,把《石壕吏》這首詩改寫為現代短文。
提示:可以展開合理的聯想與想象,對詩中的情節進行具體的描述。
6、拓展閱讀。
《新安吏》(節選)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府貼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縣。中男:指十八歲以上,二十三歲以下成丁。這是唐天寶初年兵役制度規定的。伶俜:形容孤獨。俜:pīng。
(1)結合詩中文意思考,如果將“肥男有母送”改為“肥男父母送”行嗎?為什么?
(2)“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讀完本文,你有什么收獲或體會,把它記錄下來與同學交流。
25杜甫詩三首
1、“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指:《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1)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齊魯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鐘神秀),山勢之高峻(陰陽割昏曉;會當凌色頂,一賢眾山小)。
(2)三男鄴城戍 二男新戰死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3、(1)①“陰陽割昏曉”中“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寫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含義:它不只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抒發了詩人向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于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
③“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都在淪陷后已經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降臨到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如此強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觸目驚心呢!一座繁華似錦的城市,曾幾何時,竟被毀壞到了“無余物”“無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這一聯雖是寫景,卻也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
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聯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認為這是擬人寫法,意思是由于戰亂,都城破敗,仿佛話、花也像人一樣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世間的離別而驚心。還有一種通行的解釋是:花、鳥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目,但詩人因為感傷時事,所以看到花開反而黯然淚下;因為久別家鄉,所以一聽鳥鳴反而倍覺心驚。
(2)A《望岳》全詩可分為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前兩聯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后兩聯,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的是詩人的感受。
《春望》本詩前四句寫春城破敗的景象,包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表達了詩人深沉含蓄的感情:憂國傷時、念家悲己。
B《望岳》敘寫少年志,《春望》抒盡家國愁
詩風轉變:激昂豪邁——沉痛憂傷
(轉變原因:《望岳》寫于開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贊美泰山,表露詩人遠大抱負的;《春望》寫于安史之亂時期傳達了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
4、(1)她對戰爭的態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具體表現: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婦啼一何苦;另一方面,又積極支援這場平叛戰爭,具體表現: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拓展:老婦人是杜甫筆下一個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過這一形象,反映了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唐朝人民雖怨恨戰爭,但終究咬緊牙關,含著眼淚,義無返顧地走上前線支持了平叛戰爭。)
(2)能進行合理想象即可。
5、略
6、(1)不行。上邊有“縣小更無丁”一句說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所以只有母親送行。
(2)表達了作者對應征“中男”的無限同情之心。
教學目標 :
《杜甫詩三首》教學設計
1、知識與能力: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提高對詩歌藝術的審美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反復誦讀,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理解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感受作者人格的偉大。
教材簡析:杜甫是唐代的大詩人,他的詩作在總體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這三首詩寫于不同的歷史時期:《望岳》寫于所謂“開元盛世”,其時詩人才二十四五歲,詩中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寫于“安史之亂”前期,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注與同情。學習時要用心把握詩作風格的變化。
課前準備:
1、學生:借助工具書解決不懂的文言字詞,查閱相關的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知識。
2、教師:查閱資料,準備錄音機、磁帶或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杜甫的《望岳》、《春望》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
杜甫:號稱“詩圣”,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朽,廣泛而尖銳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矛盾,內容深刻。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朝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此,被稱為“詩史”。現在我們來集中學習他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三首詩歌,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發展變化和當時的社會狀態。
二、學習《望岳》:
1、播放錄音,學生朗讀。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教師從節奏、語調、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
3、師生同讀,同時多媒體顯示朗讀節奏、重音,要求學生讀出感情。
4、分組朗讀交流,理解詩歌的竟境美。
(1)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齊魯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鐘神秀),山勢之高峻(陰陽割昏曉;會當凌色頂,一賢眾山小)。
(2)全詩中最讓你感到心胸激蕩的`兩句?說說偏愛這兩句的理由。
(3)作者當時為什么有這樣的理解呢?
明確:1、唐朝盛世。2、詩人年輕,意氣風發。3、漫游泰山,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進而透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
5、合作探究:
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6、朗讀背誦,并以“我想對杜甫說,詩人啊,你………”的句式,講講你學了《望岳》的感受與收獲。
三、閱讀賞析《春望》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讀出節奏、讀準重音、讀出感情。
2、學生分組討論與交流:這首詩與《望岳》在內容上有哪些不同?詩歌風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四、創新學習,能力升級
1、學生合作討論,完成課后練習三。并分別以這兩首詩的題目為上、下聯的開頭,試寫一組對偶句。(示例:《望岳》敘寫少年志,《春望》抒盡家國愁)。
2、有人將“國破山河在”一句中的兩個字調換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條保護環境的警示語,你能寫出這個句子嗎?(明確:國在山河破)
3、把這兩首詩譯成現代詩歌,盡量做到押韻。
五、朗讀背誦這兩首詩。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石壕吏》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
從年青時期朝氣蓬勃到中年目睹戰亂的杜甫,詩歌中吟詠的感情也發生了變化,今天這節課我們來讀一讀杜甫的《石壕吏》。
二、介紹有關《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758年,為平息安史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二十萬圍攻安慶緒所占的鄴郡(現河南省安陽縣),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現河南省孟縣西),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徑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一組詩《三吏三別》,《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誦讀品悟:
1、多媒體范讀,學生聽讀。正音正字,掌握節奏,領會情感。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讀準節奏,讀出情感。
3、學生譯讀全詩,借助注釋和參考資料,疏通詩文大意,并在小組內交流。
4、探究交流:杜甫曾言“語不驚人死不休”。你認為在這首詩中有哪些驚人之語?試作賞析。
四、創新實踐、能力升級:
完成課后練習二。
五、課堂小結:
這三首詩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經歷中所作的,總體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作者在詩風和詩情上也有了一定的變化。大家一定要細細品味,認真體會。
六、朗讀背誦《杜甫詩三首》。
【目標聚焦】
《杜甫詩三首》優秀教學設計
1、總體感知課文,了解詩意,體會詩情,背誦詩篇。
2、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的藝術特色。
3、大致了解詩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詩歌的風格變化。
【要領提示】
1、教學中要多讀,在誦讀中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誦讀教學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但一次次的誦讀不應停留在同一個層次上,應該是每一次誦讀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領悟,通過朗讀把這種感受和領悟表現出來。教師要在啟發學生整體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礎 上,做一些朗讀技法方面的指導,效果會更好。
2、有些表現重大事件,與詩人經歷、處境密切相關的詩歌,要對其產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詩歌的風格變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廣為流傳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鑒賞分析。
【教學設想】
1、學生自主學習。教學中進行無提問式設計,學生自己收集資料,自己品味美點,定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而教師是學習的合作者。
2、強調朗讀。古代詩文都強調朗讀,但詩的朗讀更應高于文的朗讀,要讀出情感,讀出意境,讀出節奏,甚至可以安排學生像古人那樣吟誦、吟唱。
3、要做好課前預習,有關背景材料準備充分。
【實例探究】
《杜甫詩三首》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課堂導入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李杜”。他的詩歌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朽,廣泛而尖銳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矛盾,內容深刻。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此被稱為“詩史”。現在我們來集中學習他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三首詩歌,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發展變化和當時的社會狀態。
〖資源共享,走近杜甫
課堂交流關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關材料。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小組討論、交流,將所搜集到的材料歸納整理,然后課堂發言,并補充完整:
杜甫,唐代大詩人,字子美,詩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稱。年輕時舉進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寶時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后居長安近十年,安史之亂,逃至鳳翔,見唐肅宗,任左拾遺。長安收復后回京,不久辭官,移居成都。晚年攜家眷離開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帶,死于途中。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處在唐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時代。他懷有忠君愛國、積極用世的抱負,但因仕途失意,又歷經禍亂,有志不展,生活貧困,因而能體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歌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刻,境界廣闊,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杜甫創造性地發揮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發展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傳統,豐富和提高了詩歌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表現力,并形成了“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
以上內容教師可根據情況增刪,但一定要為學生理解詩歌做好背景介紹。
〖一詩四讀,理解詩意
一、吟讀 ,按照詩的個性來讀,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讀
古詩講究平仄壓韻,講究對偶,句式整齊,讀起來有節奏感、有音韻美。這些特點是由詩歌的形式決定的。但不同內容、不同風格也是影響詩歌朗讀效果的因素。同時把握好每首詩中作者的情感是讀好一首詩的關鍵。《望岳》寫于開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贊美泰山,表露詩人遠大抱負的,要讀得激昂豪邁。《春望》寫于安史之亂時期傳達了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讀出沉痛憂傷。
二、譯讀,以詩譯詩,用詩歌的語言和形式來翻譯古詩,譯出來的現代文最好也要押韻
《望岳》:學生讀原詩,教師示范譯詩:
五岳之首的泰山景象如何?
這些青山聳立在齊魯間。
大自然的神奇秀美聚集在此,
山北山南如黃昏清晨不一般。
云層翻滾蕩滌著我的心胸,
注目飛鳥入林直到看不到。
我定要登上最高峰,
舉目縱觀傲視群山。
《春望》:教師讀原詩,學生譯詩。
山河依舊而國都已經破殘,
春天的京城荒樹野草蔓延。
感念時事看見花草就想落淚,
痛惜離別聽到鳥鳴倍覺心寒。
戰火接連從去年三月燒到今年三月,
一封家書抵換萬兩黃金。
白頭發已經越撓越稀,
簡直是梳不成髻插不住簪。
三、背譯
《望岳》全詩可分為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前兩聯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后兩 聯,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的是詩人的感受。
《春望》本詩前四句寫春城破敗的景象,包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表達了詩人深沉含蓄的感情:憂國傷時、念家悲己。
梳理清楚了詩的寫作思路,背誦起來就容易多了。
四、賞讀
教師示范賞析:“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么難得,多么珍貴啊!“萬金”,古代以十兩黃金為一金。極力寫出了難得和珍貴的程度。此句所流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產生感情共鳴,因而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
學生分小組討論,品味賞析:
1、“陰陽割昏曉”中“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寫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含義:它不只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抒發了詩人向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于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
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都在淪陷后已經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降臨到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如此強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觸目驚心呢!一座繁華似錦的城市,曾幾何時,竟被毀壞到了“無余物”“無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這一聯雖是寫景,卻也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
〖設計選題,課外探究
1、“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聯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認為這是擬人寫法,意思是由于戰亂,都城破敗,仿佛話、花也像人一樣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世間的離別而驚心。還有一種通行的解釋是:花、鳥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目,但詩人因為感傷時事,所以看到花開反而黯然淚下;因為久別家鄉,所以一聽鳥鳴反而倍覺心驚。你贊成哪一種解釋?理由是什么?
2、反襯是詩歌常使用的手法,即以甲物之是來襯乙物之非。《春望》開頭兩句就使用了這一手法。請分析。
研究方法:
⑴ 搜集關于《春望》的資料,包括不同版本的注釋、選講、賞析、評論、背景資料等。
⑵ 搜集關于作者的資料,包括生平、年譜、思想、背景資料等。
⑶ 仔細研讀這首詩,獲得自己的感悟。
⑷ 參閱各方面的資料,說出自己的觀點。
推薦書目:
《唐詩鑒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
陳伯海主編《唐詩匯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孫育華主編《唐詩鑒賞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賀新輝主編《全唐詩鑒賞詞典》,中國婦女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陶道恕主編《杜甫詩歌鑒賞集》,巴蜀書社,1993年10月第一次第一版。
第二課時
〖創設情境,課堂導入
多媒體課件展示蔣兆和先生的名畫《流民圖》中《西望長安》,二胡名曲《江河水》緩緩響起。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用各種形式反復朗讀,將詩歌讀熟。教師要特別強調要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中人物的感情和詩人的思想感情,體會場面的氣氛和詩歌的意境。
理解詞語,復述課文。
〖師生互動,深入探究
1、作為一名女性,我對文中老婦人的兒媳婦“出入無完裙”,感受特別深刻。裙:古謂下裳,上古時代,男女服裝差別不大,區分也不嚴格。唐代以后,婦女穿裙之風大盛,男以穿袍為常服,女以裙為常服,后泛指衣服。為什么連一件會客的衣服都沒有?(生活貧困)為什么會如此貧困呢?(戰爭)
2、這是一場怎樣的戰爭?同學們學過歷史,請結合課下注釋,談談這場戰爭。
公元758年,為平息安(祿山)史(思明)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占的鄴(Yè)郡(現在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現在河南孟州市),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當時詩人任華州司功參軍,管理地方祭祀、禮樂、學校、選舉、考課等文教工作),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他目睹了戰亂中人民的苦難。
3、是戰爭使這個家庭生活貧困艱難。老婦人一家僅僅是生活貧困嗎?他們為這場戰爭還付出了什么?(二子戰死沙場 一子茍且偷生 孀妻弱子無依 老婦自請應役)
在了解這個家庭的命運的同時,進一步在語境中落實字詞。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茍且活著。已: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請,請讓我。應:應征。猶得:還能夠。
4、“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從軍”,可這兒連老婦人都要去應征到軍中作飯,可見當時戰爭的激烈、殘酷。有唐史為證:
陳陶之戰,四余萬唐軍一日內為國捐軀。
潼關戰役,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
鄴城失利,郭子儀等率領的唐軍,戰馬萬匹,只剩三千。甲杖十萬,幾乎全部喪盡。
這時唐王朝急需補充兵力,重整旗鼓,詩中哪句話可以看出這一點?(有吏夜捉人)
5、為什么不說“征兵”“招兵”“點兵”而說 “捉人”?
“捉” 字頗具春秋筆法,說明這絕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亂搜捕。這的確稱得上“一字之貶,嚴于斧鉞”。“捉人”也與“捉壯丁”的內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內涵則比較具體。玄宗天寶律法規定:“制十八為中男,二十二為丁”(《舊唐書·食貨志》),二十二歲才是壯丁年齡,而現在驅盡壯丁,及于老弱。
6、夜:為什么夜間出動?
一則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二則表明縣吏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
7、從“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著怎樣的嘴臉?(兇惡殘暴,如狼似虎)下面我們換個角度,來個換位思考,如果我們站在“吏”──一個部隊的下層官吏的立場,說說他為什么“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過是一個下層的小長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嗎?他家里也許還有妻兒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夕保。
8、這場戰爭不僅給下層勞動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給象石壕吏這樣的下層長官帶來了深深的恐懼。戰爭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造成生活貧困,勞動力急劇減少,“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據歷史記載,安史之亂后,全國人口只有1690萬強,比玄宗天寶十三年減少近十分之七。戰亂之后,唐朝由極盛轉向衰弱。
人們討厭這種破壞安定和平生活的戰爭,就老婦人而言,她對戰爭的態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有哪些表現?(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婦啼一何苦)另一方面,又積極支援這場平叛戰爭,請同學們根據創設的情境,合理揣測想象老婦人此時的心理活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