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0
這是西塞山教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導入《西塞山懷古》:
以前同學們學過的“金陵五題”組詩里的《石頭城》、《烏衣巷》,就屬于詠史懷古詩。學生一起背誦這兩首詩: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二首懷古詩的作者是劉禹錫,側重寫昔盛今衰的感慨,從而諷喻統治者。下面學習劉禹錫的另一首《西塞山懷古》。此首懷古詩被譽為“金陵懷古之冠”,讀后請思考這首詩有何優點。
二.簡介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他是中唐時期杰出的詩人、進步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晚年曾任太子賓客,后世稱劉賓客。諷喻詩、竹枝詞、懷古詩是劉禹錫詩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兩者在中國詩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劉禹錫一向反對藩鎮割據,渴望四海統一,《西塞山懷古》就表達了詩人這種強烈的愿望。
三.朗讀與背誦課文。
范讀——學生齊讀——自己讀——背誦
四.解題: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東面的長江邊,形勢險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是我們熟悉的對南京的美稱。六朝古都,是指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六個政權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會,則是除了前述六個政權外,還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國、民國時期把南京作為首都。)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八二四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此詩。
五.賞析課文:
1.懷古:
首聯寫出了什么氣勢?那兩個字用得好?詩詞前兩句寫西晉王濬率領著高大威武的戰船,順江而下,討伐東吳,金陵城中的士氣黯然消失。一“下”:符合地里形式——上有向下游進軍,符合歷史事實——西晉攻下了東吳;一“收”,東吳的望風披靡,自孫吳以來,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據了這龍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穩固,所謂的“金陵王氣”對統治者都起過強心作用。事實呢,在王俊軍隊的強勁攻勢下,“金陵王氣”黯然收斂,孫吳王朝徹底覆滅了。不僅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個個短命。
頷聯:思考此聯把晉吳之戰的形勢從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繪?什么手法?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從形象上看,一橫一豎,一下沉一高揚;從色彩上看一邊是晉軍燒毀鐵鎖的沖天火光,一邊是投向的白旗;從氣氛上,晉軍得勝趾高氣揚,東吳兵敗無限凄慘。對比的手法。煞費苦心的“千尋鐵鎖”也不能挽回敗局,長長的'鐵鏈極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卻寂靜冷清地掛在石頭城頭上。“沉”和“出”兩個字也極其細膩傳神,點出孫吳政權氣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頹勢和潰敗時的驚慌失措之丑態。這四句詩簡潔,洗練,在對比中寫出了戰爭雙方的強弱,更寫出了勝利者那種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敗者黯然失色,倉皇逃竄的神態。
然而,詩歌本義并不在描寫這場恢弘的戰事。我們更深一層想,一個既具有天然的地理優勢,又擁有強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為什么在轉眼間就化為烏有了呢?
我們從作者的另一首詩歌《金陵懷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何“天塹”都會是“得民心者”的通途。這兩聯都是詠史詩的敘述部分,首聯是總敘,聲勢逼人;次聯是具體描繪,形象生動。
2.感今:
頸聯“人世幾回傷往事”或許并不僅僅指上文西晉王濬進攻東吳的事,金陵經歷了若干的朝代的興亡,這樣的興亡交替都讓后人浩嘆,升起傷懷之感,但金陵古城卻“山形依舊枕漢流”,那么一個國家興衰的決定因素是什么呢?
一個國家的興衰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地勢的險要而是人事的治亂。“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的《再過金陵》正是這句詩的最好注腳。
尾聯含蓄地表達了怎樣的深意?
這里有贊頌,有慶幸但更深層次的是提醒,是警誡。安史之亂使唐朝岌岌可危;亂后,河北,山東藩鎮割據局面愈演愈烈,時刻威脅著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會被烽火打亂;如今長滿蘆葦的故壘,不知道哪天又會變成戰爭的前沿。
曾經的“金陵王氣”,曾經的“西晉樓船”,今天都成為了一片荒涼之地;曾經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據勢利,今天也只是人們“傷”的陳年往事。詩人在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敘事描寫當中,對重新抬頭的割據勢力做了迎頭痛擊——歷史的大流永遠是“大一統”,民心所向,不以割據者的意志為轉移,想要分裂國家,發動戰爭,最終也不過就是徒讓后人“傷往事”而已。
六.課堂總結與板書設計。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
懷古: 感今:
點:王濬滅吳 興亡的決定因素:人事而非地形
面:人世幾回傷往事 渴望四海統一
反對藩鎮割據
《漁歌子》,詞牌名。此調最早見于唐朝詩人為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后來李珣、孫光憲等詩人用過此調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漁歌子》公開課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詞。
2、體會詩詞內容,通過想象,由詞到畫,感受到鄉村風光的畫意詩情;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3、學生感受古詩詞之魅力,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詞到畫,感受鄉村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教學難點:體會 “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
學法滲透:
通過此課,讓學生意識到,詩詞可讀,可畫。結合課文,想象畫面、聯系作者生平和已學詩詞是學習詩詞的好辦法。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讀課題。了解本首詞的詞牌名。
二、指導朗讀,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詞讀通順。
2、再讀詞語,理解詞義——“西塞山、鱖魚、箬笠、蓑衣、不須歸”等。
3、詩詞在古時候是用來唱的。讀的時候很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誰再來念念?讀出它的節奏,讀出它的韻味。
三、走進文本,想象畫面。
1、默讀這首詞,看看詞中為我們描畫了哪些景物?拿上筆,做上記號。
2、學生圈畫,交流。
你找到了幾種景物?
3、一起看九種景物, 看著看著 ,這九種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畫,就成了一首漁歌子,我們一起看這九種景物誦讀這首詞。
4、張志和把江南寫得多美啊!其實不僅張志和寫江南,還有許多寫江南的詩詞。
作者僅用27個字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有聲有色的畫面,老師不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還聽到了悅耳的聲音,感受到了春的氣息了,你們感受到了嗎?
請聽老師讀這首詞,然后告訴我,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聞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詞人向遠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樣的西塞山?怎樣的白鷺?
西塞山:郁郁蔥蔥,不是墨線勾勒,而是綠色渲染的山水畫。
白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多么快樂而悠閑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個——世外桃源。
5、讓我們把這樣的美景讀出來吧。
教學設想:
《唐詩宋詞選讀》第五專題是“創新求變的中唐詩”。中唐詩壇流派眾多,風格多樣,以開拓創新為主要創造傾向。該專題有6首詩,4首教學篇目,2首學生自學或老師選教篇目。本課要學的是教學篇。學習過程中主要解決三大問題:1、讀懂,理解字詞句子;2、理解詩歌的情感思想;3、領悟表現手法和基本風格。學習中以誦讀為主,在多讀中逐漸推進學生的領悟能力;配以適當的賞析題,引導學生走上探討之路。
這首詩歌其實選得不算好,除了藝術上平常外,也不能完全反映作者的風格。
專題目標:
1、初步了解“安史之亂”及中唐的重大事件對詩人的人生及詩歌風格的影響。
2、能夠了解本專題詩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風格特征。
3、初步體會中唐詩歌風格的多姿多彩的風貌特征。
本文增加目標:
了解劉禹錫生平與詩風,進一步了解懷古詩歌。
教時設置:
1教時
過程:
一、導入
和柳宗元有差不多遭遇的詩人還有一個叫劉禹錫,對他,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我們讀過他的《陋室銘》。現在我們齊背一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ldquo;何陋之有?”
二、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詞人,洛陽人。自幼好學,攻讀經典之外,書法、天文、醫學,亦廣泛涉獵。其文學創作,以詩歌最著,白居易說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詩”(《劉白唱和集解》)。在古文運動中,他占有重要地位。畢生從政,曾官至監察御史,后貶官為多處刺史,雖其時其宦途不順,然這段時間的經歷,卻為他后來的文字,打下了廣博的.基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劉禹錫返回洛陽,宦途始告平穩。
劉禹錫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亂,唐朝形成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的社會局面。他對于這樣的社會現實頗為不滿,曾參與了王叔父領導的改革運動,但遭遇失敗,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貶。但是,他沒有屈服于權貴,而是以文明志,表現了他剛直不阿的品格和對達官顯貴的蔑視態度。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對當時世風的辛辣嘲諷與心態的自明。長慶四年(八二四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此詩。
三、朗讀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 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 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 故壘蕭蕭蘆荻秋。
四、理解
1、解釋加線的詞句
西塞山——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東面的長江邊,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
王濬樓船——王濬,名濬,晉代弘農湖縣(今河南靈寶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千尋鐵鎖——當時吳國曾于江中鎖以鐵鏈,王浚用大火炬將它燒斷。千尋:古時八尺曰尋,這里只是形容其長。
降幡——降旗。
石頭——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清涼山,吳孫權時所筑,唐武德時廢。
四海為家——意即天下統一。
故壘蕭蕭——故壘: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來的戰爭遺跡。蕭蕭:風聲。
2、用散文語言串通詩歌并和同學交流
韻譯:
晉代王浚乘樓船自成都東下,
金陵帝王瑞氣全都黯然收煞。
吳國千尋鐵鏈也被燒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頭懸掛。
人間有幾回興亡的傷心往事,
高山依舊枕著寒流沒有變化。
從此四海一家過著太平日子,
故壘蕭條長滿蘆荻秋風颯颯。
五、賞析
先思考,再和同學交流,準備班級發言
1、請概括簡評詩歌
( 這是吊古撫今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的情感。詩的前四句,寫西晉東下滅吳的歷史事實,表現國家統一是歷史之必然,闡發了事物興廢決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寫西塞山,點出它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曾是軍事要塞。而今山形依舊,可是人事全非,拓開了詩的主題。最后寫今日四海為家,江山統一,象六朝那樣的分裂,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2、后人評價劉禹錫的詩,說“語言淺切而含蘊深厚”,請找出詩句,分析說明。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語言淺近,含義深刻。孫吳割據政權雖然煞費苦心的造出“千尋鐵鎖”,但也不能挽回敗局,長長的鐵鏈極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卻寂靜冷清地掛在石頭城頭上。“沉”和“出”兩個字也極其細膩傳神,點出孫吳氣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頹勢和潰敗時的驚慌失措之丑態。 “人世幾回傷往事”與“從今四海為家日”相互映照,看似平常之語的交匯,卻如天頂之上炸響的驚雷,在遙遠的天際久久回響:盡管現今河山一統,四海一家,可是有誰又能保證那令人悲傷的往事不再重演呢?“山形依舊枕寒流”從字面上看是冷峻無情,實則反映出的是詩人對李唐王朝“四海為家日”表面繁榮所掩蓋的深深危機的深深憂思。“故壘蕭蕭蘆荻秋”與“山形依舊枕寒流”相疊,讓人們情景交融,無限感傷在不言之中。
3、比較閱讀劉禹錫的《石頭城》,說說兩詩的同與不同。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同:懷古的情傷是一樣的,情景交融的手法是一樣的。不同:主要意象不一樣,《西》是“蕭蕭蘆荻”《石》是“潮打空城”和夜深之“月”;《西》有直接抒情的句子,《石》全部借助情景交融。
六、背誦、作業
一、教學目標 :
1、了解詩人劉禹錫的生平。
2、了解詠史詩的一般特點。
3、理解詩中借古喻今的寫法。
4、理解詩歌的內容和境界。
二、教學重難點:
1、了解詠史詩的一般特點。
2、理解詩中借古喻今的寫法。
三、學法指導:
1、誦讀詩歌,知人論世,了解作者。
2、詠史詩的一般特點
古人寫詠史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抨擊社會現實。有的詠史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感慨只是畫外音而已。
讀詠史詩,首先要弄清史實、典故,其次要體會意圖、感情,再次要評價技巧、手法。在寫法上,詠史詩常常運用典故,或寫景,或對比,或襯托,或抑揚,或諷刺,或含蓄等。
四、學習過程
預習導學
(一) 復習《烏衣巷》,背誦《西塞山懷古》。
(二) 理解語詞
1、重點字詞:樓船:高大的戰船。
王氣:此即"帝王之氣",這里借指東吳的國運。
黯然:暗淡無光。 收:結束,消失。
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子。 枕:貼,靠。
寒流:指深秋的長江。
四海為家:四海成為一家,指全國統一。故壘:過去修筑的堡壘。
蕭蕭:秋風的聲音,形容荒涼冷落的樣子。
2、名句釋義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慨嘆自東吳以來,人世又已幾度興亡,而西塞山依舊屹立在長江之畔。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當年的要塞,已長滿蘆葦和荻草,只留下一片荒涼的陳跡。
(三) 誦讀詩歌,結合P40"評讀與探討",說說詩歌的寓意。
學習研討
(一) 導入
以前同學們學過的"金陵五題"組詩里的《石頭城》、《烏衣巷》,就屬于詠史懷古詩。學生一起背誦這兩首詩: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此畺|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組古詩對金陵五處有代表性的古跡進行了吟詠,對發生在這一歷史環境中的歷史事件進行了評說,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觀點。這兩首詩的作者是劉禹錫。今天咱們再來學習一首他的懷古詩--《西塞山懷古》。
(二) 誦讀與品味
學生交流預習成果。
1、劉禹錫簡介: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排行二十八,洛陽人。貞元九年(793)進士,登博學宏詞科,為監察御史。因參加"永貞革新",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移夔、和二州。文宗初,入為主客、禮部郎中。又出為蘇、汝、同三州刺史。開成元年(836)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世稱劉賓客。他是中唐時期杰出的詩人、進步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諷喻詩、竹枝詞、懷古詩是劉禹錫詩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兩者在中國詩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其詩凝鍊委婉,韻味深醇。尤長七絕,其《竹枝詞》、《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韻,為唐詩別開生面。有《劉夢得文集》,《全唐詩》存詩十二卷。
2、詩文解釋
王濬率領高大的戰船,順江而下,討伐東吳,金陵城中的士氣黯然消失。千丈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掛在石頭城上。人生中有幾回傷感往事,山形依然沒有改變,枕靠在長江上。從今以后天下統一,舊日的堡壘在一片蘆荻草中顯得凄涼蕭瑟。
3、整體把握
劉禹錫是一位進步的詩人,他對時政的'感慨,往往借懷古的形式抒發出來。閱讀時應注意詩人名為詠嘆歷史興亡,實是借占喻今,提出警告。
(三)合作探究
1、名句賞析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2、思想感情
這是一首懷古詩。詩人追懷西晉滅吳的史實,并抒發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唐朝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3、藝術欣賞
借古喻今
詩的前四句以豪邁的筆力追述西晉王濬率水師順江東下,沖破一切阻攔直抵金陵,迫使東吳孫皓投降的史實,說明天險、人力都挽救不了腐朽王朝滅亡的命運,"千尋鐵鎖"不過是枉費心機,最后還是落得"一片降幡出石頭"的結局。五、六句從東吳的覆亡聯想到東晉以來幾個小朝廷的破滅,提醒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結尾兩句用今昔對比的手法,映襯出那些無人過問的故壘,在瑟瑟秋風中是如此的荒涼冷落,形象地給唐統治者指出歷史的見證。憑吊古跡,議論往事,借古喻今,給人以啟示,是這首懷古詩的鮮明特點。
(四)課堂小結
課堂訓練
閱讀唐朝韋莊詩《臺城》,完成詩后問題。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注釋】韋莊(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
1.這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詩人為什么說"臺城柳""無情"?
2.有人說詩人在憑吊古跡時流露出濃重的對時事的感傷情緒,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
參考答案:(1)因為雖然六朝的繁華已如夢遠逝,而臺城柳卻依舊逢春即枝繁葉茂,不管人世滄桑、人間興亡,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以它的繁榮茂盛和臺城的荒涼破敗,以它的終古如斯和六朝繁華如夢轉瞬即逝作鮮明對比,因此詩人說它"無情"。(答出"六朝如夢鳥空啼",而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這種物是人非的對比關系,表述流暢連貫即可)
(2)同意。因為詩人身處晚唐,此時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如夢一場,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詩人憑吊臺城古跡,回顧六朝舊事,今之視昔如來者視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運使詩人聯想到唐王朝,懷古傷今。(答出詩人懷古傷今的晚唐情結,表述流暢連貫即可)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