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6
這是相見歡朱敦懦,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的朗讀誦背全詩。
2.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掌握景中寓情,感情真切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吟詠中感受本詞的語言特色。
2.體會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情感態度價值觀:
啟發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誦背全詩。
2.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難點:
1.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
2.理解詞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蘊含的深邃內涵。
教學方法:
誦讀賞析法、由景入情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最喜歡作詩的皇帝有兩個,一個是隋煬帝,愛詩愛到臣子有佳句者,嫉妒得要取他的性命。另一個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歷史上最有才華,最能作詩寫詞的一位皇帝是五代時南唐國主李煜。課前請同學們查閱了相關的資料,請同學們來介紹一下作者李煜。
明確:五代詞人,南唐國君 ,世稱李后主。宋兵破金陵,袒肉出降,被封為“違命侯”。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子小樓,過著日夕以眼淚洗面的凄涼寂寞的日子。太平興國三年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藥將他毒死。
李煜在政治上無能 ,卻具有藝術才能。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詞的成就尤高。前期作品大都描寫宮中享樂生活,風格清麗,后期則書寫對昔日生活的懷念,吟懷身世,表現了濃厚的感傷情緒。
這首《相見歡》就是寫這種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解題 見書下注釋①
二、朗讀賞析
1.教師范讀。讀前教師要進行朗讀指導。
《相見歡》描寫的是寂寞凄清之景,抒發的是極其沉痛的愁苦之情。
朗讀時,節奏要緩慢,調子要低沉,要讀出壓抑感、悲痛感。
2.學生朗讀,讀出情感。
3、教師: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把這種離愁融入所描寫的景物中,大家找找詞中有哪些景物?這些景象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明確:景物 板書
西樓——表達一種離別之愁
殘月——表達人事的缺憾
梧桐——隱含內心愁苦
深院——體現寂寞、孤單之身世 凄清寂寞
4、補充分析:
A “西樓”是怎樣的一座樓呢?
空蕩蕩的樓 孤獨冷清的樓
請聯系李后主的身世變化,用排比把這個“空”寫得生動形象些。
例:不見……。不見美酒佳肴、不見山呼萬歲、不見前呼后擁、不見愛妃宮娥。
由以上同學們的描寫,可見李后主孤獨之甚、哀愁之甚。
西樓,或指曾經聚會之所,或指孤獨寂寞的居所,或指排遣憂傷,遙望故國、親人、友人的處所。“西樓”在古詩詞中也是相思愁緒的代名詞,就如古詩詞中的“柳枝”代表依依惜別之情一樣。
B 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請舉例說明。
從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著思故鄉”到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輪明月引起對故鄉親人的思念,那面對著如鉤的殘月,作者會想到些什么呢?人事的缺憾
C 梧桐 深院
“梧桐”一詞在古典詩詞中,是凄涼悲傷的象征,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是寫景的佳句。元人徐再思:“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
秋天又是個蕭條悲涼的季節,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種凄切、悲傷的情緒。處在這樣秋色深鎖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會產生凄寒孤寂之感,何況李后主已由君主淪為囚徒,所居之地卻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鉤”,其內心的愁恨可想而知!
5、思考:面對此景,詞人抒發了什么樣的情?
情: 愁 板書
古代表達離愁的詩句很多,詞人的愁與別人的一樣嗎,為什么?
不一樣,別是一般滋味
身份不一樣,他的離愁,不是一般的離別之愁,而是失掉故國的深愁長恨。
6、“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是一種怎樣的滋味?
提示:找出能體現這種滋味的關鍵詞并聯系李煜的身世說一說自己的理解。
明確:“無言”、“獨”、“寂寞”、“鎖”
A 為什么會“無言”?用排比句寫出原因。
無話無說、無人可伴 無人相隨 無人相對
B “無言”、“獨”——因為是獨上、自然無人共語,但更表現了后主內心的情緒、他的痛苦無人與說,也不愿與人說,說了又有何用?又有誰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呢?從“無言”、“獨”可看出后主那孤獨、寂寞的身影。
C “寂寞”、“鎖”——并非梧桐寂寞,而是人;被鎖者并非清秋,而是人。被鎖深院中的人,悲愁無盡,只有清冷的秋天相對,怎會不感到寂寞。“鎖”字一語雙關,字面上是院門緊鎖,暗點了作者被囚禁的遭遇。詞人表達了孤獨寂寞之情。
孤獨寂寞
7、“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句中“滋味”指什么?
亡國之君的孤獨寂寞 囚禁生活的愁苦 備受屈辱的悲哀 過去生活的悔恨 亡國哀思
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恐怕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他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8、愁是一種抽象的思緒,但詞人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感非常形象的表達出來了。你能說出“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這一句的精妙所在嗎?
明確:離愁別恨像千絲萬縷糾纏在一起,以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體化。本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以絲縷比喻離愁, 形象的寫出了愁思的繁多和難解,表達了作者心頭無法解脫的亡國哀思。
9、這滋味難以言說,我們卻可以讀出強烈的哀愁和悲痛,下面我們一起帶著對情感的把握讀這首詞。
10、了解詩詞鑒賞的步驟:
(1)注意作者選取的景物
(2)抓住與表達主旨相關的字詞,
(3)聯系作者身世,領會主旨。
板書設計:
相見歡
景:西樓 殘月梧桐 深院 孤寂凄清
情:愁 孤獨寂寞 亡國哀思
過渡:李煜的愁是失掉故國的深愁長恨,下面我們一起來用這樣的方法學習晏殊的《浣溪沙》,領略他的愁思。
一、了解作者
1、生讀書下注釋,畫出重要信息。
2、補充介紹:晏殊,北宋初期著名詞人。14歲以神童招試,賜同進士出身。當時名臣范仲淹、歐陽修等均出其門下。他工詩文,尤善詞。其詞擅長小令,多寫春花秋月,友人離別的閑愁。意境清新,語言工巧凝練,善鑄佳句。
晏殊的'一生,可以說是志得意滿,無憂無慮。但是,錦衣玉食的物質生活,填補不了他精神上的空虛。他的詞作,在雍容華貴的氣象之中,也時時流露出淡淡的哀愁,這首《浣溪沙》所表現的,就是這樣的感情。全詞所寫,就是這種惜春懷舊的思想情緒。
二、指導朗讀
1、聽錄音
2、指導朗讀:這首詞首句敘事,要用較輕松的敘述語調讀出來。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緩緩讀出。第三句用疑問語氣把留戀期盼之情傳達出來。第四句用懷疑思考的語氣來讀。第六句用低沉緩慢的語調來讀。
3、學生試讀,齊讀
三、賞析詩歌
1、這首詩融敘事、寫景、抒情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的所作所為。
敘事:飲酒 寫詞 徘徊 孤獨惆悵 板書
2、在香徑上徘徊之時,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景物?
亭臺——歡聚之地或離別之愁
夕陽——失落凄涼
落花——惜春、傷時 人事無常的感慨
燕子 ——表現春光的美好 板書 凄涼感傷
補充:
A 亭臺————舊,去年———對過去歡聚時光的回憶
為什么想到去年的?去年是怎樣的場景?
B 古人看到夕陽西下,暮色蒼茫,常常會流露出哀傷之情,在我們已經學過的古代詩詞中,你還記得另外的例子嗎?《評價》p130
夕陽(包括斜陽、殘陽等)多給人以失落凄涼、漂泊滄桑之感。李商隱的《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C 花落去———— 人事無常的感慨
你從花落去中讀到了怎樣的信息?
春意衰殘,時光流逝 舊友離別 人事無常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時光流逝的惆悵。詩人由花落而感嘆人生的無常,這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典型主題。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D 燕子出現在古詩詞中,或渲染離愁,或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如《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3、在這樣的情景中,作者徘徊時在想什么?(抓住詞中能體現主旨的關鍵詞思考)
幾時回 感傷年華流逝
無可奈何 慨嘆人事無常 板書 抒情
過渡:通過對詞的分析,我們已經很好地感受到作者所傳達出的愁思,其中特別能體現作者感情的一句話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
4、賞析名句
A 介紹傳說
關于此句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
一次,晏殊來到維楊,住在大明寺中。他轉來看去,忽然發現墻上有一首詩寫得很好,可惜沒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進跑出,問個不停,終于打聽到這首詩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從詩句中發現王琪文學修養較高,很會寫詩,所以,他立即決定要把王琪請來,一同探討詩文。
王琪來了以后,發現晏殊善于賞詩論文,態度還很謙虛;晏殊見王琪性格開朗,言談投機,又請王琪入席用餐。二人邊吃邊談,心情特別舒暢。飯后,又一同到池邊游玩。晏殊望著晚春落花,隨口說道:“我想了個詩句寫在墻上,已經想了一年,還是對不出來。”那個句子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這一對句不但在詞面上對得切合時宜,很有特點,而且在含義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摯友重逢。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興?因此,晏殊一聽,急忙稱好!
這是傳說,當然未必可信。
B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花落去”、“燕歸來”,去來之中,作者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感傷 花落去 ———人事無常 時光流逝
人雖未歸,好在春燕歸來,似乎給人已失而復得的補償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欣慰
C 這兩句常被人引用來說明某種道理,這兩句包含了怎樣的道理?
明確賞析:通過對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寫,將自然現象與人的感受巧妙結合,表達了作者對人事無常的惆悵和對年華流逝的慨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會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
5、歸納中心:作者在詞中追憶了昔日的歡聚,表達了對人事無常的惆悵和對時光流逝的慨嘆。還包含著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會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
四、再讀兩首詞,試背。
五、當堂檢測
《學習與評價》p129—130
教后反思:
寫景抒情類詞語言優美、想像豐富、感情濃烈,給人以藝術的享受。那么如何由淺入深逐步地理解、鑒賞詞?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運用了“由景入情”的方法。“由景入情”就是透過詩詞里自然景物的選用,進而把握作品的情韻美的一種閱讀鑒賞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去理解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把主觀感情融注于筆下的客觀景物中,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審美境界,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題。作者所選用的自然景物也被稱作“意象”,是詩詞中寄予作者的獨特理解和特定情感的事物或景物,它滲透著詞人在特定環境,特定時間的思想和感情。詩中一個一個的意象又構成了詩人表情達意的畫面。正因為詞人情感的表達是借助意象以及由意象組成的意境,那么把握詞的意象進入詞人創設的意境才能領略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因此,我著重于引導學生把握意象,展開聯想進入詞人所創造的獨特意境,理解詞人在詞中表達的情感。例如在教授李煜的《相見歡》時,我就充分聯系其他詩詞,探究一項中所蘊含的情感,幫助學生深入感受美好意境,體會作者的亡國哀思。
把握意象主要靠聯想和想象。詞的教學就要引導學生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聯想還原詩詞所呈現的景象,進入作者創設的意境,并從中揣摩作者的情感。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景,引領學生身臨其境的去感受詩人生動形象的語言所表現出來的畫面,盡力使學生對詞的意境產生深刻的體會。如講授李煜的《相見歡》時,我引導學生去想象上闕那孤寂凄涼的圖景。引導學生去還原那幅畫面: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怎樣的特征?結合作者的心境,你會選擇哪些詞語進行修飾?這時學生的腦海里就會出現這樣的畫面:殘月如鉤,清冷的月光照著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門深鎖。接著就可使學生在此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目標
1、了解詞的相關知識及詞人的情況
2、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的心境;
3、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
教學重點
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的心境
教學難點
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
教學方法
朗讀賞析,合作探究。
(教)學習過程
旁注與糾錯
一、 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辛棄疾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其實,人,只要經歷了世事,就不可能沒有愁緒。在我們剛剛學過的唐詩中,就有李白寄托與明月的“愁心”;有韋應物因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淡淡的憂傷;更有陳子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極度苦悶——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另一類愁緒——亡國之愁。
二、 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常識填空
詞興起于( )流行于( ) 是一種和樂歌唱、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起初時稱“( )”“( )”和“( )”,后來也稱作“( )”。其特點是“詞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 )”。如“( )”就( )。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詞以字數分為 ( )、
( )和( )。宋代詞壇上形成了( )和( )兩大流派。
三、朗讀理解,整體感知:
(一)朗讀練習
1、師范讀,生注意:字音、停頓、語氣、語調和情感的把握。
2、生練讀后指名讀,師生共同予以點評,然后齊讀。
(二)整體感知
這首詞所傳遞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應該以怎樣的語調去讀?
四、深入賞析,合作探究
1、讀上片思考下列問題:
(1) 詞人為什么會“無言”?“獨上”寫出了怎樣的步履和神情?
(2) 與大多數詞作一樣,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仔細品讀上片,說說詞人是借助哪些景致描寫渲染這份離愁的?
2、品讀詞的下片,關注名句。詞的下片直接抒情,其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能說說這三句的妙處嗎?
五、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品讀李煜的《虞美人》,然后說說它與《相見歡》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各是什么?
虞美人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點撥: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共同點:
不同點:
六、當堂檢測,鞏固提升。
1、開篇渲染愁苦氣氛,并運用比喻修辭的句子:
2、采用白描手法,道出當時“離愁”的滋味講不出、說不清的復雜、微妙的真實感受的傷心語的句子:
3、既點明季節,又寫出作者俯視地面所見景象,同時暗寫出詞人心頭凄涼之情的句子:
4、詩中仿佛使人看到一個“斯人獨憔悴”的孤獨身影的句子:
5、道出內心復雜感受,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句子:
6、化抽象為形象,以有形喻無形的句子:
7、以絲暗喻愁思的句子:
8、仰望天空,寫使人愁上添愁之景。
板書設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詞人所抒發的亡國之怨、故國之思。
2.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進行閱讀和鑒賞。
3.啟發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詞人在作品中流露的憂時、懷舊的思想感情;領悟作品的意境。
2.難點: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對詞作進行閱讀與鑒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聽歌曲《虞美人》導入
2.李煜簡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號鐘隱。精通書法、繪畫、音律、詩文,詞的成就為最高。在中國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被稱為“千古詞帝”。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集體自由朗讀。
2.學生聽配樂詩朗誦。
3. 學生單獨吟誦詩詞。
三.理解賞析
1. 本詞的詞眼是什么?(愁)
2. 詞一般都是上闋寫景,下闋抒情議論。請同學們看看上闋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抒發的是怎樣的感情?
3. 研討與賞析
(1)上闕研討、賞析。
第一句:無言獨上西樓。
問:為什么會“無言”?你會在什么時候 “無言”?
蘇軾有“相對無言,唯有淚千行”的傷感,柳永也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離恨,而李煜呢?更與何人說?要說什么?(先不要交代詞的背景,以免影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問:一個“獨”字除了寫出了孤獨之外,還讓你產生怎樣的聯系?(神情,步履等)
問:古人有登高的習慣,尤其在憂愁、相思、無奈等情形下。如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再如白居易的“每登高處長相憶,何況茲樓屬庾家”。那么作者是因什么而登高呢?想家了?失戀了?還是……(依然不交代背景,引導繼續分析)
第二句:月如鉤。
問: 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那么明月到底勾起了詩人什么情緒?
第三句: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問:“梧桐”一詞在古典詩詞中,也是一個表現愁情的意象,如溫庭筠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如此多的愁緒,到底是什么呢?(再次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思考)
問:“寂寞梧桐”怎樣理解?“清秋”是怎樣的一個季節?請用簡潔的語言描繪一下。(可聯系杜甫的《春望》里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講解此句。)
問:“鎖”字是什么意思?(籠罩)什么不用“籠”?有何不同?
小結: 仰視天空,缺月如鉤。那如鉤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李煜的愁緒呢?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慘秋色,也要被“鎖”于這高墻深院之中,然而“鎖”住的又何止是這滿院秋色?還有什么?還有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的恨,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怎一個愁字了得。
西樓、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份凄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心的孤寂之情,為下片抒情做好鋪墊。那么,此情此景,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茍延殘喘的囚徒會有怎樣一種心境呢?請看下闋。
(2)下闕研討、賞析。
第一句: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問:運用了什么修辭?你還知道那些運用比喻寫愁的詩句?
問:“離愁”是什么愁? 是如李清照前期作品的“人比黃花瘦”的兒女情長,還是后期作品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國破人亡?李煜的作品也同李清照的一樣,因國家命運的改變而分為前后期,他的前期作品希望同學們課下了解一下,并與之比較閱讀。
第二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問:到底是什么滋味?如果你是李煜,將祖宗打下的江山丟了,自己也成為階下囚,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小結: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恐怕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豈又是常人所能體會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四、鞏固練習
1.學生齊讀或背誦。
2.學生小結。
五、教師總結
1. 本詞用以表達愁的意象(樓,月,梧桐,清秋)及表達的中心內容。
2.這首詞既然是寫“愁”的,為什么要用“相見歡”的詞牌?
[相見歡],南唐后主作此調時已在歸宋之后。故宮禾黍,感事懷人,誠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憶真妃]。又因為此調中有「上西樓」、「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樓]、[西樓子]、[秋夜月]。宋人則又名之為[烏夜啼]。
3. 請學生讀板書(略)。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全文。
2.課外閱讀李煜詩詞。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和相關時代背景,理解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2.把握節奏,有感情朗讀作品,提高誦讀能力;
3.學習通過賞析關鍵詞語來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4.積累作者其它作品。
2學情分析
1.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是需要進一步指導和提高,特別是通過關鍵詞語體會情感的方法;
2.學生有了一定的朗讀技巧,但需要進一步提高。
3.所教班級學生的理解和朗讀能力較為一般,需要不厭其煩耐心指導。
3重點難點
1.重點是通過賞析關鍵詞語來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師示范,學生小組交流來完成);
2.難點是有感情朗讀作品(通過簡介作者情況來幫助學生理解情感,并加以朗讀指導。)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激欲入境:
1. 聽老師說四句話,看圖片,猜一個人: (幻燈片)
(1)他,作為南唐國主,對宋稱臣,不畏卑屈;內輕徭役、以實民力,國家因此得以偏安十五年;
(2)他,精通音律,曾創作樂曲《念家山》及《振金鈴曲》;
(3)他,工書善畫;
(4)他,能詩擅詞,尤以詞的成就最大,留下很多傳世之作。
(這個人就是 李煜。)
2.明確課題,欣賞歌曲《無言獨上西樓》 (音頻)
活動2【測試】二、自學檢測:
檢查學生根據導學案自學情況:讀準字音;把握節奏;理解詞語;把握大意
1.朗讀作品,正字音;
2.把握朗讀節奏(每句只劃一處);
3.理解詞語:一般
4.翻譯作品
小組內:師傅幫扶徒弟; 徒弟匯報學習結果(口頭翻譯作品)
活動3【講授】三、朗讀感悟:
1.簡介李煜和南唐
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史稱南唐后主。即位后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欲。 975年,宋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命侯,實已淪為階下囚。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后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南唐:五代十國時十國之一,歷史共39年,歷三帝,最強盛時版圖包括現在江西全省和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福建的一部分,李煜繼位前一年領土只剩下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公元975年被北宋所滅。
2.結合作者簡介 體會作者情感,學生自由朗讀作品;
3.學生朗讀作品,教師適當指導。
活動4【活動】四、理解情感:
1.在表情朗讀,感知體會的基礎上概括作品:
2.上片:寫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作用:渲染凄清氣氛;為下文抒情作鋪墊)
下片:寫作者復雜難言的情感。
3.抓住詞句,理解內容和情感:
(1) 教師示例:
無言:默默無語,作者不是無話可說,而是無人可說,沒有人可以作為自己的傾訴對象,體現了作者內心 的無比孤獨和寂寞。
(2)學生自主思考; 小組內合作交流,然后匯報展示對詞語的理解。
參考詞句:獨、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離愁、別是一般滋味
強調:“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句,是比喻,以“絲線”喻“離愁”,新穎別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離 愁的紛繁復雜。
回憶:積累的寫愁的詩詞:
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
2.抽到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3.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4.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4.小結作者思想感情:
亡國之痛 離家之苦 思親之愁 種種情感真實、復雜而又難以言說
活動5【活動】五、拓展積累:
欣賞李煜其它作品:
1.《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3.《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朗讀欣賞)
活動6【講授】六、小結:
古詩詞的百花園中,有很多嬌艷的花朵,讓我們去擷取芬芳,帶著花香一路健康成長。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激欲入境:
1. 聽老師說四句話,看圖片,猜一個人: (幻燈片)
(1)他,作為南唐國主,對宋稱臣,不畏卑屈;內輕徭役、以實民力,國家因此得以偏安十五年;
(2)他,精通音律,曾創作樂曲《念家山》及《振金鈴曲》;
(3)他,工書善畫;
(4)他,能詩擅詞,尤以詞的成就最大,留下很多傳世之作。
(這個人就是 李煜。)
2.明確課題,欣賞歌曲《無言獨上西樓》 (音頻)
活動2【測試】二、自學檢測:
檢查學生根據導學案自學情況:讀準字音;把握節奏;理解詞語;把握大意
1.朗讀作品,正字音;
2.把握朗讀節奏(每句只劃一處);
3.理解詞語:一般
4.翻譯作品
小組內:師傅幫扶徒弟; 徒弟匯報學習結果(口頭翻譯作品)
活動3【講授】三、朗讀感悟:
1.簡介李煜和南唐
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史稱南唐后主。即位后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欲。 975年,宋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命侯,實已淪為階下囚。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后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南唐:五代十國時十國之一,歷史共39年,歷三帝,最強盛時版圖包括現在江西全省和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福建的一部分,李煜繼位前一年領土只剩下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公元975年被北宋所滅。
2.結合作者簡介 體會作者情感,學生自由朗讀作品;
3.學生朗讀作品,教師適當指導。
活動4【活動】四、理解情感:
1.在表情朗讀,感知體會的基礎上概括作品:
2.上片:寫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作用:渲染凄清氣氛;為下文抒情作鋪墊)
下片:寫作者復雜難言的情感。
3.抓住詞句,理解內容和情感:
(1) 教師示例:
無言:默默無語,作者不是無話可說,而是無人可說,沒有人可以作為自己的傾訴對象,體現了作者內心 的無比孤獨和寂寞。
(2)學生自主思考; 小組內合作交流,然后匯報展示對詞語的理解。
參考詞句:獨、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離愁、別是一般滋味
強調:“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句,是比喻,以“絲線”喻“離愁”,新穎別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離 愁的紛繁復雜。
回憶:積累的寫愁的詩詞:
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
2.抽到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3.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4.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4.小結作者思想感情:
亡國之痛 離家之苦 思親之愁 種種情感真實、復雜而又難以言說
活動5【活動】五、拓展積累:
欣賞李煜其它作品:
1.《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3.《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朗讀欣賞)
活動6【講授】六、小結:
古詩詞的百花園中,有很多嬌艷的花朵,讓我們去擷取芬芳,帶著花香一路健康成長。
封秀然教研員 評論
優點:
導課巧妙,水到渠成,重視朗讀方法的指導,能從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懂感情三個方面指導學生朗讀。注重古詩詞語言的品味與賞析,能讓學生細細品味,反復揣摩,能帶著學生領悟古詩詞語言的精妙,感受古詩詞語言的魅力,觸摸作者豐富的內心,領悟作者表達的方法和藝術,培養了學生錘煉語言的能力。
缺點:
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習體現的不夠。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