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0
這是永遇樂教學反思簡短,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段時間以來,很多語文教師把教學批評的矛頭指向了教材所輯錄的文章。或許在時代性、思想性等方面,我們的教讀內容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或許一個教改浪潮洶涌的年代,我們渴望并呼喚像魯迅、梁啟超、朱自清等能自編講義的大師級語文教師的出現。可是,筆者總還是覺得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注意力是不是應該更多地回歸到課本,更多地去關注如何將文本閱讀的方法帶給學生,以期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讓語文課文的示范性真正表現出來,盡量地像其他學科的例題一樣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或者學習的思路。畢竟不管我們如何精選教材內容,選文的容量在面對“語文”這個大主題時也僅僅只能算是滄海一粟;畢竟教師的個體審美與創造不免讓選文多出了一份“眾口難調“的味道。基于此,我在執教《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文時就極力想以課文為綱,盡量去體現出課文的示范性。
在梳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的備課思路時,考慮到辛棄疾詞作品的一個典型特點是用典,后人爭議最多的是“掉書袋”,學生閱讀最煩的是內容艱澀,趣味索然,因而,我認為處理這首詞的關鍵是熟悉典故,重點是典故的處理,難點是如何進入典故,通過學習這首詞最終要告訴學生的也還是辛棄疾詞善于用典這一特點,以及今后如何學習辛棄疾的作品。鎖定了“典故”這一主體教學內容之后,如何選擇切入點讓我仍然感到困惑,教學板塊的設計與整合依舊顯得茫然。考慮到迂回入題的方式或許會讓導語顯得雅致雋秀一些,但又怕不慎游離于主題之外,反而加重了辛詞用典累贅的嫌疑。于是最終還是決定開門見山,直入主題,凸顯“典故”的分量,以引起學生的重視。好在典故畢竟還有“故事”的味道,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上比較容易找到突破口。
如何讓學生把詞中所涉及的這些典故盡量熟悉,是讀懂這首詞的關鍵;如何在45分鐘內讓學生不厭其煩地面對這幾個典故,就成為又一個教學難點。“熟悉”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是反復閱讀的結果。熟悉課文以及銜接教學的關鍵則需要依賴課堂問題的設置,而問題的設計則需要遵循認知發展的規律。從“有幾個典故”的初步搜索,到“陳述故事”的內容整理;從“與題目北固亭相關”的再度思考,到簡潔的提煉概括,分別從幾個不同的審查點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及注釋以加深理解。每一次新的閱讀都盡可能地為其提供新的視角。我覺得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減輕學生的厭倦情緒,以利于更好地完成,熟悉課文)這一目的。
辛詞用典突破了史料的簡單堆砌,要體現這種糅合的藝術魅力,就需要捕捉詞中能恰倒好處地發揮銜接功能的字詞。一個“望”字不僅將眼前與隔江之景連接起來,還將歷史的回顧與現實的沉思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回首歷史的悲壯,又有面對現實的.蒼涼;既有登臨送目的情狀,又有抒發思古幽情的依憑。尋找到這個“望”字,整首詞的內在聯系及教學內容的銜接便豁然開朗了。
回味整堂課的教學,我感到比較滿意的還是對典故這一難點的處理。有了反復熟悉典故的基礎,詞中所隱含的作者悲壯的情志在讀者面前才得以酣暢淋漓地展現;“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痛楚和失落才讓人咀嚼出深層的味道來,才讓每一位進入意境的人為之捧淚,為之扼腕。
當然,這堂課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應該說,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如果在理清思路、展示意境之后能緊接著再進行一次讀的訓練,范讀也好,聽讀也罷,或者干脆讓學生進行試讀,以此來檢測他們對作品的獨立理解,這樣會使整堂課的處理更完美一些,教學高潮也必將更明朗一些,詩歌的韻味也會顯得更濃一些。除此之外,在反思過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課堂語言準確的必要性。比如,課堂上我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請用一句簡潔而完整的話概括詞中所涉及的典故。”這一問讓很多學生摸不著頭腦。這個問題無意中丟掉了概括的“數量”,學生對概括的要求也不很清楚。
教學目標:
1.體會詞中寄托的作者情感和不遇之恨。
2.學習運用典故,借古諷今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體會詞中寄托的作者情感和不遇之恨。
教學難點:
學習運用典故,借古諷今的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王朝,在對外戰爭中,不是輸給遼,就是輸給夏,輸給金、蒙古,和外族沒打過幾次勝仗,為了討好外族,所謂的天朝大國還年年進貢,這就是宋朝。而南宋共九帝,卻偏安一隅,不思收復失地,堪稱最軟弱的王朝。然而有這么一位詞人,用他的如椽巨筆飽蘸滿腔熱血書寫了一首首悲壯詞篇,他就是辛棄疾,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他的代表作品《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來感受他內心的情感。
二、初讀感知
1.要求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自由誦讀。
2.學生齊讀。
3.糾正讀音及斷句:佛貍祠下(bì) 封/狼居胥
三、精讀品悟
1.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用典
請同學們找一找,這首詞用了哪些典故?
學生自由朗讀,相互討論。
明確: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
2.接下來,請同學們用簡潔、完整的話概括一下詞中的典故,并分析這些典故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思。
學生自由選擇想說的典故進行概括、分析,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誦讀。
第一個:孫權大敗曹軍。對孫權的歌頌和欽佩之情。
提問:作者在此時提到孫仲謀,暗含了一種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孫權善于用人,而自己懷才不遇。
第二個:劉裕建立政權。懷劉裕,仰慕與抑郁夾雜著蒼涼之情。盼望自己也能像劉裕一樣建功立業。
提問: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
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復中原的偉大抱負,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同時也表達了一種“英雄不在”的感慨。(“英雄不再”從“舞榭歌臺,英雄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處體會)
第三個:劉義隆望敵而逃。引出歷史教訓,暗含作者雖主張北伐,收復失地,但戰前應做好充分準備的思想。
教學時我將教學目標定為:通過對這首詞的鑒賞,體會作者的愛國情懷并掌握一定的鑒賞技巧。本詞突出特點就是用典,這也是辛詞的獨特之處,教師如何讓學生把詞中所涉及的這些典故盡量熟悉,是讀懂這首詞的關鍵;如何在45分鐘內讓學生不厭其煩地面對這幾個典故,就成為又一個教學難點。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這首詞的教學目標,達到情與景的統一,讓學生真正地走入情境當中呢?經過近期多次評課及教研活動,我意識到:充分認識、深入文本是詩詞教學乃至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僅就此談談對這節課的幾點認識:
一、要充分地誦讀文本。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讓學生體會作者愛國情懷”的教學目標,我對作者及其生平事跡作了大量的介紹,這樣占用時間較多,就顯得喧賓奪主了。其實憑學生初中對辛棄疾的了解就夠了,課上稍做復習即可。“文以載道”是語文特點之一,那“道”從何而來?單憑作者經歷的介紹與主觀想象是不行的,還是應注重學生對“文”的充分誦讀。另外,教學設計時我想象能在知識的拓展及遷移中,讓學生進入情境,問題的設計也相對側重于學生純粹的主觀感受。事實證明在文本沒有讀透之前,任何擴展與遷移都是流于表層的,甚至會適得其反。所以還是要回到“文本”這個源頭,培養學生從文本入手進行深入細致分析。《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懷古詞在題目中就點明了懷古地點,應該在充分解題基礎上,由文本內容入手指導誦讀。詞以“千古江山”起筆,氣勢恢弘,一位久經沙場的老者憑欄遠眺,“古來萬事東流水”,此時此刻卻洶涌在他的心中,在這英雄輩出之地,在這胸懷壯志之時,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就此讓學生自由誦讀、體會,再通過指名朗讀來掌握學生對詞情感的把握,并促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思考,為進行下一步詩詞鑒賞做好充分準備。
二、注重意象的分析。《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不是意象較為集中的詩詞,所以在講課過程中我忽略了對意象的分析。意象是作者為表達自己情感所選取的客觀之物,是詩詞意境營造的重要部分,鑒賞詩詞要通過這些客觀之物的自身特征找到與作者思想感情的契合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片中選取了“舞榭歌臺”“尋常巷陌”等平凡、細微之景,這些景中蘊涵的是作者對英雄的嘆惋,分析這些意象能使學生更深地體會到作者對美好事物及英雄之逝的嘆息,對英雄遺跡的感懷。同時也可為詩詞由細微之景入手表情的藝術特點找到有力的依據。類似于此的意象就好比詩詞鑒賞的一個“支點”,只要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找到這個“支點”,再運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這有力的“杠桿”,就能輕松地撬起壓在學生身上的詩詞鑒賞的“巨石”,經過反復實踐,對于課內外詩詞學生就不會感到無所適從了!
三、抓住關鍵詞。設計課時,我將一些比較關鍵的詞列入分析重點,以其為依據體會作者情感的表達。但還是由于對一些詞的忽略,沒有讓學生掌握古今不同的詞語,也沒能更深入、全面地體悟到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間的情感。詩詞中有一些詞語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音、形、義上發生了很大變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烽火揚州路”的“路”是指宋代行政區域名,相當于現代的“省”。此類詞語古詩文中較為常見,本應作重點交代給學生,作為知識的積累。另外,詞中常見一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為詩詞增添了神韻。有一些較為傳神的動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一個“覓”字寫出了詞人仔仔細細尋覓的狀態,就是因為如此細致的找尋,才更突出找不到的失落與嘆惋;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越過了層層山峰,超越了時空界限,詞人“望”到了四十三年前揚州城內生靈涂炭的場景,也“望”出了千里江山,“望”出了詞人精忠報國的理想;……此外,還有一些修飾詞語的運用,大部分都是形容詞,“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之景因形容修飾更體現其平凡、落寞,也因為人們對英雄的傳誦而蘊涵了不平常之情。還有一些程度副詞,詞中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人道寄奴曾住”兩個副詞的運用突出了歷史風雨的無情打擊,諸如此類詞語還有很多。課上由于急于完成既定目標,沒有把這些重點詞分析到位,如果單就幾個詞重點分析,其余的讓學生自己去品味,就不會有將剛要走入情境的學生拉回來的遺憾了。
四、把握每首詩詞的獨特之處。對于詩詞本身的突出特點,教學時應作重點把握。《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突出特點就是用典,這也是辛詞的獨特之處,在教學時讓學生了解所用典故并掌握用典目的是非常必要的,下一次再教這首詞時,我會嘗試讓學生針對此問題討論,這既有益于對文本的深入研讀,也使學生在了解一些歷史故事的同時加深對詩詞的理解。詩詞中,用典是較為常見的,如果討論得和諧、透徹,學生還可以通過對《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用典手法的掌握,來指導課外詩詞鑒賞,并應用在自己的詩詞創作及其他文體寫作當中。
辛詞用典突破了史料的簡單堆砌,要體現這種糅合的藝術魅力,就需要捕捉詞中能恰倒好處地發揮銜接功能的字詞。一個“望”字不僅將眼前與隔江之景連接起來,還將歷史的回顧與現實的沉思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回首歷史的悲壯,又有面對現實的蒼涼;既有登臨送目的情狀,又有抒發思古幽情的依憑。尋找到這個“望”字,整首詞的內在聯系及教學內容的銜接便豁然開朗了。
回味整堂課的教學,我感到比較滿意的還是對典故這一難點的處理。有了反復熟悉典故的基礎,詞中所隱含的作者悲壯的情志在讀者面前才得以酣暢淋漓地展現;“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痛楚和失落才讓人咀嚼出深層的味道來,才讓每一位進入意境的人為之捧淚,為之扼腕。
當然,這堂課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應該說,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如果在理清思路、展示意境之后能緊接著再進行一次讀的訓練,范讀也好,聽讀也罷,或者干脆讓學生進行試讀,以此來檢測他們對作品的獨立理解,這樣會使整堂課的處理更完美一些,教學高潮也必將更明朗一些,詩歌的韻味也會顯得更濃一些。除此之外,在反思過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課堂語言準確的必要性。比如,課堂上我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請用一句簡潔而完整的話概括詞中所涉及的典故。”這一問讓很多學生摸不著頭腦。這個問題無意中丟掉了概括的“數量”,學生對概括的要求也不很清楚。
綜述以上認識,就是要從文本出發,充分地把握文本,深入研讀文本,才不至于“攀無根之木”“尋無水之源”,才不會越走離目標越遠,不僅是詩詞鑒賞如此,文本的內涵很豐富,所有用語言文字符號表達出來的內容都是文本,詩詞、現代文是文本,應用文也是文本,甚至從一個標點符號中,我們也能揣摩出作者及文中人物情感。所以,教語文,還是要回歸文本!
把握每首詩詞的獨特之處。對于詩詞本身的突出特點,教學時應作重點把握。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突出特點就是用典,這也是辛詞的獨特之處,在教學時讓學生了解所用典故并掌握用典目的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上課時我著重講詞中的典故,但因為課所限,沒有很好地展開討論,下一次再教這首詞時,我會嘗試讓學生針對此問題討論,這既有益于對文本的深入研讀,也使學生在了解一些歷史故事的同時加深對詩詞的理解。
詩詞中,用典是較為常見的,如果討論得和諧、透徹,學生還可以通過對《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用典手法的掌握,來指導課外詩詞鑒賞,并應用在自己的詩詞創作及其他文體寫作當中。
一學期下來,學生所學的詩詞非常多,上課過程不可能把所有知識點都涵括了。最好的辦法是一課一個知識點,學生通過學習一首首詩詞,從而掌握詩詞的知識點及詩詞鑒賞的方法;這樣,既可以做到上課有重點,又可能把知識點化整為零,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