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30
這是湘夫人教案設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并背誦全文。 2、理解本文的主旨。3.理解文中比興手法的應用 一、導入新課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屈原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他所創造出來的楚辭體對后人的影響巨大。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通過學習《湘夫人》,來體會屈原的文學風格。 二、作者簡介 1、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詩人的一切政治主張,如振興楚國、統一天下,以民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舉賢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國等等,它是屈原畢生的追求,也是詩人愛國主義情感的具體體現。 3、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并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三、相關知識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觀,由于其獨特的美景以及瑰麗的神話傳說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贊美和歌頌,因而就顯得特別有名。在我們所知道的歷代文人中和洞庭湖關系最密切的,影響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話悲劇故事《湘君》和《湘夫人》。 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堯的兩個女兒即舜的兩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圍生長著高低起伏、郁郁蔥蔥、蒼翠茂盛的斑竹,在這些竹子上長滿淚痕似的斑點,有人說這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景觀。 根據《山海經》、《尚書》的記載,在傳說的三皇五帝時代,堯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時間,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后來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趕去看望他,當她倆趕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時候,那邊傳來消息說大舜已經崩于蒼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們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淚痕就化成了現在的斑竹。 屈原截取這個悲劇故事的一個片段,憑著精神的流動而創作了這兩首優美的詩篇?!断婢肥菍懴娣蛉说竭_約會地點沒有見到湘君而對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寫湘君前來和湘夫人約會兒沒有見到湘夫人而對湘夫人的思念。 四、課文誦讀 1、示范朗讀 2、誦讀指導 (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達了赴約的湘君來到約會地北渚,卻不見湘夫人的惆悵和迷惘。其基調是幽怨、哀婉的。 (2)詩中“兮”字是襯字,無實義。在句中,將王言句分為前三后二兩個節拍,或將四言分為前二后二兩個節拍。 3、學生齊讀 五、字詞梳理 1、讀準下列加紅字的字音。 渚_________ 眇_________ 罾__________ 潺__________ 袂_________ 汀_________ 遺__________ 搴__________ (答案提示:zhǔ、miǎo、zēng、chán、mèi、tīng、wèi、qiān) 2、理解下列句中加紅詞語的含義。 ①帝子降兮北渚__________(水邊的淺灘) ②與佳期兮夕張__________(張設羅帳) ③罾何為兮木上__________(魚網) ④蛟何為兮水裔__________(邊) ⑤朝馳余馬兮江皋__________(邊) ⑥葺之兮荷蓋__________(編草蓋房子) ⑦時不可兮驟得__________(輕易) 六、整體感知 1、第一段 (1)齊讀: (2)譯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極目遠眺啊使我惆悵。樹木輕搖啊秋風初涼,洞庭起波啊樹葉落降。踩著白薠啊縱目四望,與佳人相約啊我張設了羅帳。鳥兒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處?魚網為什么掛結在樹梢之上? (3)分析: 第一段寫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經飄然降臨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見,只看到秋風蕭瑟,洞庭波起,秋葉飄飄,于是感到無限惆悵。已經做好了佳人到來準備,卻見到世事顛倒,真擔心約會要失期。 2、第二段 (1)齊讀: (2)譯文: 沅水芷草綠啊澧水蘭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卻不敢明講。神思恍惚啊望著遠方,只見江水啊緩緩流淌。 (3)分析: 第二段寫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戀人而不見來到,神思恍惚地向遠方張望,迷惘地看著緩緩不斷的流水出神。 3、第三段 (1)齊讀: (2)譯文: 麋鹿為什么在庭院里覓食?蛟龍為什么在水邊游蕩?清晨我打馬在江畔奔馳,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聽說湘夫人啊在召喚著我,我將駕車啊與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還要把荷葉啊蓋在屋頂上。用蓀草裝飾墻壁啊用紫貝殼鋪砌庭壇,四壁撒滿香椒啊滿屋都有芳香。桂木作棟梁啊木蘭為屋椽,辛夷裝門楣啊白芷飾臥房。編織薜荔啊做成帷幕,析開蕙草做的幔帳也已支張。用白玉啊做成鎮席,各處陳設石蘭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蓋芷草,用杜衡纏繞四方。匯集各種花草啊布滿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門廊。九嶷山的眾神都來歡迎湘夫人,他們簇簇擁擁的象云一樣。 (3)分析 第三段寫湘君又看到事物錯位,擔心心愿不可能實現。早上弛馬于江邊高地,傍晚渡過西面水涯,湘君到各處尋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聽到佳人召喚,要他吩咐車駕,與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貴的宮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過美滿、幸福的生活。從室內到室外,從擺設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華貴、精巧,表現出對湘夫人的一片深情。這時,九嶷山的神仙紛紛出動,與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沒有來。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助,一切準備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4、第4段 (1)齊讀: (2)譯文: 我把那衣袖拋到江中去,我把那單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著杜若,將用來饋贈給遠方的姑娘。機會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遙,舒閑自在。 (3)分析: 第四段表現湘君因與湘夫人相約不逢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但仍流露了藕斷絲連、依依不舍的深情。 小結: 這首優美的詩歌,主要寫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產生種種幻覺,希望和絕望交織在一起,從而更顯得他們的愛情纏綿哀怨、深摯執著。這是一首愛情的絕唱。 七、問題探究 1、思考下面的問題,理解作品的主題。 (1)有人說,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現的男女水神歡會難期、思而不見的愛情悲劇,實際上是他自己不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劇的曲折反映(參見“相關鏈接”中王、劉勰語)。你同意這一說法嗎,試查找有關資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欣賞方法闡述你的理由。 【明確】同意。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者,他有崇高的理想。為實現理想,他苦苦追求,盡管飽受打擊,還是堅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憂憤深廣,富于悲劇精神。這一切,都體現在《湘夫人》中。這首詩寫到湘君為追求理想和愛情,是多么執著,多么癡情,一再遭到挫折卻決不退縮。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況下,又透露出來不可抑制的、惆悵、焦慮之情。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劇嗎? (2)第三段詳細描繪了湘君為湘夫人用各種香草裝飾愛巢的過程和步驟,表現了他什么樣的心情? 【明確】詩中詳細描繪了湘君為湘夫人用各種香草裝飾愛巢的過程,這表現了湘君對湘夫的執著、深摯的愛情,共同過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寫得越鋪張,越細致,就越能表現湘君對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3)此詩開頭所渲染的氣氛對全詩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首詩的開頭四句,寫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飄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見,心中充滿愁思。以景物襯托情思,以幻境刻畫癡情人的心理,尤其動人。第三、四名寫沅湘秋景,清麗如畫。開頭四句渲染的環境氣氛與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這凄涼、冷落的景色,正襯托出人物的悵惆、幽怨之情。這種環境氣氛貫穿全詩,為全詩定了感情的基調。 2、比興是《詩經》等民歌體作品常用的藝術手法,此詩中也用了一些即景興的問句,如“鳥何萃兮中,罾何為兮木上?”“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這些問句和主人公要表達的愛情是什么關系? 【明確】這些問句都是用自然現象的錯位、顛倒,比喻詩中主人公的愛情不順利,愿望得不到實現。 八、作業 背誦《湘夫人》
一、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積累文言詞語,并背誦全文,《湘夫人》的教學設計。
能力目標: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能理解文中大段虛幻景象描寫的用意。
情感目標:把握湘君的追求精神,能辯證地看待其追求的方式。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字詞落實與文章背誦。
2、難點:比興的寫法及辯證的思考。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我們學過屈原的《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一名句已經成了屈原的旗幟,在這一旗幟的指引下,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詩歌《湘夫人》。
(二)、學生自讀課文,梳理字詞,理清文章思路。
A、字詞質疑解疑
B、內容梳理
文章主要寫湘君的一系列行為,從這一角度來看文章的內容:
?、磐?/p>
⑵迎
⑶怨
?、鹊?/p>
C、對文本作其它的常規分析
方式上,先由學生探討交流,再明確:
①形象分析:對理想愛情生活的執著追求。用各種香草裝飾愛巢的過程寫得越鋪張,越細致,就越能表現湘君對湘夫人的深情。
②寫法分析: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寫景如畫,仿佛一幅秋風圖,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見之水波、木葉,寫出不可見之裊裊秋風,寫風而有畫意,教案《《湘夫人》的教學設計》。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構成了一個優美而惆悵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稱為"千古言秋之祖"。"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落葉下"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經久不衰的名句,秋風、落葉也就成了表達失落、惆悵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現力的.詞匯,同時也成為最能喚起人們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觀。
2、比興。"鳥何萃兮頻中,罾何為兮木上",寫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見其人而對眼前的景象產生了一種錯亂的現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場景:鳥兒聚集在水草上,魚網則被掛在樹上。這是比喻湘夫人終于沒來,種種費心都不過是瞎張羅。表現男主人公的傷心和失落。"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麋鹿為什么庭院里覓食,蛟龍為什么在水邊游蕩?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來自我比況自身的尷尬處境。
3、鋪敘。如果說第一段是通過情節來描寫,第二段則是通過行動來描寫。這里面的情緒是暗隱其間,僅僅是個背景。這一段中沒有直接寫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難過,而是用建筑速度之,料之精美,裝飾之考究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思念和愛慕,用筑室這種行動來表達對湘夫人的迎接。用各種香草裝飾愛巢的過程寫得越鋪張,越細致,就越能表現湘君對湘夫人的深情。
?、?、主旨情感的探討:對愛情堅貞不渝,對理想執著追求。
(三)拓展與思考:
1、作者刻畫這一形象,除表達對湘君的贊美之情外,還有別的用意沒有?見教材思考題第四題。
2、作為讀者,對產生于兩千多年前的這一經典,你有何感悟?比如,如何看待湘君的等待?
歌德:永恒的女性,領我們飛升!
(四)作業:背誦鞏固。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有關屈原、《楚辭》的知識
2、讀懂文意,訓練學生用散文化語言轉譯詩歌的能力
3、把握故事、情感
4、體會屈原在文中的寄寓,了解“香草美人”意象。
二、過程與方法:1、誦讀2、質疑和討論
三、情感態度價值感: 學習屈原執著于理想、忠貞、愛國的品格。
教學步驟及內容
一、導入
1、我們上學期學過屈原的《離騷》節選,回顧其中名句(師說上句,生接下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從中感受到屈原什么精神?追求理想、執著、堅守品性……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詩歌《湘夫人》。
2、注釋補充(幻燈片投影):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對戀人神,傳說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時死于蒼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堯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們追隨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淚水落在竹子上,竹上生斑,“斑竹”之名(也稱“瀟湘竹”或“湘妃竹”)由此而來。據說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后,投湘江自盡。屈原根據這個美麗的傳說寫作了詩歌《湘夫人》。自秦漢時起,湘江之神湘君與湘夫人的愛情神話,被演變成舜與娥皇、女英的傳說。后世因稱二女為“湘夫人”。
提問填空:紅樓夢》中大觀園里林黛玉的住所根據這個典故命名為“瀟湘館”,門外“有千竿翠竹遮映”。林黛玉的別號就叫“瀟湘妃子”,她常常流淚。有人推測曹雪芹原意是讓黛玉最終投水而死--質本潔來還潔去,像娥皇、女英一樣。
二、預習檢測:
1、學生齊讀,教師正音
2、預習題:利用注釋,用散文化的語言翻譯《湘夫人》的故事,標記有疑問的字詞、詩句。
3、學生互相傳看,推薦譯文,讀兩篇。
4、提問:根據自己的翻譯和同學的譯文,你們讀出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注意文中敘事語句的提示,湘君和湘夫人要干什么?結果呢?)
“與佳期兮夕張”、“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兩人約會、湘君筑室,最后女子未來。
三、內容分析講解
(一)幻燈片展示老師選擇的譯文,點撥詞句,提問
第一節:(1)“帝子降兮北渚”翻譯時可以理解為“帝子將北渚”
(2)從中感受到湘君怎樣的感情?“愁”,“目眇眇”、“登白薠兮騁望”--焦急、迫切地盼望。
第二節:(1)“沅有芷兮澧有蘭”運用了什么手法?是《詩經》中常用的比興手法,從景物說到人事上來。
第三節前6句:有兩句和前面的句子很相似?找出,說說這四句描寫的景物有何特點?不同于常見生活場景。引導學生回顧。生活常識--鳥常聚集在樹上,漁網常掛在、晾在船上、岸邊、桿上……麋鹿在哪里吃食?曹操《短歌行》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蛟龍平時待在哪里?深淵、深水中。《勸學》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赤壁賦》有“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幾句一般理解為相思
中的湘君眼前出現了錯覺、幻覺。(生活事例聯想:認錯人……)
第三節后16句:描寫什么?筑室。(內容理解即可,不必求文言的細致翻譯。)學生看譯文,有理解分歧的,老師給出兩個版本,如“擗蕙櫋兮既張”(已經剖開蕙草作為張開的帳頂/將那蕙草制的隔扇分開安放。)
提問:1、湘君修建的房子如何?美麗,優雅。
2、為何修建這樣一所房子?表現了湘君的滿懷希望、憧憬、癡情、真心……也側面襯托寫出了要迎接的湘夫人的美麗、高貴、純潔、超凡脫俗……(可提示:這樣的房子應該由什么樣的女子來居???)
3、為了迎接湘夫人,湘君不僅修建房屋,還干了什么?齊讀本段最后兩句?迎接賓客。
4、為了一次約會,有必要要這樣隆重嗎?這不像是約會,更像什么?婚禮。原來他們約好了在今日成親。迎娶新娘要提前布置新房,不僅人類如此,自然界的動物、鳥類雄性在向雌性求愛時,也要盡力搭建、筑造好窩和巢。
第四節:1、展示譯文,強調“捐”為“扔、棄”之意。“遠者”指“湘夫人”
2、前兩句應該如何翻譯為好?為何要把衣服扔到江中,棄到澧水之濱?你如何理解這一舉動?(湘夫人未來,在現在的婚禮上如果新娘缺席,新郎會有何反映?氣憤,斷絕關系,扔東西--拋棄信物……最好把衣服理解為是湘夫人所贈之表情的信物,此刻為男子氣憤之舉,符合人之常情。)
3、為何又去采摘杜若?為何還要送給不來結婚的湘夫人?表現了湘君的.癡情
4、最后兩句表現了湘君怎樣的感情?自我安慰,自我開解。
5、湘夫人為何沒來?未說明原因。她愛不愛湘君?看一看姊妹篇《湘君》--湘夫人的心聲。
?。ǘ┞牞F代文朗誦的《湘君》與《湘夫人》,加深對課文內容的體會。同時投影《湘君》:
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
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蘭旌。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揚靈兮未極,女嬋媛兮為余太息。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悱惻。桂棹兮蘭枻,斫冰兮積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閑。
朝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遺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時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
?。ㄈ┬〗Y:湘君與湘夫人彼此相愛,但由于種種原因不能讓愛情如愿,發生了愛情的錯位,這是一種悲劇。但癡情的湘君愿意繼續守候,我們從詩歌中感受到了他的心境約定后的擔心的憂愁、急切、悵惘、期盼、失望、憤怒、自我安慰……
四、詩歌主旨理解
1、為何屈原要塑造這樣一個湘君的形象?湘君對湘夫人的情類似什么?
為了寄托自己的感慨,用湘君與湘夫人的關系擬自己與楚王的關系,流放中的他就像癡情的湘君一直在等待楚王來再次重用他。以男女關系比喻君臣,以婚約比喻君臣遇合,這是作為一種政治關系的借喻。
2、湘君盼湘夫人到來共浴愛河,屈原盼楚王前來干什么?實現美政理想。
3、知人論世,了解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后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4、屈原在自己的文章中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達了對自己政治理想的堅持、對君王的忠貞,他一直等待,等到國亡,城破,最后只好以生命來殉自己的祖國,他為后世人們豎起了愛國的高峰。想想歷史上有哪些人物像屈原一樣愛自己的國家,不管它是否殘破?不管君王是否昏庸、離棄自己?
杜甫、陸游、文天祥
五、“香草美人”的理解
1、“香草”在屈原作品中,一般用來干什么用?
本文中建筑房屋,贈送給湘夫人。贈香草以傳達情意是古人的傳統,高一學過《涉江采芙蓉》。古詩詞中常見,如“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為美,美人之貽”等。香草還用來裝飾自身,美化外表,寓意著對內在美好品德的追求,即高潔、善和美等。
2、美人指誰?學生會想到是楚王,是“被追求者”。屈原在詩歌中曾上天入地求女。但有時美人也指自己,像《離騷》中“眾女嫉余之峨眉兮”,是美麗但備受嫉妒、被冷落的美人。所以美人既指明君,亦喻賢臣。
3、后世詩歌對屈原“香草美人”比喻的繼承和發揚
杜甫的《佳人》、張九齡的《感遇》、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孟郊的《烈女操》、張籍的《節婦吟》、陳師道的《妾薄命》,以及一切寄托于婦人女子以抒寫作者情意的詩篇都是屈原這種作風的繼承。
另一類是以禽獸花草比諂佞賢良,后世學者雖各有其所選擇的具體的意象,但是都遵循著“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諂佞”的基本模板。辛棄疾有詩“有美玉于斯,雕琢那可廢,芝蘭生當戶,雖芳亦芨刈。……”以芝蘭象征頑石,將自身寄予頑石,實際就是在象征自身。
不僅是在詩詞領域中,在小說中,香草美人也有發揚,尤其是在蒲松齡的筆下,鬼狐世界的跨時空陰陽地界的愛戀,顯然受了楚辭的影響,《聊齋》中的花妖,激活勃發了香草這一原型意象。《竹青》、《香玉》、《荷花三娘子》等等,都顯示了蒲松齡對于“香草美人”的情有獨鐘和獨到發揮。
六、結束語:屈原是戰國時期一位張揚著改革的理想,閃耀著人格光芒,高舉著愛國旗幟的歷史偉人,同時他又是一位奔涌著熱血般的激情,幻化著斑斕的色彩,創造著壯麗意境的一位偉大的詩人,學習屈原,學習楚辭,是為了繼承民族的優秀傳統,從而鑄造我們國民的人文精神。郁達夫曾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讓我們珍愛屈原,珍愛屈原精神,從熱愛他的文字開始。
五、作業:背誦課文。
六、板書設計:
湘夫人(屈原)
愛情悲劇--湘君侯湘夫人不至,等……
政治悲劇--屈原盼楚王終不來,等……
香草美人--美好品性、明君賢臣
盧艷艷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以朗讀背誦的方式,進一步培養學生自身的文言語感并積累文言知識,體會楚辭體的節奏;欣賞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理解詩歌哀怨堅貞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 能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多角度探究詩歌主旨,從而體味詩歌借助意象營造意境和傳達出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生發對楚辭體這種傳統文學樣式的喜愛之情,從而更深切地領悟屈原對自己人生理想“上下求索”的追求精神。
教學重點 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多角度探究詩歌主旨。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借助意象營造意境和傳達出的情感。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湘水之神——導入解題
1、導入:湖南岳陽的君山上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知道它的來歷嗎?
傳說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時死于蒼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堯帝的二個女兒)聽到丈夫的死訊后追隨到沅、湘,因喪夫而落下的傷心淚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結滿了斑點,“斑竹”之名即由此而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這一傳說人物有關的詩歌《湘夫人》。
2、楚辭:戰國時期屈原在楚歌的基礎上創制的一種新詩體。因《離騷》是楚辭中最偉大的作品,所以楚辭也稱為“騷體”。特點是:①篇幅較長;②句式參差靈活;③多用“兮”字。
西漢末年,劉向搜集屈原、宋玉以及漢代仿效屈原辭賦的作家的作品共十六篇編輯而成。其中屈原的作品最多,價值最高。
《楚辭》是我國繼《詩經》之后的又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冻o》對后世文學影響深遠。我國詩歌史上常以“風”“騷”并稱,“風”是指《詩經》,“騷”指《楚辭》。
3、屈原: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末期楚國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異常,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作品:《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
評價:杰出的政治家、愛國詩人。
4、寫作背景:屈原曾兩次被放逐,在第二次被放逐的20年間,他最終修訂完成了長期以來收集并整理的民間樂歌《九歌》?!毒鸥琛肥且唤M想象力十分豐富、文辭非常優美的抒情詩歌,帶有濃厚的楚國民間文學色彩,反映了當地巫風盛行的情況?!断娣蛉恕肪褪恰毒鸥琛分械囊黄?/p>
5、湘君與湘夫人:古代舜王(文中湘君)巡視南方,死于蒼梧,葬在九嶷山(今湖南省寧遠縣境內)。他的二妃(堯王之女)娥皇、女英(文中湘夫人)千里迢迢前來尋覓,溯瀟水而上,到了洞庭湖一帶,知道舜帝已去,于是二女也投湘水而死。這一悲歡離合的動人故事在民間一直流傳。人們為了祭祀他們,在湘水旁邊,由女巫扮成湘夫人模樣去迎接湘君,而男巫則扮成湘君的模樣在湘水中修蓋華貴的房子,迎接湘夫人的到來。
二、初涉湘水——整體感知
1、播放多媒體朗誦視頻。
2、正音。
渚(zhǔ) 眇(miǎo) 薠(fán) 罾(zēng) 蘋(pín) 芷 (zhǐ) 澧(lǐ) 澨(shì) 潺湲(chányuán) 葺(qì) 蓀 (sūn) 楣薜荔(bì lì) 擗(pǐ) 櫋(mián) 廡(wǔ) 嶷(yí) 袂(mèi) 遺(wèi) 褋(dié) 搴(qiān) 汀(tīng) 橑(lǎo)
3、佇立水畔的人是誰?他在湘水之畔做什么?
明確:湘君,赴約。
主要動作:登、騁望、遠望、觀——馳、濟、筑室——捐、遺、搴、遺。
主要事件:水畔遙望、水中筑室、遺兮遠者。
4、用幾句簡短的話概括詩歌《湘夫人》寫的故事:湘君和湘夫人彼此深深地眷戀著對方,卻不知什么原因,兩人歡會難期、思而不見,只能互相幻想著對方。
5、這個故事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幽怨哀婉、幽怨悱惻。
6、其實詩歌的開頭就給我們奠定了全詩幽怨哀婉的基調,請同學找出是那句詩?
就是“千古言秋之祖”——“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詩句中有三個意象:秋風、秋水、秋葉。涼爽的秋風不斷吹來,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樹葉飄落。并且,這三個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自然聯系在一起的:秋風蕩秋水,秋風掃秋葉,秋葉隨秋水,秋水飄秋葉,三者緊密相連,渾然天成,形成了一幅凄清杳茫的秋景,構成了一個優美而惆悵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悵萬分。這種寫法叫“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7、詩歌的情感變化:相約不見(惆悵)——只見流水(迷茫)——構筑愛巢(喜悅)——寄物期待(執著)。
7、自由誦讀。
誦讀提示:《楚辭》中的語助詞“兮”字,往往表示節拍的停頓,是襯字。本篇節奏較《離騷》更為緩慢。
三、香草美人——感悟形象
1.指名細讀1—2段,感悟湘君形象。
⑴解釋關鍵字詞并翻譯詩句。
?、品治鳇c撥:望穿秋水——思念、哀怨、尋覓、失落、等待。
?、墙Y合詩句,想像詩境:請結合詩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登白薠兮騁望”、“沅有芷兮澧有蘭”、“觀流水兮潺湲”,想象補寫。
示例:“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你眼神飄渺,時而縱目遠眺,時而低眉落淚。你含愁的雙目越過迷蒙江水,渴盼著帝子降臨;你哀怨的眼睛,穿過那蕭瑟秋風去追尋那在水一方的伊人;你企盼的眼睛,望穿秋水不見伊人,木葉飄飛,流水潺湲之中都是湘君的憂愁哀思;不見伊人卻難忘懷,水邊的芷與蘭都寄托著湘君真摯的思念。
2.筑室水中——執著、熱烈、癡迷。
?、胖该首x第三段,解釋關鍵字詞并翻譯詩句。
?、品治鳇c撥:因為愛情,湘君有了擔憂;因為愛情,湘君不停尋覓;因為愛的信念,湘君仿佛聽到湘夫人的召喚;因為愛的信念,湘君仿佛看到了愛情美好的未來。
?、钦堃幻型瑢W朗讀湘君筑室裝飾的過程。
請給這所房子起一個溫暖的名字,概括屋室特點。這所房子暗含著湘君怎樣的感情?
特點:從外到內,從大處到細節用各種香草精心地裝飾。香草:純潔美好的事物的象征?!峨x騷》中抒情主人公“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直至現代詩人戴望舒還有“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
室:高潔、美好。真摯、熱切、純潔的情感的物化。
?、葘W生合作朗讀體悟“筑室水中”的深情。
3.指名朗讀最后一段,注意讀出情感的波瀾。
⑴解釋關鍵字詞并翻譯詩句。
?、葡娣蛉俗詈笥袥]有來?失約了。
⑶湘君的反應如何?
捐、遺——棄擲(追求未果的失落)
搴、遺——贈送(無法釋懷的期盼)
聊——姑且(遭受創痛后的自慰)
5、小結:這首詩歌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語調去寫,描繪出那種馳神遙望,祈之不來,盼而不見的惆悵心情。
四、讀出個性——我是誰?
小組合作探究——知人論世:詩歌中的“我”究竟是指誰?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詩中的“我”最感動我們的是什么?
?、?ldquo;我”是湘君。
執著:“朝馳余馬兮荷蓋,夕濟兮西澨”顯示他的等待是從早到晚;他蓋房子的過程,用了各種各樣的香草非常的繁雜,說明他對妻子非常的執著非常癡情;第一段中“目眇眇”,還有“騁望”,還有第二段中說“遠望,觀流水……”就是一直不停的向遠看,期待著湘夫人的到來。
浪漫、用心、細致入微:蓋房子裝飾房間的東西有很多,選擇這么多的香草來裝飾房間,突顯房子的漂亮芳香,體現湘君的一片深情;烘托人物品質的高潔,展現湘君的美好形象。
憂愁苦悶:湘君在等待的過程中自己的心情非常的焦急、渴盼,不斷的失望又不斷的希望;湘君沒有等到湘夫人,到最后他只能“聊逍遙兮容與”來開解。
?、?ldquo;我”是屈原。
湘君對湘夫人苦苦的等待表現了湘君對愛情的執著追求,而屈原本身也是心系楚懷王,表現了他對政治抱負的執著追求;
湘君在等待的過程中自己的心情非常的焦急、渴盼,不斷的失望又不斷的希望,而屈原也是滿懷希望地等待楚懷王的運用,但始終抑郁不得志,但仍然忠心耿耿;
湘君沒有等到湘夫人,到最后他只能“聊逍遙兮容與”來開解,而屈原不能面對楚國的滅亡,投江自盡,愿與楚國共存亡;
這首詩看似是一個愛情悲劇,但是在這首詩中影射出了屈原的政治悲劇。
填空,啟發思維:屈原和湘君的相似點:湘君是(屈原)的化身,湘君對湘夫人的癡情象征著(屈原對君王的忠誠),湘君為湘夫人細致入微,精心造房意味著(屈原向楚王展示自己高潔的品質和卓絕的才華),湘君因追求不到湘夫人而憂愁苦悶象征著(屈原因為得不到楚王的重用時的苦悶傷心)。
⑶“我”是逐夢者。
實際上就是苦苦追求理想的人,當然這里也有屈原。湘君是追求理想的人,為了理想,執著追求;為了理想,精心造房,采摘香草,期待勝利女生眷顧自己,來到自己的身邊;經受了很多的苦難和折磨。
總結:湘君:癡情。(愛情詩)
屈原:忠君。(政治詩)
執著追求理想的人。(寄寓詩)
五、水的祭奠——總結延伸
1、寸心難表,兩情不通,會合無緣,生離死別,自是古來恨事,又豈止兒女旖旎之情。透過歷史的塵霧,我們仿佛看到詩人峨冠博帶,手握長鋏,彳亍于湘水之畔,遠望郢都,吟唱著屬于自己的愛情與理想。歷經千年,終于與這澄澈婉約的湘水一起融入了古典的永恒。
請同學們欣賞本校同學在文體藝術節期間的誦讀視頻,再次感悟詩人的情感和高尚品格。
2、斗轉星移,逝者如斯,形容枯槁、用血淚吟誦詩篇的人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他凝聚天地精華,美如香草的文字依舊散發著歷久彌新的味道。上下求索,苦苦追求,九死不悔,屈原對國家對人民的情感已經凝聚為一種民族精神。請帶著這份情愫背誦屈原給我們留下的文章。
背誦比拼。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