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8
這是獄中雜記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作者
方苞:清代桐城派古文的創始人,字鳳九,號靈皋,晚年又號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進士。為文主張一種“義法”,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并重,并講求詞語的“雅潔”。這些主張在當時很有影響。在實踐中,方苞以及其他桐城派作者成就雖然不很高,思想內容比較空虛,但大抵能夠寫得明白曉暢,在行文的結構、修辭方面有一些可取的地方。
2、背景
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因《南山集》案牽連入獄。《南山集》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戴名世在《南山集》《與余生書》一文中提出寫歷史時應給明末幾個皇帝立“本紀”。此事被御史趙申喬揭發,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牽累定死罪者甚多。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被捕入獄。開始在江寧縣獄,后解至京城,下行步獄。兩年后出獄,被編入漢軍旗,以奴隸身份入值南書房。康熙死后被特赦,解除旗籍。后累官至禮部侍郎。本文是方苞出獄后,追述他在刑部獄中所見所聞的記錄。
二、解題:
“雜記”,是古代散文中一種雜文體,因事立義,記述見聞。
本文以“雜記”名篇,材料繁富,錯綜復雜,人物眾多,作者善于選擇典型事例重點描寫,“雜”而有序,散中見整,中心突出。如用方苞提出的古文“義法”來衡量,繁富的材料就是“義”,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記敘就是“法”,即“言之有序”。
三、導讀提示:
方苞因受戴名世的牽連而被捕入獄,他親身體驗、觀察和了解到清王朝刑部監獄的種種黑暗現實,以嚴肅、質樸的文筆描寫了牢獄的惡劣環境,揭露了獄吏的貪贓枉法、濫用酷刑和囚犯中的無辜者含冤蒙屈、痛苦無告的不幸遭遇。
四、導讀過程:
1、全文可以分為五個部分。第一段,自開頭至“皆輕系及牽連佐證法所不及者”;第二段,自“余日”至“于是乎書”;第三段,自“凡死刑獄上”至“信夫”;第四段,自“部中老胥”至“人皆以為冥謫云”;第五段,自“凡殺人”至結尾。對照注釋,細讀課文,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自開頭至“皆輕系 所不及者”,寫刑部獄中瘟疫流行情景,揭露造成瘟疫的根源。
第二段,自“余日’’至“于是乎書”,寫刑部獄中系囚之多的原因,揭露刑部獄官吏詐取錢財的罪惡。
第三段,自‘‘凡死刑獄上”至“信夫”,寫行刑者、主縛者、主梏撲者心狠手辣,揭穿刑部獄敲詐勒索的黑幕。
第四段,自“部中老胥”至“人皆以為冥謫云”,寫胥吏放縱主犯,殘害無辜,主讞者不敢追究,揭露清代司法機構的黑暗與腐敗。
第五段,自“凡殺人”至結尾,寫胥吏獄卒與罪犯奸徒勾結舞弊,揭露刑部獄成了殺人犯尋歡作樂牟取錢財的場所。
2、本文寫獄中的黑暗現實,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做了怎樣的歸結,表現作者怎樣的局限性?
解讀《獄中雜記》
一、獄吏與獄卒的工資收入微薄
獄吏每年只有工食銀六兩,按當時一般平民生活標準只夠四口之家一個月所用。這還是在冊的獄吏,而不在冊的就更不用說了,他們雖然收入這么低,但大多還通過各種關系,打通種種關節要來縣衙當差,(獄吏一般是違法進來的,沒有通過科舉考試,無法保證文化素質,這些人哪有什么信仰。)他們主要是靠山吃山。
二、獄中瘟疫流行,死者相枕藉
到了夜間,死了的和活著的人腳碰頭而躺著,無法轉動,這樣一來,越傳染越多。犯案多次的大盜賊、殺人重囚,生力旺盛,很難被傳染。那些接踵并肩而死亡的,“皆輕系及牽連佐證法所不及者”,都是因輕罪被囚的以及被牽連、被捉來當證人的那些沒有犯法的人。
被牽連、被捉來當證人的的人是冤屈的,又加之擔心家里的親人,精神已經崩潰,免疫力快速下降,發生瘟疫,最容易被傳染;那些大盜賊、殺人重囚不是冤案,因有心理準備,心態平穩,免疫力沒有下降,一般人不被傳染。這才是好人不長壽,禍害一千年。
三、無所不用其極地敲詐勒索與貪贓枉法
為了增加敲詐錢財對象,獄吏們就想方設法株連,把與案件稍有牽連、沾點邊的人統統抓進來,“不問罪之有無,必械手足,置老監,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導以取保”。他們把這些清白無辜的人折磨得“呼號達旦”無法忍受,接著誘勸傾家蕩產交納大筆保證金,一交來他們就私分,接著對貧窮無錢取保的人加倍折磨,以此警告不愿掏錢的人。結果是“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輕者、無罪者罹其毒,積憂憤,寢食違節,及病,又無醫藥,故往往致死。”罪魁禍首只要有錢取保,反而逍遙獄外,而眾多涉案者和證人卻被活活折磨死了。因此,我們也就理解了老百姓“屈死不告狀”的心態了。
獄吏們赤裸裸地勒索死刑犯,說:只要拿錢就一刀刺心,讓你少受些罪;如果不想拿錢,那就先砍下四肢,故意讓你的心不死,多受些罪!他們威逼那些該執行絞刑的人說:拿錢了一次就能絞死你,不拿錢三次也絞不死!為了早死少受罪,死刑犯們要拿出幾十兩甚至上百兩銀子賄賂這些家伙。判為“斬首”的死刑犯,大約無法敲詐了吧?然而他們“猶質其首”,拿犯人的頭做抵押,讓犯人家屬拿錢來贖。
現在有那么一個國家,處死的死刑犯,不讓親屬收尸,強行火花,為經濟建設服務了,是器官被盜竊還是毀滅證據?過去的君主專制國家還是讓收尸的。
“有錢能使鬼推磨”,犯人同是被捆綁,如果沒錢賄賂,他們就在捆綁時把筋骨折斷,甚至造成終身殘廢!同是遭受板子、夾棍刑訊,但因賄賂錢數差別大,造成傷害的后果差別就也非常大:“一人予二十金,骨微傷,病間月;一人倍之,傷膚,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 獄吏說,“沒有差別,誰能多給錢。”
四、對死刑犯進行偷梁換柱
最讓方苞震驚的是,只要肯掏大價錢,獄吏們竟連死刑犯也能偷梁換柱!有獄吏對判死罪的貪官說:給我千金,我讓你活!貪官問:你用什么辦法讓我活?獄吏說:這事不難!在判決書封奏之前,我把同案犯中沒有親戚家人的單身漢的名字和你換換位置!貪官問:你就不怕事后上級發現?獄吏說:發現了肯定要處死我,但也要罷主管領導的官,他們舍不得頭上的烏紗帽,只能打掉牙齒肚里吞,暗暗叫苦而不敢聲張,我的性命自然就也保住了。
展開全文閱讀
獄吏與獄卒們胡作非為,暴虐成性的囂張氣焰,一般人怎能想象。
五、后記
君主專制國家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畢竟是人類正宗的國家,在法律上是公開的君主專職,與當時的國民素質是基本適應的。天下都是皇帝的,他能坑害自己嗎?不能,只能把天下治理好,對每一個臣民只能平等對待。在天子腳下的刑部獄都沒監督到位,鞭長莫及的地方的監獄也就可想而知了。
現在世界上沒有一個公開的君主專制國家,有那么四個這樣的國家,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導演了一幕短暫的歷史鬧劇,他們打著民主、共和的旗幟,實行寡頭(領袖)獨裁統治,成為寡頭(領袖)國家。和正宗的君主、民主國家相比,他是變態的國家。他用謊言欺騙民眾,用暴力維護統治,在民主國家里,劃票表決任命的方式,到他這里就是選舉,選舉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組成,不讓其他人擁有被選舉權,不讓其他人成為候選人,是選舉嗎?在這個國家里,法律公開規定,候選人是世襲的,由上一屆任命,為什么不敢寫進憲法里?拿選擇題來說吧,只給出一個答案,讓你選擇一個正確的答案,那么考試題里唯一的答案,你說能不能被選上,
有這樣出選擇題的嗎?這還是考試題嗎?
在這樣的黑白顛倒、是非顛倒、人妖顛倒的寡頭(領袖)國家里,關押人的場所,里不出,外不進,消息很難泄露出去,這里成了獨立王國,許多管理者們大搞軍國主義,成為人類從事邪惡活動的天堂。它所從事的活動不斷花樣翻新,只要你敢想到的行為,它都存在,你沒有想到的,它會層出不窮。
教材分析:
《獄中聯歡》節選自《紅巖》第16章。聯歡指1949年新年聯歡。當時反動派兵敗如山倒,不得不玩“停戰”把戲。在這樣的背景下,渣滓洞的特務也在表面上對被囚禁的革命者作出一點放松的姿態。我們的革命前輩就利用這個機會舉行別開生面的新年聯歡會,對于中的革命力量進行了一次檢閱。
教學要求:
通過閱讀理解內容,領會革命前輩在獄中聯歡中表現出來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巧妙的斗爭藝術,從中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了解課文敘述順序。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自己喜愛的詞語,理解重點詞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感興趣的對聯。
教學重點:
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了解課文敘述順序,體會課文中對聯的含義。積累自己喜愛的詞語,背誦自己感興趣的對聯。
教學難點:
了解課文敘述順序,體會課文中對聯的含義。
教學構想:
課前可鼓勵學生讀長篇小說《紅巖》,也可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由教師和學生講述或朗讀跟課文關系密切的章節。本課是略讀課文,課文又較長,教學時要突出重點和難點。在感情朗讀中要求學生體會對聯的含義,以及表演節目中的雙關語。
教學準備:
生字生詞卡片、錄像帶、投影片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習過程:
一、激趣導入
1、簡介背景。首都北京將舉行開國大典,山城重慶仍然被反動派盤踞。在那里的中美技術合作所(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館),仍關押和許多革命者。他們隨時都可能被敵人殺害,后來敵人的確對他們下毒手。從全國的形勢看,反動派已徹底失敗。他們不得不玩弄“停戰”的把戲,伺機進行反撲。渣滓洞的特務對被囚禁的革命者做出一點放松的姿態。革命前輩便利用這一機會舉行一次別開生面的新年聯歡,以巧妙的方式同敵人進行斗爭。
2、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同學們都回家預習課文了吧,現在我們來檢查一下生字學習的情況。
三、自讀“交換禮品”部分,指出都交換了哪些禮品?想象這些禮品都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說明什么?然后交流。
1、禮品有:賀年片——小塊草紙,紅藥水當顏料。
五角星——塑料牙刷柄雕刻成的。
錦旗——彩線是從襪子上拆下來的。
2、他們連起碼的材料也沒有,趕制這樣的禮品,說明了什么?(既表達了同志間的友情,又表明了革命到底的志向。)
3、請帶著這樣的感情來朗讀課文。
四、學習“貼對聯”部分。
1、分小組朗讀課文。
2、在進行討論后,在每一副對聯旁注上或在書上畫出含著的意思。
3、討論交流:
(1)“洞中才數月,世上已千年”形容革命形勢發展迅速。橫額“扭轉乾坤”,“乾坤”指天地,“扭轉乾坤”含有推翻反動統治之意。
(2)“歌樂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參禪”意思是在敵人的監牢中堅持學習領悟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真理。“歌樂山”指渣滓洞的地點。橫額“極樂世界”,道出了革命者掌握了革命真理的樂觀心境。
(3)“看洞中依然舊景,望窗外已是新春”“舊景”指反動派的統治。“新春”指革命即將在全國勝利的前景。同 “苦盡甘來”一起,表達了革命者堅信革命即將勝利的信念和對革命前途的憧憬。
(4)“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借用古人詩句,既表達了對反動派的蔑視(阻止革命勝利是徒勞的),又表達了對勝利(紅杏出墻)的企盼。橫額“大地回春”,生動地概括了當時的革命形勢。
五、學習“表演節目”部分。
1、學生自讀課文,思考:監獄里的革命前輩都表演了哪些節目?他們在敵人的魔掌里為什么這么快樂?
2、出示投影(本段重點句),討論、交流句義。
(1)是針對幾個戴著腳鐐的革命者扭秧歌發出的感慨與贊嘆。“高歌曼舞”放聲歌唱,盡情舞蹈。這種高歌曼舞是對反動勢力的蔑視,是對革命勝利的企盼。這個句子表達了作者對革命者鮮明立場、頑強斗志、樂觀精神的贊頌。
(2)是對獄中聯歡的集中概括,也是對革命前輩堅強的革命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的集中概括。這兩句話表面十分風趣,實質上表達了革命者蔑視敵人,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的革命精神。
3、感情朗讀,讀出感情。
一、方苞及成文背景: 1、作者 方苞:清代桐城派古文的創始人,字鳳九,號靈皋,晚年又號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進士。為文主張一種“義法”,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并重,并講求詞語的“雅潔”。這些主張在當時很有影響。在實踐中,方苞以及其他桐城派作者成就雖然不很高,思想內容比較空虛,但大抵能夠寫得明白曉暢,在行文的結構、修辭方面有一些可取的地方。 2、背景 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因《南山集》案牽連入獄。《南山集》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戴名世在《南山集》《與余生書》一文中提出寫歷史時應給明末幾個皇帝立“本紀”。此事被御史趙申喬揭發,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牽累定死罪者甚多。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被捕入獄。開始在江寧縣獄,后解至京城,下行步獄。兩年后出獄,被編入漢軍旗,以奴隸身份入值南書房。康熙死后被特赦,解除旗籍。后累官至禮部侍郎。本文是方苞出獄后,追述他在刑部獄中所見所聞的記錄。 二、解題: “雜記”,是古代散文中一種雜文體,因事立義,記述見聞。 本文以“雜記”名篇,材料繁富,錯綜復雜,人物眾多,作者善于選擇典型事例重點描寫,“雜”而有序,散中見整,中心突出。如用方苞提出的古文“義法”來衡量,繁富的材料就是“義”,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記敘就是“法”,即“言之有序”。 三、導讀提示: 方苞因受戴名世的牽連而被捕入獄,他親身體驗、觀察和了解到清王朝刑部監獄的種種黑暗現實,以嚴肅、質樸的文筆描寫了牢獄的惡劣環境,揭露了獄吏的貪贓枉法、濫用酷刑和囚犯中的無辜者含冤蒙屈、痛苦無告的不幸遭遇。 四、導讀過程: 1、全文可以分為五個部分。第一段,自開頭至“皆輕系及牽連佐證法所不及者”;第二段,自“余日”至“于是乎書”;第三段,自“凡死刑獄上”至“信夫”;第四段,自“部中老胥”至“人皆以為冥謫云”;第五段,自“凡殺人”至結尾。對照注釋,細讀課文,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自開頭至“皆輕系 所不及者”,寫刑部獄中瘟疫流行情景,揭露造成瘟疫的根源。 第二段,自“余日’’至“于是乎書”,寫刑部獄中系囚之多的原因,揭露刑部獄官吏詐取錢財的罪惡。 第三段,自‘‘凡死刑獄上”至“信夫”,寫行刑者、主縛者、主梏撲者心狠手辣,揭穿刑部獄敲詐勒索的黑幕。 第四段,自“部中老胥”至“人皆以為冥謫云”,寫胥吏放縱主犯,殘害無辜,主讞者不敢追究,揭露清代司法機構的黑暗與腐敗。 第五段,自“凡殺人”至結尾,寫胥吏獄卒與罪犯奸徒勾結舞弊,揭露刑部獄成了殺人犯尋歡作樂牟取錢財的場所。 2、本文寫獄中的黑暗現實,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做了怎樣的歸結,表現作者怎樣的局限性? 解讀《獄中雜記》一、獄吏與獄卒的工資收入微薄獄吏每年只有工食銀六兩,按當時一般平民生活標準只夠四口之家一個月所用。這還是在冊的獄吏,而不在冊的就更不用說了,他們雖然收入這么低,但大多還通過各種關系,打通種種關節要來縣衙當差,(獄吏一般是違法進來的,沒有通過科舉考試,無法保證文化素質,這些人哪有什么信仰。)他們主要是靠山吃山。二、獄中瘟疫流行,死者相枕藉到了夜間,死了的和活著的人腳碰頭而躺著,無法轉動,這樣一來,越傳染越多。犯案多次的大盜賊、殺人重囚,生力旺盛,很難被傳染。那些接踵并肩而死亡的,“皆輕系及牽連佐證法所不及者”,都是因輕罪被囚的以及被牽連、被捉來當證人的那些沒有犯法的人。被牽連、被捉來當證人的的人是冤屈的,又加之擔心家里的親人,精神已經崩潰,免疫力快速下降,發生瘟疫,最容易被傳染;那些大盜賊、殺人重囚不是冤案,因有心理準備,心態平穩,免疫力沒有下降,一般人不被傳染。這才是好人不長壽,禍害一千年。三、無所不用其極地敲詐勒索與貪贓枉法為了增加敲詐錢財對象,獄吏們就想方設法株連,把與案件稍有牽連、沾點邊的人統統抓進來,“不問罪之有無,必械手足,置老監,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導以取保”。他們把這些清白無辜的人折磨得“呼號達旦”無法忍受,接著誘勸傾家蕩產交納大筆保證金,一交來他們就私分,接著對貧窮無錢取保的人加倍折磨,以此警告不愿掏錢的人。結果是“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輕者、無罪者罹其毒,積憂憤,寢食違節,及病,又無醫藥,故往往致死。”罪魁禍首只要有錢取保,反而逍遙獄外,而眾多涉案者和證人卻被活活折磨死了。因此,我們也就理解了老百姓“屈死不告狀”的心態了。獄吏們赤裸裸地勒索死刑犯,說:只要拿錢就一刀刺心,讓你少受些罪;如果不想拿錢,那就先砍下四肢,故意讓你的心不死,多受些罪!他們威逼那些該執行絞刑的人說:拿錢了一次就能絞死你,不拿錢三次也絞不死!為了早死少受罪,死刑犯們要拿出幾十兩甚至上百兩銀子賄賂這些家伙。判為“斬首”的死刑犯,大約無法敲詐了吧?然而他們“猶質其首”,拿犯人的頭做抵押,讓犯人家屬拿錢來贖。現在有那么一個國家,處死的死刑犯,不讓親屬收尸,強行火花,為經濟建設服務了,是器官被盜竊還是毀滅證據?過去的君主專制國家還是讓收尸的。“有錢能使鬼推磨”,犯人同是被捆綁,如果沒錢賄賂,他們就在捆綁時把筋骨折斷,甚至造成終身殘廢!同是遭受板子、夾棍刑訊,但因賄賂錢數
差別大,造成傷害的后果差別就也非常大:“一人予二十金,骨微傷,病間月;一人倍之,傷膚,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 獄吏說,“沒有差別,誰能多給錢。”四、對死刑犯進行偷梁換柱最讓方苞震驚的是,只要肯掏大價錢,獄吏們竟連死刑犯也能偷梁換柱!有獄吏對判死罪的貪官說:給我千金,我讓你活!貪官問:你用什么辦法讓我活?獄吏說:這事不難!在判決書封奏之前,我把同案犯中沒有親戚家人的單身漢的名字和你換換位置!貪官問:你就不怕事后上級發現?獄吏說:發現了肯定要處死我,但也要罷主管領導的官,他們舍不得頭上的烏紗帽,只能打掉牙齒肚里吞,暗暗叫苦而不敢聲張,我的性命自然就也保住了。獄吏與獄卒們胡作非為,暴虐成性的囂張氣焰,一般人怎能想象。五、后記君主專制國家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畢竟是人類正宗的國家,在法律上是公開的君主專職,與當時的國民素質是基本適應的。天下都是皇帝的,他能坑害自己嗎?不能,只能把天下治理好,對每一個臣民只能平等對待。在天子腳下的刑部獄都沒監督到位,鞭長莫及的地方的監獄也就可想而知了。現在世界上沒有一個公開的君主專制國家,有那么四個這樣的國家,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導演了一幕短暫的歷史鬧劇,他們打著民主、共和的旗幟,實行寡頭(領袖)獨裁統治,成為寡頭(領袖)國家。和正宗的君主、民主國家相比,他是變態的國家。他用謊言欺騙民眾,用暴力維護統治,在民主國家里,劃票表決任命的方式,到他這里就是選舉,選舉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組成,不讓其他人擁有被選舉權,不讓其他人成為候選人,是選舉嗎?在這個國家里,法律公開規定,候選人是世襲的,由上一屆任命,為什么不敢寫進憲法里?拿選擇題來說吧,只給出一個答案,讓你選擇一個正確的答案,那么考試題里唯一的答案,你說能不能被選上,有這樣出選擇題的嗎?這還是考試題嗎?在這樣的黑白顛倒、是非顛倒、人妖顛倒的寡頭(領袖)國家里,關押人的場所,里不出,外不進,消息很難泄露出去,這里成了獨立王國,許多管理者們大搞軍國主義,成為人類從事邪惡活動的天堂。它所從事的活動不斷花樣翻新,只要你敢想到的行為,它都存在,你沒有想到的,它會層出不窮。
[導學目標]
《勾踐滅吳》教學設計
1、反復誦讀課文,達到熟讀,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積累文言詞語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語法現象。
3、結合時代背景,體味課文的思想內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與學法]
采用以誦讀為主的方法,引導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誦讀課文,歸納重點字詞句,以達到熟讀全文、背誦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課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二千越甲可吞吳。”這是顏邁為頌揚蒲松齡堅韌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對聯。上聯說的是秦朝末年項羽帶兵渡過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終于擊敗秦軍主力的`史實;下聯則記述了越王勾踐在失敗后臥薪嘗膽,處心積慮,報仇雪恥,終達目的的故事。越王勾踐當年到底是如何臥薪嘗膽,又是如何報仇雪恥的?《勾踐滅吳》這篇文章給了我們具體的答案。
二、背景提示:(可讓學生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回答)
吳越是春秋后期興起的兩個大國。兩國經常攻戰不休。公元前496年,吳攻越,吳師敗績,吳王闔閭受傷死去。兒子夫差繼位。公元前494年夫差為報父仇攻越,敗越于春椒(今江蘇蘇州),又乘勝攻入越都。越王勾踐即位三年后討伐吳國,在五湖大敗,率五千甲退守于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并使人向吳求和。本文就從這里開始。
三、理解文章各段大意。
(一)戰敗和談(1-3)
1、越王勾踐戰敗后第一個舉措是什么?(可讓學生用原句回答,然后概括)
提示:①懸賞納諫;②賞識賢才。
2、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對臣下進諫的態度有何不同?
提示:越王納諫(“執其手與之謀”),吳王拒諫(“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一個求賢若渴,虛心納諫;一個剛愎自用,是非不分,不同的人物性格為下文勝負成敗奠定了基礎。
(二)臥薪嘗膽(4-7)
1、越王勾踐對戰敗的反省及態度如何?
提示:反省:“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
態度:“此則寡人之罪,寡人請更。”
2、越王勾踐是如何糾正自身錯誤的?
提示:葬、問、養、吊、賀、送、迎、去、補
3、從文中找出勾踐臥薪嘗膽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親為夫差前馬。”“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
4、勾踐為了增強國力,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結果如何?
提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吊死扶困,輕徭薄賦,招賢納士,整肅軍紀。
結果: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三)三敗吳國(8段)
越三敗吳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果行,國人皆勸……曰:‘孰是君也,而無可死乎?’”可見,勾踐最終戰敗夫差的根本原因是獲得了民心。
通過以上的對課文大意的分析,引導學生熟讀并理解大意,這一過程不必局限于某個詞、某個句子的細微解釋。
四、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對文中重要的語法現象和文言詞語分類歸納總結。
(一)重要實詞。(知、復、勸、當見課后練習二)
資
①物資,錢財 (《聊齋志異·促織》:“成妻具資詣問。”)
②費用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軍資所出。”)
③供給,資助 (《隆中對》:“此殆天所以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④憑借 (《赤壁之戰》:“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⑤積蓄以備販賣 (“賈人夏則資皮……”)
成
①完成,實現。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②成功 (《赤壁之戰》:“成敗之機,在于今日。”)
③成為,形成 (《赤壁之戰》:“如此則荊關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④已成的,老的,舊的。 (方苞《獄中雜記》:“獄中成法,質明啟鑰。”)
⑤講和 (“遂使之行成于吳。”)
游
①在水中浮行 (《呂氏春秋·察今》:“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游哉?”)
②流動,流浪。 (本文:“國之孺子之游者……”)
③虛浮不實 (游嘴滑舌)
④游玩,游覽 (《醉翁亭記》:“滁人游也。”)
⑤游歷,游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