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4
這是周邦彥蘇幕遮教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周邦彥——《蘇幕遮》
【年代】:宋
【作者】:周邦彥——《蘇幕遮》
【內容】:
燎沉香,消溽暑。
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葉上初陽乾宿雨,
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
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五月漁郎相憶否?
小戢輕舟,夢入芙蓉浦。
【作者】: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居士,錢塘(今浙*杭州)人。他懂音樂,能自作曲,向來被認為是北宋末年的大詞人。其詞多寫男女之情,講究形式格律和語言技巧,對詞的發展頗有影響。有《片玉詞》。
【注釋】:
燎:燃。沉香:水沉木制成的薰香。
溽暑:盛夏濕熱天氣。
侵曉:破曉,天剛亮。
吳門:本為蘇州別名,此指古屬三吳之地的錢境(杭州)。
長安:借指北宋汴京。
芙蓉浦:長著荷花的水邊。
【賞析】:
此詞寫異地鄉思。上片為眼前所見之景。夏雨初晴,風荷飄舉,清新宜人。下片由景及情,遙想故鄉五月,風光迷人,小楫輕舟,消失于芙蓉浦中。末句“芙蓉”,與上片“風荷”呼應,點明由此及彼、神思奔馳由來,具見經營之妙。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葉上”三句,筆力清挺,極體物瀏亮之致。
胡云翼《宋詞選》:周邦彥的詞向以“富艷精工”著稱;這首詞前段描繪雨后風荷的神態,后段寫小楫舟的歸夢,清新淡雅,別具一格。
第3篇:蘇幕遮的詩匯總
雪茫茫,紛落地,天地蒼蒼,坡上炊煙會。
春告家鄉松畔水,游子心情,倒海翻*匯。
暗傷神,移步退,月下離分。母愛難安慰。
明月高懸絲柳翠,痛斷肝腸,留下傷心淚。
夜難眠,明月照。
風卷殘云,樓上孤燈廖。
明月西斜人早覺。
相思難聊,
惆悵情長繞。
月朦朧,
濃霧罩。
月*幽明
離夢誰能料。
小賦難書相思調。
酒入愁腸,
愁緒誰能告?
雪花飄,找玩伴,堆雪人來,伙伴都參戰。
回憶兒時多少愿,歷歷屏前,歡笑眸前現。
雪花飛,人不見,兩鬢霜銀,分外思朋見。
昔日娃娃今日難,歲月蹉跎,永做今生盼。
話殘陽、斟滿酒。誰訴離愁,凜冽寒風就。
關外隆冬衣灌透,更進三杯,心熱寬寬袖!
酒杯端、包喝夠。借酒吟詩,宋賦唐詞秀。
詩友*常贈酒?酒入肝腸,佳句新詩又!
教學目的
1、了解周邦彥的生平事跡
2、掌握詞的內容及表現技巧,品味語言
3、誦讀課文
教學重點:
掌握詞的內容及表現技巧,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
教學方法:
誦讀、賞析、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宋人周敦頤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除了《愛蓮說》,同學們還能想起哪些關于蓮荷的詩句?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與蓮荷有關的詞周邦彥《蘇幕遮》
二、知人論世
周邦彥,字美成,自號清真居士,錢塘人,宋婉約詞派之集大成者,有“詞家之冠”“詞中老杜”之稱,著有詞集《片玉詞》。
周邦彥的詞作,講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藝術表現上精雕細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詞境。
羈旅愁思是周邦彥詞作的重要主題,詠物也是周邦彥詞作的主要題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楊柳等都是他吟詠的對象。
周詞能夠將羈旅愁思和所詠之物巧妙地融為一體,《蘇幕遮》就是一首將思想情緒與荷花風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三、解題
“蘇幕遮”,詞牌名,原為西域傳入唐教坊曲,宋代詞家用此調另度新曲,為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四、整體感知
1、注釋
①溽rù,潤濕、濕熱。
②呼晴,喚晴,舊時有鳥鳴可占晴雨之說。
喜鵲搭窩高,當年雨水澇。久雨聞鳥鳴,不久即轉晴。
海雀向上飛,有風不等黑。鳥往船上落,雨天要經過。
喜鵲枝頭叫,出門晴天報。蟋蟀上房叫,莊稼挨水泡。
蚊子咬的怪,天氣要變壞。蜻蜓千百繞,不日雨來到。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③侵曉,拂曉;侵,漸近。
④宿雨,隔夜的雨。
⑤清圓,清潤圓正。
⑥吳門,今江蘇蘇州。
⑦長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⑧芙蓉浦,有荷花的水邊;芙蓉,荷花的別稱。
2、譯文
焚燒著沉香,以驅散悶熱潮濕的暑氣。拂曉時分,鳥雀鳴唱,報告著天晴的消息,我偷聽著它們在屋檐下的說話。初陽映照,荷葉上隔夜的雨水已經曬干,荷葉鋪滿水面,清潤圓正,迎著晨風,亭亭玉立。
(看到這風景)我想到遙遠的故鄉,何時才能回去呢?我家在吳門,卻長期旅居長安。五月時節,漁郎是否會想起我呢?我夢中劃著一葉輕舟,蕩入荷花塘中。
3、小結: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借吟詠雨后荷花,抒發對故鄉及親友的思念。
五、賞析、探究
1、上片寫景,詞人抓取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沉香、鳥雀、初陽、荷葉、水面、荷花
畫面清新自然,從容淡雅。(嗅覺:)五月盛夏的一個拂曉,沉香散發出淡淡的清香。(聽覺:)已是雨過天晴,鳥兒在屋檐下歡快地叫著。(視覺:)初升的太陽映照著荷花,雨洗后的荷葉清潤圓正;微風過處,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2、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段落極其分明,但是情與景之間關聯密切。那么,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將景與情聯系起來的是哪個意象?
見景生情。
風荷。詞人從眼前的“風荷”聯想到盛產蓮荷的家鄉,而“夢入芙蓉浦”。由寫景到抒情,過渡自然不著痕跡。
3、在詞的下片,詩人抒發了自己的思鄉之情,那么他抒發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
用設問的方式,反寫不知舊友“漁郎”是否憶我來表現自己對故鄉及親友的深深思念。這樣寫,不但把自己對故鄉及朋友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更細膩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4、王國維說,“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兩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國維的這個評價?
這兩句不事雕飾,風格簡約,而荷之神態、精神躍然紙上。“一一”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刻畫得惟妙惟肖;“風荷”則把微風過處荷葉隨風輕搖的姿態不動聲色地勾勒了出來。“舉”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氣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風”造成了左右搖擺的力,“舉”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風中“舉”,具有動感,尤見精神。
六、誦讀提示:
1、上篇寫景,整體格調活潑,誦讀時候要有一種歡快之感,同時又要注意詞人的情緒變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緒煩悶,聲音低沉,語速稍慢;
“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轉為歡快,聲音清脆,節奏加快,情緒飽滿;
“葉上……風荷舉。”視野開闊,境界清遠,需中音中速,語勢連貫,其中“風荷舉”需重讀。
2、下片抒懷,格調輕柔,如夢似幻:
“故鄉遙……久作長安旅。”慢速,似喃喃自語;
“五月漁郎……夢入芙蓉浦。”充滿深情,突出夢幻之感。蘇幕遮,詞牌名,原是唐玄宗時教坊曲名,來自西域。幕,一作“莫”或“摩”。代表作有:范仲淹的《蘇幕遮》、周邦彥的《蘇幕遮?海天一色》。
蘇幕遮詞牌格律:
仄平平,平仄仄(韻),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平平平仄仄(韻)。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 仄平平,平仄仄(韻),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平平平仄仄(韻)。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表示可平可仄。(韻)前的字表示韻腳。)
典范詞作:
蘇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譯文白云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注釋 ①此調原為西域傳入唐教坊曲。“蘇幕遮”是當時高昌國語之音譯。宋代詞家用此調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②黯:形容心情憂郁。黯鄉魂: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語。 ③追:追隨,可引申為糾纏。旅思:羈旅之思。 簡析 此詞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 “碧云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本。 “秋色連波”二句,落筆于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于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里,碧云,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并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幕時分的秋景。 “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鄉魂”二句,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說只有在美好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愁。“除非”說明舍此別無可能。但天涯孤旅,“好夢”難得,鄉愁也就暫時無計可消了。 “明月樓高”句順承上文: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團,反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于是發出“休獨倚”之嘆。 歇拍二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于失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是真情流溢、大筆振迅之作。
賞析:
此詞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鄉的荷花。游子濃濃的思鄉情,向荷花娓娓道來,構思尤為巧妙別致。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主要描繪荷花姿態,下片由荷花生發開去,夢回故鄉。
“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這里寫的是一個夏日的清晨,詞人點燃了沉香以驅散潮濕悶熱的暑氣。鳥雀在窗外歡呼著,慶祝天氣由雨轉晴。在詞人眼里,鳥雀仿佛有著人一樣的喜怒哀樂,她們也會“呼”也愛“窺”,如同調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愛。這幾句描寫看似漫不經心,實際上作者是在為下面寫荷花的美麗做感情上的鋪墊。“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國學大師王國維評:“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先不說神理如何,但是字句的圓潤,就足以流傳千古。至于神理或說神韻,卻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我們不妨把這三句譯成白話:“清晨的陽光投射到荷花的葉子上,昨夜花葉上積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紅的荷花在春風中輕輕顫動,一一舉起了晶瑩剔透的綠蓋。遠遠望去,仿佛一群身著紅裳綠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詞人之所以睹荷生情,把荷花寫的如此逼真形象,玲瓏可愛,因為他的故鄉江南就是芙蓉遍地。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荷花點燃了詞人的思鄉情,下片開頭他就捫心自問,何時才能重歸故里呢,那美麗的吳門,蘇小小居住的地方。“久”字體現了作者對飄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厭倦,在其它作品中詞人一再以“京華倦客”自稱,可見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鄉。“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結尾三句,詞人恍惚間飛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漁郎正在河上搖著小船,穿梭于層層疊疊的蓮葉……這時詞人忍不住喊到:打魚的大哥,還記得我嗎?我是美成啊!情到深處意轉癡,詞人用一個白日夢結尾,給人留下無限的情思和遐想。
這首詞寫游子的思鄉情結,寫景寫人寫情寫夢皆語出天然,不加雕飾而風情萬種。思鄉之苦隱藏在清圓的荷葉下,遺忘在五月的江南,漁郎的輕舟上……周邦彥:宋代一位在文學史上有較高成就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久被尊稱‘正宗’這首詩是作者客居汴梁所作。
板書設計:
上片寫景:
出門觀荷初陽宿雨,輕風荷舉(描寫,活潑清遠)
下片抒情:
久客思鄉漁郎憶我?夢入芙蓉(設問,詞意多重)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因聲求氣,吟詠詩韻”,品味語言,體會意境,探究詞見景生情、虛實結合的表現方法,培養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與探討講解,感受意境之美與思鄉之情,補充相關知識,激發學生交流探討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啟發引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略詞人筆下的荷之神韻和思鄉之情;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
【教學重點】
“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理解詞人思鄉之情的濃郁。
【教學難點】
探究體會見景生情、虛實結合的表現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體味法、合作探究法、講述法等
【教學媒體】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思鄉,自古以來一直是文學作品熱衷表現的主題之一。尤其是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訊不暢,一旦離鄉,前路漫漫,何日是歸年;關山重重,鄉書誰人傳遞?思鄉,成了大多數人的書寫。我們學過哪些表現思鄉之情的詩詞呢?
學生作答:
1.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李商隱
2. 日幕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孟浩然
3.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5.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6.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7.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8.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
9.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范仲淹
10.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蘇軾
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些詩詞有一個共同點:由眼前所見之實景,引發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落日風帆,明月浮云,夕陽夜雨……凡可入詩者皆可以寄托思鄉的傷和怨,也就是見景生情,虛實結合。今天,我們一起品讀周邦彥的《蘇幕遮》。
二、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周邦彥(1057-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北宋詞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是繼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響力的婉約派詞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詞,羈旅愁思和詠物是他詞作的重要題材,周詞語言富麗精工,音調和諧,講究格律,被稱為“詞中老杜”,“詞家之冠”。此詞作于神宗元豐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間,當時周邦彥久客京師,從入都到為太學生到任太學正,處于人生上升階段。
教師范讀,全體學生讀。
三、合作探究
學生分為六個小組,通過不同的方式,探究這首詞如何體現見景生情,虛實結合,體會作者的情感。
第一小組,用散譯的方法翻譯全詞,全班讀原詞對比賞析,點評。
第二小組,抓關鍵詞,分析見景生情的手法。齊讀上片。
第三小組,抓關鍵詞,分析虛實結合的手法。齊讀下片。
第四小組,賞析精彩句子,進而分析見景生情、虛實結合的手法,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第五小組,用舞臺劇的形式,表現全詞,重點體現詞人內心情感的變化。
第六小組,誦讀全文并結合重點詞句理解全文的方式,總結全文。
四、教師點評。
上片詞人選取了沉香、鳥雀、初陽、荷葉、水面、荷花等意象從嗅覺、聽覺,視覺三個感官角度描繪出了:燎香消暑、鳥雀呼晴、風荷搖曳三幅畫面,畫面清新自然,從容淡雅。下片抒情,運用直抒胸臆和對寫法。如果說前面的都是寫實,那么最后一句就轉入虛構的夢境描寫。思鄉情切,以致夢中飛渡,恍若回到故鄉,與友人一起小楫輕舟暢游芙蓉浦了。整首詞以寫雨后風荷為中心,細致傳神地寫景狀物,見景生情,虛實結合,頗有詩意地表現了思鄉之情。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清新自然。
五、全班誦讀
燎沉香,消溽暑。 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稍慢 低沉 歡快 聲音清脆 情緒飽滿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欣喜 語勢連貫 中音中速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傷愁 放慢速度
慢速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悵然 喃喃自語
緩慢而深情
六、板書設計:
蘇幕遮
周邦彥
風荷
上片寫景 下片抒情:思鄉之情
見景生情、虛實結合
七、課后作業
1、將全文擴寫為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語言生動。
2、對比閱讀柳永《甘草子》。
【 學習目標】
1、因聲求氣,感受詩詞創造的意象和豐富意境,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2、通過探究,理解古代詩歌中的景和情的關系,品味詩歌的情感美
3、以“荷”為例,探究我國古代詩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蘊含的民族文化意蘊。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荷花,君子之花。李白曾經“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陸龜蒙說“ 此花瑞合在瑤池”。北宋周敦頤在《愛蓮說》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盡荷花品格。自周敦頤頌蓮之后,歷代文人詠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葉之上抒發情懷,托物言志。
依舊是在宋代,這個文人自由而自覺,盡情揮灑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彥以“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得荷之神理。”我們今天且來看,在他筆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風姿綽約!
讓我們以一顆滾燙的心,去慢慢泡開周邦彥的《蘇幕遮》,去品味其無窮的荷韻吧。
二、 了解作者(打出幻燈)
周邦彥(1056—1121),錢塘人,字美成,自號清真居士。他是“婉約派”之集大成者,曾創作不少新詞調。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王國維評之為“詞中老杜”。著有詞集《片玉詞》。
三、 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古人云,“情動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樣的感情,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節奏和音韻。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在大聲的吟誦之中去感悟、體味詩歌的韻味和情感吧。
1、學生大聲誦讀,讀出詞的韻味和情感。
剛才大家讀得十分熱烈,也很投入。我們要讀出這首詞的韻味和情感,首先還得熟悉詞的內容,那么請一位同學口述這首詞的內容。
2、學生口述這首詞的內容。
小結:詞人客居他鄉,遠離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纏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于是羈旅愁思成為詞人揮之不去的情結。何事吟余忽惆悵,夏日荷塘似吾鄉。
3、個性吟誦,同時點明這樣誦讀的理由。
輕重、緩急、高低
4、學生指出詞中上下闋的感情變化。(打出“情感變化”幻燈片)
“情動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樣的感情,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節奏和音韻。讓我們循著詞人的情感變化,吟詠出詩歌的神韻和氣勢吧。
請大家自由誦讀。
之后,對照“吟誦指導”,再次齊聲誦讀。
教師范讀。聽錄音。
6、再次誦讀。
4、指導背誦。
小結:在誦讀的過程中,我們在自覺的遵循兩條原則:一,詩歌固有的平仄,韻律規律,如“一字讀”“二字讀”;二,把握詩人的情感變化。
同學們剛才已經感知了這首詞的情感變化,那么,這種變化是怎樣體現出來的呢? 我們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
四、 討論
在《蘇幕遮》一詞中景和情之間關系密切,二者有什么關系,聯系上下兩闕之間感情紐帶是哪個意象?
見景生情,風荷
寫景清遠明快,抒情含蓄柔婉。詞中情和景的關系是見景生情,由寫景到抒情過渡自然,不著痕跡。“風荷”是詞人思鄉之情的紐帶,而思鄉的情感中又有“芙蓉浦”的夢境和“風荷”的意象相照應,構思精巧,自然天成。
五、 探究
一個潮濕的夏天,綿綿的雨,打濕了季節,也打濕了心情。詞人捧著一顆潮濕的心,無處安放。誰能烘干這顆潮濕的心呢?不是鳥語,不是初陽,就是這——風荷!
1、怪不得王國維說:‘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強煥曰:“美成詞,撫寫物態,曲盡其妙。”你能說說它妙在何處嗎?
首先,這兩句詞有一種簡約的構圖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圓的荷葉以及荷葉上的雨滴是圓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莖又是垂直的。這種幾何圖形般的簡約造型,讓讀者過目不忘,深得王維“長河落日圓”的精髓。
第二,這兩句詞練字功夫了得。
清圓。寫出了荷的形狀是圓的,一種很飽滿的感覺。再加上是雨后,顯出荷葉的清新。
一一。寫出了荷塘里的荷葉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
舉。寫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態。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氣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一種非常陽剛的健康向上的美。
風 動態美,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不動聲色的勾勒出來了
微風拂來,荷有垂下頭,有時卷起了葉子,像不像一個嬌羞的少女?所以“風”寫出了荷的嫵媚、嬌羞之美。
那“風荷舉”合起來,就是嫵媚中有風骨。
“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夏日風荷圖:
同學們,閉上我們的眼睛,閃現在我們的面前的是一片一望無垠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融融初陽,蒸干了晶瑩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潤下,荷葉更顯清新圓潤,泛著盈盈可愛的光澤,在風中款擺,韻致絕佳。他們修長的莖桿挺立著,一株,兩株,支撐起它們高貴的頭顱,也支撐了多少世紀的傲骨!一池的綠,一池無聲的歌。大家看到荷了嗎?聞到荷香了嗎?感到荷的高貴的氣質了嗎?
我們從荷不但看到了高貴,更看到了高潔。因此有人說,荷花這一意象既隱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蘊,又飽含著現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現代性。請結合你所知道詩歌和文化現象談談你對這一話的理解。
2、荷花這一意象既隱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蘊,又飽含著現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現代性。談談你對這一話的理解。
1、以荷花喻高潔的品格。
2、以荷花喻女子姣好的容貌或純潔無瑕的愛情 。
3、以荷花喻美好的人生理想。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找到一份寧靜和美好;
“一品清蓮”喻身居要職而清正廉潔,表達對清官的贊美;
荷花節,以花會友,傳承文化;
在喧囂之中,困惑之時,得到身心的愉悅;
對荷的喜愛,對高潔情操的追求和向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