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5
這是蜀道難教學后記,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與學生共同誦讀和研討完《蜀道難》后,,我頗有心得。我認為這次課遵循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課堂教學氛圍輕松而熱烈,學生能夠在課堂上較為圓滿地完成了學習任務。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溫故而知新,在教學新課之前聯系已有的知識。我在導入時,聯系到學過的李白詩歌,既是復習,又是引入新課,同時為后面分析本課運用的`藝術手法做了較好的鋪墊。在理解反復出現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一句時,聯系到學過的詩歌中的反復手法,讓學生在學習中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也為以后的詩歌學習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2)教學于法,誦讀為本。葉圣陶先生曾說:“學習文言文若干遍,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自然成誦才行。”可見誦讀在詩歌教學中的作用。在誦讀時要講究形式多樣。我采用了聽讀、跟讀、個人讀、齊讀、評讀等多種方式,特殊是評讀和讀后的想象,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增強了讀書的效果。
3)板書有綱舉目張,畫龍點睛。我的板書簡潔明了,又形象直觀,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內容及寫作特色。
這堂課整體上是成功的,但也有一些不足和讓我迷惑的地方。比如結尾處我在一個班教課時,沒有將青藏鐵路的通車提出來,在第二個班我加上了這么一個收尾,我的目的是想與“蜀道難”對比,讓學生感受人類力量的偉大。這樣的拓展是否是與課文聯系緊密的拓展,因為現在幾乎每次語文課中都有一些拓展,似乎成了一種思維的定勢。
整個課堂教學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體現得不夠明顯,很大程度上還是由老師牽著走,如何讓學生更自覺地自我探究,這也是我課后思考的問題。
《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詩襲用樂府舊題,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借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自然的感情。全詩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體與散文間雜,文句參差,筆意縱橫,豪放灑脫,感情強烈,一唱三嘆。詩中諸多的畫面此隱彼現,無論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氣象宏偉,境界闊大,集中體現了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清代詩評家沈德潛評此詩:“筆勢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蜀道難》公開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如章法、意境、聲韻等。
2.能力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鑒,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循環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借助于“剝皮抽筋”法,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手法鑒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教學難點:
1、鑒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
2、 點撥法。
3、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賀知章對李白《蜀道難》的評價——“子,謫仙人也!”引出教學文本。
二、初讀文本,粗品詩意。
(一)、《蜀道難》解題:
《蜀道難》屬魏晉早有的`于樂府舊題。這個歌曲的內容就是歌詠蜀道的艱難,行旅之辛苦。
《樂府解題》:“備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學生集體朗讀,教師注意其讀音及停頓。
(三)、朗讀指導:
1、 教師指正個別易讀錯的字音。
2、 提問學生:朗讀應注意的要素。
朗讀要素:節奏快慢、停頓、語調、輕重音等。(PPT展示)
3、 以首段為例,教師示范并指導朗讀。
“噫吁嚱……難于上青天“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嘆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吁嚱”是驚異之辭。“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后,再用升調讀“難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蠶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后兩句為正意所在,應著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嘆調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沖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后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后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并作較長停頓。
4、學生再讀。
(四)、問題研討:
1、《蜀道難》為樂府舊題,本為寫行旅之艱難。李白作為唐人再寫舊題,是簡單的再重復還是另有創新之處?
李白詩歌的最高建樹就是樂府舊題詩歌的創作。我們能借助于本詩的學習,以了解李白這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對樂府舊題詩的繼承和創新?
2、學生小組討論,教師指導。
(讓學生結合初高中以來所學過的樂府詩歌,進行比較分析。)
3.成果展示:
4、 教師總結:
第一處創新:句法的推陳出新。
樂府詩歌,尤其是初唐以來,一般都是七言古體詩,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種句法混合運用,成為一種雜言體。大量使用散文化詩句,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了奔放的語言風格。這是繼承了楚辭和漢樂府的傳統,加以推陳出新。句式的創新,有利于情感抒發的自由和變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羈,追求個性自由解放的靈魂。(PPT展示:)
第二課時
三、再讀文本,淺探主旨。
(五)、學生聽名家范讀,再次朗讀。
(六)本詩內容主旨淺探。
1、教師提問:本詩題為“蜀道難”,此道到底有多難?詩人運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艱難表達淋漓?
詩人運用比喻和反復手法,直接抒發:“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教師提問:蜀道之難的具體體現為哪兩個關鍵字?
高、險
3、學生小組合作,從高、險兩個方面分析本詩內容。
4、教師指導總結:
一 嘆蜀道之高險 蜀道來歷(一嘆驚訝突兀)
(難行) 蜀道高峻
二 嘆蜀道之驚險 景物凄清(二嘆畏懼、發愁)
(可畏) 山水險惡
三 嘆蜀道之兇險 劍閣險要
(申戒) 殺人慘景(三嘆無奈作罷)(PPT展示:)
5、 教師提問:本詩主要寫蜀道之高險,目的何在?只是單純的以寫景為目的還是另有他意?
6、 學生討論,請個別學生談談看法。
7、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與學生“剝皮抽筋”讀法。
讓學生劃出文中抒情、議論的句子,并組成一詩。
8、 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詩的骨干句子集中起來:
噫吁戲!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問君西游何時還?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側身西望長咨嗟!
詩歌主旨:贈別友人入蜀,對友人去蜀地的憂慮和惜別之情。
胡震亨《李詩通》中說“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風人之義遠矣。”
9、教師總結:
第二處創新:主題的現實意義。
本詩雖是引用樂府舊題,詩的內容依照傳統的題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現著充沛的時代精神,有著針對現實的主題。
四、課后作業:
小組合作:對文本進行評注式精讀和誦讀式精讀。找出語言要素,如煉字、修辭等,共享學習成果。以書面形式上交學習成果,由小組長組織負責。
(此課后作業是針對第二課時做準備)
板書設計:
一 嘆蜀道之高險 蜀道來歷(一嘆驚訝突兀)
(難行) 蜀道高峻
二 嘆蜀道之驚險 景物凄清(二嘆畏懼、發愁)
(可畏) 山水險惡
三 嘆蜀道之兇險 劍閣險要
(申戒) 殺人慘景(三嘆無奈作罷)
教學反思:
從本單元開始,就接觸到最常考的詩歌階段了——唐以后的詩歌。第一首詩,就是李白的《蜀道難》。這一課不好講。一是李白的詩歌文意很清晰,反而不容易挖掘很深;二是怎樣讓學生深刻體會李白的獨特風格;三是學生不感興趣。所以必須想辦法讓學生參與理解分析。主要采用以下幾個方法。
第一,明確要講哪些內容,同時分清哪些內容可以由學生自主完成,哪些內容要老師講解。對于本課,李白的風格必須由老師總結概括,而詩歌詩句的理解完全可以由學生自主完成。于是,參照袁行霈先生的總結,我從“氣”的角度,通過例子,讓學生體會李白豪放飄逸,充沛浩大的特點。主要是氣骨、氣象、氣勢三個方面,講氣奇、氣逸、氣壯三個特點。舉例的過程,也是給學生做了分析詩歌的范例。接著給學生布置作業,要求他們從一句詩入手,選擇語言、手法、形象、思想感情中一個方面,談談李白的詩歌風格是如何在這首詩里展現的。
第二,要求學生課堂交流討論,選十個學生具體講解。在師生互動中,糾正學生認識上的偏差,講解詩歌的要點。張同學在分析“朝避猛虎,夕避長蛇”一句時,講到這里體現了李白征服自然的勇氣,就不是非常合適的,他忽略了后面“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一句,沒有顧及文章的寫作背景。在其他同學分析手法和語言的時候,幫助他們梳理了分析的順序和方法。學生親自實踐,收獲還是比較大的。
第三,對于整體文意的理解,最后一個環節指導學生借助參考書,高效的完成。
這次練習只是讓學生初步體會分析詩歌的方法。經過多次訓練熟悉之后,還要指導他們去嘗試命題和編寫答案。以達到提升學習境界的目的。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并寄予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全詩以強烈的詠嘆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回旋的動感;流走于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蕩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捭閩,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了詩人杰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
本課教學的一個亮點,就在于讓學生探究“在表現手法上你最欣賞的是哪一點?為什么?”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尋找美點。教師千萬不要越俎代庖,因為鑒賞能力的提高是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師要放開手,讓學生說,同時要多肯定學生,讓他們嘗到鑒賞的甜頭,堅定地走下去。當然在學生不知從何說起時,教師可拋磚引玉。這就需要教師自身的文學素養,一個好的老師應該是敢于在學生面前自我展示的,讓學生在老師的示范下,有更多的發現。
一、勇敢舍棄才能得到更多
從對高中教材的解讀來說,李白作品無論在思想還是在藝術方面無疑具有典范性。在講這節課之前我曾設想將作品的藝術風格與李白的身世經歷相結合,進而從情感層面對詩作作出解讀。但是,在翻閱各種資料并對文本有了更深入透徹的理解之后,我決定忍痛割愛,舍棄更多的情感分析,而是圍繞“難”字,以賞析詩歌藝術特色并進行鑒賞訓練為主,這樣就使目標更為集中。為了做好鋪墊,我把教材安排的《將進酒》放在《蜀道難》之前講,使得學生在第四部分“拓展與延伸”環節中的討論與思考水到渠成,自然順利。
二、傾心投入帶動整個課堂
本單元學習提示反復強調詩歌教學要反復誦讀。具體到這一首詩來說,相對較為抽象難懂,所以我就用一個早讀時間讓學生預習,通過交流與檢查發現這種充分預習是很必要的。在正式上課時,我較為注重教師自己的朗誦示范作用。在《悲壯的大提琴》的沉郁又昂揚的旋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蜀地那卓絕的險與美之中,面對著同學們朗誦完這首詩后,我的眼睛幾乎濕潤,竟忘了這是一節有很多位老師聽課的公開課。這種投入也感染了學生們,他們給我最熱烈的掌聲,并將這種氛圍一直延續到下課鈴聲響起。
三、交流探討衍生無限生機
在講課之前,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唯恐學生不能領悟理解,所以第一遍寫的教案預設性過多而生成性太少。然而早讀時學生讀書的熱情給了我嘗試的勇氣與信心,所以我決定把設計好的整體思路拆散成零散部件,讓學生自己去組合。正式上課時學生的創造力與潛能令我驚異,他們不僅很好地悟出了朗讀的技巧,而且聯想到了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聯想到了李白的行藏經歷與理想追求,大大豐富了課堂構成,使預設的課堂煥發出意料之外的無限生機,這是我的意外收獲,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