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6
這是蜀相劃分節奏,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感受詩歌意蘊美。
2、理解杜甫對“蜀相”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
3、掌握詩歌借景抒情等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一、導入新課
愛國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屈原、杜甫和陸游是有代表性的三個詩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最能體現愛國精神的,當然是他的代表作《離騷》。《湘夫人》等篇與屈原愛國的關系,王逸有一些牽強附會之說。但完成加以否認,也不合理。《湘夫人》寄寓了屈原的愛國情感,折身出屈原的身世悲劇,這是客觀存在,應實事求是地分析。
在中國詩歌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所謂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國文化傳統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質,比如憂國憂民的情懷。杜甫與屈原有許多不同,但兩人表現在詩中的憂國憂民情懷是一致的。
陸游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中的愛國傳統,并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貫穿了他一生的創作歷程,成為他的詩歌的靈魂。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杜甫的《蜀相》。
二、作者生平:
杜甫(712-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生于開元盛世與安史之亂之間,后半生顛沛流離,歷經磨難。他的詩廣泛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被稱為“詩史”。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如果說李白的一生充滿著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則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公元746年,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政治抱負,到京城長安應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困守長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這一時期,他生活困頓,常挨餓受凍,過著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曾被叛軍扣押在營中。不久逃脫,投奔新帝,被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759年冬關中大旱,為了逃荒,他辭去官職,伴著家小輾轉秦州、同谷(今甘肅一帶),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國家政局動蕩中,杜甫的命運也激烈動蕩著。這一時期他寫下了許多反映戰亂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詩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幫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蓋了一座簡陋的茅屋(史稱“成都草堂”)定居,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貧困。764年,杜甫幼時好友嚴武再鎮蜀州,表薦杜甫為節度參謀,工部員外郎(后人因稱“杜工部”)。后來嚴武死了,四川內亂,杜甫又伴同家族,離開四川,乘舟沿江東下,轉徙于湘鄂之間。770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結束了他漫長的漂泊生涯。“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詩人對祖國和人民最后的懷念。據說他是食牛肉過多而死的,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傳說相比,確實慘得多了。杜甫創作的詩很多,流傳下來有一千四百多首。 他的作品猶如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被公認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圣”。
三、寫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結束了在甘肅天水一帶顛沛流離的生活,暫時落腳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個人生活的艱難苦自不必說,政治上那種“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滅。“安史之亂”已經“亂”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園荒蕪,唐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中。唐肅宗風庸颥,寵信宦官,排斥功臣。在這樣的情況下,杜甫滿腔的苦悶、焦慮,是可以想見的。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為蜀漢制定了統一天下的策略,輔佐劉備、劉禪父子建立并鞏固蜀漢政權,“功蓋三分國”。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與劉備君之間魚水相得的關系,當然都使仕途坎坷、報國無門的杜甫心潮起伏、熱淚盈眶。
四、課文誦讀
(1)示范朗讀
(2)誦讀指導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對仗工整,聲調和諧。第三句“自”字,第四句“空”字,是拗格。“自”本為平聲,現在作仄聲;“空”本為仄聲,現在作平聲。聲調上有一種變換美。此外,與韻字相對的仄腳是“色”“計”“死”三個字,分別是入聲、去聲、上聲,仄聲三種俱全,不是一個聲調,念起來好聽。
(3)學生齊讀
五、整體感知
1、首聯——深切地表達出緬懷、追思諸葛亮的情意。
“丞相”這一稱呼,表示尊仰之意。
“何處尋”的設問,飽含詩人對諸葛亮無限欽慕的心情。
“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長,高大茂密的柏樹是丞相祠的標志,是諸葛亮偉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國傳統文化心理,也是歷代人民愛戴諸葛亮的見證。
詩的開頭兩句一問一答,有什么好處?
【明確】李重華《貞一齋詩話》說:“作詩善用賦筆,惟老杜為然。其間微婉頓挫,總非平直。”一問一答開頭,近于樂府民歌,避免了平直。詩的首句中有一“尋”字,用得好,它把開頭兩句連起來,表達了詩人急欲瞻仰武候祠、追慕諸葛亮的心情,為后面頌揚諸葛亮埋下伏筆,使全詩和諧統一。
2、頷聯——寫祠堂內的景物。
思考: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人間詞話》)參考此說,說說“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一聯中,哪兩個字與境界的關系最為密切,為什么?
【明確】三、四兩句中,“自”“空”二字與境界的關系最為密切,是這兩句的關鍵字。“映階碧草”“隔葉黃鸝”呈現了一幅春景,但對這盎然春意,作者卻有獨特的感受:春色固然好,祠廟卻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詩人形單影只地來拜謁。難道武候被人遺忘了嗎?草色越青,鳥音越美,這種感受越強烈。這兩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運用。
可見,三、四兩句通過對祠堂內的景物的描寫,更深刻地表達出對諸葛亮的懷念之情。
一、教學目標
(一)誦讀詩歌,研讀詩作,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二)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深入理解詩歌,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二、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誦讀詩歌,研讀詩作,體會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實施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一位是蜀漢的丞相,他用至死不渝的誠心鑄就了蜀漢三分天下的輝煌;一位是大唐的詩人,他用嘶啞帶血的歌喉唱出了盛唐氣象破滅的悲哀;忠心也好,至誠也罷,最終都敵不過人生長恨水長東。南陽臥龍終成夢,少陵野老淚滿襟。公元760年,詩圣杜甫在成都拜謁了諸葛武侯祠,并寫下了千古名篇《蜀相》,讓我們來看看,這兩位圣哲相遇,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二)自主研讀,初步感知。
1.結合注釋,自由誦讀詩歌,談初步感受。
2.杜甫在詩中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平生功業,是哪兩聯?概括了諸葛亮的哪些功業?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三顧茅廬,定計天下,開創蜀漢,濟助后主,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病逝五丈原,如此英雄偉業,確實讓人感慨。
3.從這兩句詩中,你感到杜甫抒發了對諸葛亮怎樣的情感?
敬仰追慕:雄才大略,忠心報國。
感嘆痛惜:事業未竟,壯志未酬。
(三)共同探討,深入研析。
1.這種情感在前兩聯中是如何體現的?
設問句式:丞相:更能體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尋:因思其人,才會尋訪其廟,飽含杜甫對諸葛亮的無限追慕之情。
柏森森:“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杜甫)”高大茂密的柏樹,不僅是識別丞相祠堂的標志,而且是諸葛亮偉大人格的象征,是歷代人民愛戴諸葛亮的見證。
自、空:碧草映階,春光空自美好;隔葉黃鸝,聲音空自悅耳。因為詩人思慕的人早已逝去,詩人無心欣賞自然,大好春光只能“空自”存在,這兩字將美好的草色鶯聲一齊抹倒,突出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敬仰和懷念之情,同時表達了自己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的慨嘆與痛惜。
2.師生合作,再次誦讀詩歌,加深情感體驗。
3.詩人借武侯之事,想要表達什么呢?
讀懂詩歌,歸根結底還是要讀懂詩人。這首詩歌創作于公元760年,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唐肅宗寵信宦官,排斥功臣,百姓生靈涂炭,田園荒蕪,唐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中。杜甫此時結束了在甘肅天水一帶顛沛流離的生活,暫時落腳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個人生活的艱難苦自不必說,政治上那種“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滅。
(1)劉備與諸葛亮君臣關系融洽,魚水相得,詩人借此希望唐肅宗也能親賢遠佞,政治清明。
(2)諸葛亮最終未能興復漢室、一統天下,作者也借此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志不得申。
(3)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詩人借此表明自己雖然身居下品,但仍然期望報效國家的宏偉志向。
4.總結:“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不僅是對諸葛武侯的無限嘆息,而且是英雄暮年的窮途之哭。這“英雄”不僅是指詩人自己,還指包括詩人在內的所有壯志未酬的英雄人物。
追羨之淚:羨慕諸葛亮和劉備君臣二人魚水相得的君臣關系。
感動之淚:感動于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
痛惜之淚:痛惜諸葛亮未能興復漢室、一統天下。
遺恨之淚:為國為民、以身報國的雄心壯志何日才能得以伸展呢?
唐代偉大改革家王叔文但吟此詩,唏噓泣下;宋朝抗金名將宗澤,臨終前誦讀此聯,又大呼三聲“渡河”,才離開人世。憂國憂民的杜甫是在借諸葛亮之事澆心中塊壘,為自己,也為千百年中所有壯志未酬的英雄人物同聲一哭。
(四)溫故知新,拓展延伸。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詩篇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向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敢于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詩篇氣魄宏偉,筆力囊括,造語挺拔,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作才華。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此詩是杜甫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首聯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尾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
五、小結
杜甫一生,風塵仆仆,困頓漂泊,但他志在匡國,情系萬民。他不似李白,意氣揚揚,佩劍求仙,一路有人接濟;他也不是蘇軾,起起落落,豪放豁達,始終有人賞識;他徘徊在社會最底層,為溫飽而屈辱奔波,嘗盡了人生最悲涼的滋味,但他對天下蒼生投注了最大的熱情和關懷。杜甫用如此多的詩句表現社會的苦難和黎民的悲哀。他靜靜觀看,細細傾聽,長長嘆息,默默流淚。中國文化因為有了杜甫而愈顯深沉。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回報以歌――這就是不朽的杜甫。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3、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諸葛亮這一人物都記憶深刻。我們對他有崇拜,羨慕,敬仰:崇拜他智謀過人,百戰不殆;敬仰他力挽頹局,死而后已。那么,當我們把時間推回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杜甫站在諸葛亮的武侯祠前,他會有怎樣的感觸呢?
二、參讀資料,了解詩人
今天我們就來嘗試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蜀相》。鑒賞分三步進行。
1、參讀資料,了解詩人。 2、誦讀感知,覓得詩心。 3、涵詠字句,品出詩味。
讀懂一首詩,應該先了解其人,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
如果讓你用“一個(
)的杜甫”介紹作者,你會在括號里填什么詞或詞組?為什么填這個詞或詞組?
“一個可憐的杜甫”。 因為他才華橫溢,卻沒有得到重用,英雄無用武之地。
“一個有才氣的杜甫”。 因為他寫了許多有名的詩作,被人們稱為“詩圣”。
“一個歷經磨難的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經歷了安史之亂,親歷戰爭,了解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一個憂國憂民的杜甫”。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三吏》《三別》等反映殘酷兵役給人帶來痛苦的詩文。
“一個愛國的杜甫”。杜甫許多詩篇表現了他對祖國和人民的無比熱愛, 字里行間滲透著愛國的熱誠, 如《春望》,描寫了淪陷后的長安城池殘破、雜草叢生的荒涼景象, 以及因戰亂不休、家人音訊隔絕而引起的愁苦心情, 深刻地抒寫了亡國的哀痛。
“一個不得志的杜甫”。他渴望報效國家,可統治者并沒有給他機會。
寫作背景:請同學們看注釋,這首詩寫于哪一年?
哪位同學能簡單介紹這一年前后杜甫的情況?
此詩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亂成都的次年春天。這時的情況,從杜甫個人的處境來看,政治上很不得志,生活上的艱難困苦,更不必說。從當時社會現實來看,安史之亂仍未平息,唐王朝仍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尤其嚴重的是唐肅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這種情況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悶的。所以當他來到武侯祠時,緬懷諸葛亮的為人,特別是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劉備君臣二人之間那種魚水相得的關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滾,以至淚流滿襟,因而寫下了這首詩。
三、整體感知:誦讀感知,覓得詩心
1、齊讀這首詩,讀準字音,讀準節奏、把握詩歌情感基調。
悲涼、傷感。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
5、推薦一位同學讀。
6、詩言志。我們讀詩,要學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將全詩表達的情感濃縮到一個字上,你會想到詩中哪個字?
“尋”字。因為作者表達的是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尋”能表達這種感情。
“淚”字。因為全詩表達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為諸葛亮出師未捷而惋惜,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7、小結:在這首詩中作者表達的正是這兩種情感: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對他和像他一樣的英雄壯志未酬、功業未就的惋惜之情。
四、涵詠字句,品出詩味
1、 對題目的理解?談談標題改為“諸葛祠”好不好?
“蜀相”就是諸葛亮。不好。本詩表達的感情是對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諸葛祠。
全詩著眼點在諸葛亮這個人不在諸葛祠這個地。蜀相點名了諸葛亮的政治身份。
杜甫當時身處亂世,渴望有圣君賢相來匡扶搖搖欲墜大唐江山的處境。再說,“做賢相”是杜甫的志向,可惜自己報國無門,功業未就,所以選此角度能抒發郁悶和隱痛。
2、師:詩歌的前兩聯 寫了什么內容? 生:寫祠堂的時候重在寫周圍的景色。
師:詩人在去“丞相祠堂”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生:“丞相祠堂”被茂密的蒼松翠柏掩映著。
師:大家覺得“柏森森”是對“丞相祠堂”周圍景色純客觀的描寫嗎?
生:“柏森森”一詞,“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寫出武侯祠的歷史悠久,靜謐、肅穆的氣氛,適合追奉先人;二是襯托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現了歷代人民對諸葛亮的愛戴,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
師:除了“無限敬仰”之外,大家覺得詩人在首聯有沒有別的情感了?
生:還有急于瞻仰武侯祠,追慕諸葛亮的心情。
師:你是從哪兒讀出來的? 生:從第一句里的“何處尋”感受到的。
師:很好。讀詩就要這樣字斟句酌,細細品味。下面就讓我們懷著思慕和景仰的感情來朗讀這兩句詩。
師:接下來,詩人走近了祠堂,他又看到了什么?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這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碧草春色”“黃鸝好音”是春意盎然的景象,這也可以表達作者?的心情。 “自”“空”
師:大家覺得這兩句詩中哪兩個詞最有味道?
師:這兩句詩寫的是春天草盛、樹茂、鳥鳴之景,碧草映階,黃鸝隔葉,本是種賞心悅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飾,則所含之情便大有轉折:青草自綠,無人光顧;黃鸝好音,無人傾聽,這是何等凄涼傷感。“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雖是寫景,字里行間卻寄寓著感物思人的情懷。大家知道這里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嗎?
這是反襯手法,以樂景襯哀情。眼前的武侯祠,盡管碧草依然映階,黃鸝還在啼囀,但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如今遭逢亂世,沒有了像諸葛亮那樣的濟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無限的感傷和凄涼,見滿院萋萋碧草,卻覺寂寞之心難言;聞數聲嚦嚦黃鸝,倍感荒涼之境無限。所以,詩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這種寫法古詩中很多,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它們都能取得同樣的表達效果。
教學目標:蜀相教案1、學會本課的1個一類字,3個二類字。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文。3、體會詩人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對他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贊揚。教學重點:結合歷史背景,體會“老臣心”是怎樣的一種情懷。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對他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贊揚。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設計:一、解題1、同學們,請看課題,誰能說一說“蜀相”是什么意思?齊讀課題。2、指名朗讀這首詩。指導朗讀,注意把調值讀夠,把音讀飽滿。3、齊讀古詩,注意要讀標準。二、解大意1、指名說這首詩的大意。2、解釋“長”、“頻煩”詩中的與我們現在所寫的“頻繁”意思相同。“自”、“空”。3、誰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介紹寫作背景。4、遙隔526年,作者來到武侯祠又輕輕地呼喚了一聲“丞相”,從這一聲丞相當中,你體聽到了什么?(思念、崇敬、仰慕)三、理解詩文前四句,感受武侯祠的景象。5、看武侯祠的圖片,當年詩人來到武侯祠,這里是一番怎樣的景象。讀詩的前四句,邊讀邊想象,當年的武侯祠是什么樣的。伺機指導學生朗讀。6、作者也許在問丞相“丞相啊,這凄凄的碧草你還看得見嗎,這婉轉的聲音你還聽得見嗎?”我們帶著作者的這種思念再來讀讀前四句。四、理解詩文后四句,感受丞相的`“老臣心”7、武侯祠的冷寂,肅穆該勾起作者多少的哀思啊。你看看后四句你讀懂了什么,哪些沒讀懂,哪些地方似懂非懂,一會兒可以把問題提出來。(學生默讀)解讀“老臣”,字典中并沒有這個詞,書下注釋也沒有,能不能通過讀,感受到什么樣的人可以稱為老臣。再前面我們聽到了作者輕輕地呼喚了一句“丞相”,在這里他又深情地贊嘆了一句“老臣”。借助“開濟”了解“老臣”,請了解蜀漢知識的同學說說丞相是如何輔助先帝開創基業,又是如何輔佐幼主繼承大業。出示《三國志》里的文字,看你能不能理解“老臣心”是一種怎樣的情懷。丞相的心里,放不下的是什么?看畫面,雖然丞相已經離開我們1700多年了,但是人們還是要到他的祠堂前表達自己對他的崇敬。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心里默讀“老臣心”直到你腦海里不只是這三個字。誰來說說你腦海中出現了什么樣的情形。8、英雄為什么會“淚滿襟”?齊讀詩的后四句。英雄都指哪些人?老師為大家講一位這樣的英雄。岳飛到武侯祠看到《出師表》,抄錄下了這篇表文。聽到這個古詩你是否又生出很多疑問,追念丞相,履行忠誠,那是我們一生都要做的事。9、齊讀《蜀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