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8
這是杜甫的蜀相導入語,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重點: 1、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2、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3、學習這首詩借古抒懷的手法。4、體悟這首詩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1、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2、學習這首詩借古抒懷的手法。3、體悟這首詩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1、學習這首詩借古抒懷的手法。2、體悟這首詩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第一節一、導入: 由《登高》入題。二、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生于開元盛世與安史之亂之間,后半生顛沛流離,歷經磨難。他的詩廣泛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被稱為“詩史”。 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公元746年,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更風俗淳”的遠大政治抱負,到京城長安應進士考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沒有考中,困守長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這一時期,他生活困頓,常挨餓受凍,過著屈辱的生活。安史之亂爆發后,杜甫投奔在靈武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三、誦讀詩歌:1、學生自讀詩歌,把握詩歌節奏:2、指定學生誦讀詩歌,教師點評:3、誦讀技法指導: 七言律詩的節拍有兩種劃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誦讀時每個節拍的后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停頓,這樣誦讀起來才會有抑揚頓挫的韻律。4、學生齊讀:四、詩意講解:五、詩歌賞析: 1、剛剛我們明確了七言律詩朗讀的節奏,那么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 感傷的、嘆惋的。 2、詩歌中最能表現詩人感傷的、嘆惋的感情的詩句有哪些?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3、頸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兩句詩主要是寫誰?寫到他哪些事情? 諸葛亮。 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統一天下的大計,輔助劉備開創基業、建立蜀漢,又輔佐后主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4、由此可看出諸葛亮這一人物在詩人杜甫眼中是怎樣的形象? “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對國家的赤膽忠心。 5、那么這兩句詩中包含詩人對諸葛亮怎樣的思想情感呢? 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6、諸葛亮雖然有雄才大略,功業昭著,但最終卻沒有完成自己的事業,這就不能不使人為之嘆惋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的寫下了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那么這一聯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呢? 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7、這里的“英雄”是指怎樣的英雄?壯志未酬而含恨終生的英雄。 所以說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失敗的英雄人物對他們壯志未酬的深 深遺憾和共鳴。 8、這里的英雄有沒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這英雄也包括著杜甫自己。杜甫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有遠大抱負,憂國憂民的詩人。從小立志干一番事業(“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卻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所以這句詩,寄托了詩人理想難得實現的悲哀,是杜甫用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和對諸葛亮的仰慕、嘆惋之情熔鑄成的千古名句。9、詩人對諸葛亮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在前面有沒有表現出來? 首聯中就有。“丞相”:體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能否改為“武侯祠”?為什么?蜀國的丞相,這個人當然就是諸葛亮。詩題作《蜀相》而不說“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 “尋”:特意去找,“尋訪”武侯祠,也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緬懷、追思之情。 “柏森森”:松柏這一意象在古代詩歌中常常作為堅貞品質的象征,作為生命長青的象征。以“柏”襯托蜀相諸葛亮的形象,表達出詩人對蜀相的崇敬、緬懷之情。10、頷聯是寫祠堂周圍的景物。這一聯中,哪兩個字與境界的關系最為密切,為什么? “自”“空”二字與境界的關系最為密切,是這兩句的關鍵字。滿院的碧草映襯著臺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卻空蕩蕩無人欣賞。春色無限,本是賞心悅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卻使詩意逆轉,“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為誰而綠?隔葉的黃鵬叫得那么動聽,可有誰聽呢?”。春色雖然無限與詩人無關,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里行間
卻寄寓著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 六、背誦默寫詩歌: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頻煩一作:頻繁)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
去哪里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三顧茅廬頻繁的商論天下大計,輔佐兩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感慨淚濕衣襟!
【注釋】
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詩題下有注: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現在成都,晉李雄初建。
錦官城:成都的別名。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景物。杜甫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并非為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說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并無心賞玩、傾聽。因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空:白白的。
三顧頻繁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于諸葛亮。這是在贊美在對策中所表現的天才預見。頻煩,猶“頻繁”,多次。
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后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濟:扶助。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jīn):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后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淚滿衣襟。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陜西岐山東南)軍中。出師:出兵。
【賞析】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于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托,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國時期漢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里主持國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勛業。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后來桓溫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成都產蜀錦,古代曾經設有專門的官員管理,他們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舊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稱成都為錦官城、錦城或錦里。另一種說法是因為成都地近錦江,這里山川明麗,美如繡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樹長得高大而茂密。據《儒林公議》、《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
這首聯兩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這里不稱“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親切。特別是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境生疏,所以才下了這樣一個“尋”字。這個尋字有著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這兩句直承“蜀相”的詩題,起得很得勢,用的是記敘兼描述的筆墨。
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武侯祠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里,詩人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這里指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劉備三次登門拜訪的事。諸葛亮《出師表》上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頻煩”,多次地煩勞。另一說見清代汪師韓的《詩學纂聞》,汪師韓認為“頻煩”是唐代俗語,意思與“鄭重”差不多。“天下計”,是指統一天下的謀略。具體地說,這里指諸葛亮所制定的以荊州、益州為基地,整飭內政,東聯孫權,北搞曹操,而后統一天下的策略。“兩朝”,指蜀先主劉備和后主劉禪兩代。“開濟”,“開”指幫助劉備開創基業;“濟”是指輔佐劉禪匡濟艱危。“濟”,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守成、成了事業。“老臣心”,指諸葛亮盡忠蜀漢,不遺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這頸聯兩句寫得格外厚重,含義十分豐富,既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績,也生動地表現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時還鄭重地道出詩人所以景仰諸葛武侯的緣由。因為這一聯是全首詩的重點和核心,所以詩人從開篇起便暗運斧斤,不斷蓄勢,一路盤旋,到此才著力點明,并用了濃重的筆墨。這也正合乎律詩中間二聯“宜乎一濃一淡”的寫作法則。這一聯同時還是杜甫以議論入詩的范例。本來,以抒情為主是詩歌的顯著特征,一般并不夾有議論。但是杜甫在這方面卻打破了常規,而常以議論入詩,這不僅使他的詩歌內容有了特色,還體現了杜詩的一種技巧。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句指的是諸葛亮為了伐魏,曾經六出祁山的事。蜀漢后主建興十二年(234年),他統率大軍,后出斜谷,占據了五丈原,與司馬懿隔著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軍中。“英雄”,這里泛指,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追懷諸葛亮的有志之士。這尾聯兩句承接著五、六句,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未竟的痛惜心情。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吊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后四句詠嘆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蘊藉深厚,寄托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后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嘆,余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郁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對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報國的贊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擴展閱讀:杜甫軼事
據說玉繩泉的上水源在南山的臥虎崖下,臥虎崖山險、林密、水甜。臥虎崖下有大小不等的十二眼甘泉一字羅列。在這十二眼泉中,東頭的第一眼泉叫子鼠泉。第二眼叫丑牛泉,第五泉眼叫辰龍泉,其它十一眼泉流出的水都匯流在臥虎崖下的趙家溝里,在趙家山由東北坡流到了杜公祠依靠的西山崖,最后流到了青泥河中。
由于杜甫用玉繩泉的水給兒子治好了肚子疼的病,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同谷縣城,從那時起經常有人盛上玉繩泉的水給大人、小孩煮藥治病。一千多年來,十里八鄉的人還沿用著玉繩泉的清水煮藥的習慣。
一、教學目的
蜀相杜甫優秀教案
1.學習詩歌通過意象、意境來表現情感的寫法,蜀相教案。
2.通過錘煉字句,提高學生的詩歌欣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
2.難點:"自"和"空"的理解。
三、教學步驟:
1、導入
三國中的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的智和忠歷來為后人稱道,那么,當一代詩圣杜甫路過諸葛亮祠的時候會產生什么樣的'情感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的《蜀相》。
2、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生于河南鞏縣,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有《杜工部集》傳世。杜甫創作的詩很多,流傳下來有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教案《蜀相教案》。
三、背景知識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自比為舜的輔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亂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肅宗,不久就被放還,從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懷著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發自己的情懷。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侯祠,寫下了又一首紀念諸葛亮的詩《詠懷古跡.其五》。
四、詩歌鑒賞
1.師問:詩歌寫景的有哪幾句?
生答:首聯、頷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師問:都寫到哪些意象(景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生答:祠堂、翠柏、碧草、黃鸝,營造了寂寞、悲涼的意境。
師問:"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句歷來被認為名句,這里的"自"和"空"能不能換成"盡"和"皆",為什么?
生答:用"盡"和"皆"寫出的是春意盎然、賞心悅目的景色,顯露的是欣喜愉悅的情感。
生答:"自"和"空"卻使詩意陡然逆轉,在賞心悅目的春色上抹上了一層濃濃的寂寞和悲涼。正所謂是見滿院萋萋碧草,卻覺寂寞之心難言;聞數聲嚦嚦黃鸝,倍感荒涼之境無限。
2.師問:詩歌敘事或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生答:頸聯、尾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師問:這兩聯中寫了諸葛亮的哪些事?
生答:三顧茅廬,定天下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四川,開創蜀漢,濟助后主,平定叛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師問:該怎樣來理解這兩聯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生答: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
生答:從"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我們讀出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讀出了詩人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3.歸納詩歌主旨
明確:這是一首憑吊古跡、頌揚諸葛亮的詠史詩。詩人借諸葛亮的過人才智和豐功偉績,惋惜諸葛亮的壯志未酬,抒發了自己功業未就的深沉感慨
一、學情分析和教學設想
古詩鑒賞是高考的一個重要考點,也是一個難點。在平時的教學中,語文教師經常面臨著這樣的困惑:在鑒賞古詩時,學生對課文把握透徹,領悟深刻;但是,單獨做題時,卻一籌莫展,無從下手。怎樣把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聯系起來,如何指導學生運用課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解決課外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本課便是筆者在這方面進行的一些探索和嘗試。
教授《蜀相》這首詩時,筆者的設想是讓學生通過本詩的學習,掌握單元要求“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設計時,采用“提問法”來授課。為此,設計了讀、問、背、練這幾個環節,力圖讓學生通過掌握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世和所處的時代背景,迅速進入詩歌中去,并能從詩歌中讀出個人的體會。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杜甫的生平,背誦全詩。
(二)過程與方法
1.結合作品創作的背景,體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關鍵詞語,進而把握詩句意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三、教學重點
1.詩中有關諸葛亮的典故;
2.詩歌頷聯所表現的意境,“空”、“自”兩字的作用。
四、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體悟作者感情。
五、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
六、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今天,讓我們共同走近杜甫。
韓愈在《調張籍》中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杜甫,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有著積極的入世思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有著心念蒼生的博大胸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堅持著這樣的生活信念: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但是,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一生顛沛流離。在他人生的最后時期——“安史之亂”后的第五年——公元759年,詩人來到成都,開始了他“飄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詩人飄泊成都期間所寫的作品——《蜀相》。
(二)緊扣文本,知人論世
1.詩歌的題目是“蜀相”,所指的`是三國時期劉備蜀漢政權的丞相——諸葛亮。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中說:“子美(杜甫字)流落劍南,拳拳于武侯不忘。”那么,本首詩的哪個句詩,具體描述了諸葛亮的事跡?
明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2.在這幾個詩句中,杜甫提及了哪些史實?它可以讓我們想起諸葛亮的哪些際遇?
明確:
“三顧頻繁”、“兩朝開濟”、“出師未捷”這三個“史實”。
詩句 史實 際遇
三顧頻煩天下計 三顧茅廬
定計天下 得到用武地
兩朝開濟老臣心 開創蜀漢
濟助后主 施展個人才華
出師未捷身先死 出師未捷
身死前線 壯志未酬
4.“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兩句詩,包含了作者杜甫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
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小結1:
諸葛亮幫助劉備開創蜀漢事業,又輔佐劉禪支撐艱難局面,建立了豐功偉業,是個德才兼備的人物。諸葛亮死后,被封為武侯。后人建有武侯祠,用來紀念這位忠心耿耿的曠世英才。
5.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功業昭著,最終卻英年早逝,赍志而歿。這,就不能不使人為之嘆惋了。至此,詩人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長”字,能否改為“常”字?
明確:
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長:永遠,永恒;毫無例外。常:常常,經常;偶有例外。
6.作者說,“長使英雄淚滿襟”。這里的“英雄”,指的是什么樣的人?那些“淚滿襟”的“英雄”群體之中,是否也應該包括作者本人?
明確:
英雄,指那些壯志未酬而含恨終身的人們。當然也包括作者本人。作者從小志存高遠,卻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
7.既然“英雄”之中,包括杜甫自己,我們就來看看,杜甫為何會為諸葛亮而淚滿衣襟。請完成以下表格,比較杜甫和諸葛亮在某些方面的異同。
諸葛亮 杜甫
個人抱負 北定中原,
興復漢室 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
生平經歷 三顧茅廬
白帝城托孤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遭遇原因 得逢明主 懷才不遇
命運 出師未捷
身先死 壯志未酬身已老
小結2:
諸葛亮的抱負,是“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杜甫的志向,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由此可見,天下英雄,往往以天下為己任,抱負相同,使命類似!也正因此,才有這樣的說法:“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
8.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為何“英雄”們尤其感到痛心?
提示:歷史上“壯志未酬”的“英雄”,還有哪些?請以我們熟悉的詩人和詞人為例,說說其事跡和相關的詩句。
明確:
雖九死其猶未悔。
(戰國·屈原《離騷》)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北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南宋·陸游《書憤》)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南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南宋·辛棄疾《破陣子》)
小結3:
世俗往往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然而,英雄的成功,既離不開個人的主觀努力,更不可逾越客觀環境和條件。這是功利、淺薄的世俗,所不明白的地方。“未捷先死”之身,和諸葛亮的“定計天下”的雄才,所構成的,是一種無法超越的客觀矛盾。這種矛盾,是宇宙的久遠和人生的短暫之間的矛盾。這是人生諸種矛盾之中最無法逾越的一種。諸葛亮得逢明主,擁有用武之地,尚且赍志而歿。這更令那些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英雄”,斷腸慟哭!
后世的英雄,與其說,在為諸葛亮的結局和歸宿而流淚,不如說,也是在為自己的命運和遭遇,而流淚!
(三)賞析景物,品味詞句
教師過渡語:
這樣看來,詩歌好像只要后面的四句,就已經說夠了意思。那么,作者為何還要寫前面四句呢?讓我們再來學習詩歌的首聯和頷聯(齊讀前四句)。
9.前四句,緊緊扣住了哪一個字來寫景?這一個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
“尋”:特意去找,急切去找。
“尋”字,體現了作者的一種情感——崇敬、仰慕。
祠堂周圍都是高大茂盛的柏樹,渲染了什么氛圍?
明確:莊嚴肅穆
小結:松柏有萬古長青之意,暗指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常在。
10.作者在丞相的祠堂,到底“尋”到了什么景?
明確: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11.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試將這兩句詩改動一下,大家對比分析,看原詩句用詞之妙處: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
明確:
改動之后,境界全變。
改動后的詩句,用“盡”和“皆”寫出的,是春意盎然、賞心悅目的景色,顯露的是欣喜愉悅的情感。這,顯然不符合作者景仰蜀相諸葛亮的心境和原意。
而在原詩句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滿院的碧草,映襯著臺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這本是賞心悅目的無限春色,卻空空蕩蕩,無人欣賞。因為“自”“空”二字,卻使詩意逆轉:碧草萋萋,無人欣賞;黃鸝婉啼,無人傾聽。因為,人們(也包括作者杜甫自己),景仰蜀相諸葛亮,其他一切,都已棄置一旁,無心問津。襯托手法,樂景襯哀情,十分巧妙。
因此,原句用詞,情感極其莊重,手法極其高明。
(四)走近詩人,探究題旨
12.杜甫在《諸葛廟》一詩中這樣說:“久游巴子國,屢入武侯祠。”很顯然“丞相祠堂”,是用不著反復尋找的。那么,作者“屢入”武侯祠,到底是要“尋”什么?
明確:
當時的唐王朝,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藩鎮割據,山河破碎;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心系國家的詩人杜甫,是多么渴望能有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