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9
這是菩薩蠻其二韋莊教案高二,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菩薩蠻(其二)》借江南美景所抒發的對于江南的依戀之情以及有家難歸的愁苦之情;掌握韋詞“以樂景寫哀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的表現手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與情景再現,感受意境之美,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補充相關知識,激發學生交流探討的興趣,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啟發引導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意境中領略江南之美,體味詞人飽經離亂、輾轉漂泊和有家難歸之苦;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點】
把握詞中意象,了解本詞情景巧妙結合的表達技巧,體會“以樂景寫哀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感受詞人有家難歸的深層原因,美景背后的離亂之苦。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述法、討論法、示范法、探討法等。
【教學媒體】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自制視頻導入)
解說:江南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和希望。唯美的江南吸引了無數文人的棲居,成為了安放他們心靈的精神家園。打江南走過,這里有春天的細雨綿柔,煙霧飄渺,滿目青翠;也有夏日的荷葉田田、魚戲蓮間和撐著油紙傘緩緩走過的丁香姑娘;秋日的畫船上,煮茶品茗,奏一首悠揚的曲子;褪盡五彩斑斕的冬天,連銀裝素裹的冬天,也別有風味。在萬事萬物的輪回中,體味人生,感受江南的美好。
江南歷來備受文人們的青睞,在江南的詩詞中,有很多的詩句是詩人借江南風光來抒發思鄉之情,江南優美的風光和的詩人的思鄉之苦兩相對比,往往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唐末五代詩人韋莊的《菩薩蠻(其二)》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二、因聲求氣,吟詠詩韻。
(一)教師范讀《菩薩蠻(其二)》。
(二)配樂,學生朗誦。
教師點評:感受意境,講出自己初步的感受。
思考:詞中哪個字可以概括韋莊筆下的江南?
明確:好
三、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一)思考:
“人人盡說江南好,”“好”在哪里?請同學們找出來。
1、春水碧于天
2、畫船聽雨眠
3、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二)體會意境:
韋莊用這簡短的幾句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江南春景圖,誰能用自己的話再現這幅畫面的意境呢?
課堂示范:當吹面不寒的楊柳風從臉上陣陣拂來,當呢喃的燕子從頭頂聲聲掠過,我知道,春天已經親切的跟我打招呼了。春雨無聲或有聲的來了,江湖池塘的水一波一波的滿了。縱目四顧,碧水鋪天連地,一日得閑,坐上畫船,蕩漾在柔柔的水波上,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淅瀝的雨輕輕敲打著船篷,伴我墜入無夢之鄉。你看,那街邊酒肆賣酒的女子,靚麗溫婉如月,那卷起了衣袖的雙手,在勞作中依然掩不住細膩與嫩白。迷醉恍惚中,我想起了卓文君和她那傳奇的故事。
(三)緣景明情
作者精選意象,將江南描繪得美不勝收,他想借此抒發怎樣的情感呢?
明確:對江南的熱愛、依戀之情。
(四) 置身詩境
客居他鄉的人總是為思鄉之情所苦,這首《菩薩蠻(其二)》卻寫道: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為什么?
飽受離亂漂泊之苦,仍心系故鄉,卻說還沒有老不要回家,回家以后會痛苦斷腸,看似前后矛盾。要理解這種矛盾,就要走進韋莊生活的時代去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四、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一)知人論世,認知韋莊。
韋莊是唐末五代詩人,一生歷經坎坷。四十五歲,在長安應舉,恰逢黃巢軍攻入長安,遂陷于戰亂,與家人失散。后離長安赴洛陽,作《秦婦吟》。不久避亂去到江南,五十八歲回到長安,想要伸展其治國平天下的懷抱。五十九歲時中進士。后入蜀,輔佐建立前蜀小朝廷,蜀國開國制度均處其手。七十二歲時被任為宰相。七十五歲卒于成都。他生活在唐帝國由衰弱到滅亡,再到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混亂時期。獨特的經歷必然給他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二)分析“以樂景寫哀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的手法。
韋莊用唯美的文字寫出了江南的景美、生活美、人美,這里的生活可以稱得上“現世安穩,歲月靜好”了。江南成了游人客子想要老死于此的世外桃源,一片樂景。離開這樣的江南,定會讓我斷腸,縱如此,我依然心系故鄉。
而家鄉正如他在《秦婦吟》里所寫的“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已經被戰火摧殘得遍體鱗傷,滿目瘡痍。此時作者不是不想回到家鄉,而是有家不能回。“莫還鄉,須斷腸”抒發了詩人漂泊難歸的愁苦之感。借上闕如畫的樂景,在下闕抒發無限的哀情,讓哀情更哀。
五、學以致用
選取“我”心中能代表家鄉潛江的典型意象寫一個鏡頭。
要求:運用今天學到的抒情手法(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學生課堂寫作。教師點評,學生互評
六、課堂總結
詞已盡,情未結。今天我們跟隨韋莊體會了“以樂景寫哀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的表現手法,解讀一首詞,不僅要進入詩歌所營造的意境,更要讀出作者深蘊其中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反思
本課時學習了通過江南美景的描寫,抒發漂泊難歸之情的內容,學生學習興趣相對來說較高。在學以致用階段,寫家鄉潛江,大家做得非常好,練習了語言表達能力而且發揮了探究合作能力。
課前我已交代學生預習本課,大部分學生預習了課文,但是從課堂上的表現來看,預習效果不是很明顯。說明學生的學習習慣不是很好,這方面需要繼續加強。學生朗誦時放不開,不能充分通過吟詠體會詞人的情感,也需要進一步引導示范。在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方面,也需要加強,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3、江南確實是美啊,韋莊他多方面鋪寫江南之美,一氣呵成,全力促成“游人只合江南老”理由,而且理由也非常讓人信服。那么“人人盡說江南好”在這里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借他人對江南的贊美和斷然勸留的口吻,突出了江南的好處。從別人口中道出江南好,游人留戀江南,合乎常情;但異地為客,不愿還鄉,卻似乎有悖常理,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更加體現了江南的好處。
4、教師出示PPT:韋莊詞的特點
“端己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郁,最為詞中勝境。”——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意思:韋莊詞表面顯得直率,其實情意曲折;口吻看似通達,而內容其實沉郁,這正是詞中最好的
本詞寫了那么美的一幅江南春景圖,有人說韋莊在表達贊美江南的情感,你同意嗎?
再次齊讀詞作,細細品悟。
要點:結合詞人生平的際遇,領會到他表達情感時“似直而紆,似達而郁”,把懷念故土卻欲歸不得的情感委婉地蘊藏在這表面看來非常直率的話語中。(教師補充背景介紹:韋莊是五代時期詞人,45歲左右時,在長安應舉,適逢黃巢起義軍占領長安,未能脫逃,第二年想盡辦法終于逃到洛陽,后輾轉浪游到江南,這首詞是他浪游江南時的作品)
分析:“人人盡說江南好”,這里我們要注意到的是他所寫的“人人盡說”,這其間隱藏的意思是自己有沒有認為江南好呢,自己并不一定認為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合”者,“應當”也,也是別人的勸說之辭,遠游的人就應該在江南終老。
點評:韋莊的這兩句詞,似直而紆,把懷念故土欲歸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蘊藏在這表面看來非常直率的話中了。
分析:“未老莫還鄉”有三層轉折:①“還鄉”,在江南美景中,詩人心靈深深牽念的是故鄉。②“莫還鄉”,有叮嚀囑咐之意,不要返回故鄉啊,表達出一種極為深婉而沉痛的情意。③“未老”,因為人沒有老,在外漂泊幾年也沒有關系。
點評:韋莊詞似達而郁,表面上寫得很曠達,說是我沒有老所以不要還鄉,為什么不還鄉?似乎有著更深層的原因。
五、深層探究
1、討論交流:你是如何來理解“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這句話的?
(學生自由發表看法,不設標準答案)從學生的討論中也得出一個結論:江南好。
小結:韋莊的這首詞在描寫江南美好的詩詞中也算是上乘之作了,后人對次也有很多的評價,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出示投影)
俞平伯在《讀詞偶得》說:“此作清麗婉暢,真天生好言語,為人人所共見。就章法論,亦另有其勝場也。……古人用筆,每有透過數層處,此類是也。”
對詞中“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這一句,歷來有不同的理解。
①一幅春水圖畫。意中是鄉思,筆下卻說江南風景好,真是淚溢中腸,無人省得。結言風塵辛苦,不到年,不得回鄉,預知他日還鄉必斷腸也,與第二語口氣合。——[清]陳廷焯《云韶集》
解讀:結句“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含義深婉。按常情,作客異鄉的人總以不得還鄉的而愁緒滿懷,詩卻偏偏反過來說“還鄉須斷腸”,突出了江南的生活太值得留戀了,也突出了江南的美。其實,詞句中還包含這樣的含義:年華幸尚未老,今日暫莫還鄉,然而終老之日必得還鄉,“還鄉須斷腸”正是今日“莫還鄉”的緣故。“莫”“須”等虛詞斬釘截鐵的口吻,正是極端無奈痛苦之語。結句可以說寫得情真意苦之極。
②此首寫江南之佳麗,但有思歸之意。起兩句,自為呼應。人人既盡說江南之好,勸我久住,我亦可以老于此間也。“只合”二字,無限凄愴,意謂天下喪亂,游人飄泊,雖有鄉不得還,雖有家不得歸,惟有羈滯江南,以待終老。“春水”兩句,極寫江南景色之麗。“壚邊”兩句,極寫江南人物之美。皆從一己之經歷,證明江南果然是好也。“未老”句陡轉,謂江南縱好,我仍思還鄉,但今日若還鄉,目擊離亂,只令人斷腸,故惟有暫不還鄉,以待時定。情意宛轉,哀傷之至。——唐圭璋《唐宋詞簡釋》
解讀:借他人對江南的贊美和斷然勸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處,同時也有反襯游子不能返鄉的苦衷之意。
2、思考討論:那么江南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地方?文人對美好的江南為什么如此情有獨鐘? 學生交流看法,教師總結。
①江南的青山綠水,舞榭歌臺是古典文人的優游之地,其靈秀溫潤的中和之氣亦植根于他們的性靈
②中國文人在政治上的不得意在江南得到解脫,江南的人文地理、風物氣候都洋溢著自由的詩情,是涵養中國文人身心平衡的天然方劑。
③對于文人而言,江南是其精神歸宿的空間原型。
總結:唯美的江南,吸引了無數理想主義文人的棲居。他們在這里建立起他們精神上或是物質上的家園,盡管他們或許還充任著其他社會角色,官宦也好,幕僚也罷,江南的曲徑通幽,美麗風物都是他們靈魂的寄托。因此,這個時候的江南,它不只是經由大自然雕琢的自然山水,更是屬于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它已成為了一種美學,時而具體,時而抽象;它也可以說是一種夢想,時而清晰,時而模糊。江南山水之美,穿越時空,縱貫古今,江南山水,詩化山水,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
六、比較鑒賞
導:唐五代是詞萌芽、成熟而發展的重要階段。溫庭筠以其大力創作和卓越成就,奠定了文人詞綺麗香艷、婉約柔媚的風格類型和美學廄采。一般說來,溫庭筠詞意象綿密,富艷精工;韋莊詞疏朗秀美,明白曉暢;馮延巳詞善于以闊大境界、層進手法寫柔情,從麗營造出一種浩浩莽莽的意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詞風來表現深廣的憂患意識,為詞體注入個人和家國之感,拓展了詞的藝術境界,開掘了詞的抒情深度;樸素的語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們“天然地,別是風流標格”的藝術風格。唐五代詞的美學理想和表現特征,直接啟迪了北宋詞。我們現在來比較學習溫庭筠和韋莊的兩首《菩薩蠻》。(溫韋馮李)
菩薩蠻(溫庭筠)P55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1、對照注釋,把握內容。
譯文:屏風上的小山重重疊疊,在晨陽的映照下金光閃閃忽明忽滅,蓬松如云的鬢發將掩未掩到雪白的臉頰,慵懶地起身后畫起漂亮的眉毛,遲遲地梳理打扮。
插上頭上的花飾,仔細地在鏡子的前后照來照去,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穿上新貼圖案的繡花絲綢短襖,那圖案上是成雙成對金色的鷓鴣。
2、緣景明情
溫庭筠《菩薩蠻》這首詞純熟地運用了白描手法。詩人正像一個高明的導演,通過一架攝像機客觀地攝錄下女主人公起床后的一系列動作,似乎不動一點感情,也不作任何旁白,但是,只要我們細細地體味,詞人無疑是匠心獨運地選取了一些能夠表現題旨的鏡頭,只是表達得非婉含蓄而已。篇中女主人公并非“無情”,只是她的“情”深藏不露,偶爾從“懶”、“遲”的動作中輕輕逗出,不經意地又從她“雙雙金鷓鴣”的衣飾圖案中淡淡映現——原來她是一個孤獨寂寞的女子。客觀而論,此詞表面所寫不過一女子晨起梳妝之過程、姿容服飾之精美,及其慵散無聊之心緒、自矜自憐之情懷,描繪了一幅唐代宮廷仕女圖。其深層含義,可以聯系到作者累舉不第、坎坷終生的遭遇,含蓄地流露了詞人懷才不遇之感。
多媒體顯示:
此首則寫夢醒時之情思也。……全首以人物之態度、動作、衣飾、器物作客觀之描寫,而所寫之人之心情乃自然呈現。此種心情,又為因夢見離人而起者。雖詞中不曾明言,而離愁別恨已縈繞筆底,分明可見,讀之動人。(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
3、教師小結兩位詞人的不同風格
溫詞擅鋪陳,濃墨重彩,顯得“密而隱”,如富麗堂皇之牡丹,富于美感的聯想;韋詞擅素描,疏朗淡雅,又多直抒胸臆,顯得“顯而疏”,如展苞初放清新明麗之芙蓉,情感上“似直而紆,似達而郁”。
七、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是以韋莊的《菩薩蠻》作為一個媒介,去品讀江南的美好,去探究文人對于江南的美麗那么青睞的原因,從而理解文人對于江南的那種割舍不斷的情結,同時也希望同學們能夠在這堂課的基礎上,用你們的慧眼和心靈去發現江南的好,江南的美,相信最終你們會和他們產生共鳴。
最后用八個字來結束我們這堂課:千古文人,江南一夢。
八、布置作業
1、完成《課時作業》本課練習。
2、背誦。
〖板書設計〗
菩薩蠻
韋莊:花間詞人,顯而疏,直而紆
風景美 游子思歸
江南好 生活美 須斷腸
人物美 離亂之苦
千古文人,江南一夢
韋莊《菩薩蠻》創作背景
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教授的研究,韋莊的《菩薩蠻五首》詞中的“江南”,都是確指的江南之地,并非指蜀地。這組詞創作于韋莊晚年寓居蜀地時期,是作者為回憶江南舊游而作。
韋莊生在唐帝國由衰弱到滅亡、五代十國分裂混亂的時代,一生飽經亂離漂泊之苦。黃巢攻破長安,他逃往南方,到處流浪。直到59歲,才結束了這漂泊流離的生活。這組詞內容與他的流浪生活密切相關。
【教學目標】韋莊菩薩蠻教學設計
1、簡單介紹溫庭筠,讓學生能基本說出“花間詞”和“溫韋”的詩詞風格。
2、通過分析,讓學生能感受并說出詞中的人物形象(慵懶的女子形象),并進一步體會人物內心的孤寂無聊。
3、介紹詩詞中運用的表現手法,能讓學生基本把握詞中的白描和反襯手法,并能結合具體詩句作一定的鑒賞。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關于“詞”
詞是唐代興起的一種配合音樂歌唱的新體詩。詞起源于民間,中唐后較多文人從事創作,晚唐五代趨于繁榮,極盛于宋代。 “詞”的別稱:詩余、曲子詞、樂府、長短句等 分類: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
詞有“詞牌”。一段稱為一“闋”。
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
二、唐五代詞
(一)花間詞
所謂花間詞派,因后蜀趙崇祚所選編的詞集《花間集》得名。花間詞是以唐詞人溫庭筠、五代前蜀詞人韋莊為代表,以寫男女相思離別為主要特征的詞派。共18人。這些作者中溫庭筠、皇甫松為晚唐人,其余多數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溫詞秾艷華美,韋詞疏淡明麗,代表花間詞派的兩種風格。“溫韋”并稱。
(二)南唐詞
南唐詞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馮延巳為代表的詞派。南唐詞,特別是后主李煜的詞,與花間詞相比,境界有所擴大。
宋詞在風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約派兩種: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蘇軾和辛棄疾,詞風雄渾開闊奔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柳永,詞風纏綿細膩,多寫兒女風情,具有一種柔婉之美。內容比較狹窄。
三、知人論世:
溫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飛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僅國子助教。少負才名,然屢試不第。又好譏諷權貴,多犯忌諱,因而長期抑郁,終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詞調,在詞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規范化的作用。藝術成就遠在晚唐其他詞人之上。其詞題材較狹窄,多紅香翠軟,開“花間詞”派香艷之風。有些詞在意境的創造上,表現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選擇富有特征的景物構成藝術境界,表現人物情思,文筆含蓄,耐人尋味。其詩辭藻華麗有《溫庭筠詩集》,《金荃集》,存詞70余首。
四、《菩薩蠻》
(一)誦讀詩歌,至少三遍。
(二)了解詞的大意
繪有山形圖畫的屏風折折疊疊/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鬢邊發絲飄過/潔白的香腮似雪/懶得起來/畫一畫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遲遲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了前鏡/又對后鏡/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剛穿上的綾羅裙襦/繡著一雙雙的金鷓鴣
(三)整體把握
這首詞中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描寫了什么樣的生活情景?
描寫美麗而又寂寞的貴族女子晨起梳妝的生活情景。
五、詩歌鑒賞
(一)上闋
1、“小山重疊金明滅。”寫什么?
“小山”是屏風。一般的屏風,都是六扇相連,故云“小山重疊”。“金明滅”是寫早晨的陽光。由室內裝飾小屏山寫起,敘述畫屏上金碧山水忽明忽暗,暗示時間為旭日東升。女子慵懶,不想早起,閨中寂寞。
2、“鬢云欲度香腮雪”寫出什么姿態?
初起床,頭發零亂未整要遮掩臉龐。把鬢發擬人化“欲度”就是“欲掩”,賦予烏溜溜的鬢發以一親芳澤的意念。賦予靜態以動態美。
3、“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展示女子什么心態?
懶洋洋起床,慢悠悠畫眉梳妝。展示怨婦的愁緒和不得不妝扮的愛美心理,其中一個“弄”字,更彰顯了一份刻意美化自己容顏的心理。
鑒賞“懶”“弄”“遲”三個字的妙處。
“懶”寫出了女子迷惘若失的情態。
“弄”寫出女子反復擺弄欣賞,極度要美,又無限幽怨的情態。
“遲”對應“懶”,渲染了女子無情無緒的神態。
(二)下闋
1、“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寫什么?
美人手持小圓鏡,面向大圓鏡,顧盼著頭發上的簪花,足見其美化自己容顏的細心和耐心。容顏美麗動人。
2、“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僅僅是寫女子穿衣嗎?
這只是孤芳自賞,容顏如花,但穿衣時看到繡在衣服上雙對的金鷓鴣時,臉上多了哀愁。這是托物寄情,意在言外的寫作手法。
3、“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女子什么思想?
全詞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并成功地運用反襯手法。
容貌服飾的描寫,反襯人物內心的寂寞空虛。
鷓鴣雙雙,反襯人物的孤獨。
結尾兩句,說她穿上短襖,看著一雙雙用金線繡成的鷓鴣出神。鷓鴣尚懂得成雙成對,而人呢?獨處深閨,滿懷惆悵,而入眼的是成對的鷓鴣,寫出了女子的追求,愿雙雙對對,愿做鴛鴦不羨仙的理想。
六、總結
藝術風格:綺麗香艷、婉約柔媚。這首詞客觀地描寫女子起床后的一系列動作,似乎不動一點感情,不作任何旁白,但是細細體味,詞人匠心獨運地選取了一些能表現主題的鏡頭,含蓄地表達中心。此手法為白描手法。
本詞通篇寫閨怨。寫一位美人晨起化妝的情態,用白描手法。因為閨怨而慵懶,遲起、梳洗、畫眉、簪花、照鏡、穿衣。
首寫少婦所居富麗華貴的環境,繡屏掩映,陽光明滅。次寫初起身時鬢發散亂容態。“懶起”二句,敘寫起身下床后畫眉、梳妝的動態。/“照花”二句,承上啟下,寫出梳洗已畢,對鏡簪花,鏡中人面交相輝映,愈增容色艷麗。最后兩句點出少婦更換新繡羅衣,發現衣上繡的雙雙鷓鴣鳥,引發孤獨之感。
七、問題探討
試推想這首詞背后可能的隱含著的主旨(或寫作動機是否有所寄托)
提示:稱詩言志,知人論世——屢試不第,坎坷終生。
流露出詞人懷才不遇之感。
這慵懶美麗的女子,正是作者內在被壓制著甚至不免懈怠了的美好追求。要愛惜自己的美好品質,不能因一時挫折就墮落、放棄,這正是士大夫讀書人品格上的操守:窮則獨善其身。這或是溫自我之寫照和志氣的砥礪。
八、比較閱讀
(一)韋莊《菩薩蠻》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結合注釋自讀,思考:
1、詞人當年為避戰亂漂泊江南。一般說來,漂泊他鄉的游子總因不能還鄉而愁緒滿懷,詞人為什么說“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好,好在哪里?)
2、怎樣理解“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因為江南有美好的風景、寧靜安逸的生活以及如月似雪的美人。詞人正是抓住這最能代表江南水鄉的三大特征寫出了詩意江南、悠閑江南、魅力江南。詞人的優美想象為我們創造了一個令人向往與陶醉的水鄉世界。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在貌似不愿還鄉的正話反說中傳達出了他對故鄉的難以忘懷之情。詞人盛贊他鄉之美,并認為應該在此終老,但結尾又突然冒出“未老莫還鄉”(言下之意老了還是要還鄉)的矛盾語,再加上“還鄉須斷腸”一句的凄楚,就更襯托出那正處于動亂之中的故鄉在詞人心頭的分量與地位。
原來描寫江南美麗如畫的風土人情,是為了用以反襯“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的憂時傷亂之痛、思鄉懷人之情。他贊江南,卻是為了思念在北方的故鄉,在盛贊江南美好安逸的背后深藏著懷鄉的凄苦和悲傷,這不能不令人潸然淚下,這正是此詞詩意醇厚,能深深打動讀者的關鍵所在。
(二)比較閱讀
溫庭筠、韋莊這兩首詞的抒情方式的效果。溫詞----意象綿密,富艷精工——“密而隱”;韋莊----疏朗秀美,明白曉暢——“顯而朗”
其一
清代許昂霄《詞綜偶評》:語意自然,無刻畫之痕。
清代陳廷焯《詞則雅集》卷一:深情苦調,意婉詞直,屈子《九章》之遺。
現代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追憶當年離別之詞。起言別夜之情景,次言天明之分別。換頭承上,寫美人琵琶之妙。末兩句,記美人別時言語。前事歷歷,思之慘痛,而欲歸之心,亦愈迫切。韋詞清秀絕倫,與溫詞之濃艷者不同,然各極其妙。
其二
清代張惠言《詞選》:此章述蜀人勸留之辭,即下章云“滿樓紅袖招”也。江南即指蜀。中原沸亂,故曰“還鄉須斷腸”。
清代譚獻《詞辨》:強顏作歡快語,怕腸斷,腸亦斷矣。
清代陳廷焯《云韶集》:一幅春水畫圖。意中是鄉思,筆下卻說江南風景好,真是淚溢中腸,無人省得。結言風塵辛苦,不到暮年,不得還鄉,預知他日還鄉必斷腸也,與第二語口氣合。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端己奉使入蜀,蜀王羈留之,重其才,舉以為相,欲歸不得,不勝戀闕之思。此《菩薩菩》詞,乃隱寓留蜀之感。“江南好”指蜀中而言。皓腕相招,喻蜀主縻以好爵;還鄉斷腸,言中原板蕩,阻其歸路。“未老莫還鄉”句猶冀老年歸去。
現代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寫江南之佳麗,但有思歸之意。起兩句,自為呼應。人人既盡說江南之好,勸我久住,我亦可以老于此間也。“只合”二字,無限凄愴,意謂天下喪亂,游人飄泊,雖有鄉不得還,雖有家不得歸,惟有羈滯江南,以待終老。“春水”兩句,極寫江南景色之麗。“壚邊”兩句,極寫江南人物之美。皆從一己之經歷,證明江南果然是好也。“未老”句陡轉,謂江南縱好,我仍思還鄉,但今日若還鄉,目擊離亂,只令人斷腸,故惟有暫不還鄉,以待時定。情意宛轉,哀傷之至。
其三
清代張惠言《詞選》:“上云‘未老莫還鄉’,猶冀老而還鄉也。其后朱溫篡成,中原愈亂,遂決勸進之志。故曰‘如今卻憶江南樂’,又曰‘白頭誓不歸’,則此詞之作,其在相蜀時乎!”
近代李冰若《栩莊漫記》:“端己此二首自是佳詞,其妙處如芙蓉出水,自然秀艷。按韋曾二度至江南,此或在中和時作,與入蜀后無關,張氏《詞選》好為附會,其言不足據也。”
現代唐圭璋《唐宋詞簡釋》:“語雖決絕,而意實傷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