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3
這是論語教學反思,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論語》教學反思
記得溫家寶曾在《仰望星空》中寫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自由而寧靜;那博大的胸懷,讓我的心靈棲息、依偎。”人,總是需要仰望點什么,仰望高山,會更加堅定你前行的目標:;仰望星空,會讓你的胸襟更加開闊;仰望明月,會讓自己的心靈有所歸依。
《論語》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很喜歡于丹,喜歡她的厚重與淵博,喜歡她的風韻與大氣,喜歡她的侃侃而談,喜歡她的娓娓道來。因為喜歡于丹酣暢淋漓的講解,而喜歡上一直仰視的孔子,一直昂首觀之的《論語》。教《論語十則》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三年前,五年前,都曾經教過。然而以前的教似乎只是為了工作,只是為了上課,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而今的教,卻是一種仰望之下的思索,一種與圣賢之人對話的平和。在百家講壇的影響下,重新審視《論語》,真的有一種常讀常新之感,有一種春風撲面之感,一種“不亦樂乎”之感,有一種心底說不出來的感動與溫暖。重新翻閱《論語》,你會發現,每句話都是那樣的淺顯,又是那樣的深奧,樸素中蘊含著耐人尋味的哲思。溫婉中透露出人生的真諦。每句話都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句話都與你的學習密不可分。而此時的孔子,不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圣人,而是生活在身邊的.一位慈愛博學的長者。吟詠論語,耳邊似乎響起和顏悅色的一聲鼓勵,一聲提醒,又似乎是嚴師的諄諄教誨。一部《論語》在手,你會發現生活中的樂趣無處不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習之樂,與友合作之樂,寬容別人之樂你在生活中是否體會到了?用心品讀論語,見賢思齊,擇善而從的重要你是否體會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學好的可能,每個人都有成功的可能。那么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不斷完善自己,自己見賢思齊,擇善而從,然后相信學生潛力無限,相信學生前途無量。有了這種信任,繁雜的工作會輕松很多。用心感受論語,你會懂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內涵其實是在傳達一種關愛,自己不想做的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反之亦然,自己要為別人著想,要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現在我們常說,讓世界充滿愛,而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不是早就具備這種思想了嗎。重新審視論語,你是否感受到了她的博大與質樸,她的深邃與平和。如果真的尊重學生,關愛學生,課堂上就不會有體罰的現象了,生活中就不會存在師道尊嚴的說法了,學生感受到尊重,成為課堂的參與者,那么語文課就一定會“萬紫千紅總是春”。只有學會尊重,學會關愛,忙碌的生活會快樂很多。
哲學大師康德最喜歡凝神仰望星河。“每當我靜靜地佇立仰望那浩森深邃的蔚藍的天空時,一種永恒的肅穆和生命的崇高莊嚴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響自己的額頭,一種神秘而偉大的力量如波濤般洶涌而出……”仰望,就是在追尋崇高。也許我們抵達不了崇高,但我們可以仰望,讓崇高引領,在人世中行走,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軀與高高在上的精神結合起來,感悟到崇高,支撐起富于意義與價值的生命世界。仰望,就是夜中的靈魂追尋,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園。
人,總是要仰望點什么……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熏陶道德修養。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們在情操修養,立身處事,為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多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奏讀,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實生存的智慧。
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畢竟是初一學生,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但質疑能力還比較差,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對于《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句,我們很多人可謂是耳熟能詳。但對其中的精髓卻不能深入體會。我們對校本論語的研究就定位在對《論語》的理解上,如何讓《論語》指導我們的學習、生活,學以致用呢?人們口中都能說出孔子,可是否都知道孔子的為人呢?
孔子眼看時局紛亂,有心出仕濟助眾人,但他絕不肯違背道義和原則而求官。再說他潔身自好,雖然他屢次受到一些潔身自好的隱者的嘲諷,但他絕不消極,仍抱持進去的精神,努力推行正道。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從他的這些話中可知,他對生活的要求極其簡單,不像有些所謂的圣人,只在乎名利,他對于不義的富貴,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他對道德、學問等不在于欲望的滿足,而在于德業是否精進,所以說孔子“不求名利,潔身自好”。
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人們競相做官,追求金錢和權力,想想,是多么的可笑。一個連自我都迷失的人,擁有更大的權力和無盡的財富有何意義呢?所以,我希望找不到自我的人們都來讀讀《論語》,都以孔子為榜樣。
我曾多次執教《十則》,先前由于思想未認識到這個層面上來,也就是采用“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這節課“忽悠”過去了。在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之后,我對我以前的做法進行了反思,認為聯系生活不夠。如何聯系生活呢?我結合自己提出的“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進行了再思考。我發現,我過去在處理文本的時候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對《論語》中話語產生的背景缺少關注。二是聯系生活的方式不對。如果運用語文交際場的觀點,我就應該讓學生、教師穿越時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在這個特定的場中進行語用交際!如何做呢?選文的第十則剛好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范例。于是,我大膽地實施了我的設想。沒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這種教學,將傳統的逐句析文義、師生的機械分析變為教師與學生的對文本之象的個性解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對《十則》中每則的個性化修改和創造,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達到了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這種設計是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從實施的過程來看,教學策略也是完全正確的。這節課結束后,我無比興奮。一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換而產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為的高度自主性,讓我體會到了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所產生的魅力。二是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了富有創意的修改和再創造,這使得學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三是教師與學生組成了“學習共同體”,教師教的成份明顯比傳統式少多了,教師也輕松了許多。
當然,這種策略并不是適用于對每篇文言文的教學,這又反映出“場復原”式聯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針對《十則》而言,這種方法又是最恰當不過的。但這種教學是不是又超出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了呢?沒有超過吧,我想。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中心發言人發言時,常出現“我認為”而不是“我們小組經過討論,認為”。要知道,小組討論的成果應是小組所有成員一起探究的結晶,怎么能讓中心發言人一個人獨享呢!但對于這一點,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在課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