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5
這是談中國詩教案設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詩的一些特點;
2.引導學生從課文的段落結構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脈絡,進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引導學生掌握通過抓住關鍵性語句劃分段落和歸納段意。
2.學習作者在中國詩與外國詩的比較中,歸納中國詩的特點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目標:
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我國優秀的詩歌藝術的熱愛之情。
四、美育滲透目標:
1.對文中的比喻進行分析,體會比喻的含義和表達效果;
2.鼓勵學生對作者觀點提出不同意見,提高自主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詩的一些特點。
2.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含義深刻的語言,品味作者用語之機巧。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通過抓住關鍵性語句劃分段落和歸納段意。
2.對文中的比喻進行分析,體會比喻的含義和表達效果。
一、導入課文
我們學過《咬文嚼字》和《說木葉》,都或多或少和中國詩歌有所關聯。《咬文嚼字》中舉了很多古人推敲詩歌語言的例子,說明語言文字總是和情感相關聯的。《說木葉》則談了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點,啟示我們注意把握詩歌中的`傳統意象的。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是怎樣說的。(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二、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略)(學生閱讀,了解)
2、需牢記的代表作:(學生分析,教師指導學生牢記)
散文集: 《寫在人生邊上》
長篇小說:《圍城》
短篇小說集: 《人獸鬼》
學術著作:《宋詩選注》《談藝錄》《管錐編》《七綴集》等。
3、拓展激發閱讀興趣:(教師介紹)
《圍城》中的經典語句: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據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國往往要了卻兩個心愿,一個是要見識一下中國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再一個就是要見識一下聞名世界的學貫東西的大學者錢鐘書先生。可見錢老先生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榮譽,他被稱為“文化大家”。
4、背景資料:本文發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錢鐘書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對美國人的演講,后節譯為中文。
設問:我是中國教授錢鐘書,你們是美國人,我給各位講中國詩,大家最想知道什么?(教學預設:生:中國詩有什么特點。生:中國詩和美國詩有什么不同。)
三、導引自學
1、設問:各位“美國人”的疑問正是錢先生要給大家解決的主要問題,也是這篇講演稿的主要內容。請各位自讀課文,找出表明作者觀點的話語,帶有“中國詩”字眼的句子是關鍵句。
學生埋頭閱讀,圈圈點點。
(教學預設:大多數學生可以找出以下句子:①中國詩是早熟的;②中國詩是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③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征:富于暗示性;④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個別學生可以找出⑤中國詩跟西洋詩在內容上無甚差異;中國社交詩特別多,宗教詩幾乎沒有。)
2、引導學生歸納,以上五條是從詩歌的發展、形式、技巧、語言、內容五方面講了中國詩的特點。
四、合作探究
(一)設計:細讀課文,用比較文學的觀點,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概括出中外詩歌的異同。
教學預設:
1、詩史
外國:史詩——戲劇——抒情詩
中國:抒情——戲劇——無史詩(異)
2、篇幅
外國:詩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國: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平均不過二三分鐘
長詩比起外國詩,也只是聲韻里的輕鳶剪掠(同)
3、韻味
外國:聽不見的音樂更美
中國:言有盡而意無窮(同)
4、風格
外國:有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
中國:筆力輕淡,詞氣安和——像良心的聲音又細又靜(異)
5、內容
中國詩跟西洋詩在內容上無甚差異(同)
一、教材分析
《談中國詩》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單元“文藝評論和隨筆”中的最后一課,這個單元的三篇課文其實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對詩歌鑒賞問題的討論: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談的是“文字和情感的密切”;林庚先生的《說木葉》則是“文字和情感有密切關系”的典例;而錢鐘書先生的《談中國詩》則是站在了中西方比較文學的高度,用幽默睿智的語言向我們揭示了中西方詩的異同。
在學習了前兩篇課文之后,《談中國詩》作為一篇自讀課文,生字生詞、寫作背景、文段劃分放給學生課前自己處理,我把課堂的焦點集中在對中國詩特點的把握和精要語句的理解上。
二、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脈絡,概括中國詩歌的特點。
2、品味精要語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
三、學情體察
通過對《咬文嚼字》和《說“木葉”》的學習,相信學生對文藝評論和隨筆這種新的文學樣式已經初步了解了,但是歐化的語言風格、詼諧幽默且思辨深刻的語句會增加學生的理解難度,所以我將這一課的難點放在了精要語句的理解上。
《談中國詩》教案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脈絡,概括中國詩歌的特點。
2、品味精要語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脈絡,概括中國詩歌的特點。
【教學難點】
品味精要語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位作家有“二 十世紀 人類最智慧的頭顱”的美譽嗎?他就是著名的文學大師錢鐘書,因為鐘情于書,所以取名鐘書。錢鐘書學貫中西、博學多識,在 文學創作 和學術研究兩個方面都做出了卓越成績。治學融匯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 鉤玄提要 ,在當代 學術界 自成一家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大師的《談中國詩》。
二、自查
1、作者簡介
錢鐘書(1910-1998),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早年就讀于教會辦的蘇州桃塢中學和無錫輔仁中學。1933年于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1935年與楊絳(初中課文《老王》的作者)結婚,同赴英國留學。1937年畢業于英國牛津大學,獲副博士學位。又赴法國巴黎大學進修法國文學。1938年秋歸國,先后任昆明西南聯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院英文系主任。與此同時,他在上海暨南大學、中央圖書館和清華大學執教或任職。?1953年后,在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任研究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院特邀顧問。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
有外國記者曾說,“來到中國,有兩個愿望:一是看看萬里長城,二是見見錢鐘書”。簡直把錢鐘書看作了中國文化的奇跡與象征。那么,你讀過錢鐘書先生的哪些作品?
著作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學術著作《談藝錄》、《管錐篇》等。
本文發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錢鐘書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對美國人的演講,后節譯為中文。
閱讀全文,再次勾畫生字生詞并識記,思考課文的行文思路,劃分層次,概括文意。
2、識記字詞
精髓(suǐ )輕鳶(yuān)剪掠 一蹴(cù)而至 數(shuò)見不鮮
眉眼顰蹙(pín) 撩(liáo)人 門檻(kǎn) 檻外(jiàn)
輕鳶剪掠:像輕盈的老鷹掠過天空。文中說中國詩跟西洋詩相比顯得簡短輕靈。
窮邊涯際:文中指語言文字的邊際、深處。窮,盡頭。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動而說不出話語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拔木轉石:使樹木連根拔起,使大石頭轉動,形容威力大。
劃分文章結構層次并概括文意。
三、辨一辨
中國詩具有哪些特點?請快速閱讀文章第三部分,簡要概括。
第一、中國詩講求篇幅短小,“詩體”配適“詩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張詩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們所謂“短”的標準比我們所說的“短”要長得多。中國詩追求的是在簡短的篇幅中包容著深遠的意味。
第二、中國詩富于暗示性,西方讀者最看重中國詩的這一特征。中國詩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過起到誘發和影射作用,詩句的可涵詠價值是很大的。
第三、“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中國也有“厚重”詩,但比起西方詩歌來,還是輕柔得多。作者強調,中國詩并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中國詩里有所謂“西洋的”品質,西洋詩里也有所謂“中國的”成分。總之,詩歌的本質特征在不同國別的詩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知識目標】
《談中國詩》的教學設計
體會文化隨筆特點,品味作者的說理藝術,掌握中國詩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
【能力目標】
學習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旁征博引,化深奧為通俗,化復雜為單純,用豐富具體的例證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闡釋自己的觀點。
【情感目標】
品味說理文章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又幽默風趣,富于說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自己的說理藝術,培養對中國詩歌的審美能力。
【重點、難點】
一、掌握文化隨筆的協作特征與品味語言藝術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二、用比較的方法分析中國詩歌發展一般規律,把握中國詩歌的獨特現象,準確理解作者的文學觀點是本文難點。
【教學方法】討論法 點撥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
【第一部分】 (第1段),交代談中國詩的根本立場。
作者認為,談中國詩要采取比較文學的立場,就是說,談起中國詩,眼中要有外國人和外國詩在。
【第二部分】 (第2段),概括中國詩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
外國詩的發展是先有史詩,次有戲劇詩,最后有抒情詩。
中國詩發展是抒情詩出現異常早,戲劇詩隨后,史詩沒有。
結論——中國詩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變化。
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缺乏堅實厚重的生活基礎
【第三部分】 (第3至7段),闡述中國詩的特點。
1.篇幅短小。
原因是,“一篇詩里不許一字兩次押韻的禁律限制了中國詩的篇幅”。
2.富于暗示性*,“言有盡而意無窮”。
第4、5段——外國詩人論詩的觀點與中國詩人論詩的觀點很接近。
中國人說“言有盡而意無窮”——外國人所謂“空泛連接著確切”,意思一樣。
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確的說法。
“中國詩用疑問語氣做結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詩來得多”,例如拉丁詩里有個“何處是”的公式,在中國詩里應用得最多。
3.“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第6段——“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原因是,一跟語言的本質有關,中國詩調較輕,比不上西洋詩調的沉重;二是中國古代詩人“對于叫囂和吶喊素來視為低品”,中國詩“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
4.社交詩特別多,宗教詩幾乎沒有。
第7段——中國詩除社交詩特別多,宗教詩幾乎沒有外,在內容上與西洋詩“無甚差異”。
外國也有“跟中國田園詩同一型式的作品”。
【第四部分】 (第8段),總說中國詩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
作者認為,像各國人都是人一樣,中國詩和西洋詩都是詩,共同點多于不同點。
中國詩里有“西洋的“品質,西洋詩里有“中國的”成分。在中國詩里是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詩里發展得明朗圓滿,反過來也一樣。因此,“讀外國詩每有他鄉忽遇故知的喜悅”,會引導讀者“回到本國詩”。
二、探究品味
1.課文第1段中,“他不能對整個本國詩盡職”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聯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是對只讀中國詩的人而言的。只讀中國詩的人,不能站在比較文學的立場上,對中外詩歌進行比較,從而在比較中認識中國詩不 同于外國詩的地方,即中國詩的特點。他只能就中國討論中國詩,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用居高臨遠的觀點看待中國詩,因此難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 身在此山中”。這就是“不能對整個本國詩盡職”。
2.本文的說理藝術體現在哪些方面?
用比較文學的方法,旁征博引,在比較中外詩歌的異同中,闡釋中國詩的特征。觀點鮮明,材料豐富,語言生動,富于說服力和感染力。
3.從本文可以看出學者文化隨筆的哪些特點?
第一,化深奧為通俗,化復雜為單純。
本文是談中國詩這樣一個深奧、復雜的問題,然而作者舉重若輕,把這個問題用通俗、淺顯的語言傳達給讀者。作者舉出詩歌以及圖畫、音樂、故事、傳說、寓言等 具體的`例子,大量的豐富生動的比喻,說明自己的觀點。讓讀者在具體例子、形象比喻的啟發和感染下,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觀點。
第二,征古今引中外,有較強的知識性*。
作者站在歷史和文化的高度,。引用的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史資料,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希臘、俄羅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國的資料;涉及的范圍包括 文學、哲學、歷史學、藝術等。引用中國的文史資料,從古到今。這樣的文章,讓讀者在接受作者觀點同時獲得豐富的文史知識。
第三,語言詼諧,幽默風趣。
文章中充滿了智慧的語言,幽默風趣,又具有高雅的品位。讀者會一邊閱讀一邊忍俊不禁。這種富有文學語言韻味的學者隨筆又稱為小品文。
4、你怎樣評價作者的觀點?
【啟發提示、開發思維】
作者在課文中的觀點盡管有權威性*,但也有可議之處。因為作者是從他自己的欣賞習慣出發來評論詩歌的,是一家之言。盡可以倡導學生各抒己見。
5、課文用了許多精妙的比喻,顯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你最喜歡的比喻,說說它們的含義和表達作用。
為了說明中國詩的發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國畫的發展作了相應的類喻,“譬如中國繪畫里,客觀寫一真的技術還未發達,倆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種‘純粹畫’的作風”,然后聯系印度的《百喻經》一語道破天機。
為了說明中國的詩歌之短,作者借用了西方的短語“輕鳶剪掠”,,輕巧自在,憑人去遐想。錢氏作比喻,重文采亦重哲理——“假如鞋子形成了腳,腳也形成了鞋 子;詩體也許正是詩心的產物,適配詩心的需要。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 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其中道理更是相當深刻的。
文章又在比喻中結尾:”我們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的思家病,想找著一個人,一件事物,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漠漠的世 界里有個安頓歸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蕩予回到家。出門旅行,目的還是要回家,否則不必牢記著旅途的印象”,“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對本國的詩有更高的領 會,正像諸位在中國的小住能增加諸位對本國的愛戀,覺得甜蜜的家鄉因遠征增添了甜蜜。”有情有理,點破了比較文學與研究者的關系。
三 拓展遷移、培養能力
聯系課文,比較曹操的《觀滄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寫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評說它們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異同
【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兩首詩的異同,體會中國詩的特征】
【啟發提示】內容上,《致大海》磺美最由;電奔被竹大海,抒發詩人對自一由的渴望和苦悶,表現詩人在殘酷專制下的崇高的自一由精神。《觀滄海》把大海塑造成一個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偉的藝術形象,作者通過寫大海抒發自己政治家、軍事家的博大胸懷和壯志豪情。
〔教學目的〕?
1.感受作者嚴謹的治學精神和淵博的學識及深刻的洞察力,激發自己的求學欲望。?
2.把握作者有關中國詩的觀點,以自己的閱讀積累深入理解中國詩歌的特征。
〔教學重點〕?
1.從段落構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構思的巧妙之處。?
2.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含義深刻的語言,品味作者用語之機巧。?
〔教學設想〕?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結構。此文結構最大的特點在于開篇立論,明確論述的原則,然后逐層展開,分別論述,而在論述中又不失良機,隨時比較,廣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別具風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中國文學首先是詩歌,由《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再到現代詩歌,這些詩歌有怎樣的特點呢?(學生自由發言:語言的形象性、凝練性,結構的跳躍性等)如果要更進一步了解詩的特點,那么我們就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是怎樣說的。(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二、預讀課文?
作者簡介
錢鐘書(1910-1998)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早年就讀于教會辦的蘇州桃塢中學和無錫輔仁中學。1933年于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后,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1935年與楊絳結婚,同赴英國留學。1937年畢業于英國牛津大學,獲副博士學位。又赴法國巴黎大學進修法國文學。1938年秋歸國,先后任昆明西南聯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院英文系主任。與此同時,他在上海暨南大學、中央圖書館和清華大學執教或任職。?1953年后,在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任研究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著作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學術著作《宋詩選注》《談藝錄》《管錐篇》《七綴集》等。《圍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語譯本。《談藝錄》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中西比較詩論。多卷本《管錐編》,對中國著名的經史子古籍進行考釋,并從中西文化和文學的比較上闡發、辨析。
三、重點解析?
1.學生誦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劃分結構層次。?
明確: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論詩的根本立場。?
第二部分(第2段),從整體上論述了中國詩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
第三部分(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別處也曾詳細說明貴國愛倫·坡的詩法所產生的純粹詩,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重點論述中國詩的各個特點。這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從詩的篇幅上進行論述:中國詩的特點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則是由于韻律的要求。?
第二層(自“-一位中國詩人說”至“深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論述中國詩的意韻之美一一“言有盡而意無窮”,且富于暗示。?
第三層(自“西洋瀆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至“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通過對比的方式具體論述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的風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們講,中國詩……”至“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覺得甜蜜的家鄉困遠征增添了甜蜜”),論述中國詩的總體特色,并且啟示人們,論詩必須根據本國文化根基,只有這樣才全面科學。?
2.主題歸納?(教師講解)?
錢先生不愧為通曉拉丁、英、德、法、意、俄、捷文等語言和詩歌的偉人,絕對不用翻譯的通讀以上幾種語言的原文詩歌,所以他才有資格對它們的詩調和句式“作概論”。文章先談作者論詩的根本立場。作者認為評論中國詩要全面了解詩人,用具體的事實作證據。并且必須在相對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結論,也就是說必須用比較文學的觀點來對待,只有這樣才公平。接下來從整體上論述了中國詩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純粹的抒情詩的精髓和峰極,在中國詩里出現得異常之早,所以中國詩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價是早衰”。即“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然后重點論述中國詩的各個特點。特點有三:一,中國詩的特點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則是由于韻律的要求;第二,中國詩的意韻之美“言有盡而意無窮”,且富于暗示;第三,論述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的風格;最后論說中國詩的與外國詩雖有具體特征的差別,但沒有本質的不同,反對中西本位文化論。建議聽眾從比較文學的角度研究中國詩,從而深刻理解本國詩歌。啟示人們,論詩必須據本國文化根基而加以論述,只有這樣才全面科學。
錢鐘書的《談中國詩》也可以一個“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學理。在行文布局上,《談中國詩》也可謂別具一格。其主要特點是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中外相容,古今兼顧,且處處都設機巧,讓讀者回味無窮。?
3.領悟重點(學生歸納)
與西方詩歌相比較,中國詩有什么特征
提示:第一,中國詩講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西方詩歌的發展是先有史詩,最后才有抒情詩。純粹的抒情詩的精髓和峰極,在中國詩歌發展初期已經出現,這種“早熟”的代價是“早衰”,以至影響了中國詩歌的健康發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