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30
這是閣夜教案一等獎公開課,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閣夜教學設計及反思
1、知識目標:了解杜甫的詩歌風格,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積累名句
2、技能目標:把握詩歌風格,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想象、欣賞,領會詩歌內涵
3、情感目標: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1、探討杜甫的詩歌風格
2、在反復誦讀中把握詩風,體會詩意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教師:同學們,詩歌的鼎盛時期唐代出現了兩位大詩人:詩仙太白、詩圣杜甫,一個代表浪漫主要的高峰,一個代表現實主義的高峰誰能分別說說代表這兩位詩人的“浪漫”與“現實”的經典詩句?(學生回答)教師:杜甫的詩歌大多流露出關心民眾,同情疾苦的憂國憂民情懷你們一定讀過許多杜甫的詩歌,你們從中了解到他的詩歌有哪些風格呢?(學生回答:悲涼、滄桑、憂國憂民)教師:是的這是大家一貫以來所接受的杜甫的`詩風然而,杜甫的詩風不僅如此,還記得那首《江畔獨步尋花》嗎?大家一起來吟誦(學生齊聲朗誦)這首詩歌中我們感受到凄涼、悲愴嗎?那么,在正式進入《閣夜》這篇課文之前,讓我們一起粗略地了解杜甫的不同詩風
二、組織學生粗略探討杜甫詩歌中的兩種風格
《江畔獨步尋花》
《水 檻 遣 心》
風格一:閑適情趣,安靜明秀境界,細膩的景物描寫,形成蕭散自然的特色
《別 贊 上 人》
《赤 谷》
風格二:杜甫處于干戈擾攘的亂世,奔走衣食,貧病交加,但在詩歌中,抒寫的卻不局限于他個人的苦難,而是更多地想到國家和人民,想到周圍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他這種深厚的感情,寬廣的胸襟,使得他的詩歌體現的不是一種委瑣貧弱的感情,而是一種高尚的充實而有力的“悲而壯”的激情,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劇題材的作品表現為獨有的“沉郁頓挫”的風格
三、朗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歌風格與內涵
① 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歌
②教師提問:《閣夜》的風格是怎樣的?從中你體會和感受到什么?(教師提示:展開想象,從景與情兩方面來回答)
③組織學生合作、交流、討論、回答、互評
④教師點評,充分肯定學生的作答,歸納:這是一首年終時感懷的詩,詩歌風格是沉郁頓挫,在寫景、寫情中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
四、簡介寫作背景
教師:為了幫助同學們深入理解詩歌內涵,有必要向同學們介紹作者寫這首詩歌的背景:這是大歷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當時西川軍閥混戰,連年不息;吐蕃也不斷侵襲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鄭虔、蘇源明、李白、嚴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斷地遷徙飄蕩,他憂時傷亂,心情十分沉重,寫下了這首詩
五、朗讀詩歌,深入理解詩歌內涵
(一) 反復誦讀
①教師配樂范讀;②由學生齊讀;③教師作適當點撥,如在停頓、輕重、節奏、情感等的處理上要著重指導強調:“催”、“霽”“聲”“影” 等字要重讀,要表達出沉郁、悲涼的情感節奏、停頓如下所示:
閣 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④學生齊讀
(二)、合作探究,理解詩意
①歲暮陰陽催短景,
②天涯霜雪霽寒宵
教師提問:開頭兩句點明了寫作的時間、地點分別是什么? “催”和“霽”如何理解?作者處在怎樣的一個特定環境中?
1、學生合作、交流、作答
2、教師點撥、點評、補充、歸納:
①注釋:
歲暮:一年即將終結;指冬季陰陽,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②賞析要點:一“催”字,形象地說明夜長晝短,使人覺得光陰荏苒,歲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淪落天涯意當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晝,詩人對此凄涼寒愴的夜景,不由感慨萬千霽,原指雨后或雪后轉晴,這里指霜雪之后轉晴《紅樓夢》中有寫晴雯的詩句:“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這里的“霽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這種自然現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3、學生根據分析朗讀①②句
③五更鼓角聲悲壯,
④三峽星河影動搖
教師提問:作者聽見了什么聲音?看見了什么景色?同學們根據詩歌內容展開想象,并把作者的所聞所見用帶有文學色彩的語言描繪出來
1、學生:想象、進行再創造的描述、暢所欲言
2、教師:組織學生互評、給予肯定、補充、歸納:
教學目的:
1.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3、師生共同領悟體會“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詩歌學習探究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感受詩詞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對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領悟。
教學方法:
1.反復誦讀吟詠,要求當堂背誦這首詩。
2.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結合運用比較法理解課文。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1、新課導入:在我國古代詩歌歷史中有兩位重要的大詩人,他們的文章為后人稱頌——李杜文章在,光耀萬千長!這里的李杜我們都很熟悉了指的是,李白、杜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老李的《將進酒》他的氣度,氣魄,氣勢,我們領略了感受了。那么,老杜的風格怎樣呢?今天要學習的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美稱《閣夜》一詩!
2、教師朗讀,師生共同把握詩歌的節奏韻律。
閣 夜
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 時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來越短;
天涯/霜雪/霽寒宵。 浪跡天涯,在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 五更時聽到戰鼓號角,起伏悲壯;
三峽/星河/影動搖。 山峽倒映著銀河星辰,隨波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 野外幾家哭聲,傳來戰爭的訊息;
夷歌/數處/起漁樵。 數處漁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謠。
臥龍/躍馬/終黃土, 諸葛亮和公孫述,一樣終成黃土;
人事/音書/漫寂寥。 人事變遷音書斷絕,我寂寞無聊。
3、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課文注解理解詩歌。(要求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有感情的朗讀)
4、學生個別朗讀,要求同學們認真聆聽。指導學生朗誦詩歌。
5、整體感知:這是一首感時傷事之作。篇中描寫了夔州西閣冬夜的所聞所見,抒發了詩人垂老自傷飄零及憂國憂民的情懷。
(1)、首聯對起,點出時間和地點,借夜雪初霽之景烘托出詩人的凄苦悲涼的心境。嚴冬歲杪,白晝很短,日落月升仿佛催促著白天匆匆而過。大雪初霽,皚皚白雪在月光的輝映下,使山城夔州的冬夜更顯凄清寂靜。“歲暮”二字,明寫時序,暗含自己已屆暮年之意。“短景”前又著一“催”字,寫出了時光荏苒、歲月不居在詩人心中所引發的強烈感受。而稱夔州為“天涯”,便含有萬里飄泊、久客不歸之意。兩句借詩人所處的外部環境的敘寫,傳達出垂老飄零的深沉悲慨。
(2)、頷聯緊承“寒宵”,寫詩人冬夜聞見之景。時值黎明前的長夜,遠處的聲聲鼓角,在輾轉難眠的詩人聽來更顯悲壯;俯仰天地,三峽水流湍急,天上的繁星和銀河倒映其中,隨江水搖曳不定。悲壯的鼓角聲,既暗示著緊張的戰時氣氛,也是詩人此時悲涼慷慨心境的外化;搖動的星河倒影,既象征著動蕩不寧的時局,也是詩人紛亂心緒的顯現。兩句形象鮮明,音律鏗鏘,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寓情于景,借眼前雄渾偉麗之景傳達出詩人此際沉郁悲慨的心情。
(3)、頸聯寫詩人拂曉前所聞,由景物轉到了人事。荒野中此起彼伏的哀哭聲,使詩人深刻地意識到戰爭帶給人民的無窮災難;天還未大亮,山城四處已飄蕩起打漁砍柴人的歌聲,更使詩人意識到當地百姓為生計而操勞的艱辛。此時的蜀中,外有吐蕃軍隊的侵擾,內有崔旰等軍閥的混戰,戰禍綿延多年,人民死傷無數。“野哭千家”便是對這種戰亂時局的準確概括,“哭”而曰“千家”,正可見死者之多,災難之重。慘痛的哭聲和凄涼的歌聲交匯于詩人胸中,使這位憂國憂民的仁者心情異常沉重。但自己現在是天涯羈旅、衣食不給之客,又怎么有能力去滌蕩乾坤,救民水火呢?
(4)、尾聯就眼前的古跡生發感慨。武侯祠和白帝廟在夔州并存,使詩人產生無限感慨:忠臣若諸葛亮,逆賊如公孫述,無論賢愚忠逆,今已同歸于盡。且天底下尚有那么多處境不如自己的流離困苦的民眾,我之世路乖隔、音信斷絕又算得了什么呢?且隨它去吧!表面上,這兩句是自我寬慰之辭,語含頹放。實則是憤激無奈之語。詩人拈出“臥龍”,其內蘊是想同諸葛亮一樣,整頓乾坤,使國家復興,即便為國捐軀也在所不惜。篇終的寓悲憤于挑達,突出了理想人生境界與凄涼現實處境的強烈反差,抒情深婉含蓄,味之不盡。全詩寫閣夜的聞見和感觸,從寒宵雪霽寫到五更鼓角,從滾滾波濤寫到燦爛星河,從山川寫到人事,從古人寫到自身。筆觸馳突,氣象雄闊,上天下地,俯仰古今,而篇終又接以混茫之思。感情深沉悲憤,風格闊大蒼涼,情景融匯一體!
6、板書設計:
《閣 夜》
杜甫
悲慨——悲痛—— 悲哀—— 悲嘆
教學目標是:
1、背誦詩歌,理解詩歌意思。
2、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注意節奏、快慢、音量高低等。
3、體會本課的思想感情。
由于篇幅很短,預計1個課時。
導入部分介紹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這是很常規的講授方法。
本課的主體部分是朗讀。分幾種形式鍛煉學生朗讀,首先播放示范朗讀,要求學生欣賞體會;其次,讓學生自油朗讀,注意感情;隨后,請某位學生起來朗讀,老師指導分析;再次播放音頻,老師示范朗讀;然后學生分男生女生朗讀,比一比誰讀的好,老師進行表揚;最后班級集體朗讀,總結朗讀方法。
最后實施結果不是特別理想,主要是在學生不敢大聲朗讀,不敢表現自己,導致課堂有些冷場了。
所以,下次準備上課時要注意學生的特點,并在課堂上鍛煉學生的膽量與表達能力。身為老師自己的朗讀水平也要提高。
《閣夜》課堂教學實錄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起立!老師好!
師:同學們,在前面兩單元中我們學習了詩歌鑒賞的哪兩種方法?
生:“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緣景明情,置身詩境”。
師:今天我們要結合前面的方法重點用另外一種方法“因聲求氣,吟詠詩韻”(出示第一張幻燈片)去鑒賞杜甫的詩歌。在高中階段我們已經學過了杜甫的許多詩歌,并且集中在必修三和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的教材里。下面我們一起將學過的詩篇中那首被贊為“七律之首”的《登高》背誦一遍。(學生齊背)
師:不錯,看來同學們對杜甫的詩歌記憶比較深刻。既然我們已經學過杜甫的這么多詩歌,那么你們對杜甫了解多少呢?
生1:杜甫,字子美,授檢校工部員外郎,故稱杜工部,又授左拾遺(諫官),故又稱“杜拾遺”。
生2:他的詩表達悲天憫人情懷,濟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詩圣”之稱。
生3:他的詩反映唐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現實,故有“詩史”之稱。“三吏”、“三別”即 《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是他的代表作。
生4:他被推崇為現實主義詩派的代表,與李白并稱為“李杜”,他更被宋代江西派奉為鼻祖,著有《杜工部集》。
師:我們把剛才幾位同學的回答內容歸納到一起就比較完整了。(出示第二張幻燈片)其實,杜甫的一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他三十五歲以前的讀書和漫游的時期,那時在洛陽他遇到了一生的朋友李白、高適等人。第二階段是他三十五至四十四歲時困居長安時期,第三階段是他四十五至四十八歲時陷賊和為官時期,第四階段是他四十八至五十八歲時在西南漂泊的時期,嚴武死了之后,他再度飄泊,病死在湘江上。所以,杜甫的一生充滿了磨難和坎坷。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杜甫的《閣夜》,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閣時所寫的。
師:大家都知道,詩歌鑒賞是離不開朗誦的,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這節課我們就以讀來帶動對本詩詩意的把握,做到“因聲求氣,吟詠詩韻”。首先我們初讀詩歌,讀準字音,這也是朗誦的最基本的要求。(出示第三張幻燈片)
生:(齊讀)
師:同學們的朗誦還比較準確,在這里我還是要強調兩個字①景:yǐng 日光;②霽:jì 雪止。
師:《閣夜》的體裁是什么呢?
生:從詩體看,屬七言律詩;從內容看,是一首抒情詩;律詩屬近體詩,又名今體詩,格律詩。
師:格律詩朗讀時還應注意哪些事項?
生5:要講究押韻。
生6:還要注意節奏。
師:對。除了了韻腳、節拍之外還要注意對仗和平仄。那本詩的格律方面的特點是什么?
生7:節奏2---2--1---2 ; 押韻 押ao韻 偶句押韻 ;
頷聯“五更”與“三峽”、“鼓角”與“星河”名詞相對,“聲悲壯”與“影動搖”主謂結構的詞組相對;頸聯“野哭”與“夷歌”、“千家”與“數處”名詞相對,“聞”與“起”動詞相對,“戰伐”、“漁樵”名詞相對。
師:不錯。按照格律詩的要求我們嘗試著將詩歌朗讀一遍。(出示第四張幻燈片)
生:(齊讀)
師:常說“詩言志,詞言情”,通過朗讀,我們發現杜甫這首詩也是感慨萬千的!那么,此詩一共寫了詩人幾種悲慨?找出詩句細加品讀。(出示第五張知人論世幻燈片)
(給學生4分鐘討論交流時間)
師:好。下面有哪位同學能談談你的想法?
生8:詩人悲時光易逝、人生短促。(教師板書)
師:嗯。那你是怎么感悟到的呢?能不能結合詩句談談?
生8:好。“歲暮”,交代時間轉眼一年將盡,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暫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一詞有客居天涯自傷飄泊凄寒之意。
師:很好。那“催短景”是什么意思呢?
生8:白天時間越來越短。
師:如何理解第二句“天涯霜雪霽寒宵”?
生:(書中注釋)漫天的霜雪在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師:本句中哪個字能很好的體現詩人此時的心境?
生:“寒”字不僅寫出了天氣的寒冷,也表現了詩人內心陣陣的寒意。
師:對。在本詩中詩人還有哪些情感的抒發?
生8:詩人還悲百姓之苦。(教師板書)從“五更鼓角聲悲壯”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來。
師:這幾句詩的寫作角度有什么特點?
生:從聽覺上來寫五更時分傳來的起伏悲壯的鼓角聲,荒野中此起彼伏的哀哭聲和山城四處飄蕩起的打漁砍柴人的歌聲。
師:不錯。請同學們注意一下詩句中關于時間的詞——五更,按我們現在計時法應是幾點鐘?常說“夜半三更”,所以“三更”應是半夜11時到凌晨1時,古時一更為兩個時辰,由此同學們可推算出來。(生思考推算)
生:五更應是凌晨3時到5時。
師:對。那同學們有沒有特別注意這個時間呢?這個時間的出現有什么深意嗎?
生:天還未大亮,山城四處已飄蕩起打漁砍柴人的歌聲,更使詩人意識到當地百姓為生計而操勞的艱辛,也說明詩人也是因為悲苦而徹夜難眠。
師:是呀,此時的蜀中,外有吐蕃軍隊的'侵擾,內有崔旰等軍閥的混戰,戰禍綿延多年,人民死傷無數。漁樵夷歌是亂世之音,慘痛的哭聲和凄涼的歌聲交匯于詩人胸中,使這位憂國憂民的仁者心情異常沉重。“野哭”、“夷歌”,一個富有時代感,一個具有地方性。對憂國憂民詩人來說,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
生8:根據最后一聯知道詩人還悲人生無常、老病孤獨呢。
師:哦。那“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是什么意思?
生8:諸葛亮和公孫述,一樣最終歸于黃土;人事變遷,音書斷絕,使人感到寂寞無聊,但又算得了什么?
師:我們結合詩人寫作本詩時的背景去理解詩人的心境。(出示第六張幻燈片)此時詩人的好友李白、嚴武、高適等都相繼去世了,親朋也無一字書信問候,在前面我們學過相應的詩句(生答:“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所以杜甫的人生是這樣的寂寞苦悶!而當詩人極目遠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廟和白帝廟時,又引起了無限感慨。臥龍先生神機妙算一世英名,躍馬稱帝的公孫述叱咤風云一代梟雄,這些成就千秋功業的人最終都掩埋于黃土,化為歷史的塵埃,今日你爭我戰的各路人馬也終將淡出歷史舞臺,表達了詩人對宇宙永恒和人生無常的悲哀。
師:剛才同學們結合詩句談論了杜甫在詩中寄托的那些深沉悲壯的情感,但有一句詩你們卻沒有涉及。你們知道是那一句嗎?
生:第四句“三峽星河影動搖”。
師:對,此句寫了什么內容呢?
生:詩人在寫景。倒映在三峽水中的星影搖曳不定。
師:我們知道杜甫的詩風一向都是沉郁頓挫的,但本句所寫的景卻是異常偉麗、氣象雄渾的,此句詩與全詩的意境是否不一致呢?(學生思考)
生:詩人借視覺寫出了山川美景的秀麗。天上星河雖然壯觀無比,但映照于峽江時,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現出破碎、搖曳不定的景象,這似乎與詩人風雨飄搖的人生、時局的紛亂有些相似。加上上句從聽覺上寫了悲壯的鼓角聲,所以一份愛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壯情懷便縈繞在詩人的心頭。
師:剛剛我們通過對詩句的賞析,我發現同學們對詩人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那么根據詩人情感變化我們該怎樣去朗誦詩歌、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呢?
生9:第一聯描繪冬景,有蕭瑟之感,應讀的平緩。
生10:第二聯寫夜中所聞悲壯之聲,朗讀時也應引吭高歌,第三聯寫夜哭、夷歌之凄慘,朗讀時應轉悲,讀得低沉。
生11:第四聯思及先賢功業,以自己的寂寥作結,自應以悲慨之音讀之,使人“蒼然有無窮之思”。
師:好的。我們就按同學們所歸納的要求嘗試著進行朗誦。有哪位同學試一試?
生12:(朗誦)
師:你們覺得這位同學朗誦得怎么樣?
生:還需要注意抑揚頓挫。
師:是呀!那么下面我給大家出示一下專家的朗誦。(出示多媒體文件)
(師生共同沉浸在專家聲情并茂的朗誦中)
師:剛才我們欣賞了專家的朗誦,接下來我們也用飽含情感的語調試著朗誦本詩,共同吟詠詩韻。(師生共同朗誦后,學生個人朗誦)
師:看來同學們對詩歌的情感把握的很好,我們能從朗誦中感受到詩人深沉悲壯的情懷。
(學生臉上現出默許的神情)
師: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今年是偉大詩人杜甫誕辰1300周年。1961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號召世界人民紀念他。他既是偉大的詩人,又是文化巨匠。今天我們就以自己的方式來紀念他。請同學們寫一段最想對杜甫說的話或為他寫一段頒獎詞。這里有幾段補充材料,同學們可以結合這些材料來聯讀悟寫。(出示第七張幻燈片)
(學生思考寫作用時六分鐘)
師:下面有誰來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13:他,走過安史之亂,見證李唐王朝的盛世與衰敗。他有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遠大抱負,他有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他也有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失意,他一直胸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民情懷。他,就是偉大的詩人杜甫。
師:這位同學能結合杜甫的詩句寫出他的本質。還有同學展示自己的作品嗎?
生14:你不是君主,也不能兼濟天下,只有用你滿腹經綸的才華抒寫對這個黑暗世界的憤慨。你也不是“霓為衣兮風為馬”的仙人,不能拯救蒼生,只有用你沉郁頓挫的筆風感嘆世事無常的無奈。你不為己欲,卻為蒼生,茅屋早已為秋風所破,你卻還在大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你才華橫溢,卻老病孤舟,只能憑軒涕泗流。你一生顛沛流離,你將所有的悲涼與不滿訴諸筆端,實不愧是“詩中圣哲”。即使你已與世長辭,但你在人們的心中卻扎著深深的根,你將與你的詩一起流芳百世。
生15:我是為杜甫寫的頒獎詞。“不在乎官職的卑微,不在乎房屋的鄙陋,杜甫在他最艱難的時候,任然沒有放下黎民,放下國家。漫漫長路,誰在彈奏憂國憂民的千古絕唱?破舊草堂,誰在用詩歌詮釋人類喜怒哀樂的家國衷腸?就算前路荊棘茫茫,他仍不忘作為詩人的職責。他的詩,不但寫出自己的心聲,更是時代的寫照。和平時的快馬輕裘,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戰亂時的憂國憂民,顯示了君子的風范。他的傲骨含香,沁人心脾,即使千百載光陰流逝,我們依然用心為他吟唱。”
師:大家說她們幾位同學的作品寫得好嗎?
生:好!(大聲地)
師:這首詩是詩人在大歷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閣作所。全詩寫冬夜景色,有傷亂思鄉的意思。作者從寒宵雪霽寫到五更鼓角,從天空星河寫到江上洪波,從山川形勝寫到戰亂人事,從當前現實寫到千年往跡,將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頓挫的情感結合在一起,表達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愴之慨,表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赤子之心、愛國情懷。身處逆境,而情系國家、人民的寶貴情操,是中華民族最可珍貴的人文精神。這節課 我們充分運用“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方法對本詩進行了賞析,希望同學們以后能在詩歌鑒賞中靈活運用這些方法。
師:這節課到此結束!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課后思考】
一、正思亮點
本課堂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突出,并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通過反復誦讀,加強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感悟,讓學生真正走進詩人所描寫的情境。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詩歌的教學尤其要注重朗讀,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不斷加深對詩歌感情、意境、內涵的理解。在教學中,我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讓朗讀貫穿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先是讓學生初讀詩歌以讀準字音,之后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格律詩的要求,再由學生齊讀,了解到學生朗讀中的不足,又適時的對學生的朗讀如在停頓、輕重、節奏、升降、情緒等的處理上進行糾正、點撥,在反復的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從而初步感知詩歌風格,把握詩歌感情;學生在對詩歌的情感深入理解之后,再進行朗讀,就更能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生對詩歌的朗讀就更飽含詩韻,節奏也不由自主地顯露出來。最后聯讀悟寫。今年是偉大詩人杜甫誕辰1300周年,我們應以自己的方式來紀念他。于是我請同學們寫一段最想對杜甫說的話或為他寫一段頒獎詞。學生的表現還真不錯,寫出了一些優秀的作品。這就是真正走進了詩人的心里,和詩人心氣相通的表現,這也說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也得到了提升,達到了劉勰所說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二、反思改進點
本次教學還存在有不足的地方。在品讀詩人情感的時候,我讓學生先解讀詩歌歸納情感后朗讀的環節應改為邊賞析情感邊吟詠詩韻,這樣會更加可觀可感一些。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把教學環節設計得更加完美一些。
教學目標:
杜甫《閣夜》教學設計
1、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鑒賞這首詩的風格,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教學重點:
1、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鑒賞這首詩的風格,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教學難點:
1、理解杜甫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一節
一、導入:
由《登岳陽樓》導入。
二、解題:
“閣”指夔州府的“西閣”,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一個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聞所感,所以詩題叫做《閣夜》。
三、合作交流學習:
1、學生自讀詩歌,把握詩歌節奏和情感。
2、學生參看書本注解理解詩意。
3、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一個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聞所感。那么詩人有哪些所見所聞所想?
四、檢查自主學習情況:
把握詩歌節奏和情感:
1、指定學生誦讀詩歌,教師評點:(節奏、情感)
2、教師作誦讀技法指導:
書本P43
3、再指定一學生誦讀:
4、全班齊讀:
參看書本注解理解詩意。
1、學生就詩中詞句意思提問,教師釋疑:
2、教師就詩中重要詞句提問:
哪些所見所聞和所想?
見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峽中倒映的動態;聽到了跟戰爭有關的聲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想到了與夔州這個地方有關的歷史人物,如諸葛亮、公孫述等人。
五、鑒賞詩歌:
首聯:
1、首聯給我們交代了哪些要素? 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
交代時間、地點和天氣情況。
夜雪初霽之景。
2、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這夜雪初霽之景流露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詩人借夜雪初霽之景烘托出凄涼悲愴的心境。
3、怎樣理解“凄涼悲愴”的心境?
“歲暮”,交代時間轉眼一年將盡,有時光易逝之感,同時也暗含了詩人已屆暮年之意;“短景”前一個“催”字有時光飛逝、人生短暫之感;而稱夔州為“天涯”,便含有淪落天涯、久客不歸之意;“宵”,這里指黎明前, 暗示詩人徹夜未眠,可見憂心之重。綜上所述,詩人借夜雪初霽之景烘托出凄涼悲愴的心境。
頷聯:
1、 頷聯寫詩人冬夜聞見之景,這一聯寫了幾種感覺?
聽覺、視覺。
2、“鼓角”指什么?這一意象告訴了我們怎樣的現實?
軍中的樂器,用于報時或發號施令。五更時分,軍營中傳來悲壯的鼓角聲。
詩人借聽覺寫出了時局動蕩、兵革未息、戰爭頻繁的現實。
3、頷聯的對句詩人借視覺寫出了三峽的壯美,請學生說說壯麗的表現?
三峽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峽中,隨著江水搖曳不定。
4、我們結合杜甫的生平事跡以及時局,大家想一想“三峽星河影動搖”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壯觀無比,映照于峽江時,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現出破碎、搖曳不定的景象,使我們想到了詩人風雨飄搖的人生和時局的紛亂。詩人將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壯美的三峽夜景之中,這是寓情于景的寫法。
頸聯:
1、這一聯寫拂曉前所聞,詩人聽到了什么聲音?
哭聲和歌聲。
2、人們為何哀哭?
此時的蜀中,外有吐蕃軍隊的侵擾,內有崔旰等軍閥的混戰,戰禍綿延多年,人民死傷無數。“野哭千家”便是對這種戰亂時局的準確概括。
3、“夷歌”指什么?詩人聽到“夷歌”后心情會愉悅起來嗎?
少數民族的歌謠,異鄉的歌謠。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異鄉;天還未大亮,山城四處已飄蕩起打漁砍柴人的歌聲,使人們意識到當地百姓為生計而操勞的艱辛。“野哭”、“夷歌”,一個富有時代感,一個具有地方性。對這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來說,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
4、這一聯中有一個詞就把偏遠的夔州民族雜居的典型環境刻畫得很真實,是哪個詞?
“數處”,是說不只一起而又多處。
尾聯:
1、尾聯提到了兩個歷史人物,是哪兩個?這一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嘆?
諸葛亮和公孫述。
諸葛亮神機妙算一世英名,公孫述叱咤風云一代梟雄,這些成就千秋功業的人最終都掩埋于黃土中,化為歷史的塵埃,那么我個人的寂寞就更無所謂了。表達了詩人對宇宙永恒和人生無常的感嘆。
2、想到諸葛亮和公孫述那樣成就千秋功業的人最終都掩埋于黃土中,詩人感到很寬慰?
表面上是以諸葛亮、公孫述終歸“黃土”自我安慰,而實際上充分傳達出詩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惱。更顯出內心的凄苦萬狀。
六、作業:
1、杜甫這首詩感慨萬千,說說這首詩一共寫了詩人幾種悲慨?
悲時光易逝;悲戰亂人民之苦;悲賢愚同歸。
2、背誦:
【注解】①歲暮:冬季。②景,景通影。③霽:念jì,雨雪停止。④星河:銀河。⑤臥龍躍馬:諸葛亮、公孫述。西晉左思《蜀都賦》言:“公孫躍馬而稱帝。”⑥漫:任便。⑦漁樵qiáo
⑧天涯 :這里指 夔州 。⑨寂寥 liáo:稀少。
【翻譯】冬天的的時光越來越短暫,夔州滿天的霜雪在寒冷的夜晚停歇。(感覺更加凄清)。拂曉,美麗的星河里的星星的倒影,在美麗的三峽里漂搖不定。可是啊,天剛亮,軍營里就響起了悲壯的鼓角聲。戰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的哭聲響徹四野。好多地方,漁民、樵夫唱起了悲傷的民歌。可惜啊,象臥龍、躍馬那樣的人都死了。戰亂中,人與人的交情、音信都突然間消失了,但我哪里來得及考慮啊?任它消失去吧。
練習
一、概括全詩內容:
答:前四句都在寫閣夜看到的戰亂凄涼的景象,后四句表達對國家民族前途的憂慮(或表達詩人傷時感世的情懷)。
二、全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通過閣夜看到的戰亂的凄涼景象和動蕩不安時局的描寫,極力渲染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表達作者對戰亂的厭惡,對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的.同情,對國家民族前途的優慮(或表達作者傷時感世的情懷)。
二、全詩主要的表達技巧是什么?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
答:(一)①②句描寫時光短促,景象的凄涼,渲染悲涼的氣氛,烘托人生短促,一事無成的悲涼心情。采用正面烘托的表現手法,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
(二)①④句描寫戰亂頻繁與美麗的大好河山形成鮮明的對比,再現戰亂的悲慘景象,表達作者對時局的憂慮與欣賞美景的矛盾痛苦的心情。采用對比手法
(三)“五更鼓角聲悲壯”寫鼓角之聲從側面烘托夔州一帶的的不太平。采用側面描寫的表達方式,側面烘托的表現手法。
(四)⑦句“臥龍”采用借代的修辭,“躍馬”化用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的典故,說明沒有諸葛亮這樣的人物誰能收拾戰亂的殘局?公孫述是賢是愚作者不加評判,但可以肯定是由他們讓人聯想到戰亂的現實,表達作者對戰亂時局的憂慮又無奈的矛盾疼苦心情。
(五)⑧句直抒傷時感事的無奈情懷,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