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16
這是陶庵夢憶的書籍裝幀設計賞析,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1.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復誦讀,并背誦;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寫,掌握并運用白描手法。
針對目標,我設置了如下教學環節:1.導語;2.展示教學目標;3.學生介紹作者及創作背景;4.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這里包括教師范讀、學生自讀、教師正音、學生自主學習借助注釋疏通文句、小組討論,質疑、學生教師答疑、檢查自學);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這里包括學生質疑,學生老師答疑,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形成板書);6.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習白描手法(這里包括對白描手法的介紹,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總結語。
回顧這節課,我覺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總結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如在讀、議、品的環節里,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后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范,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
2、對文中重難點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說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還可以,但是對本文寫作上的特點出力不到位,使學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將記敘、描寫、抒情 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讓學生先感知一下,讓學生去總結,理解會更深。
【學習目標】
1、初步認識詞這種文學樣式。
2、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3、根據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
4、感悟這首詞的魅力所在,具備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根據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
2、有感情朗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意境,釋題入情
1、導入:誦讀有關贊江南的詩文佳句。
江南處處是小橋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自古以來有許多文人墨客曾寫下贊江南的詩詞,誰愿意把你積累的詩詞讀一讀或背一背呢?(指3至5名學生)教師對學生背誦情況做總結。
2、揭題: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與“春”有關的文章——《憶江南》。
(1)簡介詩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長江以南的部分地區,包括江蘇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區,當然,我們臺州也屬于江南。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回味一下咱們江南的迷人風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圖,用詞贊江南。
師: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這里小橋流水,河湖交錯,水網縱橫;古鎮小城,田園村舍,古典園林,如詩如畫;啼鶯流轉、柳綠花紅,令人心曠神怡。這就是我們引以為自豪的水鄉──(江南)。
3、師生交流詩人創作的背景(課前查閱的資料):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在蘇杭為官,江南的旖旎風光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回到洛陽多年以后,他對江南依然魂牽夢繞,六十七歲那年,寫下了一組絕唱——《憶江南》。
4、播放古箏曲,教師范讀。
5、介紹“詞”與“詞牌名”。
二、探究詩意,以知促情
1、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順、流暢。
2、指正讀音(注意“諳”這個生字,讀準字音,區別與“音”的發音)
3、齊讀。
三、品詞賞句,想象悟情
“憶”是什么意思?(回憶、思念)
(一)憶景
1、詩人憶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紅勝火”
說說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導朗讀(紅艷、激烈、熱情)[嬌艷欲滴、熱情似火、爭奇斗艷的江花]
(2)“春來江水綠如藍”
說說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導朗讀(樸素、典雅、溫婉、平靜)
[水平如鏡、波光鱗鱗、微波蕩漾、水波漣漣的江水]
(3)紅與綠的映襯之美
春天百花盛開,太陽出來了,使鮮艷的江花更紅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綠,而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這紅與綠相互映襯,于是紅的更紅,綠者更綠。
(4)“風景舊曾諳”
理解“諳”與“曾”的含義。
2、想象說話:曾經,你在這迷人的江畔做過什么?
3、于是,詩人忍不住贊美:江南——好。
引讀: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江南好——日出江花紅勝火;
江南好——春來江水綠如藍;
江南好——能不憶江南?
(二)憶人
1、賞析反問句“能不憶江南?”
2、詩人憶的僅僅是江南的景嗎?
教學目標及重點:
1. 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其用法:
2、把握作者面對國破家亡時的復雜情感。
3、作者表達這種情感的寫作手法。
一、知人論世
張岱(1597年-1679年),明末清初文學家,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張岱是公認最偉大的明代文學家,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晚年窮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堅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羈,淡泊功名。張岱愛好廣泛,頗具審美情趣。喜歡游山逛水,深諳園林布置之法;既懂音樂,又諳彈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當深厚;喜歡收藏,鑒賞水平很高;又精通戲曲,編導評論都要求至善至美。前人說:“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稱徐文長、張陶庵,徐以奇警勝,先生以雄渾勝。”
文本解讀
序有書序和贈序,本文中的序是書序,是說明寫作緣起或寫作目的的。
二、問題探究:
1、整體感知 ——文中反復出現的一個字是什么?
【明確】夢。
2、張岱為什么說“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① 以前是怎樣的繁華,哪些字詞是體現繁華的?從哪些方面寫?
【明確】(讀第②段)
體現繁華生活的詞語有:
簪履、輕暖、甘旨、溫柔、爽塏、香艷、輿從七組詞。
從戴,穿,吃,住,行五個方面體現過去生活的繁華奢靡。
② 哪些詞句體現了現在的生活?
【明確】(第①段中的幾句)披發入山,駴hài駴hài為野人。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然瓶粟屢罄,不能舉火。
笠、蕢、衲、苧、藿、糲、薦、石、繩、甕、煙、糞、途、囊
③ 概括起來說,現在的生活是什么樣的生活?
【明確】由此可見現在的生活痛苦不堪,慘淡凄涼。
[資料鏈接]:出身官宦世家,書香門弟,家常淵源,“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勞碌半生,皆成夢幻。”(《自為墓志銘》)
資料鏈接:“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 (《自為墓志銘》)
3、第二段中張岱將什么看成是一場夢?
【明確】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3、引用古人的哪二夢?
黃粱美夢(邯鄲夢) 南柯一夢
4、這兩個夢在《陶庵夢憶序》中寫成什么?
【明確】 黍熟黃粱 車旅蟻穴
5、第三段中寫到了兩個癡人的真實之夢,一個希望是夢,一個擔心是夢,他們為什么希望是夢或擔心是夢?這兩個癡夢與作者有什么聯系?
【明確】西陵腳夫: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猶意未真,自嚙其臂曰:"莫是夢否?"
相似處: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癡人則一也
6、文中在張岱看來造成這種今昔巨變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種種罪案,從種種果報中見之。”(作者認為是一種因果報應)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提到了“罪案”這個詞,我們不難看出作者表達出的反省懺悔之意,不過,該反省懺悔的應不應該是他這樣一位沒有任何官階的“平民百姓”,不是,而應該是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和那些顯赫一時的權臣。從這個角度來看,張岱不僅是個人在反省懺悔,也是在替一群人進行反省懺悔,替一個王朝進行反省懺悔。
7、那么難道真是他以前過于豪華的生活使之現在遭到報應嗎?讓他生活的如此凄涼困窘?
【明確】其實是國破家亡。
8、前半生生活風流浪漫,天天茶樓酒肆,說書演戲,斗雞養鳥,放燈迎神,但清兵南下后,國破家亡,以往的一切不復存在。國雖亡,家雖敗,但國仍在心中,所以我們說張岱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深感國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憤,在這種情況下他是如何面對這種今昔巨變,以何來支撐?
【明確】“每欲引決,因《石匱書》未成,尚視息人世。”“饑餓之余,好弄筆墨。”“余今大夢將寐,猶事雕蟲。”
(對文字的癡迷)
9、對文字的癡迷讓我們想到以前的什么人?
【明確】①國破身死的屈原,生前諫言忠君,死后流芳千古,一腔忠君血空灑汨羅江,他可以選擇殘存茍活,但對文字的癡迷中,他找尋到了一個真正的歸宿,用《離騷》訴說著國的意義,用生命捍衛著尊嚴。
②身受腐刑的司馬遷,生遭盡世人的白眼,死無顏面對已逝的宗族,他的遭遇足可以使他內心痛苦以致郁郁而終,但對文字的癡迷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個為民寫史的華夏史官,《史記》永表后世。
10、文人名心難化,盧生名根堅固,燒之不失,那么對張岱而言又是什么堅固呢?
【明確】
堅固的是他那種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系舊朝,傳達出了不可磨滅的黍離之悲,不可不謂之“癡”!
總結
張岱,他就是這樣一個復雜的癡人,
他有較濃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誠信徒;
他生于詩書禮儀之家,思想卻自由散漫但有強烈的民族意識;
他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系舊朝。
三、藝術特色
一、悲切深沉的今昔對比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將自己晚年國破家亡、捉襟見肘的潦倒境況與當年繁華靡麗的生活對舉,昔日“甘旨”“ 溫柔”“ 爽塏”“ 香艷”“ 輿從”的優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報肉,以糲報粻zhānɡ”“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以繩報樞,以甕報牖”“ 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以途報足,以囊報肩”,讓人不得不感慨“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饑餓歸于往日奢華,把五十年來的盛衰榮辱看成人生大夢一場。正如他在自作的《墓志銘》中說:“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勞碌半生,皆成夢幻。”這一切,他在晚年回憶往事的時候,悔恨有加。所以“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于此可見其著書旨趣及以“夢”名書的緣由,更讓人感嘆游走在現實與夢幻中的作者的神筆。
二、信手拈來的恰切比喻
在簡括了本書“不次歲月”“不分門類”的特點之后,作者對自己癡迷本書的現實狀態自嘲為“癡人前不得說夢”。為了將自己的“癡”狀形象化,他寫了兩個“癡人”的舊事。與其說是聽似言之鑿鑿的舊事,不如說是作者興之所至、信手拈來的兩個貼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為真,只需領會其意趣便可。西陵腳夫“惟恐其非夢”,而中試寒士則“惟恐其是夢”,雖然愿望不同,但作為癡人的本質和作者是一樣的。這樣,看似虛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點染下,化虛為實,與作者的實際狀態相連,讓人心領神會。
三、真切可感的精當典故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發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的心理時,聯想到了伯夷、叔齊二老餓死在首陽山的事跡;繁華過后,最終歸于滄桑幻滅之時,寫到《枕中記》中盧生在邯鄲旅店中晝寢入夢,歷盡富貴榮華,醒來之后黃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寫作時仍舊“名心難化”“名根不失”時,再次寫到夢中盧生在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拓二王的書法流傳后世的典故。這樣,作者現實的心理狀態就在這看似不經意的典故引用中,從無形無聲走向了具體可感。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 披 發 入 山, 駴駴 為 野人。故舊
陶庵國破家亡,無可歸宿之處。披散頭發進入山中,形狀可怕地變成野人。親戚朋友
見 之,如 毒藥猛獸,愕 望 不敢與 接。 作《自挽詩》, 每 欲引決,
看到我,就象看到毒藥猛獸,愕然地望著不敢與我接觸。我寫了《自挽詩》,常常想自殺,
因 《石匱書》未 成, 尚視息人世。 然 瓶 粟 屢 罄, 不能舉火。
因為《石匱書》沒有寫完,還在人間生活。然而甕中的粟米經常沒有,不能生火做飯。
【駴:通“駭”,驚駭,驚異。故舊:老朋友,舊交。引決:自殺。《石匱書》:張岱撰寫于明崇禎元年(1628年),又名《石匱藏書》,二百二十卷。有本紀、志、世家、列傳。視息:僅存視覺、呼吸等,謂茍全活命。罄:盡,器物空。舉火:生火做飯。】
始知 首陽 二老, 直頭 餓死, 不食周粟, 還是后人妝點 語也。
才懂得首陽山的伯夷、叔齊,實在是被餓死的,說他們不吃周粟,還是后人夸張粉飾的話。
因 思 昔日生長 王 謝, 頗事 豪華, 今日罹 此 果報:
因此想到以前生長于王、謝之家,很享用過豪華的生活,今日遭到這樣的果報:
以笠 報 顱, 以蕢 報 踵, 仇 簪 履也; 以衲 報 裘,
用竹笠報應頭顱,用草鞋報應足跟,用來跟以前享用過的華美冠履相對;用衲衣報應穿皮裘,
以苧 報 絺, 仇 輕暖也; 以藿 報 肉,以 糲 報 粻,
用麻布報應穿細葛布,用來跟以前又輕又暖的衣服相對;以豆葉報應食肉,以粗糧報應精米,
仇甘旨也; 以薦 報牀, 以石報枕, 仇溫柔也;
用來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對;以草席報應暖床,以石塊報應枕頭,用來跟溫柔之物相對;
【首陽二老:山名。一稱雷首山,相傳為伯夷、叔齊采薇隱居處。《論語·季氏》:“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明萬歷二十三年戶部主事楊恩論證,認為全國雖有五處首陽山,而以甘肅省渭源首陽山為真。妝點:妝飾點綴。此處指美化修飾。王謝:六朝望族王氏、謝氏的并稱。后以“王謝”為高門世族的代稱。罹:遭遇。蕢(kuì):草編的盛器。報:回報。衲(nà):補綴,縫補。苧(zhù):苧麻。絺(chī):細葛布。藿(huò):豆葉,嫩時可食。指吃的東西很粗劣。古代常以藿食者指平民,而以肉食者指貴族。糲(lì):粗糙的米。粻(zhāng):糧食。甘旨:美味的食物。薦:草席子。】
以繩 報 樞, 以甕 報 牖, 仇爽塏也; 以煙 報 目,
以繩樞報應戶樞,以甕牖報應窗戶,用來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對;以煙熏報應眼睛,
以糞報鼻, 仇香艷也; 以途 報 足,以囊 報 肩,
以糞臭報應鼻子,用來跟以前的享受香艷相對;以跋涉路途報應腳,以背行囊報應肩膀,
仇 輿 從也。 種種罪案,從 種種果報中見 之。
用來跟以前的轎馬仆役相對。(以前的)各種罪案,從今天的各種果報中看到。
【樞:門軸。牖(yǒu):窗子。破甕做窗,繩作門軸。比喻貧窮人家。爽塏:高爽干燥之地。果報:因果報應。】
雞鳴枕上, 夜氣 方 回。 因 想 余生平, 繁華靡麗,
在枕上聽到雞啼,純潔清靜的心境剛剛恢復。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華奢靡,
過眼 皆空, 五十年來,總 成一 夢。 今 當 黍熟黃粱,
轉眼間都化為烏有,五十年來,總不過是一場夢幻。現在應當黃粱都已煮熟,
車 旋蟻穴, 當作如何消受? 遙思 往事,憶 即書之,
車子從蟻穴回來,這種日子應該怎樣打發?只能追想遙遠的往事,一想到就寫下來,
【夜氣:儒家謂晚上靜思所產生的良知善念。黍熟黃梁:借用典故“黃粱美夢”,原比喻人生虛幻,后比喻不能實現的夢想。唐·李泌《枕中記》:“盧生欠伸而寤,見方偃于邸中,顧呂翁在旁,主人蒸黃梁尚未熟,觸類如故,蹶然而興曰:豈其夢寐耶?”。車旋蟻穴:借用典故“南柯一夢”,泛指夢境,亦比喻一場空。唐代李公佐有《南柯太守傳》,敘述淳于棼夢至槐安國,娶公主,封南柯太守,榮華富貴,顯赫一時。后率師出征戰敗,公主亦死,遭國王疑忌被遣歸。醒后,在庭前槐樹下掘得蟻穴,即夢中之槐安國。南柯郡為槐樹南枝下另一蟻穴。消受:忍受,禁受。】
持問佛前,一一 懺悔。 不次歲月, 異年譜也; 不分門類,
拿到佛前一樁樁地懺悔。事情不按年月次序,以與年譜相異;不按門類排比,
別 《志林》也。 偶 拈 一則, 如 游 舊徑, 如見故人,
以與《志林》相差別。偶而拿出一則看,好象在游覽以前到過的地方,好象遇見以前的朋友,
城郭人民, 翻用自 喜。 真所謂 癡人前 不得說夢矣。
雖說城郭依舊人民已非,但我反而自己高興。真可說是癡人面前不能說夢的癡人了。
【次:次序,此處用作動詞。異:與……不同。《志林》:西晉虞喜著,共三十篇。翻:反而。】
昔 有西陵腳夫, 為人 擔酒,失足 破 其甕。 念 無以 償,
以前西陵地方有一個腳夫,替別人挑酒,不慎跌交打破了酒壇。估計沒有辦法賠償,
癡 坐 佇想曰:“得是夢便好!” 一 寒 士 鄉試中式, 方 赴 鹿鳴宴,
就長時間呆坐著想道:“能是夢便好!”又有一個貧窮的書生考取了舉人,正在參加鹿鳴宴,
恍然 猶意 未 真, 自 嚙 其 臂 曰:“莫是夢否?” 一 夢耳,
恍忽地還以為這不是真的,自己咬著自己的手臂說:“別是做夢吧?”一樣的夢啊,
惟恐 其非 夢, 又惟恐其是夢, 其 為 癡人則一 也。余今 大夢將 寤,
一個唯恐它不是夢,一個又唯恐它是夢,他們作為癡人則是一樣的。我現在大夢將要醒了,
【腳夫:專門為別人搬運物品的人或被人雇傭趕牲口的人。破:用作動詞,打破。佇(zhù):久立,長時間地站著。中式:科舉考試合格。《明史·選舉志二》:“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鹿鳴宴: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起于唐代。明清沿此,于鄉試放榜次日,宴請新科舉人和考場內外的考官等,歌《詩經》中《鹿鳴》篇。《鹿鳴》原出自《詩經·小雅》,說鹿發現了美食不忘伙伴,發出“呦呦”叫聲招呼同類一塊進食。古人認為此舉為美德。于是天子宴群臣,地方官宴請同僚及當地舉人和地方豪紳,用此舉展示自己禮賢下士。古人還認為樂歌“用之于賓宴則君臣和”,有了美食而不忘其同伙,表示這是君子之風。寤(wù):睡醒】
猶 事 雕蟲, 又是一番夢囈。 因 嘆 慧業 文人,名 心 難 化,
依然從事雕蟲小技,這又是一通夢話了。因而嘆息有慧業的文人,好名的心思難以改變,
政如 邯鄲夢斷, 漏盡鐘鳴, 盧生遺表, 猶思 摹榻二王 ,
正如盧生在邯鄲夢已要結束,天就要亮的時候,在其臨終奏章中還想摹榻二王(的書法)
以流傳后世。 則其 名根一點,堅固如佛家舍利, 劫火猛烈,
流傳給后世一樣。因此他們的一點名根,象佛家舍利子那樣堅固,即使用猛烈的劫火來燒
猶 燒之不失也。
還是燒不掉的。
【雕蟲:比喻從事不足道的小技藝。常指寫作詩文辭賦。慧業:佛教用語,指有智慧的業緣。名心:求功名之心。政:通“正”,正如。邯鄲夢斷:見前“黃粱美夢”典故。漏盡:指刻漏已盡,謂夜深或天將曉。遺表:古代大臣臨終前所寫的章表,于卒后上奏。榻:摹印。名根:好名的根性。劫火:佛經上說,在舊世界崩潰的“壞劫”之末,將發生“大三災”——火災、水災和風災。《仁王經》說:“劫火洞然,大千俱壞。”當火災發生時,七日并出,山崩地裂,海枯石爛,大火從地獄燒到色界的二禪天,世界化為灰燼。】
教學目標: 1、 積累文言字詞 2、 品讀文本,體會作者復雜的心情 3、 理解作者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這里的癡人指的是誰? 明確:張岱(板書“癡人”) 二、解讀癡人 1、初讀課文,找出體現作者身份的句子 陶庵國破家亡明末清初人(亡國之人) 無所歸止,披發入山 明亡后避居山中(氣節高尚) 因《石匱書》未成好弄筆墨作家(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 昔人生長王謝,頗事豪華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榮 瓶粟屢罄,不能舉火 布衣素食,生計維艱 2、思考:①以前是怎樣的繁華,哪些字詞是體現繁華的?從哪些方面寫? 簪履、輕暖、甘旨、溫柔、爽塏、香艷、輿從。 (繁華體現:戴,穿,吃,住,行) 資料鏈接:出身官宦世家,書香門弟,家常淵源,“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自為墓志銘》) ②作者如今貧苦生活又是如何? 以笠報顱,以蕢報踵;以衲報裘,以苧報絺,;以藿報肉,以糲報粻,;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以繩報樞,以甕報牖,;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以途報足,以囊報肩,。 資料鏈接:“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自為墓志銘》) ③文章中還提到哪些癡人?其癡體現在何處?有何相似之處? 西陵腳夫: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猶意未真,自嚙其臂曰:莫是夢否? 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癡人則一也 三、何謂癡夢 文中作者提到哪些“癡夢”?其實質是指什么? ①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放逸優游的前塵往事 ②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 魂牽夢繞的故國舊事 ③余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 嘔心瀝血的文學創作 四、體味癡情 1、今昔生活境遇反差如此之大,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可通過哪些句子體現? ①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 悔——他有較濃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誠信徒 ②“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喜——喜而實悲 ③始知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后人妝點語也。 悲——艱辛酸楚 (悔邪?喜邪?悲邪?悔而翻喜,喜而實悲,這是癡者的心情。) 2、作者與兩個癡人有何相同之處? 癡人憶夢記夢,真邪,夢邪? 夢:希望像西陵腳夫,眼前的困境是大夢一場, 真:又希望如寒士,以前的盛況不是夢。 (真而成夢,夢又似真,這是作者的心態。) 3、復雜的心情和復雜的心態背后隱藏的真正的情感是什么? ①大夢將醒,作者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 雕蟲指寫作,此處指《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寄托故國之思、黍離之悲。 ②“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駴駴為野人”、“作自挽詩,每欲引決”,亦可作為例證說明作者念念不忘舊朝,故國之思不可磨滅。 ③因嘆慧業文人,名心難化,政如邯鄲夢斷,漏盡鐘鳴,盧生遺表,猶思摹榻二王,以流傳后世,則其名根一點,堅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猶燒之不失也。 文人名心難化,盧生名根堅固,燒之不失,那么對張岱而言又是什么堅固呢? 堅固的是他那種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系舊朝,傳達出了不可磨滅的黍離之悲,不可不謂之“癡”! 五、賞析藝術特色 一、悲切深沉的今昔對比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將自己晚年國破家亡、捉襟見肘的潦倒境況與當年繁華靡麗的生活對舉,昔日“甘旨”“ 溫柔”“ 爽塏”“ 香艷”“ 輿從”的優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報肉,以糲報■”“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以繩報樞,以甕報牖”“ 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以途報足,以囊報肩”,讓人不得不感慨“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饑餓歸于往日奢華,把五十年來的盛衰榮辱看成人生大夢一場。正如他在自作的《墓志銘》中說:“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勞碌半生,皆成夢幻。”這一切,他在晚年回憶往事的時候,悔恨有加。所以“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于此可見其著書旨趣及以“夢”名書的緣由,更讓人感嘆游走在現實與夢幻中的作者的神筆。 二、信手拈來的恰切比喻 在簡括了本書“不次歲月”“不分門類”的特點之后,作者對自己癡迷本書的現實狀態自嘲為“癡人前不得說夢”。為了將自己的“癡”狀形象化,他寫了兩個“癡人”的舊事。與其說是聽似言之鑿鑿的舊事,不如說是作者興之所至、信手拈來的兩個貼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為真,只需領會其意趣便可。西陵腳夫“惟恐其非夢”,而中試寒士則“惟恐其是夢”,雖然愿望不同,但作為癡人的本質和作者是一樣的。這樣,看似虛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點染下,化虛為實,與作者的實際狀態相連,讓人心領神會。 三、真切可感的精當典故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發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的心理時,聯想到了伯夷、叔齊二老餓死在首陽山的事跡;繁華過后,最終歸于滄桑幻滅之時,寫到《枕
中記》中盧生在邯鄲旅店中晝寢入夢,歷盡富貴榮華,醒來之后黃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寫作時仍舊“名心難化”“名根不失”時,再次寫到夢中盧生在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拓二王的書法流傳后世的典故。這樣,作者現實的心理狀態就在這看似不經意的典故引用中,從無形無聲走向了具體可感。 六、總結 張岱,他就是這樣一個復雜的癡人,他有較濃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誠信徒;他生于詩書禮儀之家,思想卻自由散漫但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他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系舊朝。 在《陶庵夢憶序》里,作者的國破之恨、故園之思和親歷滄桑易代巨變后的心靈之痛,在亦真亦幻、虛實相生的表達形式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