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4
這是庖丁解牛教學目標,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庖丁解牛教學目標第 1 篇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抓住“目無全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游刃有余”“躊躇滿志”幾個詞語來梳理文章內容。
思維發展與提升:學習作者通過寓言故事來闡述深奧的道理的寫作方法。
審美鑒賞與創造:賞析第一段中對庖丁解牛的神妙音樂舞蹈藝術表演的描寫,體會節奏美、高超技藝之美。
文化傳承與理解:對“養生之道”的理解與啟示。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通過幾個關鍵詞來理解文本內容。
教學難點是文本闡述的道理。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法、展示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課件展示:
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 ,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 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師:同學們,這個“賣油翁”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生:熟能生巧。
師:真聰明!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庖丁解?!?,看看它告訴我們什么。(板書課題)
師:誰來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呢?
生:庖,廚師。丁是他的名。解,剖開、分割。題目的意思是一個叫丁的廚師解剖牛。
二 課堂活動一
課件展示
“目無全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游刃有余”“躊躇滿志”
請同學們選擇其中一個詞,先解釋,再來解讀在文本中寫了什么內容。
分小組交流,展示。
組織多種形式的誦讀活動。
三 課堂活動二
課件展示
養生之道
請同學們進行交流,展示。
教師點評。
四 課堂活動三
賞析第一段的細節描寫
課件展示
解 觸 倚 履 踦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請同學們來說一說這些詞和句子寫出了什么。
五 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對庖丁解牛的過程和經歷的敘述,揭示出養生的方法莫過于順應自然的道理;同時,也反映出只要反復實踐,逐步認識和掌握它的客觀規律,就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問題迎刃而解。
六 布置作業
梳理本文德文言知識。
庖丁解牛教學目標第 2 篇一、教學目的: 1.學習用生動細致的描寫來表達抽象的道理的寫法; 2.了解“然”“乎”等文言虛詞的一些用法; 3.領會認識客觀規律必須通過反復實踐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第二段,理清層次及運用兩個對比寫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難點: 本文給我們的啟示。 三、教學時數: 課外自讀課文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字詞正音: yǐ(支撐,接觸)huā(象聲詞)huō(象聲詞)谷 xì(同隙,空隙)kuǎn(空)綮qìng(結合處)瓜gū(大骨)硎xíng(磨刀石)怵chù(害怕,恐懼) 桀huò(象聲詞) 作者簡介: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世稱“老莊”。他曾在家鄉做過漆園吏,不久即隱歸,一生過著窮困的生活。 莊子的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 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從而陷入了虛無主義的泥坑。莊子的思想是沒落貴族階級意識的反映,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常對黑暗現實揭露和抨擊,也有一些積極意義。 莊子的散文,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想象奇妙,構思巧妙,意境開闊,描繪生動,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對后世文學有較大的影響。 《莊子》現存33篇: 《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其中《內篇》一般認定是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于莊子門人及后學之手。 關于課文出處: 這篇課文是《莊子·養生主》里的一則寓言。題目是后來加的,原意是講養身 之道。養生主: 指養生的主要關鍵。莊周認為,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復雜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尋求解脫,就須像庖丁解牛那樣,找出規律,游刃有余,不受損傷,以求保身、全生、養親、盡年,反映了沒落階級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今天我們閱讀這篇課文,可以得到一種有益的啟示,這個啟示是什么呢? 請大家認真閱讀課文。 解題: 庖丁: 庖: 廚師。丁:廚師的名字。解牛: 指剖開,分割牛的肢體。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說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規律,才有好的效果。 第一部分(1自然段): 描寫庖丁解牛的場面。 第一句總提“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簡要交代人物事件。 動作觸(手按)、倚(肩靠)、履(足踩)、(膝抵)有條不紊,配合協調 聲音然、然合乎音律 比喻“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由聲音富有舞蹈節奏,想象動作之優美和諧。 在這里作者運用大膽的夸張和生動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寫得簡直如入化境,就十分自然地導入下面一段對話。 第二課時 第二部分(24自然段): 庖丁自敘解牛技術高超的原因,點出寓意。 2自然段,借文惠君的贊嘆和提問,過渡下文。 1.“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總結下文)庖丁的觀點。 他好的是“道”是指解牛規律,運用前后對照的方法,生動地描述了自己掌握解牛之“道”的過程。 2.解牛的三個階段勤學苦練的過程。 ⑴“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 ⑶“方今之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這種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 只有通過長期的解牛實踐,才能獲得解牛之“道”。 3.良庖、族庖、自己的比較,用前二者反襯庖丁。 對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說明“有道”和“無道”的不同,強調“道”的重要。都是先果后因 4.“視為止,行為遲”“怵然為戒”善于總結經驗,發現規律。 這一段描寫,可以說是對前面說理部分的一種補充。正因為庖丁愛好的是研究解牛的規律,而實際上已掌握了這一規律,所以解牛成功之后,既輕快,又自豪:“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這里十分傳神的神態描寫,也正好與“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遙相呼應。 最后,文章以文惠君贊嘆作結,既肯定庖丁言論的正確,又畫龍點睛,點出文章主旨。 寫作特點: 用細致生動地記敘和描寫來闡明抽象的道理: 如開頭的解牛場面,使人可感,可見,可聞。 庖丁論“道”,兩次對比,解牛三個階段,都是以生動具體的敘述吸引讀者,良庖、族庖對比,也是借助藝術形象闡明抽象道理,尤其講到攻克難關時,寫心理、目光、動作、成功后的喜悅,有聲有色,顯示巨大的藝術魅力,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 作業: [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第二題。
庖丁解牛教學目標第 3 篇[教學目的]
《庖丁解?!返慕贪?/p>
一、了解莊子的人生哲學,并能對之作簡單辨析。
二、體會《莊子》散文中寓言特色,并體悟作者的情感。
三、在朗讀與解析中,認識如下啟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學設想]
1、一篇課外自讀課文,因而教學重點放在作為獨立的寓言故事,在讀后所能得到的啟示上。
由于《庖丁解?!返闹黝}可以有二:一是莊子主觀意圖要闡發的“緣督以為經”的養生之道的思想;一是作為今天讀者從中總結出的主題思想,即上述的啟示。莊子作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的社會,動蕩、復雜。因而他的政治思想、哲學觀點也反映其復雜性;他的養生思想也如此,即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因此,作為教學則應注重促進學生上進心,而且短短的一節課內,學生未必能理解其中道理。故對莊子要人們像庖丁那樣找空隙下刀,避免來矛盾,逃避現實不讓自己受損傷的茍且偷生的人生觀,提出批判。并著重于從一則寓言中我們可受到啟發,獲取教益上從事教學。
2、 學難點是文章的三個境界的理解。
庖丁學解中的頭三年,精力高度集中,達到對外物(除牛之外)無所感知的境界——文章所創造的第一境界;
庖丁動手解牛時而又“未嘗見全牛也”,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頭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東西。這是他已經完成了對必然王國的認識,行將踏進自由王國的境界了——第二境界。
十九年后,當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時,進入了一個異乎前兩個境界的嶄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時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動批郤、導窾、避開技經肯綮與大軱,游刃于彼節者之間,游刃有余,把又臟、又累、又笨重、又麻煩的解?;钣?,干得漂亮極了、高級極了——第三境界。
莊周不愧為大思想家、文學家,他在幾百字內寫出了庖丁解牛的十九年的歷程,寫出了出語驚人的三個境界。用對話方式來寫,從庖丁回答中得知。教學應作為本課教學難點,提醒學生學習注意。
3、教學方法:朗讀與討論并重。
4、教學用具:多媒體(或錄音機)投影等。
5、教學時數:1課時。
6、預習(略)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先秦諸子中能自成一家,別樹一幟,具有獨特內格的就是莊子。魯迅稱其文章“汪洋辟闔 ,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作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以其思想、哲學等影響著后世,今天我們學習他的《庖丁解?!罚纯磸闹锌傻玫绞裁磫⑹?。
二.自讀程序及內容
一讀
一字一詞一句的讀,憑借注釋,讀準字音,了解詞義,弄懂字詞(預習中提出的),理會文義。
二讀
整體閱讀,理清思路。(思路體現在文章的段落層次中,文章的段落層次中又蘊含著思路。)
第一部分:(開頭……乃中《經首》之會)寫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
第二部分:(從文惠君曰……至第四段結束)寫庖丁與文惠君的對話。
三讀
細細品讀,體會并感悟作者的思想所給我們的啟示,并對莊子人生哲學作粗略辨析:
庖丁解牛的場面:
庖丁解牛,文惠君觀看。作者以寫動作為主,一連用了五個動詞:解、觸、倚、履、踦,(總動作為“解”;分別描寫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動作為觸、倚、履、踦、)簡直是一系列藝術化、舞蹈化了的動作。并用兩個擬聲詞:砉、騞,描摹他解牛進刀的聲音,用兩個比喻“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生動描繪出庖丁解牛的動作節奏感,刀鋒所到異乎尋常。、
這段描寫引人入勝,對突出全文的中心,起到重要作用,是后面敘述抽象道理的依據。有之,才能使讀者對庖丁的“經驗之談”心服,才有其感染力。
B.三個境界的理解:
文章從文惠君贊嘆詢問引出庖丁回答的一段話,這段答話層次分明,先總括一筆“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然后分述原因和過程,最后又以文惠君的話作結,環環相扣,十分緊湊。并由之反映庖丁解牛三個境界,使我們得到了一定的啟示。
a. 以“刀”貫穿全文:
奏刀——釋刀——更刀——動刀——提刀(神態)——善刀、藏刀(精心),寫出庖丁深得解牛之道,從而突出了中心思想。
三個境界的分析:(見教案關于“教學難點”內)
第一境界: (三年內)始之解牛,所見無非牛者。
這是積累上熱知階段,也是專心致志于學習解牛階段,反復實踐的階段,通過“更刀”的過程。是認識階段。
第二境界: (三年后)庖丁解牛未嘗見全牛也(目無全牛)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反復實踐,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就可以以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
第三境界:
1. 嫻熟的技藝來自“依乎天理”,故能“以神遇而不以自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2. 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數千頭牛,仍“新發于硎”這也用一個角度表現出他解牛技藝的“游刃有余。”
3. 庖丁的解牛從不掉以輕心,每次都如此。“每至于族,吾見
其難為,怵然為戒,應乃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說明他真的是“道也,進乎技矣”。
c. 由學生自己談實踐出真知等體會。
例: 1 胸有成竹。
2 現代人彈鋼琴。
3 學習外語。
4 練習射門……
引導學生抓住“熟能生巧”,“反復實踐”、“積累經驗”、“認識并掌握規律”等來談,只要這樣做了,就能夠與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做到游刃有余。
四讀
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并能瑯瑯上口。(文言文學習應該注重在讀中積詞會意,讀中感悟,讀中辨析,讀中融會貫通)。
A. 成語解釋:
1、游刃有余:現在使用比喻技術熟練高超,做事輕而易舉。
1. 2、目無全牛:現在指技藝達到極其純熟的程度,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
3、躊躇滿志:指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樣子。
4、切中肯綮:肯綮,中肯。此語指能正好擊中最重要的關鍵。
B. 翻譯句子:
手之所觸,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觸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手之所觸”等句均由指示代詞“所”加動詞“觸”等形成名詞性詞組,它的作用相當于一個名詞,意為“接觸的地方”。“手”為句中定語,“之”是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的.結構助詞。)
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從未碰脈絡相連和筋骨相結的地方,更何況大骨頭呢?(嘗,動詞、試,這里可作“碰到”、“接觸”之意。技經肯綮是“嘗”的賓語,這里提到動詞“嘗”的前面,“之”代詞,復指前置賓語。)
恢恢乎其游刃有余必有余地矣:
骨節間的空隙寬寬綽綽地,它對于刀刃運轉必定是有余地。(恢恢寬綽的樣子;乎,形容詞尾;“其”,代詞,代上文的“間”。)
怵然為戒:
怵然,害怕的樣子,等到于說小心翼翼也。(戒,警惕;為(wèi)介詞,后面肯略了賓語“之”字,下面“為止”、“為遲”皆同。)
C. 概括本文主題
明確: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積車船累經驗,就能認識和掌握事物
的規律,做到“游刃有余”。
D、 讀中體會本文描寫細致生動,語言富有表現力的寫作
特點,體悟作者善于把哲學思想和文學想象巧妙結合的用心:如技與道;目有“全牛”和目無“全牛”;“官知”與“神欲”、“無厚”與“有間”幾組相對的哲理性概念,把讀者思想引向深入,而“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的比喻,“良庖”、“族庖”間的對照,“刀刃若新發于硎”的夸張,“躊躇滿志”的精神描繪又使得想象力充分展示,把庖丁解牛的故事講得妙趣橫生。這是一篇難得的獨具風格的哲理散文。
五讀
擴展閱讀
1、作者簡介(略)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肚f子》是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者的著作。
2、 充短文片斷,了解莊子思想: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列近名,為惡無近利。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養親,可以盡年。
3、 你讀《庖丁解牛》的感受。(課外作業)
三、總結:(略)
?。ㄒ娝淖x、五讀)
附板書設計:
庖丁解?!肚f子》 哲理散文
一個場面描寫:
解、觸、倚、履、 踦 、 (動詞)
砉、騞 (似聲詞)
《桑林之舞》、《經首》之會 (比喻)
二個部分段落大意:
1、 寫庖丁解牛的場面,反映其技藝高超。
2、記敘文惠君與庖丁對話,表現庖丁的三個境界
三個境界展示:
第一境界:所見無非全牛。 (三年內)
第二境界:耒嘗見全牛也。 (三年后)
第三境界:神遇—目視;官知—神欲。 (十九年后)
庖丁解牛教學目標第 4 篇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把握課文內容
2深入探討《庖丁解?!分械男蜗筇攸c
3比較分析散文與詩歌創造形象的差異
教學重難點:
1文中形象描寫的把握
2散文與詩歌創造形象的區別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賞析詩歌,導入新課
同學們現在走在戶外,感受到的是凜冽的寒風,總讓人懷念那春暖花開的日子雖然春天的到來還有些時日,但還是讓我們先來齊聲朗讀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提前感受春天的美麗吧: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詩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詩中又有一個用的很妙的詞語:綠同學們,你們看到這字時會想到哪些畫面?
同樣的場景,同樣的形象,我們用語千言,而詩人卻只用一個字就能表達,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詩歌在描繪畫面時(創造形象)上有什么顯著的特點?
明確:高度提煉、升華
二、把握方向,明確目標
同樣是創造形象,古代散文與古代詩歌有很大的區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創造形象 詩文有別”中的一篇散文《庖丁解?!?,比較一下古代散文與古代詩歌在創造形象上有怎樣的.區別?請同學們把書翻到71面《庖丁解?!?/p>
三、教師范背,整體感知
同學們進行了預習,已經掌握了課文中的字詞讀音以及句讀下面,我為同學們背誦一遍課文,請同學們在聽完課文朗讀后,用一句話概括課文的內容:
明確:通過庖丁解牛的故事來說一個道理
四、深入課文,研究探討
1、展示問題:預習時,同學們提出了很多很有價值的問題,如:……這節課我們談創造形象這個話題,因此我將同學們圍繞這個話題,針對《庖丁解?!愤@篇散文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歸納整理,主要有這樣幾個:(問題略)
2、下面就請同學們圍繞這些問題,自讀課文讀的時候請做好圈點批注,讀完以后結合圈點批注,對這些問題進行交流
3、學生相互交流,師生共同探討
4、教師小結:
同學們,經過剛才的研究討論,我們了解到《庖丁解?!愤@篇散文既有對庖丁解牛的場面描寫,又有庖丁與文慧君的對話描寫,尤其是庖丁在向文慧君講自己技藝高超的原因是講的非常的全面,這樣寫的目的就是為了說一個道理:養生的道理也就是說養生之道是寄寓在這個故事形象之上的
五、拓展延伸,落實目標
剛上課時,我們通過綠字了解了詩歌創造形象的特點:提煉與升華通過剛才的討論,大家是不是對古代散文創造形象的特點有了了解呢?請同學們說說你的看法
古代散文:具體、逼真引出清代學者吳喬曾以做飯和釀酒分別比喻作文與寫詩的區別,加深學生對創造形象,詩文有別的理解
六、總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探討,不光了解了詩文在創造形象上的區別,更是通過莊子的這篇文章,獲得了不少的啟示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象庖丁一樣,把握學習的規律,反復練習,達到游刃有余的狀態
七、布置作業,實踐創作
最后請同學們根據以上所提出的問題,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賞析性的文章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