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4
這是寒食教學反思簡短,是優秀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寒食教學反思簡短第 1 篇
【教材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宮廷寒食節的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官,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借助注釋、圖畫了解、想象詩中描繪的景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小黑板。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韓食》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所做。
二、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
韓翃: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官至中書舍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原有詩集,后散佚,明人輯有《韓君平集》。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詩意,感情讀。
師:自由讀詩,結合注釋看能不能說說詩句的含義。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煉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于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由此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詩人煉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第三、四句,論者多認為是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不過我們也不妨只視之為風俗畫。“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其中寫實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以示恩寵。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宮中可以燃燭。“日暮漢宮傳蠟燭”,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并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自然不多,難怪由漢宮(實指唐朝宮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飄散的“輕煙”會引起詩人的特別注意。
(3)悟詩情。
師: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么,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寫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誰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
讀到這里,你會想到寫什么?
(4)朗讀全詩。
三、作業設計: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練習背誦。
寒食教學反思簡短第 2 篇《寒食》這首詩描寫了暮春時候長安城白天滿城飛花,皇 家花園柳枝隨風輕搖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宮分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節長安的獨特迷人風光。
本案設計做到以下兩點:
1、把握課型特點,自主解讀詩意。
詩情體驗和感悟的基礎是對詩意的準確理解。“詩詞誦讀”課型特點是以誦讀為主,提倡在誦讀中領悟內容。這就要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課前預習、結合文后注釋,在自主感悟和同學的討論中去整體感受詩意,不作一對一的直譯,在字詞的理解上不“錙銖必較”。
2、遵循年段特點,合作鑒賞詩文。
高段的詩詞誦讀教學,教師不應該止步于引導學生對詩情的體驗和感悟,還要適當的引導學生鑒賞詩詞。本課的鑒賞關注三個方面:一是對詩情的多元解讀。對《寒食》一詩,自古以來就有兩種看法。有的認為這是首諷刺詩,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及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朽現象;有的認為這是首摹景詩,選點典型,寫出了唐朝寒食節市井民情,贊頌皇恩浩蕩。既然詩的主題沒有定論,教者在教學中沒有必要也不應該把自己的主觀理解強加給學生。只需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解讀詩文,學習多元解讀的方法即可。鑒賞關注的第二個方面是感受詩文中的形象。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爾基),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動了自己的形象與情感之中,發而為詩,因而使詩更含蓄,更富于情韻。教學中指導學生抓住詩中典型形象,可以使學生意會到比作品更多的東西。鑒賞關注的第三點是佳詞妙句,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對佳詞妙句的品評中提升對語言的感受力和鑒賞力。
寒食教學反思簡短第 3 篇教學目標:
抓住“斜”的讀音,復習詩句的押韻,能準確讀寫會寫字“侯”。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了解寒食節及其習俗,理解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游戲:讀句子,猜節日
我們一出門,就看到街上非常熱鬧,空氣里蕩漾著炮竹的硝煙味,人們都穿上節日的新裝,個個喜氣洋洋。——春節
在一間間亮堂堂的房子里,人們正在那吃月餅,賞月,看著那個猶如白玉盤似的月亮,人們都笑了。天上的月亮照亮了大地,河面倒映著天上的月亮,美極了!——中秋節
遙知兄弟登高處,偏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
柳絮飄飛處處,柳枝遍插各門——寒食節
(二)引出課題《寒食》
二、學生自主閱讀,提取信息,了解寒食節的來歷和習俗。
春秋時代,晉國的公子重耳為了逃避動亂,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遠的地方。重耳一行幾天沒有東西吃,餓得頭暈眼花。這時,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上的肉。做成肉湯給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終于當上了國君,是為晉文公。他封賞群臣,但是介子推不愿受賞,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躲避山里,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于是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
填空:寒食節是為了紀念 ,他被 在柳樹下,所以在寒食節,我們不能 ,要 。
三、初讀古詩,讀正確,讀流利
(一)出示詩句中的詞語“御柳”“日暮”“五侯”,抽讀,并說說它們的意思
(二)自由練習朗讀古詩,抽讀,討論“斜”在這首詩中的讀音,引出古詩押韻的規則。
(三)分男女生讀古詩,齊讀古詩
四、分析詩句意思
(一)“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春天的京城到處都飛舞著柳絮,寒食節里東風吹斜了皇宮里的柳樹。
京城里飄飛的柳絮,皇宮中隨風搖擺的柳樹都在提醒著人們,寒食節到了。
寒食節是不生火的,請你想象一下寒食節的晚上,百姓的家里會是怎樣一幅畫面?
(二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暮色降臨,宮里開始傳遞皇上賞賜的蠟燭,燃燭的輕煙在王孫貴族的家里漸漸升起。
五、理解古詩思想感情
這首詩描繪的情景里,有讓你感到矛盾的地方嗎?
作者想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六、走近作者
韓翃,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 唐代詩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聞名天下。
不過,韓翃在“大歷十才子”里最為著名,并不是因為他的詩寫的最好,而是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身上究竟有怎樣一個傳奇的故事,他還寫過哪些詩詞呢?感興趣的孩子下來以后自己去查詢資料,尋找答案。
寒食教學反思簡短第 4 篇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會認“畔、御、侯”等3個字,會寫“畔、鶯、啼、御、暮、侯、隔”等7個字。
教學重點:
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寒食》。
2、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能正確書寫生字新詞。
教學重點:
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寒食是古代一個傳統節日,清明前的一兩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我們一起來看看當年寒食節時的長安城什么樣?
二、學習《寒食》一詩
1、自讀,讀準字音
2、指導學習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處不飛花
(1)把詩句劃分成詞語
春城/天處/不/飛花
(2)想想每個詞的意思,不會的怎么辦?(查字典、看注釋)
(3)把詞語連成句子,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3、照樣子自學后三句
4、檢查出示(斜……御柳……漢宮……)
5、指導朗讀
(1)想象一下,春天滿城飄柳絮什么樣?
(2)舉國上下都在過寒食節而皇宮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長安的百姓看到這些你會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讀。
三、小結
今天我們是怎樣學習古詩的?
四、布置作業
背誦《寒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