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4
這是畫 教案,是優秀的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能關注生活中身邊的人和物,用特有的形式進行再現。
2、能關注撕出的色紙的形狀,積極進行想象,學會添畫的方法。
3、能大膽隨意撕紙,有意圖地用線添畫,表現出綜合運用能力和求異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啟發學生對撕下的任意形狀進行想象創意,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
教學準備:
各種質地的紙,例如彩色紙,色卡紙,教學課件《奇妙的撕紙添畫》,膠水。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情景導入:
師:“老師剛剛在教室外面撿到一張紙,不知道是誰丟的。”師出示紙片,轉動著觀察,“老師給大家變個魔術吧!大家可要仔細看好了!”師添畫(教師示范添畫,故意放慢動作,讓學生仔細觀察教師畫時的過程)
“廢紙不一定沒用,看!我們不就把這張廢紙變成了一個可愛的小兔子嗎?所以呀,小朋友們的廢紙不要亂仍,要養成變廢為寶的好習慣。大家看看她還像什么?(學生自主發言)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撕紙添畫。”(課件出示課題)
二、創作引導
1、玩玩試試
?。?)師:“現在老師請5個同學一起來做個游戲!老師出示一張彩紙,五個同學排成一排,前面四個同學隨意地撕紙,把撕下的紙一半給老師,一半遞給后面一個同學,第五個同學添畫。添畫完說說你變的是什么!”
2、撕一撕
師:“在小朋友面前也有各種質地的紙,請你也選擇其中一張,動動你的手,聽聽紙撕碎動人的聲音。”倒數十秒撕完。(提醒:將撕下的紙放在桌上,注意衛生。)
3、剛剛大家都發揮了自己奇特的想象,也嘗試了撕紙的樂趣?,F在大家跟著老師一起來看看這些小紙片還可以怎么變呢?(出示課件,讓同學們感受各種角度的不同添畫)
4、小組討論:看了這么多,大家來說說怎樣看可以發現更多奇妙的聯想?怎樣更巧妙的添畫?變的過程中有什么方法和竅門嗎?
5、教師小結:先看,再轉,然后再看,再轉動, 覺得它最像什么(適時提問學生),選一個合適的角度,粘在紙上,用添畫的方法把它變出來,可以中間添畫,也可以周圍添畫??磥頉]用的紙,一下子被我們賦予了生命! (邊小結邊出示課件)
三、啟發創作
1、從你撕下的紙中選擇一張你認為撕的最好的一片紙添畫一下。 (板書步驟:撕紙、聯想、粘貼、添畫。強調快速)
2、看看評評
展示部分學生的作品,先讓學生描述一下:你變的是什么? 評一評:你覺得誰想得最巧妙。 (對想得好,有創意的學生給予表揚)
3、啟發
師:“其實真正漂亮的作品它是由很多碎紙片組成的,如果把你們的作品都貼到一張紙上,也會成為一幅有趣的圖畫。你們看……”(課件出示范圖:由房屋,樹,小路等組成的較難的作品,作簡單的講解)
4、創作
師:“剛才我們每個小朋友都嘗試了撕紙添畫,現在把你們的畫面添畫成一幅完整的畫,別忘了給你們的畫取個動聽的名字哦。”(強調創意,注意衛生)
3、評價
自評互評:作品展示,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說說你最喜歡的畫。評一評誰的想法最豐富,誰的添畫最奇妙。
四、延伸總結
大家都是聰明的孩子,將碎紙片變成了這么美的畫,只要大家多觀察,多思考,還會發現生活中很多美妙的事情。同時也要養成愛衛生的好習慣,讓我們的衛生小金牛每個星期來到我們班!
五、教學后記
本堂課先讓學生在歡快的教學氛圍中感受撕紙的快樂,然后通過自身的實踐、感受、交流,掌握撕紙技巧,通過比較、動手,掌握因物象形的拼貼添畫思路,通過不同處理方案的討論,學生動腦動手、想想試試,較好地拓寬了制作思路。整堂課將一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改變為注重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為目的的教學方法,充分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力。
教學目標:
1. 豐富運用鉛筆表現的技巧,提高造型能力。
2. 學習和探究鉛筆的表現特點和手法。
3. 在學習中,促進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發展。
教學重點:
了解和探究鉛筆畫的表現手法
學生學具準備:HB或2B的鉛筆,素描紙、水彩紙等不同質地和肌理的紙張。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提出問題:“我們平時使用的鉛筆,都有什么用途?有哪些表現特點?你能使用鉛筆表現出更多的不同嗎?”
二、鉛筆畫的表現手法
1、鉛筆的分類:
鉛筆的種類較多,有硬有軟,有深有淺,型號比較全。我國生產的鉛筆分兩種類型,以HB為中界線,向軟性與深色變化是B至6B,為了更適應繪畫需要又有了7B-8B,我們稱為繪畫鉛筆。HB向硬性發展有H至6H,大多數用于精密的設計等專業使用。作為小學生課上可以選用HB或2B的鉛筆,自動鉛筆,由于筆芯太細,效果不太突出,不建議學生使用。
2、紙張的準備,鑒于本課的特點,教師除了可以讓學生準備一般的作業用紙之外,最好再準備一些少量的素描紙、水彩紙等不同質地和肌理的紙張。
3、了解和探究鉛筆畫的表現手法。
?。?)比較分析教材提供的作品,看看同樣是鉛筆,呈現出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對事物的描繪又有何特色?
?。?)在紙上試著去模仿體驗,體會鉛筆表現的多樣性,并逐步掌握。
(3)借助教材的學習提示探究鉛筆點線面的表現效果,鉛筆頭的粗細變化畫出的線條和塊面變化,借助橡皮、手指涂抹等出現的新效果,嘗試在不同質地的紙張上進行涂畫等。
(通過探究和相互交流學習,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鉛筆畫技法,為學生的創作打下基礎。)
三、作品分析
1、《畫家之子尼古拉像》――魯本斯(佛蘭德斯)
《畫家之子尼古拉像》采用線條和塊面相結合的手段表現出一個生動、可愛的少年形象。
2、《靜物》 駱根興
《靜物》則是通過長短、粗細不同的線條的疏密排列,來表現衣物的結構和質感。
3、《戲劇情景》 修拉(法國)
主要利用鉛筆進行涂抹,通過畫面的黑白色塊表現事物。豐富的層次變化和黑白對比不僅塑造了形體,而且獲得了畫面朦朧、完美的視覺效果,生動地表現出舞臺燈光下的戲劇情景。
4、學生作品分析
《我自己》《風景兩幅》《汽車》
注意點、線、面在畫面中的靈活運用。
四、學習活動
探索鉛筆描繪的不同效果,嘗試用新穎的方法描繪周圍的事物。
五、輔導學生進行鉛筆畫練習
1、削鉛筆的技巧
2、粗細不同的線條
3、用不同手法表現深淺不同的色調
4、創作內容的選擇:
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合適的題材進行表現。
六、作品探究展示:
展示自己的創作作品,說明表現方法、意圖。學生自主、互評。
教后反思
出示學生作品,引發學生對線條變化的思考,引出鉛筆的分類特點。出示素描范畫,引發學生對排線技法及效果的探討研究,把用線條表現的眼睛加上排線,表現立體效果。學生自己探索新的表現方法(如揉擦、提白……),展示學生的探索結果。用揉擦的技法改變眼睛黑白對比強烈的效果。演示用提白的方法作畫過程。
教學目標:
1、會認“遠、色”等11個生字,會寫“人、火”等4個生字。認識偏旁“辶、忄”。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遠”與“近”、“有”和“無”、“來”與“去”是意思相反的詞,懂得這首詩講的是一幅山水畫。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寫有反義詞的頭飾;一幅山水畫(題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生字卡。
教學重點:
練習朗讀、認字。
教學難點:
了解詩句和畫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 觀察圖畫,收入詩句
1、呈現一幅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并題寫課文《畫》的20個字:“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師:小朋友,大家看到了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評價并板書“山、水、花、鳥”)
師:會認這四個字嗎?(生個別讀、自由讀、齊讀,再抽讀)
師:你們還發現了什么呢?(引導學生發現畫上有題字或詩句)
師:仔細看,畫上題了哪些字?(如生發現題字是課文的四句詩,就直接板書課文的四句詩。如不能發現,則直接引導學生與書上的《畫》比較)
2、學生讀詩
師:四句詩中,你會認哪些字呢?讀一讀。
師:哪些字不會認,請用鉛筆標出來。
二、 初讀正音,突出重點
1、學生自讀詩句,用鉛筆標出的字借助課文的拼音多讀幾遍。
2、學生充分自讀,同桌互讀互考。發現不對的,同桌教讀。
3、全班齊讀,輪讀。
4、教師用生字卡片個別抽讀要求會認的`“近、色”等11個生字。注意傾聽下列生字的發音:“色”是平舌音,“聲、春”是翹舌音;“近、春、人”是前鼻韻母,“聲、驚”是后鼻韻母。有錯及時糾正。
5、學生自由讀,重點抽讀,抽讀重點。用生字卡抽讀,主要抽讀“聲、春、近、人、驚”等5個易錯的重點字;再抽讀學生中平舌翹舌、前鼻韻母發音不準的重點學生。全班齊讀。
提示新的偏旁:“辶”叫“走之旁”;“ 忄”叫“豎心旁。
三、 背誦詩句,領會其義
1、看誰背誦得最快。(學生自由背誦)
2、背得不錯!你在朗讀背誦的時候有什么疑問嗎?(跟我們平時看到的現象正好想反)
師:是呀!真有點怪!怎么“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呢?怎么“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呢?
師:我們平時看到的景象是怎樣的?(教師歸納板書或課件呈現“遠看山無色,近聽水有聲。春去花不在,人來鳥兒驚。”)
3、讀一讀,看看兩道詩有什么不同。
遠看山有色, 遠看山無色,
近聽水無聲。 近聽水有聲。
春去花還在, 春去花不在,
人來鳥不驚 。 人來鳥兒驚。
(待學生發現交流后)師總結性引導:我們游覽時,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數是“遠看山無色,近聽水有聲。春去花不在,人來鳥兒驚”。而課文所說的景色卻剛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種情況下才會有“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呢?(如果學生說出是“畫”,則肯定學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板書課題“畫”;若學生說“照片”,也肯定學生的答案“照片”也是圖畫的一種方式”。)
4、戴頭飾,演一演;說一說,讀一讀。
(1)來去 什么是來,什么地去?演一演,表現出相反意思。
(2)高矮 哪種是高,哪種是矮?演一演,表現出相反意思。
(3)遠近 哪種情況算遠,哪種情況算近?演一演,表現出相反意思。
(4)白黑 什么東西白,什么東西黑呢?說說相反的例子。
(5)晚早 什么晚,什么是早?說說相反的例子。
(6)讀一讀5組反義詞。
四、寫字指導,練習書寫
1、呈現“人、火、文、六”4個要求會寫的字,讓學生觀察4個字形的筆順、筆畫特點。注意“火”先寫“點”,再寫短“撇,第三畫是長“撇”,最后是“捺”。
2、仔細觀察生字的筆畫位置。“人”的第二筆從豎中線和橫中線交叉處偏左一點起筆。“火”的第四筆“捺”從豎中線和橫中線交叉處起筆。
3、教師范寫,學生書寫。
4、學生練寫,教師指導。
板書設計:
畫
遠看山有色, 遠看山無色,
近聽水無聲。 近聽水有聲。
春去花還在, 春去花不在,
人來鳥不驚 。 人來鳥兒驚。
教學目的
1、能對照圖畫用自己地話說出詩句的意思,懂得為什么說謎底是一幅畫。
2、學會“畫、遠、近、無、聲、驚”七個生字,認識土字旁,掌握有--無,遠--近等反義詞。
3、會正確朗讀、背誦、默寫課文。
準備教具:生字卡片、掛圖、錄音
教學過程:共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同上
2、學會七個生字
3、能正確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觀察圖畫導入新課 (課件)
1、教師范讀詩歌猜謎,出示掛圖,并揭課題。
a、上課之前,老師先讓小朋友們猜個謎語,聽仔細了(范讀課文)
b、學生動腦筋猜
c、出示掛圖(課件):好極了,就是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古詩《畫》(板書課題)。
2、仔細看這幅畫,畫上畫了些什么?
二、初讀課文,自學字詞
1、提出自學要求,自己讀一讀這首古詩,帶拼音的字多讀幾遍,邊讀邊想一想: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課文寫的是一幅畫呢?
2、學生自讀課文。
3、指名試讀,正音:色、近、驚。
三、對照圖畫,再讀課文
1、看看圖畫再讀讀課文,想一想,每一行主要說什么?
2、指名交流(教師板書:山、水、花、鳥)
3、請小朋友在這幾個字下畫上小圓圈,說明這首古詩主要寫這些景色,課文主要寫的景色,我們要讀重音。
四、講讀課文,理解詩意
?。ㄒ唬┲v讀第一、二行
1、看圖說話:小朋友們,畫多美啊,有山有水,用自己的話說說山怎么樣,水又怎么樣?
2、想一想:我們平時出去玩,從遠處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得清嗎?水從山上直往下流,如果我們在近處聽,會聽見什么聲音啊?你能學一學嗎?(出示課件,讓學生欣賞流水聲)
3、小結:這幅畫畫得太像了,把山和水都畫得像真的一樣,那么究竟是一幅圖畫,還是真正的山水景色呢?為什么?
4、扮演詩人,遠看山,近聽水。
a、指名扮演詩人,到教室后面看畫中的山,問:現在你看這畫中的山,有沒有看到它的顏色?
b、這就叫“遠看山有色”
c、教學生字“色”:讀準字音;說說怎樣記字型;說說色是什么意思?(顏色,課文指景色)
d、指名扮演詩人,到畫前聽聽流水:問,你聽到流水的聲音了嗎?為什么?
e、小結:因為是畫,所以說聽聽--(水無聲)
f、教學遠近:遠近是一組反義詞,說說怎樣能記住這兩個字;無聲是什么意思;無的反義詞是什么?
g、教學聲:強調字形,聲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h、指導朗讀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話說說意思。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ǘ┲v讀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許多花都怎么樣了?可是課文里是怎么說的,為什么?
2、要是鳥停在樹枝上,人來到鳥的面前,鳥會怎么樣呢?
3、指名扮演詩人,走近畫,做趕鳥的動作。問:有沒有看到鳥兒飛走?課文是怎樣說的?
4、教學驚:說說你是怎樣記住驚的?驚是什么意思?(吃驚、害怕)
5、指導朗讀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話說說意思。
五、朗讀全文
六、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這首詩寫的是一幅畫,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鳥的畫呢!
七、作業:在田字格中指導書寫7個生字;畫:先中間,后兩邊;聲:強調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頭;遠近:注意走字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