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7
這是《小毛蟲》教學目標,是優秀的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中反復的情節結構,學會簡單的復述故事內容。
2、初步理解長大的概念,認識毛毛蟲的變化過程。
3、培養幼兒對小昆蟲的`熱愛之情。
活動準備:
1、故事錄音:《大蝴蝶,小毛蟲》,音樂《毛毛蟲》,故事ppt。
2、幾張幼兒小時候的照片,故事中出現的蘋果、梨、李子、草莓、橘子、毛毛蟲、蝴蝶等圖片。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
師:寶寶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朋友,猜猜他是誰?誰想來學學毛毛蟲走路啊?
教師拿出毛毛蟲圖片,請幼兒來扮演毛毛蟲。
那誰知道毛毛蟲從哪里來?每天都喜歡干什么呢?讓我們來聽一個關于毛毛蟲的故事吧?
2、播放故事ppt《大蝴蝶,小毛蟲》。
3、邊出示圖片,邊進行問題討論:
——這個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里的毛毛蟲從哪里來?從星期一到星期六它吃了什么東西?
——毛毛蟲為什么會覺得肚子痛?
——毛毛蟲肚子痛了怎么辦?他發生了什么變化?
——變成大毛蟲以后,他又干什么了?
——毛毛蟲從繭里跑出來變成什么?
過程中可以再聽一遍故事。
4、看完整的故事圖片,師幼一起完整地復述故事。
師:毛毛蟲吃了很多東西就會長大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毛毛蟲是怎么變成蝴蝶的呢?
5、毛毛蟲的變化過程進行排序。
卵——小毛毛蟲——大毛毛蟲——繭——蝴蝶
還有誰會慢慢長大,發生變化呢?(小動物,人)
6、游戲:《猜猜我是誰》。
師:毛毛蟲長大了變成了蝴蝶,還有誰會慢慢長大,發生變化呢?(小動物,人)
展示幼兒小時候的圖片,請幼兒猜猜他是誰。比較討論幼兒小時候和長大后的樣子。
7、律動《毛毛蟲》。
幼兒模仿毛毛蟲爬行、團緊身體變成蛹,聽音樂變成蝴蝶飛舞。
活動結束。
教學重點:
掌握生字的音、形、義,朗讀課文,理解課文。
教學難點:
感受生動形象的語言。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昆蟲國王看一看。
2、這只孤零零的小毛蟲多么羨慕那些能飛能跳的昆蟲啊,它的命運會發生變化嗎?我們一起來學習《小毛蟲》這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想要知道小毛蟲的命運會怎樣,請讀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準,語句讀通順。
2、檢查生字。
3、自選片斷輪讀。
4、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質疑問難,探究學習
1、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2、梳理、歸納質疑,安排自學。
(1)找出文中寫小毛蟲在成長的過程中發生變化的句子,畫上橫線,讀一讀。
(2)文中有許多吸引人的描寫,找出來,并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再有感情地讀一讀。
(3)作者是怎樣描寫小毛蟲的?你有什么收獲?
3、學生匯報交流。
(1)小毛蟲在成長過程中有哪些變化?
(2)把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和大家交流交流。
重點指導下列句子
①“小毛蟲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挪動一點點。當它笨拙地從一片葉子爬到另一片葉子上時,自己覺得,就像周游了整個世界。”
(引導學生抓住“九牛二虎之力”“挪動一點點”理解小毛蟲的“笨拙”,體會作者細致的觀察和擬人的寫法)
②“盡管如此,它并不悲觀失望,它懂得誰都有各自該做的事情。它,一只小小的毛蟲,應該學會吐纖細的銀絲,為自己編織一間牢固的繭房。”
(引導學生從體會小毛蟲的積極心態,并從中受到思想教育)
4、小毛蟲從“笨拙”到“靈巧”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呢?它做了哪些努力?你想對它說什么呢?
5、配樂朗讀。
四、拓展延伸
1、作者為什么能把一只勤勞、自信的小毛蟲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呢?
引導學生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
(1)從小毛蟲身上受到的啟發。
(2)作者細致的觀察。
(3)生動形象的觀察。
3、留心觀察一種小動物,寫一篇觀察日記。
《小毛蟲》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二年級學生在情境中感知,在實踐中感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是我課前思考的問題,也是力求在本堂課上達到的目標。通過課堂實踐,我感到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
首先,組織學生研讀文本時,沒有支離破碎的分析,而是獨具匠心地把學生置身于故事之中,設身處地讓學生站在作品人物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抓住作品的空白處設問并循循善誘:1、假如小毛蟲的同類們飛過、爬過、走過小毛蟲的身邊,他們會怎么說,怎么做?2、小毛蟲從一片葉子爬到另一片葉子上,這時的他怎么想?3、學了課文,你有什么想說的話?三個問題的拋出巧妙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從而獲得思想的啟迪。正因為如此,課堂上學生的發言是多元的、鮮活的、有生命力的,既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抓住關鍵詞句來理解小毛蟲的笨拙是一個重點,但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點。首先,通過讀,抓住關鍵詞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如:小毛蟲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動了一點點。當它笨拙地從一片葉子爬到另一片葉子上時,覺得自己就像是周游了整個世界。通過對小毛蟲句子的反復朗讀,抓住“九牛二虎之力”、“挪動了一點點”、“周游了整個世界”,理解“笨拙”的意思。同時,利用多媒體生動形象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視覺器官去感受小毛蟲的破繭而出,便于學生去理解“靈巧地從繭子里掙脫出來”。最后,教師著力在朗讀上加以指導,讓學生讀出語氣。這樣,學生能讀出語感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就基本到位了。
語文學科是注重語言文字,培養語言能力的學科。本課教學中,由于我的引導不夠到位,教學機智不夠靈活,失去了一次練習說話的好機會。在學習有“輕歌曼舞”一詞的句子時,我對學生進行想象說話訓練,理解省略號。問:動物們還在干什么?這時,一個個學生起來說道:它們在彈琴,它們在敲鼓,它們在吹喇叭……,我就這樣結束了。如果當時,我能運用課文中的語言,讓學生完整的說一說:它們彈的彈,拉的拉,又是敲,又是吹。我想:這樣的訓練,才會使學生的語言更規范,教學更有效。
《小毛蟲》是意大利著名的藝術家達芬奇為小朋友寫的寓言故事。文章描寫了一條小毛蟲從結繭都破繭羽化的變化過程。一條可憐而又笨拙的小毛蟲想要脫胎換骨,想要羽化成為美麗的蝴蝶,必須經過自己盡心竭力地“工作”。通過小毛蟲的羽化過程,告訴每個孩子不要因為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失望,要樂觀、充滿信心。每個人都有該做的事情,一切事物都將按自己的規律發展。
教學目標中注重理解詞語方面的要求,注重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教學目標中還有閱讀方面的要求,正確朗讀課文是基本要求,每位學生都應該努力達到。而教學目標3“體會不要因為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失望,要樂觀、充滿信心。每個人都有該做的事情,一切事物都將按自己的規律發展的道理。”,則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明理。
接過磨課的第二棒后,在教學目標及整體思路大致不變化的情況下,做了一些小調整。下面就簡單說說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的積累一些經驗及出現的一些問題。
一、本課教學在磨課時經過商量,分了兩課時進行教學。
原意是為了貫徹減負增效,而且本課生字較多、較難,才將預習和生字教學放在第一課時,分散難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卻發現這一嘗試不利于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顯得有些割裂。
二、用多媒體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和欲望
通過一個flash引入,讓他們仿佛聽到了昆蟲們輕快的歌聲,看到了昆蟲們優美的舞姿,輕而易舉地就理解了“輕歌曼舞”的意思,感受到昆蟲們的快樂和喜悅,與小毛蟲的可憐形成對比,為更好的理解小毛蟲的可憐做好鋪墊。在體會蝴蝶的靈巧、輕盈、美麗時,運用圖片、音樂等創設情境,教師范讀等,讓學生能充分感受蝴蝶的美麗,與上文小毛蟲的可憐、笨拙形成對比,從而近一步體會一條可憐而又笨拙的小毛蟲想要脫胎換骨,想要羽化成為美麗的蝴蝶,必須經過自己盡心竭力地“工作”,體會每個人都有該做的事情,一切事物都將按自己的規律發展。
三、在教學設計中,應該將主線更明確化,給予學生自主的學習空間。
本課在進行教學設計中,設立了兩條主線,一條是小毛蟲與其他昆蟲進行對比;另一條是小毛蟲與自己后來變成的蝴蝶進行對比。但在教學過程中,第二條主線的對比不夠清晰,且在學習過程中,一節一節相扣引導學生學習,沒有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在課后,我反復思量這里的環節到底應該怎樣設置。在進行反復的思考后,覺得可在學生找出“()的小毛蟲”和“()的蝴蝶”之后,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找出體現小毛蟲可憐和笨拙的句子,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交流學習,這樣,不僅能避免問題太散太雜的缺點,還能給予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四、要進一步加強朗讀,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
在我原先的教學設計中,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但在課堂過程中,覺得時間不太夠,便減少了一些朗讀的量,在指導朗讀上,也是急匆匆帶過。但課后仔細想來,課堂上時間再緊張,也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并且,朗讀上的缺少,讓學生對于詞語的理解也不夠深刻。如理解“笨拙”一詞時,讓學生找出體現小毛蟲笨拙的詞句時,在學生找出詞句后,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理解,在學生理解較生澀的情況下,通過教師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顯得問題多而散。此時,就應引導得少而明確,放手讓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中真正體會小毛蟲的笨拙。
五、說話訓練要有層次性,預設答案要多元化。
本課進行了兩個說話練習,同桌進行想象對話:一是“當小毛蟲盡心竭力地吐絲結繭時,其他昆蟲看到了會說些什么?小毛蟲又會說些什么?”二是在小毛蟲變成蝴蝶之后,“昆蟲們已經認不出這只靈巧、輕盈、美麗的蝴蝶就是以前那條可憐、笨拙的小毛蟲了,它們之間又會說些什么?”。希望通過兩個說話練習,不止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說話能力,并且能夠讓學生通過前后兩次對話,近一步理解文章寓意。但在課堂實踐過程中,學生在兩個說話練習中停留的深度基本相同,而這時,我沒有進行充分的引導,沒有體現出這兩個說話訓練的層次性,結合本課的教學實際,應該刪去其中一個說話練習,將另一個說話練習說好說透說深入,達到的效果可能會更好。在進行說話練習過程中,學生選擇的對象比較一致,雖然此前在教學設計中,我預設了多種答案,并且預設引導學生選擇對象多元,但在具體課堂實踐過程中,卻沒有具體進行引導,導致學生說的面比較窄。
教學目標:
1.會認16個生字,學寫8個生字。
2.運用“讀文章,想畫面”的方法,想象課文描繪的畫面。
3. 抓住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4.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感情朗讀課文中的關鍵語段。
5. 體會不要因為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失望,要樂觀、充滿信心。唯有努力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才能感受生活的快樂和美好,才能真正有所作為。
教學重點:
1. 理解詞語“生機勃勃”“盡心竭力”“九牛二虎之力”“色彩斑斕”等詞語
2. 通過學習課文,理解重點語句。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畫面。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揭示課題。
在昆蟲王國里,住著各種美麗的昆蟲。它們飛的飛,唱的唱,跳的跳,到處生機勃勃。只有一只可憐的小毛蟲,既不會跳,也不會飛,被冷落在一旁。這只孤零零的小毛蟲多么羨慕那些能飛能跳的昆蟲啊,它的命運會發生變化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小毛蟲》這篇課文。(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小毛蟲的命運會怎樣呢?請讀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準,語句讀通順。
2.檢查學習情況。
(1)檢查生字。
重點指導:
“憐、竭”是三拼音節;“憐”的聲母是l不是n;多音字“佛”、“掙”,引導學生通過組詞或結合具體語境進行辨析。
(2)檢查朗讀
①指名開火車讀。
②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學習課文。
1.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2.學生質疑,梳理歸納。
(1)小毛蟲在成長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呢?找出相關的句子畫上橫線,讀一讀。
(2)文中有許多吸引人的描寫,找出來,并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
(3)作者是怎樣描寫小毛蟲的?你有什么收獲?
3.學生匯報交流。
(1)小毛蟲在成長過程中有哪些變化?
(2)把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和大家交流。
四、布置作業,鞏固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里人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