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3
這是月亮順著竹簾格往上爬仿寫,是優秀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舉例說明哪些民族是我們所熟悉的,從中使學生了解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
2、從視覺上使學生了解彝族這一民族的風格特征。
3、從聽覺上使學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樂型,掌握五拍節奏的特點及我國特色民族樂器的認識。
教學重點: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樂合奏《阿細跳月》所帶來的旋律,介紹樂曲是由哪些民族樂器所演奏的。
教學難點:5/8節拍的掌握及民族樂器的分辨。
學生分析:
創造學生的想象空間,使學生的想象思維大于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
發揚我國傳統民間
樂器的知識與文化,是小學音樂課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讓學生查閱和搜集有關我國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阿細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彌勒西山彝族阿細人之中。
在節日或農閑的月夜里,阿細人喜歡在松林或空曠草坪上舉行“跳月”。
參加者多為男女青年。
小伙子們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樂器,邊奏邊舞;姑娘們則隨著音樂,邊拍手邊舞,至興高采烈時唱《跳月歌》。
《跳月歌》很有特點,全曲由do、mi、sol三個音組成,采用5/8節拍。
演唱時,在每小節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兩旁吸氣。
旋律活潑跳蕩,富于動感,特色鮮明。
作曲家秦鵬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這一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寫成了這民樂合奏曲。
教學準備:“哈利·波特”的魔杖、音樂課件、演奏的樂器、彝族服飾教學設計: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發了同學們的討論,設計用有趣的魔杖給予學生神秘的暗示并激發學生的興趣,“請根據魔杖的提示尋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知識的線索,看看同學們誰的運氣最好,在準備的民族知識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師提前藏在學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讓學生趕快找到并揭開謎底,學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樂器、音樂、舞蹈、服飾、民族”等,找到教師提早準備的彝族素材。
并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準備的民族知識。
3、通過音樂使學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旋律,并進行詳細的段落分析,樂曲開始是彈撥樂、鑼鼓的輕輕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現了男女青年在聚集。
跳月就要開始了,竹笛領奏出熱情奔放、歡騰跳躍的主題:這段主題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彈撥樂、弦樂及全奏多次反復出現,表現了多變的舞蹈姿態。
第二部分作者將主題樂段作了移調處理,并進行幾次反復,與前面調性形成鮮明對比,好像健壯的小伙子們跳起了粗放的舞步。
第三部分音樂又轉回原調,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個樂隊全奏,樂曲進入高潮,在樂隊全奏中展現了宏大的舞蹈場面,仿佛狂歡中的人們忘記了疲勞。
最后的短小尾聲,是采用了主題樂段的最后兩拍 擴充發展的,在漸強中結束全曲。
4、通過樂器使學生了解這首旋律活潑跳蕩的《阿細跳月》,是由哪些樂器演奏的,教師準備一樣實物樂器,其余的樂器可用課件代替,準備的樂器可以讓學生輕輕地用手嘗試,使學生體驗拿到實物的樂趣。
5、通過服飾使學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
并延續“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學生在教室找到關于彝族的服飾及裝物品,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通過舞蹈使學生掌握5拍節奏型,先可以用簡單的手來表示,123拍不動,45拍拍手;然后加上腳,123用腳來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較強難度。
7、結束,同學們安靜的等待和傾聽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節之夜”,教師用“哈利·波特”的魔杖變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間,請同學們聽著《阿細跳月》的旋律,穿著彝族服飾,跳著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請一位同學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來,融入到我們團結的大家庭里。
8、弘揚民族文化精神。
之前對于語言活動的理解比較狹隘,就拿故事活動來說,通常很片面的讓孩子理解故事內容,能夠回答老師提出關于故事中的問題,而卻忽視了很多語言活動的精髓。通過這次《月亮船》活動的實施,自己對語言活動的認識有了一些提升。下面我結合這次語言活動《月亮船》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月亮船》教學反思
1.要將幼兒置于故事之中,學會移情蒲公英迷了路,急得哭了起來,第一次實施時,沒有注意到這一情感要素,只是一帶而過。其實,我們可以讓孩子結合自己的經驗,換位思考,如果是你迷路了,你心里會怎么樣?自然而然地讓孩子們體驗到迷路的那種害怕、緊張、難過的心情,進而感受到蒲公英的無助和傷心,它是多么想快點回到自己的家呀!自然地導入了接下來的故事。
2.在初步欣賞故事時,設置的懸念、提問要抓住主線,要讓孩子們聽完故事就能記住大概。
3.教師要勇于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及時給予回應,豐富孩子的經驗我們常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孩子們在回答老師的提問以后,我們置之不理,或者說只是用一些無效語言如,“恩”,“你說的對”而沒有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給予孩子積極的應答。
4.師幼之間要有互動性,以“幼兒為主體”在提問蒲公英的`家有哪些世界之最時,教師通過ppt超鏈接了相應的圖片。“蒲公英的家有世界上最大的廣場?”“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廣場是什么嗎?”“天安門廣場。”孩子們回答完以后,教師就直接把一些有關天安門的知識告訴了幼兒,卻一直沒有給幼兒說的機會,其實孩子們對于天安門可以說出很多的話題,可是說話的機會卻被老師所忽視。成了老師講,孩子們聽,自然失去了課堂的活躍性。
5.選擇幼兒會說,有話說的話題在最后的環節,原來是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的祖國有什么美麗的景色,孩子們的回應很平淡,只有幾個孩子知道一些景點,氣氛也不活躍。當改為請孩子們談談自己的家鄉太倉有哪些美景時,“南洋廣場”,“人民公園”,“金倉湖”,孩子們一個個都爭先恐后地想發言,氣氛非常活躍,孩子們發言的積極性非常高,對于他們而言,太倉才是他們所熟悉的,有話說的,貼近他們生活的。在他們發言的時候,老師可以感覺地出一種作為太倉人的自豪感從孩子們的動作、語氣中透露出來。這才是成功的。
總之,語言活動要以幼兒為主,創設一個幼兒敢說,想說的語言環境。同時要將情感滲透在活動之中,而不是單純的語言交流。
目標 1. 會認“裊、嫦”等7個生字,掌握“累”這個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內容,劃分文章的段落
3.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4.感悟并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
重點 1.給文章劃分段落。
2.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教學
難點 感悟并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具
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 )分鐘 一、 激趣導入
同學們,看到題目,我想起一首詩:(出示課件2)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入青云端。
這首詩是孩子們眼中的月,“白玉盤”、“瑤臺鏡”多么美好的比喻呀。從中可以看出,在孩子們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這篇文章也寫了孩子眼中的月。現在就讓我們去看一看吧。
板書:月跡
【設計意圖:用詩歌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激起學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新課
教學
( )分鐘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出示課件3)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圈出生字詞。
2.借助工具書或者向別人請教,解決這些生字詞。
3.默讀課文,給課文劃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匯報學習成果
課文共分三部分:
板書:(出示課件4)
第一部分(1~2)寫中秋夜晚,“我們”盼望月亮的到來。
第二部分(3~23)寫“我們”到院子里觀月議月、到河中尋月的過程。
第三部分(24)寫“我們”在沙灘尋找月亮,并發表感慨。
三、 細讀,尋月之跡
1.在預習的基礎上,自由讀文章,(出示課件5)
思考:文章圍繞著月跡主要寫了哪件事情?
生總結,歸納:
中秋月夜,孩子們在庭院中、小河里尋找月跡。
2.默讀課文,總結:孩子們在哪兒尋到了月跡?
生總結,歸納(出示課件6)
板書: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四、 品讀,賞月之美
1.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下面的問題:我們先看到鏡中月。你覺得鏡中月美嗎?美在何處?(出示課件7)
鏡中月:“溜、長了腿的、爬”等詞運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的調皮可愛。 “款款地”形象地表現了月的柔美、優雅。
“漸漸地、慢慢”等詞句,形象地寫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虧轉盈再消失的形態變化美。
2.自由讀課文,思考:你還喜歡哪兒的月?為什么?(出示課件9)
明確:(1) 院中月:“玉玉的、銀銀的”寫出月光的顏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詞襯出月光的朦朧美。“裊裊、淡淡的、癢癢的”寫出孩子們似乎已經到了月亮的體驗,很美妙。
整體閱讀則像在讀一首詩,充滿著詩情畫意。(出示課件11)
(2) 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顫” 這些詞讓“我們”感覺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憐惜。
五、 再讀,探月之喻(出示課件12)
1.精讀,深入思考:到了院外,孩子們并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月亮無處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們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著什么呢??
板書:尋找月亮,月亮無處不在。
2.讓我們帶著這份美好的向往齊讀文章最后兩節。
3.找出文中對月亮靜態和動態描寫的語句,并體會這樣描寫的好處。
六、小練筆。根據要求仿寫句子。
滿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使用疊詞,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
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 )分鐘
七、作業。
摘抄文中描寫月亮的優美的句子進行積累。
板書內容
第一部分(1~2)寫中秋夜晚,“我們”盼望月亮的到來
第二部分(3~23)寫“我們”到院子里觀月議月、到河中尋月的過程。(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月亮無處不在
第三部分(24)寫“我們”在沙灘尋找月亮,并發表感慨。
課堂作業新設計
一、用橫線給生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niǎo jí hù cí
裊 嫉 妒 瓷
xiāo jì dù chí
二、根據意思寫詞語。
1. 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們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著,都不說話。( )
2.沒有邊際。形容范圍極為廣闊。( )
3.因人勝過自己而產生忌恨的心理。( )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1.月亮還在竹簾兒上爬。(仿寫擬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水細細的,卻漫著一大片的凈沙,全沒白日那么粗糙,燦爛地閃著銀光。(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niǎo jí dù cí
二1.面面相覷 2.無邊無際 3.嫉妒
三、1.星星還在天上眨著眼呢。
2.凈沙閃著銀光。
備課素材
【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最后一課,是一篇自讀課文。這篇文章的作者賈平凹描寫了幼年時候,中秋節時從盼月到尋月再到議月的過程。文章的重點在“尋月”中,作者用兒童視角介紹了中秋時分對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表達出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告訴人們,只有想方設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道理。
【作者介紹】
賈平凹,1952年生于陜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為其取名賈李平,后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為平娃。陜西話中,“娃”“凹”同音,用“凹”替代“娃”。
從西北大學畢業后曾在陜西人民出版社擔任過編輯,后調到西安文聯從事專業創作。著有小說集 《商州散記》、《天狗》 ; 長篇小說 《浮躁》、《廢都》;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等。
課后作業
基礎積累大鞏固
一、給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lěi( ) jǐ( ) gū( )
累 幾 骨
lèi( ) jī( ) gǔ( )
二、把詞語補充完整。
( )的桂樹 ( )的骨朵兒 ( )的感覺
( )地爬高 ( )地溜進來 ( )地閃著銀光
三、在括號里寫出句子使用的修辭方法。
1.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 )
2.(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進來。( )
閱讀能力大提升
四、課文整體梳理。
這篇課文描寫的是_______________(時間)孩子們尋找月跡的過程,他們先后尋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足跡,表達出一種喜悅的心情,讓人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五、重點段落品析。
奶奶說: “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有走,你們去找它吧。”我們越發覺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來。妙極了,它真沒有走掉,我們很快就在葡萄葉兒上,瓷花盆兒上,爺爺的锨刃兒上找到了。我們來了興趣,竟尋出了院門。
院門外,便是一條小河。河水細細的,卻漫著一大片的凈沙,全沒白日那么的粗糙,燦爛地閃著銀光。我們從沙灘上跑過去,弟弟剛站到河的上灣,就大呼小叫了:
“月亮在這兒!”
妹妹幾乎同時在下灣喊道: “月亮在這兒!”
我兩處去看了,兩處的水里都有月亮,沿著河邊跑,哪一處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們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見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會有的。噢,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1.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興趣----( ) 粗糙----( )
2.對文中畫線句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月亮飽含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它在每個人的心里。
B月亮不見了,奶奶讓大家去尋找。
C天陰了,月亮才不見了。
3.通過閱讀選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人們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維創新大拓展
六、寫出幾句你喜歡的描寫“月”的詩句。
活動目標:
1.觀察材料,嘗試借助材料上的提示發現可以數正確的方法。
2.喜歡數數游戲,愿意感受并學習同伴的數數方法。
3.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4.能與同伴合作,并嘗試記錄結果。
活動過程:
一、了解孩子原有的數數經驗
經常聽到小朋友們數數,你最多能數到幾?和他一樣多的舉手。老師說一個數字,接著往下數4個數。
二、數數游戲發現正確的數數方法
1.我知道你們能數很大的數字,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數正確,能數正確嗎?把桌子上的操作紙拿起來,看看圖上有什么?接下來會有一幅圖片,讓你們數一數房子有幾幢?樹有幾棵?兔子有幾只?花兒有幾朵?把答案記在下面的空格里。
2.現在開始對答案
你數到的兔子有幾只?你在哪里找到了6只兔子?前面的山里有六只兔子。蘑菇房的后面有兩只兔子,第七只兔子在哪里?在蘑菇房的中間。
你用什么辦法將兔子找出來的?從上往下。
要把東西數正確,其實有方法的,從上往下,從下往上,從左往右,從右往左,從前往后,從后往前。
只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就一定能把東西數好。
看看花有幾多?這么多花這么能數的快呢?三個三個數。對了,三個正好是一簇一簇的。
上面得花有幾多?6朵,下面的花有幾多?6多,六朵加六朵一共是十二朵。
3.看看第二張紙上寫了什么?條是什么意思?一條一條,對,數一數帶魚有幾條。第二個格子里寫的什么?數一數蛋有幾只?什么是種明白嗎?數數餅干有幾種。把你看到的答案記錄在下面的空格里。
4.告訴我帶魚是幾條?有不同答案嗎?還有第三種答案嗎?你剛剛數帶魚什么地方,數出是十一條的?為什么你要數帶魚的頭呢?頭比身體看的更清楚。你們也都是數頭的嗎?為什么要數眼睛?要把一堆東西數清楚,要數特征非常明顯的地方。
有的數帶魚的頭,有的數帶魚的眼睛,有的數帶魚的身體,那個最明顯?眼睛,我們一起來數數帶魚的眼睛。
小結:數一堆東西的時候,要數特征非常明顯的地方。
遷移:用這種方法我們來數數這些香蕉有幾只?你數了香蕉的哪里?
5.蛋有幾只?有六有八?你在哪里數到六只蛋的?他把所有看得見的蛋都數出來了,還有兩只蛋在哪里?在紙的后面也可能有蛋。你怎么知道后面有兩只蛋呢?他用了對應的方法,看到下面有多少蛋,來估算上面有多少蛋。
小結:這一盒蛋在放的整齊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嘗試用估算推理的方法,看第一排有幾個,算算推推后一排有幾個。
活動反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孩子的眼里,月亮是個既熟悉又神秘的世界。本次活動就是從幼兒所感興趣的內容出發,設計登月球的游戲,將數的組成結合到游戲的各環節讓孩子在虛擬的游戲中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它不但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欲望,更讓幼兒就懂得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幼兒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發展思維能力,讓數學活動更游戲化、趣味化,深受幼兒的歡迎。
活動第一環節給星星打電話。簡單的引出部分很快就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為順利地開展下面的環節做好了鋪墊。到月球上去,先要和星星打電話。(出示五顆星星)每顆星星上面都有一個數字,數字是幾就代表是幾號星星。要求從卡片中找出兩個數字,如果兩個數字合起來和其中一顆星星上的數字一樣大,就算撥通這顆星星的電話。這一環節中,我給幼兒充分展示的機會,目的在于調動每位幼兒的積極性,幼兒的參與性是十分強烈的,也許是孩子喜歡挑戰高難度的,多數孩子都選擇了撥通10號星星,不難發現他們對10的分合掌握的還是不錯的,能把已獲得的數學經驗運用于虛擬的游戲中去。第二環節解密上月球。(出示登月球軌道圖)要上月球需要經過一個軌道,要進入軌道必須先解開密碼,密碼是由兩個數字組成的,這兩個數字合起來都必須等于10,而且密碼不能重復。幼兒在小圖上的方框內寫出10的各種組合數字。由于有了前面環節的鋪墊,幼兒對于解密碼的興趣還是很強的,由于操作之前我讓孩子已經找出10的分成的互補規律,所以大部分孩子都能按順序順利的寫出10的九種分成方法,但由于個體的差異,個別幼兒也出現了遺漏和重復的情況。第三環節領取“通行證”。給操作正確的幼兒發放“通行證”,為了讓每位幼兒都得到愉悅的體驗,我邀請聽課老師幫助發放,“通行證”的發放使得幼兒的操作結果被得到認可,雖然有個別孩子做錯或者重復了,但老師給予的訂正機會讓他們從失落中走了出來重新煥發求知欲望,使每位孩子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這是一堂教研組行為跟進研討課,課后組內老師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1.第一環節孩子們打通最多的是是10號星星,還有幾個星星沒人打,應該把沒有撥打的星星以集體形式練習,如幾和幾打通的是幾號星星。2. 幼兒在操作環節,我讓先操作完的孩子找聽課老師檢查是否正確,而后又讓聽課老師幫助發放“通行證”,兩次檢查顯得多余,其實只要發“通行證”這一次就夠了。3.最后環節應該創設一個登月球的情景讓先領取通行證的孩子等候在起飛地點等待全體幼兒一起上月球。我將聽取聽課老師的建議重新修改教案,進行第二次執教,我想會收到更好的效果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