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30
這是養(yǎng)珍珠鳥對人的危害,是優(yōu)秀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珍珠鳥》是一篇描寫生動、富有詩情畫意的狀物散文。課文以細膩親切的語言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chuàng)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huán)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說明“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的前半部分寫了兩件事,細膩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小生靈真誠的、無微不至的愛。后部分,生動地記敘了小珍珠鳥與作者之間逐漸挨近,直至熟睡地作者肩頭,對作者真誠信賴的變化過程。教學時,“我”對小鳥的精心照顧、小鳥的變化,兩條主線并進。為更好地解決教學重點,讓學生閱讀后,結(jié)合課前導讀,確定著重研究的問題:鳥在“我”的照料和呵護下前后有些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哪里體現(xiàn)出我對鳥的喜愛之情?
先是由學生圍繞問題自主進行讀、思、畫、批,再小組合作探究,最后全班共同交流。在學生交流問題的過程中,我有機地穿插了三個引導學生想象思維進行說話交流的問題:
1、這時,我不理睬小珍珠鳥,而它卻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一點也不陌生,假如小鳥會說話,它會說些什么?
2、看插圖好好想一想,作者在笑什么?
3、作者的笑是一種對自己孩子般愛的笑。
小珍珠鳥真的把“我”當作親密無間的好伙伴、好朋友了。那么,小珍珠鳥趴在我的肩上做夢,它夢見了什么呢?通過這些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大膽想象的空間,允許有不同的見解,引領(lǐng)學生用自己的心靈主動去與文本對話,學生對這些問題很感興趣,馳騁想象,個性解讀,發(fā)言很熱烈。
總結(jié)以上教學,我想,興趣是學生創(chuàng)造力、求知欲的原動力,只要學生對某種事物發(fā)生興趣,就會去追求、去探索。學習時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就會愿學、愛學、樂學、主動學。讓學生享受到課堂學習快樂的同時,又學到知識,發(fā)展了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力是對所學材料有內(nèi)在興趣。看來,這個學生的“內(nèi)在興趣”需要我們老師去認真解讀教材,再精心地設計,課堂氣氛是一定可以調(diào)動起來的。
《珍珠鳥》是一篇富有詩情畫意的狀物散文。作者馮驥才為我們生動地描述了珍珠鳥在“我”的細心照料、誠心呵護下由害怕人到親近人的變化過程。體會作者對鳥的真誠、細膩的愛,認識珍珠鳥在“我”的照料與呵護下發(fā)生變化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在學生初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內(nèi)容之后,我同學生共同梳理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什么怕人的珍珠鳥后來一點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處得非常好?作者為珍珠鳥做了些什么?從哪里體現(xiàn)了“我”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然后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體會作者與珍珠鳥之間親近、溫馨的情感。領(lǐng)悟到人和動物是完全能和諧相處的,人鳥相親相依的情景是信賴創(chuàng)造的美好的情景。
閱讀提示還給學生提出學習要求:結(jié)合生活實際和同學交流對“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話的體會。在即將結(jié)課時,我向?qū)W生提問:珍珠鳥對作者如此信賴,源于作者對它的喜愛,作者僅僅是為了給我們講述這樣一個故事嗎?他想告訴我們什么呢?學生由人與動物的和諧畫面,想到只要心中有愛,我們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里都會感受到人與動物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這種美好的境界。學生加深了對課文重點句的理解和認同,悟出了人類生活的哲理。
學完課文,學生對動物的關(guān)愛,對同學的友愛,對信賴的理解,都在情感的體驗中得到感性的`理解,在學生與本文、作者的對話中提高了道德的認識。
《珍珠鳥》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鳥——珍珠鳥創(chuàng)造了安逸、舒適、自在的環(huán)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從而說明了“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的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中我采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珍珠鳥與作者情感變化這一主線,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對話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一)以情為切入點,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在感受中學習。
教學一開始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初讀了課文的基礎(chǔ)上,教師創(chuàng)設質(zhì)疑情境,誘發(fā)學生質(zhì)疑,生成問題。然后再圍繞學生生成的重點問題,探索珍珠鳥與作者情感變化的線索。教學環(huán)節(jié)結(jié)合緊湊,思路清晰。
(二)以讀為本,讀寫結(jié)合,在體驗中學習。
一是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文;二是讓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使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碰撞與交流。三是在教學中安排了兩次小練筆,在引起學生感情共鳴的前提下,打開學生心扉,讓學生暢所欲言。在這種積極主動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學生對“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有了更深的感悟。
(三)不足之處:課堂上不能徹底的解放思想,不敢相信學生,生怕他們不會,說不出來,按照自己所設計的問題循規(guī)蹈矩地牽著學生走,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壓抑了學生的熱情。所以自己要轉(zhuǎn)變觀念,相信學生的能力,多給他們一些“自由”的空間,放開束縛讓他們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奇跡!
《珍珠鳥》是根據(jù)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chuàng)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huán)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說明“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從以下四點入手設計和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讀課文,感受“情意”。
教師首先播放課件,讓學生認識珍珠鳥,引起興趣,引出課題。然后讓學生初讀課文,讀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初讀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說“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chǔ)。教師應珍視這些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作者寫作的真諦。
二、細讀課文,理解“真愛”。
通過初讀,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愛。但要理解課文的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僅有“愛”就能創(chuàng)造出這美好的境界嗎?顯然,教師這時應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為什么不怕?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進而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
起初,作者把珍珠鳥掛在“異常茂盛”的“生著長長垂蔓的法國吊蘭”中間,為它營造了“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的環(huán)境,鳥兒才傳出“笛兒”般的叫聲。接著,小鳥出生了,愛鳥的作者該是多么好奇啊!可作者卻“決不掀開葉片往里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眼睛”驚動它們。于是,鳥兒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的愛,體現(xiàn)在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
小鳥在“屋里飛來飛去”,“落在柜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里體現(xiàn)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顫動的筆尖”,而“我”卻“不動聲色”,“默默享受這小家伙親近的情意”,以至于“我”“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這時,鳥兒接近“我”,“我”接近鳥兒,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勾通,是零距離的接觸,是一種互為欣賞。
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著了,作者流出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美好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才有了“信賴”,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運。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找到以上相關(guān)的句段反復體會、交流。從中感受到那些描寫“我”為鳥兒做了些什么的語段是有層次的,作者對鳥兒“不一般”的愛,體現(xiàn)在他順乎了鳥的習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寬容——勾通——欣賞——信賴”的層層深入的情感體味中,學生對課文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這種感悟由淺入深,除了對本義、引伸義、深層含義的理解,也有對“不言之義”的領(lǐng)會。
三、賞讀課文,欣賞“境界”。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還應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優(yōu)美形象、深刻意蘊、豐富情感的欣賞能力,通過欣賞,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凈化。
在教學課文第14自然段時,我設計了一個情境,讓學生邊想象鳥兒伏眠于作者肩頭的情景,邊配樂朗讀。在“愛之羅曼斯”裊裊的樂聲里,孩子們陶醉地讀著,情不自禁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教師適時推波助瀾:“在作者眼里,珍珠鳥太可愛了。小鳥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這多像一幅畫啊,你能給這幅畫起個名字嗎?”學生的靈感被激發(fā)起來,有的說叫“愛”,有的說叫“親近的情意”,還有的說叫“信賴”,教師于是用“你是個有愛心的孩子”“你像個詩人”“你像個哲學家”等充滿欣賞和贊美的評價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意。
有位哲人說過:“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詩性性格,他們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這種潛能,讓他們在欣賞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創(chuàng)造,那么,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不僅僅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欣賞能力,也融合了個性與創(chuàng)造的培育。
四、再讀課文,評價“信賴”。
在學生通過欣賞性閱讀獲得情感滿足的基礎(chǔ)上,我設計了讓學生談讀后感的評價性練習。在交流中,有的同學談到“人與動物的和諧關(guān)系要靠信賴來創(chuàng)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滿愛,將會創(chuàng)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學談到了對人生的感悟:“馬上要畢業(yè)了,回首六年的小學生活,竟沒有一個可以信賴的好朋友……原來‘信賴’是要付出的。如果我們經(jīng)常問問自己對別人付出了愛心嗎?有沒有尊重別人?在別人給你帶來麻煩的時候,有沒有理解或?qū)捜?有沒有嘗試著與別人勾通?有沒有欣賞過別人?……那么,也許就會得到很多朋友,會創(chuàng)造很多美好的境界……”學生的感受多么可貴,從感性的認識已經(jīng)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其實,課文的最后一句話,已經(jīng)是作家馮驥才對人生的感悟,體現(xiàn)了大家手筆的匠心獨運。
《珍珠鳥》一課,學生初讀后似乎沒有什么不懂,但作品借助語言、結(jié)構(gòu)、手法等形式因素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內(nèi)容卻是極為復雜和微妙的,不易被讀者真正把握到。閱讀,就是要了解文章由形式到內(nèi)容的真諦。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剝開各種表面形態(tài)看到它們的精神實質(zhì),其方法便是“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這幾種能力的培養(yǎng),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學中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感受中有所理解,在理解中加以欣賞,在欣賞中進行評價,會使閱讀活動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多彩。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