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5
這是將相和教學設計部編版,是優秀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嘗試提高閱讀速度,抓住文章脈絡,了解故事內容。
2.學習生字“荊”,理解“負荊請罪”的含義。
3.引導學生盡可能擴大視域,連詞成句地讀文章,提高閱讀速度。
4.學習“負荊請罪”故事對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感受人物形象,體會將相二人的可貴品質及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指導學生嘗試擴大視域,采用連詞成句閱讀的方法學習課文,明晰課文 “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三個故事。
2.結合課文,交流對廉頗、藺某某的看法,體會人物形象。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熱身激趣:考考你的眼力
游戲設置:
1.出示:“戰國時期群雄割據”地圖
師:請你觀察地圖,你能短時間記住這些國名嗎?
2.出示:《圍魏救趙》典故
師:老師想給大家提高難度,我們來閱讀《圍魏救趙》,你能在短時間內讀完這個故事嗎?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體會如何擴大視域。】
視頻導入,了解閱讀方法
1.了解“連詞成句地讀”
師:同學們,在海量的閱讀中,如何提高閱讀速度?《搭石》一課告訴我們要學會“不要回讀”,并做到“集中注意力,邊讀邊思考”,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種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連詞成句閱讀法。請大家觀看接下來的小視頻。
(播放微課視頻)
【設計意圖:通過微課讓學生直觀了解什么是“連詞成句地讀”,指導快速閱讀方法。】
2.小測驗“一眼看到了多少內容”
現在我們就試著運用“連詞成句閱讀”的方法進行一個小測驗。
選文自課文第8自然段。
指名學生回答。
師小結:真不錯,你能一眼看到這么多內容,“連詞成句地讀”,就是在閱讀時一眼看到多個詞語,甚至一句話,把多個詞語連成句子掃讀,忽略標點,這樣閱讀速度就快多了。讓我們嘗試用這種方法,一起到今天的課文中去了解更多信息。
【設計意圖:用課文的選段讓學生嘗試運用“連詞成句閱讀”方法,為全文的閱讀做好鋪墊。】
二、初讀課文,檢測閱讀方法
1.出示課題
學生讀題,提出思考
2.初讀全文(幫助計時)
初讀要求:
①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盡量連詞成句地讀,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
②完成閱讀單。
3.完成閱讀單,檢測閱讀收獲。
4.師:你在短時間內能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你是用了什么方法進行快速閱讀的?
學生交流。
5.小結提高閱讀速度方法
【設計意圖:用閱讀單檢測學生的閱讀收獲,增強學生閱讀自信心,并嘗試總結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三、再讀文章,落實閱讀方法
1. 邊讀邊思考,明白“將”“相”不和原因
師: “將”與“相”為何不和?
“完璧歸趙”和“澠池會面”后藺某某的地位有什么變化?
請同學們再次快速默讀課文,注意提高你的閱讀速度哦!
預設一: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某某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預設二:藺某某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某某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還高。
【設計意圖:用問題引路,鼓勵學生再次運用方法讀文,強調提高閱讀速度。】
2.對比人物語言,感受人物形象
師過渡:藺某某可謂是一直立功,還一直晉升,這時他的職位就超過了——(廉頗),那廉頗態度如何? (不服氣)。“將”“相”因此而不和。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廉頗的不服氣?
(1)讀廉頗的話,感受“不服氣”。
①感受“我廉頗”、“他藺某某”的語氣
②學生練習讀句。
(2)對比藺某某的話,藺某某是怎樣的人?
①“我們趙國”、“我們倆”(習慣用“我們”的稱呼)
②學生練習讀句,談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人物語言,分角色讀句,感受廉頗的“不服氣”和藺某某的“識大體”。】
師:這樣個性不同的兩個人,自然會有沖突和矛盾,故事最后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請你再次快速讀文,找到故事的結局部分。
3.聚焦“負荊請罪”,加深人物理解。
(1)學習“荊”字。
(2)找出“負荊請罪”的句子。
于是,他脫下戰袍,背上綁著荊條,到藺某某門上請罪。
師:要用荊條來懲罰自己,廉頗的請罪真有足夠的誠意!那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話,感受一下將相二人當時的心情。
練習朗讀17自然段。
(3)課堂拓展,鞏固升華
師:請你對照插圖,展開想象,寫一兩句廉頗負荊請罪時的語言。
“ 。”
小結:是啊,廉頗作為堂堂大將軍,竟然能做到負荊請罪,現在你覺得廉頗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聚焦“負荊請罪”,拓展語言運用,感受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四.課堂小結
其實,在我們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名侯將相有很多,但是廉頗、藺某某的故事卻能夠彪炳史冊,因為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品質,那就是——愛國。讓我們記住這個故事,一起讀(將相和)。
今天這節課,我們還學習了連詞成句的閱讀方法,就是盡量擴大視域閱讀。在今后的課文學習和課外閱讀中,我們可以采用集中注意力邊讀邊思考,并做到不回讀,連詞成句地讀,最終學會快速閱讀。
板書設計
6.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知錯就改 負荊請罪 顧全大局
教學目標
1.認識“相、璧、臣”等16個生字,會寫“召、臣、議”等12個生字。正確讀寫“召集、商議、隆重、約定、膽怯、拒絕、能耐、諸位、和氏璧、無價之寶、理直氣壯、完璧歸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領悟3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教學重點:讀講故事,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動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學難點:把握“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3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課前準備:師生共同查閱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預習課文。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簡介《史記》:我國西漢司馬遷寫的杰出的歷史文學著作,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改編自這部名著。
2.板書課題:將相和 齊讀課題。
3.釋題:課題中的“將”和“相”分別指誰?“和”是什么意思?誰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將與相和好如初了,這說明其中還有個從不和到和的過程。文章通過幾個小故事給我們講述這個過程的呢?請大家輕聲讀讀課文,讀準生字新詞,把課文讀通順,試著給這幾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
2.學生初讀后交流小標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3.這三個小故事之間有什么聯系?誰來簡單地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自由讀文后練說)
三、精讀探究,感受人物形象。
1.導語過渡: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又立了大功,被趙王封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戰功赫赫的廉頗很不服氣,他說了什么?指名讀16節。
2.探討藺相如真的“就靠一張嘴”嗎?
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1——10節)畫出藺相如說的話
第一處(第6節):指名讀,思考:藺相如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番話的?(讀1——7節,理解趙王的“為難”。)
指名再讀第6節,從他的話里你感受到什么?抓住“想了一會兒、愿意、一定”體會。再次帶著感受和理解齊讀第六節。
第二處:(第8節中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學法同前。
第三處:(第8節中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理解“理直氣壯”。從“我的腦袋和璧一塊兒撞碎”體會到什么?
第四處:(第9節中)理解“大大方方”。和氏璧已不在手上,為什么還能大大方方?說明了什么?
3.小結: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我們分明從他說的話里感受到他并不是“就靠一張嘴”。
教學目標
1.會認“相、璧”等16個生字,會寫“召、臣”等12個生字,掌握“進攻、召集”等詞語。
2.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理解三個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 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個性特點。復述故事,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
教學重點
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理解三個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學難點
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個性特點。復述故事,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認“相、璧”等16個生字,會寫“召、臣”等12個生字,掌握“進攻、召集”等詞語。
2.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理解三個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學習第一個小故事“完璧歸趙”。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
1.同學們,我們是一個班集體,我們應該團結一致。可如果同學們之間不團結會出現什么狀況呢?
生自由討論
師:看來,我們都知道團結的重要性了。古人更知道這個,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文章。
(板書:將相和)
2.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戰國時期的趙國,有兩個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頗和藺相如。“將相和”這個故事就發生在這兩個人之間。 (出示課件3)
(2)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課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快速默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生字:(要求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會組詞。出示幻燈,組詞:)
2.借助工具書理解下列詞語。
(無價之寶 失信 抵御 理直氣壯 完璧歸趙 同心協力 負荊請罪)
三、瀏覽課文,整體把握。 (出示課件5)
1.在書上畫出“將”“相”分別指誰。說說“和”是什么意思。(“將”指大將軍廉頗,“相”指上卿藺相如,“和”是和好、團結的意思。)
2.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出示課件5)
(本文主要講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四、理清脈絡,概括段意。(出示課件6)
1.本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并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討論交流: 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1—10)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負荊請罪。
3.學習第一個小故事。 (1)指名朗讀第一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歸納整理。(出示課件7)
(起因: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
經過:藺相如機智勇敢斗秦王。
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2)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據人物的言行,分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討論、交流、整理:(出示課件8)
①語言:“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就沒有動兵的理由。”(機智) 行動:當滿朝文武為難時,藺相如挺身而出。(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
②語言:“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行動:當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沒有誠意換璧時,就上前一步,故意指出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機智)
③語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行動: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小結: 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斗爭,做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個故事。
五、總結、預習。 (出示課件10)
1.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
(1)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2)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板書:完璧歸趙)
2.課堂練習:
簡要復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3.擴展: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做到了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下大功,被趙王封為上大夫,他在澠池會上又是怎樣為趙國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課下請同學們預習“澠池之會”。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學習第二、第三個故事,了解每個故事的前因后果。復述故事,弄清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進一步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復習檢查。(出示課件13)
1.“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是由哪幾個小故事組成的?
2.根據第一個故事,說說藺相如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板書:機智勇敢)
二、教師引導,進入新課。
小組學習,討論、匯報。
1.學習第二個小故事。 按照學習第一個小故事的方法學習第二個小故事。(出示課件14)
(板書:澠池之會)
起因:秦王想侮辱趙王,要趙王鼓瑟,并且叫人記錄下來。
經過:藺相如針鋒相對地逼秦王擊缶,維護了趙國尊嚴。
結果:秦王沒占到便宜,只好放趙王回國,相如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
思考:秦王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生答,師總結:
秦王不敢拿趙王怎么樣,是因為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
(出示課件15)2.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討論、交流、點撥:秦王讓趙王擊缶實際上是侮辱趙王,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榮譽,讓秦王為趙王擊缶,表現了藺相如為了國家的榮譽,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高尚品質。)
(板書: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第三個小故事。
4.學習第三個小故事。(出示課件16)
(1)默讀第三個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板書:負荊請罪)
起因:廉頗不服,想找機會羞辱藺相如,將相之間產生矛盾。
經過:藺相如處處回避、忍辱退讓。
結果: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思考:廉頗說自己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是真的嗎?
生答,師總結:從澠池會中,秦王因為廉頗在邊境做好了準備而不敢動趙王這件事中可以看出廉頗說的是真的。
(2)畫出廉頗和藺相如的言行。(出示課件16)
①分析:藺相如的語言、行動,表現了藺相如怎樣的品質?
(表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
(板書: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
②分析:廉頗的語言、行動,表現了廉頗怎樣的品質?
(語言:反映了廉頗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點。行動:反映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認錯、知錯就改的性格特點。)
(板書: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3)思考: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詳細說出因果聯系;愛國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4)思考:負荊請罪中藺相如解釋自己不和廉頗針鋒相對的一番話有幾層含義?說明了什么?
引導生讀相關文字,并表達自己的觀點。
師總結:A.和秦王做比較,點明自己不害怕廉頗。
B.秦王不敢進攻趙國,因為有廉頗。
C.將相不和會削弱趙國的力量。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藺相如是個識大體、顧大局,心胸寬廣的人。
三、回顧全文,歸納中心。(出示課件19)
1.課文的三個小故事敘述了誰和誰的矛盾?根據矛盾性質的不同,這些矛盾可以歸納為哪兩種矛盾?
2.貫串兩種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誰?
3.三個小故事間有什么聯系? 哪是因,哪是果?
歸納中心:本文通過記敘將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現了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精神,以及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表現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改過的精神,贊揚了將相愛國的好品質。
四、總結、拓展。
本文通過典型事件來刻畫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使讀者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下請同學們自讀歷史故事“刎頸之交”,進一步學習將相團結一致、全力合作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布置作業。
1.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三個小故事。
2.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學了本文后的感想。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將相和》這篇文章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故事不是難點,結合課文實際,我確定了廉頗和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原因為學習的重點。難點定為理解三個小故事各自的起因和結果以及這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因果關系。教學的時候,我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快速默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然后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問題,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學習,學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優點: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 這一節分析課,我抓住教學的重、難點作為突破口,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并給予鼓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不足之處:分析較多,讀得太少,淡化了語文的感悟,出現了忽略語言學習的傾向。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做好自己的主導地位。
教學目 標:
1、認識“璧、臣”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相、強、劃”,會寫“召、臣”等12個字,會寫“召集、大臣”等37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質。
4、結合課文內容 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想象能力以 及口頭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將”和“相”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的原因。
3、結合課文學習,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預習檢測
1.講述和氏璧的來歷
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璞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鑒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專家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璞玉奉獻給武王。武王也讓鑒定專家來鑒別,結果也說是塊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到楚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后,就派人問他:“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像你這樣痛哭的,你怎么哭的這么悲傷呢?”卞和回答:“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 傷,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 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對這塊玉進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塊寶玉,文王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 和氏璧”,和氏璧夜能發光,冬能取暖,價值連城。
2.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歷史故事。這個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書課題:將相和)齊讀課題——。 故事發生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之后100多年,西漢司馬遷在他的著作《史記》中記載了這個故事,(板書:《史記》)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根據它改編而來的。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3.解讀課題:看到課題 ,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課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小聲自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一讀。
2、指名讀生字、新詞,質疑交流。
3、出示生字、詞語:讀準字音,指導字音、字形。隨機展示圖片“鼓瑟”“擊缶”。指導書寫“荊”,注意“荊”左右結構,左邊的部分寫短一些,收一些,右邊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三、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1.同學們都讀過了課文,知道了課題中的“將”是指——(廉頗),“相”是指——(藺相如),題目是“將相和”,那么之前兩人之間因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們先來關注兩個詞語,這是戰國時期兩個官職的名稱,誰來讀一讀:上大夫、上卿,(指名讀,正音、齊讀)你們讀了課文,知道這兩個官職誰更高嗎?(上卿比上大夫級別更高,相當于宰相。)
2.課文圍繞著“將相和”講了三個小故事,下面我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每個小故事中小結性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并試著找出關鍵詞概括小標題。(學生交流)
(1)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標題概括——完璧歸趙,看老師把這個詞語寫到黑板上,(板書:完璧歸趙)“璧”其實就是一種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這個故事里的這塊璧可不是一塊普通的璧,它是無價之寶——和氏璧。
(2)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澠池是一個地名。在這段課文中還有這幾個詞語比較難讀,誰來試試——鼓瑟 侮辱 拒絕 擊缶;(指名讀,正音、齊讀)第二個故事用小標題概括——澠池之會(板書:澠池之會或澠池立功)
(3)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后,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用小標題概括——負荊請罪。理解“負”(背著) (板書:負荊請罪)
(4)這三個小故事合起來就是“將相和”。請大家把 這3個小標題端端正正地寫在相應的故事旁邊,寫詞語的時候注意字與字之間的相互關照,寫整齊,寫美觀。
3.這三個小故事之間有什么聯系呢?學生交流,師小結。
(起因——發展——結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