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2
這是月跡教案部編版,是優秀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 會認“裊、嫦”等7個生字,掌握“累”這個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內容,劃分文章的段落
3.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4.感悟并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重點
1.給文章劃分段落。
2.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教學難點
感悟并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 激趣導入
同學們,看到題目,我想起一首詩:(出示課件2)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入青云端。
這首詩是孩子們眼中的月,“白玉盤”、“瑤臺鏡”多么美好的比喻呀。從中可以看出,在孩子們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這篇文章也寫了孩子眼中的月。現在就讓我們去看一看吧。
板書:月跡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出示課件3)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圈出生字詞。
2.借助工具書或者向別人請教,解決這些生字詞。
3.默讀課文,給課文劃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匯報學習成果
課文共分三部分:
板書:(出示課件4)
第一部分(1~2)寫中秋夜晚,“我們”盼望月亮的到來。
第二部分(3~23)寫“我們”到院子里觀月議月、到河中尋月的過程。
第三部分(24)寫“我們”在沙灘尋找月亮,并發表感慨。
三、 細讀,尋月之跡
1.在預習的基礎上,自由讀文章,(出示課件5)
思考:文章圍繞著月跡主要寫了哪件事情?
生總結,歸納:
中秋月夜,孩子們在庭院中、小河里尋找月跡。
2.默讀課文,總結:孩子們在哪兒尋到了月跡?
生總結,歸納(出示課件6)
板書: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PuxueWang.com}
四、 品讀,賞月之美
1.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下面的問題:我們先看到鏡中月。你覺得鏡中月美嗎?美在何處?(出示課件7)
鏡中月:“溜、長了腿的、爬”等詞運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的調皮可愛。 “款款地”形象地表現了月的柔美、優雅。
“漸漸地、慢慢”等詞句,形象地寫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虧轉盈再消失的形態變化美。
2.自由讀課文,思考:你還喜歡哪兒的月?為什么?(出示課件9)
明確:(1) 院中月:“玉玉的、銀銀的”寫出月光的顏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詞襯出月光的朦朧美。“裊裊、淡淡的、癢癢的”寫出孩子們似乎已經到了月亮的體驗,很美妙。
整體閱讀則像在讀一首詩,充滿著詩情畫意。(出示課件11)
(2) 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顫” 這些詞讓“我們”感覺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憐惜。
五、 再讀,探月之喻(出示課件12)
1.精讀,深入思考:到了院外,孩子們并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月亮無處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們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著什么呢??
板書:尋找月亮,月亮無處不在。
2.讓我們帶著這份美好的向往齊讀文章最后兩節。
3.找出文中對月亮靜態和動態描寫的語句,并體會這樣描寫的好處。
六、小練筆。根據要求仿寫句子。
滿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使用疊詞,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
七、作業。
摘抄文中描寫月亮的優美的句子進行積累。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把握。在品讀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通過理解重點詞語所蘊含的感情讓學生來理解整個句子的內容,從而達到對整個段落的理解。
2.在教學中,我還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初讀課文這個環節,我讓學生通過借助工具書或者向別人請教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詞,從而達到對基礎知識的把握。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對個別學生關注不夠,希望下次改進。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的行文線索,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2.品味月色的美,體驗童心的純,領會文章的主旨。
3.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凈化學生心靈。
教學重點: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及在尋月過程中人物內心的變化。
教學難點:
1.品味月色的美,體驗童心的純,領會文章的主旨。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凈化學生心靈。
教學方法:
品讀、討論、賞析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古人經常用“月”來表達思鄉情感,同學們能說出這樣的詩句嗎?
(生自由答)
中秋之月讓人們產生無限遐想,讓人們產生不一樣的感受。現在就讓我們進入這篇文章,看看作者賈平凹是怎樣寫中秋之月的。
二、作者簡介:
賈平凹:作家。原名賈平娃,陜西丹鳳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78年以《滿月兒》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開始引起文壇注意。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文章寫的是什么時候發生的事?
生朗讀課文,總結,匯報
時間:中秋的夜里。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事件,并說一說文章的重點在哪里。
生讀課文,并總結。
歸納:盼月----尋月---議月
其中,尋月是重點。作者詳細描寫了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
3. 孩子們在尋月過程中心理產生了怎樣的變化?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感受?
生總結,匯報
歸納:在尋月過程中,孩子們心理變化過程為:失望——爭執——神奇——滿足
小結:在尋月的過程中,孩子們沐浴在皎潔的月光下,既欣賞到美麗的月色,又表達了純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尋月的過程就是孩子們
板書:追求美的過程。
4.重點把握:快速閱讀“尋月”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地點 特點
5. 齊讀最后一部分,說說月亮在孩子的眼里究竟是什么?
生根據課文內容自由發表言論。
⒍ 那奶奶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呢?這個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①一個對生活充滿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
②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導孩子關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調解孩子之間的矛盾、糾紛,并把孩子的心靈不斷帶進新的高尚境地。
作用:沒有奶奶這個人物形象,就沒有孩童的尋月、議月,就沒有孩童心靈的升華。
四、討論:
文章為什么要以“月跡”為題?你能給文章換個題目嗎?
五、抄寫文中優美的句子。
目標 1. 會認“裊、嫦”等7個生字,掌握“累”這個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內容,劃分文章的段落
3.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4.感悟并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
重點 1.給文章劃分段落。
2.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教學
難點 感悟并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具
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 )分鐘 一、 激趣導入
同學們,看到題目,我想起一首詩:(出示課件2)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入青云端。
這首詩是孩子們眼中的月,“白玉盤”、“瑤臺鏡”多么美好的比喻呀。從中可以看出,在孩子們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這篇文章也寫了孩子眼中的月。現在就讓我們去看一看吧。
板書:月跡
【設計意圖:用詩歌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激起學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新課
教學
( )分鐘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出示課件3)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圈出生字詞。
2.借助工具書或者向別人請教,解決這些生字詞。
3.默讀課文,給課文劃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匯報學習成果
課文共分三部分:
板書:(出示課件4)
第一部分(1~2)寫中秋夜晚,“我們”盼望月亮的到來。
第二部分(3~23)寫“我們”到院子里觀月議月、到河中尋月的過程。
第三部分(24)寫“我們”在沙灘尋找月亮,并發表感慨。
三、 細讀,尋月之跡
1.在預習的基礎上,自由讀文章,(出示課件5)
思考:文章圍繞著月跡主要寫了哪件事情?
生總結,歸納:
中秋月夜,孩子們在庭院中、小河里尋找月跡。
2.默讀課文,總結:孩子們在哪兒尋到了月跡?
生總結,歸納(出示課件6)
板書: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四、 品讀,賞月之美
1.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下面的問題:我們先看到鏡中月。你覺得鏡中月美嗎?美在何處?(出示課件7)
鏡中月:“溜、長了腿的、爬”等詞運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的調皮可愛。 “款款地”形象地表現了月的柔美、優雅。
“漸漸地、慢慢”等詞句,形象地寫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虧轉盈再消失的形態變化美。
2.自由讀課文,思考:你還喜歡哪兒的月?為什么?(出示課件9)
明確:(1) 院中月:“玉玉的、銀銀的”寫出月光的顏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詞襯出月光的朦朧美。“裊裊、淡淡的、癢癢的”寫出孩子們似乎已經到了月亮的體驗,很美妙。
整體閱讀則像在讀一首詩,充滿著詩情畫意。(出示課件11)
(2) 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顫” 這些詞讓“我們”感覺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憐惜。
五、 再讀,探月之喻(出示課件12)
1.精讀,深入思考:到了院外,孩子們并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月亮無處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們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著什么呢??
板書:尋找月亮,月亮無處不在。
2.讓我們帶著這份美好的向往齊讀文章最后兩節。
3.找出文中對月亮靜態和動態描寫的語句,并體會這樣描寫的好處。
六、小練筆。根據要求仿寫句子。
滿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使用疊詞,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
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 )分鐘
七、作業。
摘抄文中描寫月亮的優美的句子進行積累。
板書內容
第一部分(1~2)寫中秋夜晚,“我們”盼望月亮的到來
第二部分(3~23)寫“我們”到院子里觀月議月、到河中尋月的過程。(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月亮無處不在
第三部分(24)寫“我們”在沙灘尋找月亮,并發表感慨。
課堂作業新設計
一、用橫線給生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niǎo jí hù cí
裊 嫉 妒 瓷
xiāo jì dù chí
二、根據意思寫詞語。
1. 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們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著,都不說話。( )
2.沒有邊際。形容范圍極為廣闊。( )
3.因人勝過自己而產生忌恨的心理。( )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1.月亮還在竹簾兒上爬。(仿寫擬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水細細的,卻漫著一大片的凈沙,全沒白日那么粗糙,燦爛地閃著銀光。(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niǎo jí dù cí
二1.面面相覷 2.無邊無際 3.嫉妒
三、1.星星還在天上眨著眼呢。
2.凈沙閃著銀光。
備課素材
【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最后一課,是一篇自讀課文。這篇文章的作者賈平凹描寫了幼年時候,中秋節時從盼月到尋月再到議月的過程。文章的重點在“尋月”中,作者用兒童視角介紹了中秋時分對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表達出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告訴人們,只有想方設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道理。
【作者介紹】
賈平凹,1952年生于陜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為其取名賈李平,后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為平娃。陜西話中,“娃”“凹”同音,用“凹”替代“娃”。
從西北大學畢業后曾在陜西人民出版社擔任過編輯,后調到西安文聯從事專業創作。著有小說集 《商州散記》、《天狗》 ; 長篇小說 《浮躁》、《廢都》;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等。
課后作業
基礎積累大鞏固
一、給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lěi( ) jǐ( ) gū( )
累 幾 骨
lèi( ) jī( ) gǔ( )
二、把詞語補充完整。
( )的桂樹 ( )的骨朵兒 ( )的感覺
( )地爬高 ( )地溜進來 ( )地閃著銀光
三、在括號里寫出句子使用的修辭方法。
1.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 )
2.(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進來。( )
閱讀能力大提升
四、課文整體梳理。
這篇課文描寫的是_______________(時間)孩子們尋找月跡的過程,他們先后尋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足跡,表達出一種喜悅的心情,讓人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五、重點段落品析。
奶奶說: “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有走,你們去找它吧。”我們越發覺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來。妙極了,它真沒有走掉,我們很快就在葡萄葉兒上,瓷花盆兒上,爺爺的锨刃兒上找到了。我們來了興趣,竟尋出了院門。
院門外,便是一條小河。河水細細的,卻漫著一大片的凈沙,全沒白日那么的粗糙,燦爛地閃著銀光。我們從沙灘上跑過去,弟弟剛站到河的上灣,就大呼小叫了:
“月亮在這兒!”
妹妹幾乎同時在下灣喊道: “月亮在這兒!”
我兩處去看了,兩處的水里都有月亮,沿著河邊跑,哪一處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們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見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會有的。噢,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1.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興趣----( ) 粗糙----( )
2.對文中畫線句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月亮飽含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它在每個人的心里。
B月亮不見了,奶奶讓大家去尋找。
C天陰了,月亮才不見了。
3.通過閱讀選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人們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維創新大拓展
六、寫出幾句你喜歡的描寫“月”的詩句。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的行文線索,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2.品味月色的美,體驗童心的純,領會文章的主旨。
3.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凈化學生心靈。
教學重點: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及在尋月過程中人物內心的變化。
教學難點:
1.品味月色的美,體驗童心的純,領會文章的主旨。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凈化學生心靈。
教學方法:
品讀、討論、賞析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古人經常用“月”來表達思鄉情感,同學們能說出這樣的詩句嗎?
(生自由答)
中秋之月讓人們產生無限遐想,讓人們產生不一樣的感受。現在就讓我們進入這篇文章,看看作者賈平凹是怎樣寫中秋之月的。
二、作者簡介:
賈平凹:作家。原名賈平娃,陜西丹鳳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78年以《滿月兒》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開始引起文壇注意。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文章寫的是什么時候發生的事?
生朗讀課文,總結,匯報
時間:中秋的夜里。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事件,并說一說文章的重點在哪里。
生讀課文,并總結。
歸納:盼月----尋月---議月
其中,尋月是重點。作者詳細描寫了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
3. 孩子們在尋月過程中心理產生了怎樣的變化?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感受?
生總結,匯報
歸納:在尋月過程中,孩子們心理變化過程為:失望——爭執——神奇——滿足
小結:在尋月的過程中,孩子們沐浴在皎潔的月光下,既欣賞到美麗的月色,又表達了純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尋月的過程就是孩子們
板書:追求美的過程。
4.重點把握:快速閱讀“尋月”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地點 特點
5. 齊讀最后一部分,說說月亮在孩子的眼里究竟是什么?
生根據課文內容自由發表言論。
⒍ 那奶奶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呢?這個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①一個對生活充滿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
②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導孩子關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調解孩子之間的矛盾、糾紛,并把孩子的心靈不斷帶進新的高尚境地。
作用:沒有奶奶這個人物形象,就沒有孩童的尋月、議月,就沒有孩童心靈的升華。
四、討論:
文章為什么要以“月跡”為題?你能給文章換個題目嗎?
五、抄寫文中優美的句子。
【反思】
本周教學《月跡》我的感觸非常的深,這是一篇非常美的散文,可是我在教授第一課時的時候,讓我非常的傷心,一篇這么優美的文章,卻讓我的學生讀得支離破碎,更談不上去喜歡她了。于是我就考慮編者的意圖,他們是讓學生提高文學修養,在讀中領悟作者的美好情感,在讀中讓學生明白,只要我們有了美好的情感,就會去發現美好的生活。于是這一節課,我就帶領學生讀課文由分自然段讀,到小組合作讀,默讀,一邊讀一邊找出描寫月亮的句子,把我想到的能讀的方法都用上了。一節課下來,孩子們終于把課文讀通了,可是情感的表達還是不夠。怎么辦呢?于是我從雜志上找到了一篇描寫作者賈平凹童年事的文章,于是我在第二課時的授課前讀給同學們聽了,因為作者有一把“夢想的凳子”所以在年輕的時候使自己的文章發表在了日報上,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在老師的帶動下,學生帶著美好的情感來讀文章,分析文章,效果的確很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