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3
這是月跡教學反思,是優(yōu)秀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月跡》是一篇散文,內容充滿童真童趣,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希望通過一堂課能達到以下教學效果:
一、疏通課文,讓學生能理清文章的主題線索。
二、讓學生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寫作風格,能品味出語言中蘊含著的童真與童趣。
三、讓學生能意識到文中“奶奶”這一人物的重要性。
四、在情感教育上能引領學生去領悟生活中的美好。
為此我在教學時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利用課件這一直觀教學,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通過各種“月”的展示,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的情境,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并由此從側面將文章的主題線索展示給學生。
二、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品味語言中蘊含著的童真與童趣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時,也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寫作風格。
三、適當的給與學生自讀的時間,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共同探究,在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的同時,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希望學生能自主地,發(fā)自內心地熱愛與向往美好的生活。
《月跡》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它通過靈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過“盼月——尋月——議月”,讓“我們”從一開始的什么都“不滿足”,到最后都“滿足”了,并進而理解了“月跡”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個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課教學中,我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獲:
1、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將教學重點放在品讀、賞析文章,理解文中“我們”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達的主旨。我在教學時以學生領讀,其他同學分角色合作朗讀的方式,在音樂聲的伴奏下,學生仿佛走進了作者的中秋“尋”月之旅,首先在朗讀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學重點段落是“尋月”,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怎么尋——誰引導去尋——尋到了什么”的脈絡進行,教學效果明顯。
在學習文章的主要段落“尋月”過程的詞語的精彩使用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尋月”過程中的一個片段進行賞析。我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合作學習小組里去,聽取他們的交流,并和他們一起從文章中找關鍵詞句。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學生們在組內統(tǒng)一意見后,向全班同學發(fā)表見解,其他組又對這個組的答案進行補充和修正,實現了合作助學。
2、本課我著重解決的重難點有兩個:一是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在尋月過程中我們的心理變化過程;二是要理解兩句寓意深遠的話:“月亮是個好”和“天空上的印章”。學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諸如“失望”、“爭執(zhí)”、“滿足”等這些心理變化的詞語,在同學間的相互補充中,答案漸趨完整。
如何理解“月亮是我們按在天空中的印章”這句話,學生在這里沒有馬上反應過來,在確認沒有理解的情況下,我組織學生又一次朗讀這句話,試圖在朗讀中讓學生體悟含義。
我適時的向學生提問:你們自己有印章嗎?
生:有的。我有的時候會在廢紙上蓋上自己的章。
師:我們見過的書畫作品,在作品的末端也有一個章,這意味著什么呢?
生:這幅書畫作品是這位印章作者作的。
師:是的。有了印章,也就意味著這件物品屬于你。讓我們在一次朗讀這句話,再次談談你們對這句話的理解。(生讀)
生:我們擁有整個天空,我們是天空的主人……
教學過程中,我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本課的教學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各環(huán)節(jié)教學時間的安排,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但還是在賞析環(huán)節(jié)中略顯倉促了些。同時,事先安排好的拓展練習也沒有來得及做,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沒有完全讓學生學以致用。學是學,用是用,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這些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會逐步努力去改進。
一、關于教材的分析和處理。
《月跡》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文章都是有關童年趣事的,而《月跡》更是一篇充滿童心童趣的優(yōu)美散文。當我確定上這一課時,心中有些不安:自己很喜歡這篇文章,有一種恬淡,干凈以至純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顆純潔無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這篇文章的主題有些隱晦朦朧,文章又挺長,如何在一堂課短短40分鐘的時間內把這種美傳達給學生,讓他們(她)也能感受到呢?想講的東西很多,頭緒也很多,不妨化散為整,化繁為簡,切成幾個大塊來講,重點抓住一兩個問題,關鍵是讓學生學有所獲。于是,在這個想法基礎上,我抓了三個突破口:(一)借助線索,感知內容。借助散文清晰的線索,設計問題,讓學生感知文章的事件,了解童心的變化,把握理解文章的主旨。化難為易,刪繁就簡,既讓學生很快能感知文章內容,又為課堂后面解決品讀這個重難點突破節(jié)省了時間。(二)品味誦讀,感悟童趣。由于文章長,又不容易處理,我就從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讓他們找自己最喜歡的“月亮”進行品味并有感情誦讀,這樣就更精要了,更容易把它品味透。同時采用小組合作、班上交流的方法,互相補充,既符合新課改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理念,又容易活躍課堂氣氛。努力讓學生發(fā)現文章的美,用讀來突出表現文章的月光美、語言美、童趣美。(三)仿寫句子,創(chuàng)造美感。“語文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感受了文章的月色美、童心美、語言美后,我放手讓學生進行想象寫作練習,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去發(fā)現美、感悟美,并能把美的東西分享給大家,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關于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運用
1、運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豐富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是由文字引發(fā)想象,從而在頭腦中設立一個抽象的學習環(huán)境,往往脫離實際。而在多媒體課件中,由于可以利用聲音、圖像等直觀有效的手段,從而能從視覺、聽覺等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感染學生,使學生能很快有效地進入到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中去。本節(jié)課我利用課件播放歌曲《望月》,配以月夜畫面,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情境。
2、運用多媒體課件設置問題,化難為易,有效地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多媒體課件友好的交互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思維特點來選擇學習的內容和學習方法,運用多媒體課件來設置問題,設置學習的能力階梯,為課堂快捷有效地解決學習重點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節(jié)課在解決處理感知課文內容時,我借助文章晰的線索,利用課件設置了一些問題,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三、關于師生的課堂行為
本節(jié)課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倡導學生在自學、自悟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fā)、共同探究,在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的同時,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一節(jié)課的教學,我發(fā)現其實學生的發(fā)言比我還精彩!如賞析句子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賞析的很到位,讓我感動,又有點敬佩呢!終于明白什么叫“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當然,在本節(jié)課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品位語言環(huán)節(jié)部分,小組活動部分不夠充分,形式也較為單一;課堂教學顧及的面還不夠廣,學生的課堂達標率還有待提高等等。
以上是我對《月跡》一課的一些反思與總結。其實,世上沒有完美的東西,但我能從這些教學經歷中汲取一些經驗教訓,幫助我成長,讓我更有信心去接受生活中的挑戰(zhàn),這就是我最大的收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而備好課,就要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就會讓課上的生動有趣。在參加了臺東六路小學的教研會后,對四個“意圖”研讀文本的途徑又有新的認識,作為一個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研究,作者的意圖,編者的意圖,教者的意圖,作為教者必須很好的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從學生出發(fā),讓課既生動有弄較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本周教學《月跡》我的感觸非常的深,這是一篇非常美的散文,可是我在教授第一課時的時候,讓我非常的傷心,一篇這么優(yōu)美的文章,卻讓我的學生讀得支離破碎,更談不上去喜歡她了。于是我就考慮編者的意圖,他們是讓學生提高文學修養(yǎng),在讀中領悟作者的美好情感,在讀中讓學生明白,只要我們有了美好的情感,就會去發(fā)現美好的生活。于是這一節(jié)課,我就帶領學生讀課文由分自然段讀,到小組合作讀,默讀,一邊讀一邊找出描寫月亮的句子,把我想到的能讀的方法都用上了。一節(jié)課下來,孩子們終于把課文讀通了,可是情感的表達還是不夠。怎么辦呢?
于是我從雜志上找到了一篇描寫作者賈x凹童年事的文章,于是我在第二課時的授課前讀給同學們聽了,因為作者有一把“夢想的凳子”所以在年輕的時候使自己的文章發(fā)表在了日報上,成就了自己的事業(yè)。在老師的帶動下,學生帶著美好的情感來讀文章,分析文章,效果的確很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