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01
這是小學語文搭石導入語,是優秀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設計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目標與內容中要求: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本板塊正是據此設置的閱讀策略單元。《搭石》是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作家劉章的一篇散文。寫了家鄉人擺搭石、走搭石的情形,贊揚了家鄉人互相謙讓有秩序的淳樸民風。本課的教學,引導學生快速讀文,完成練習。教師采用“探究、實踐、體驗”的學習方式,以尋找“美”作為這節課的主線,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小組交流,體會字里行間的人性美,同時引導學生體會快速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捕捉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制作重點語句的課件。
2.搜集作者劉章的資料,準備歌曲《讓世界充滿愛》的視頻。
學生準備:生字、詞語卡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出示一節小詩:
故鄉是大真大美,
故鄉是大音大象,
故鄉的每一塊石頭,
也像明珠閃光!
2.自由讀,指名讀。
3.引導學生發現:在作者心里,故鄉是怎樣的?(學生自由說)
4.小結:同學們真會思考,從簡短的一節小詩中讀懂了那么多。那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對,這首小詩的作者是劉章。(課件出示劉章的照片)有人稱他是“農民詩人”,因為他從小在農村長大,后來又回到農村工作,在那里生活了多年。山鄉的人物,燕山的草木,田里的莊稼,農家院里的瓜果蔬菜、豬驢牛羊,乃至溪頭的一磚一石,都能涌入他的筆端,生發濃濃的詩意。他還特地為故鄉的搭石寫了一篇文章——《搭石》。請伸出手和老師一起寫題目,“搭石”要寫得穩穩的。
5.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新課伊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把學生帶入課堂氛圍中,介紹作者,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做好情感鋪墊。
二、借助導讀,明確方法
1.過渡:這一課與第一單元的課文有些不同,我們來看一下課前導讀(出示課前導讀)。
(1)指名讀課前導讀。這段話給了我們怎樣的提示?
(2)小結:這個導讀內容有兩層意思:一是要求我們快速讀文,記下所用的時間;二是給我們提出了建議,告訴我們怎樣去快速讀文。
2.我們就用這樣的方法快速讀文,并記錄一下所用的時間。
3.閱讀這篇文章,同學們用了多長時間?舉例說說你們是怎樣閱讀的。(生交流:2分鐘、3分鐘、4分鐘等,時間長短不一。)
(1)生交流閱讀體會。
預設:
A.我就是按照導讀去讀的,一直讀下去,沒停。比如“汛期”這個詞我不懂,但不影響理解課文內容,我就沒有管它,繼續往下讀了。
B.我也是這樣,一直讀下去。我讀到第3自然段開頭的俗語“緊走搭石慢過橋”時,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讀得特別生硬,但我沒有回讀。我一直往下讀,讀著讀著,對這句話好像有一些理解了。
(2)小結:從同學們的交流中,可以知道,大家已經領會了快速閱讀的方法。就是集中注意力去讀,暫時放下不理解的地方。因為這些都不影響我們讀懂文章的大致內容。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課前導讀的功能,使學生明白怎樣去快速閱讀,訓練學生快速讀文的能力。用記錄閱讀時間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現在老師檢查一下大家對生字的預習情況。
課件出示:
汛 間 譴 惰 衡 協 綽
(1)檢測學生對多音字“間”的掌握情況,指導學生讀準“間隙、間隔、中間、時間”等詞。
(2)學生齊讀會認字,說說哪個字容易讀錯。
(3)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檢測學習效果,考一考會認字的讀音。
2.理解詞語。
(1)出示:
山洪暴發 溪水猛漲
①指名讀。
②讀著這兩個詞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預設:
A.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很大。——哪個字讓你有很大的感覺?(暴)
B.我仿佛看到了溪水漲得很快。——哪個字讓你有溪水漲得很快的感覺?(猛)
(2)出示:
汛期 間隔 聯結 平衡 懶惰 平穩 俗語
①指名讀。
②誰能說說“聯結”的意思?指導學生用找近義詞的方法來理解詞義。
(3)出示:清波漾漾 脫鞋挽褲 協調有序 人影綽綽 理所當然
①指名讀。
②說說自己能夠理解的詞語。
3.指導學生讀長句子,正音,把句子讀得正確、通順。
句子一:上了點兒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句子二: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兩人再說上幾句家常話,才相背而行。
句子三:每當上工、下工……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設計意圖:本教學環節的內容基本上是根據預學案的學習要求來設計的,這也是對學生預習的一個反饋性了解。對三個長句子的朗讀、理解、感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讀通、讀順只是第一層次的要求。
四、再讀課文,理清文路
1.用較快的速度再次閱讀課文。思考:每個自然段講了什么內容?
2.組織學生交流。邊說邊引導學生讀課文中相關的內容。
3.試著用小標題概括各部分內容。
話搭石(第1自然段)、擺搭石(第2自然段)、走搭石(第3、4自然段)、贊搭石(第5自然段)。
設計意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梳理,理清文章結構。尤其是對文章內容進行標題式的概括,有助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為下面深入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五、細讀課文,感悟美好心靈
1.過渡:同學們,你們真會讀書,粗略一讀就知道了這么多東西。剛才,大家都提到了一個詞——搭石。那什么是搭石呢?請大家再讀讀課文,找到文中介紹搭石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
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會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著過去,這就是搭石。
(2)指名讀句子。
看著書上的插圖說出“二尺左右的間隔”中的“間隔”就是“距離”的意思。
(3)體會搭石的重要。
這就是搭石,透過這一塊塊石頭,你又想到了什么?老師在讀課文的時候,一邊讀一邊想,想到了許多許多。比如讀到“進入秋天,天氣變涼”這里,我就想到了:人們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擺搭石呢?你能讀讀課文,幫助老師解答這個問題嗎?
預設:
A.“每年汛期,山洪暴發,溪水猛漲。”洪水會沖走原來的搭石,或者把搭石沖得不平穩了,所以人們要在汛期過后的秋天重新擺搭石。
通過師生交流理解“汛期”——江河水位定期性的上漲時期,一般在每年的五六月到九月。這段時間,因為受梅雨、臺風天氣的影響,雨水較多,江河水位容易上漲,引起“山洪暴發”“溪水猛漲”。
“山洪暴發”“溪水猛漲”那可是很猛、很兇的,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人們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擺搭石呢?還有別的原因嗎?
B.“山洪過后,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來來去去,必須脫鞋挽褲”,很不方便,所以要擺搭石。
請你把不方便的感受加進句子里,讀一讀。
師生對話,體會搭石的作用:
山洪過后,人們出工要——(生:脫鞋挽褲) 可通過表演來理解“麻煩”。
收工要——(生:脫鞋挽褲)
趕集要——(生:脫鞋挽褲)
訪友也要——(生:脫鞋挽褲)
來來去去都要——(生:脫鞋挽褲)
這樣不停地脫鞋挽褲,真是——麻煩!
一旦到了秋涼之后,溪水變得冰涼,人們就——(生:沒法通過這條小溪了。)所以——(生讀句子)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會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著過去,這就是搭石。
而有了搭石后,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來來去去,無須脫鞋挽褲。
人們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擺搭石呢?還有別的原因嗎?
C.“我的家鄉有一條無名小溪,五六個小村莊分布在小溪的兩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斷。”我從這里感受到了人們來來往往都要從小溪經過,如果沒有搭石,那天涼的時候,人們過小溪就會不方便了。
是啊,搭石成了家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已經和鄉親們的生活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所以——(生讀句子)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會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著過去,這就是搭石。
(4)感受人們的用心。
是啊,同學們邊讀邊想,就想出了這么多,幫助老師解答了問題,還知道了鄉親們的生活離不開搭石。請你再細細地讀讀這句話,一邊讀一邊想:你還會想到些什么?
(5)小結:每年,人們都要自覺、用心地擺搭石。我們從擺搭石的細節中感受到了人們美好的心靈。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去發現、感受文中看得見的具體的“美”和看不見的心靈“美”,為下節課體會搭石默默無聞的美和人們的心靈美起到了示范作用。
六、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你認為哪些生字需要給同學們提個醒?(挽、惰、衡、隔)
2.課件播放生字書寫動漫,學生觀察。
3.教師范寫,學生學寫。
重點指導“惰、衡”,強調這兩個左右結構的字筆畫較多,要認真觀察部件位置,寫緊湊。“惰”右下“月”的撇變為豎。“衡”中部下邊的“大”的捺要變為點。
4.評價書寫:先小組互評,再全班評價。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求學生寫字姿勢正確,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要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所以課堂上一定要安排適當的時間進行寫字教學,注意對寫字質量的評價和反饋。
七、小結本課,引出話題
這節課,我們不僅讀通了課文,還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從而感受到了鄉親們美好的心靈。為什么作者劉章深情地說——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是一道怎樣的風景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設計意圖:出示下節課需要研究的話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既能延伸學習興趣,又能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向課外。他們會在課后思考下節課將要研究的問題,學習動機被喚醒,真正做到主動學習。
一、回顧課文,導入新課
1.聽寫詞語,學生互相糾錯。
2.指名朗讀全文,學生回顧課文內容,思考: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板書:景美)
3.導入: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搭石》,再次走進作者的家鄉。
設計意圖:檢查復習,梳理鞏固第一課時的學習內容,實現溫故知新。
二、精讀課文,體會意境
過渡: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我們仔細讀課文,用心發現美。
(一)指導學生默讀第2~4自然段,說說課文給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畫面是什么,從哪些語句中可以體會到鄉親們美好的情感,并與學習伙伴交流。
(二)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靈活進行兩個板塊的學習。
1.預設板塊一:
出示:每當上工、下工……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讀,讀出美感。
(2)理解“協調有序”。
①引導學生質疑:這幾句話描述了一個怎樣的情景?(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②創設情境,小組合作讀:
作者寫得如此生動,使我們如臨其境。現在,讓我們一起進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咱們合作讀一讀。我問問你們,現在你們走的是什么?(搭石)走得不好就要掉進水里,有沒有信心走好?好,從這兒開始。
(3)引讀: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腳來)后面的——(生:緊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腳來)后面的——(生:緊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腳來)后面的——(生:緊跟上去)抬起腳來,緊跟上去,抬起腳來,緊跟上去,抬起腳來,緊跟上去,嗒嗒的聲音,像——(生:輕快的音樂)。
可邊表演邊朗讀或展開想象來理解。
(4)沒有人踩腳,沒有人跌入水中,該是有人在指揮吧!(沒有)
(5)小結:對!動作這樣默契,這樣有序。這就叫“協調有序”。(板書:和諧美)體會得多好哇!再看看這個句子,你又從哪兒體會到了美呢?
(6)結合畫面,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綽綽”。
①A.“綽”有兩種意思,在“人影綽綽”中是什么意思?[課件出示:a.寬綽。b.(體態)柔美。]
B.詞語“綽綽有余”是什么意思?
②“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描繪的是怎樣的畫面?
(7)美讀佳句,背誦積累。
①過渡:是的,這既像一幅美麗的畫,又像一首清麗的小詩。誰能讀出詩一樣的感覺?(指名朗讀)
②全班配樂朗讀。
2.預設板塊二:
(1)出示:上了點兒年歲的人……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①指名朗讀,質疑:哪些詞語最讓你感動?(無論、只要、一定、直到)
②理解“踏”。
A.你們覺得這是怎樣的踏?
B.指導朗讀。是啊!正是這小心的踏,踏了幾個來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這位老人的善良,你能把老人的形象讀出來嗎?
③體會淳樸民風,豐滿人物形象。
A.老人這樣為他人著想,如此善良,你覺得中年人會怎樣做呢?青年人呢?像你們這樣大的孩子呢?(更換主語,引讀句子,例:行色匆匆的中年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這真是——淳樸民風,代代相傳哪!
B.小結:從這平常的小事中,我們感受到了老人一心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心靈,我們還從哪兒感受到了鄉親們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心靈呢?(板書:奉獻美)
(2)出示: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①指名朗讀。
②引導學生質疑:你從這段話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指導朗讀:是的,一塊塊普通的搭石,演繹著山里人特有的淳樸、善良、謙讓和敬老,也重重地敲擊著我們的心靈!來,讓我們把心中的這份感動,通過朗讀告訴大家。
④引讀:經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見過這樣的情景:
如果有兩個人——
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
⑤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讓我們情不自禁地要表達自己的贊美,如果你當時正站在岸邊,你準備用怎樣的語言來贊美他們呢?(生交流)
看樣子,你還真不是劉章的老鄉啊,他們是不會這樣說的,從這段話中找出一個詞來證明。
⑥理解“理所當然”。這里的人把什么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3)先扶后放,寫話訓練。
①好一個“理所當然”,這里面藏著的不僅僅是一顆謙讓的心,一顆敬老的心,還是一種美(板書:謙讓美、敬老美)。家鄉的人們把許許多多美好的行為看成理所當然的事,假如遇到殘疾人來走搭石……假如遇到孕婦來走搭石……還有哪些“假如”呢?小小的搭石上,還有哪些感動我們的畫面呢?請把你想到的情景寫下來。
②生寫話,稍后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細節描寫和用詞的精妙,訓練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通過朗讀、理解詞語等方式引導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從中發現美、感受美、體會美。在品讀課文中進一步體會文中描寫的景物美和人們的心靈美。
三、總結全文,升華內涵
1.一排排平凡的搭石是家鄉的一道美麗風景,其實比這道風景更美的是走在搭石上的人!所以作者在最后一個自然段發出這樣的感嘆——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2.透過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
預設:一排排搭石,象征著村民們一顆顆善良的心,是聯結村民們情感的紐帶,更是家鄉人無私奉獻精神的寫照……
3.導學:在作者劉章的家鄉,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塊塊排列整齊的搭石,美就是鄉親們從搭石上協調有序地依次而過,美就是年輕人俯下身子背老人過搭石的那一瞬間。其實,生活中到處充滿美。同學們,在我們的身邊,你還發現了哪些美呢?
4.學生暢談生活中的美。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見到或聽到的好人好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升華情感,感悟搭石所蘊含的人性美。通過尋找身邊的美的活動,使學生發現身邊的美,激發他們的人性美。讓學生從對文本的理解,拓展到生活中,通過交流,培養學生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發現美,創造美。
四、學習寫法,課外拓展
1.過渡:在農村的山野溪流中,搭石是那么平常,那么普通。但作者沒有熟視無睹,而是從心中流出這樣一篇樸實無華的滋潤心田的文章。這不僅因為作者仔細觀察生活,還因為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平凡而精彩的事物。
2.進行寫作方法方面的指導。
3.美無處不在。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就會發現美其實就蘊藏在我們身邊的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讓我們像作者劉章一樣,拿起手中的筆,記錄下我們身邊的美吧!
設計意圖:學習作者“小中見大,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并運用這種方法記錄身邊的美,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一、以“尋找美”統領全文。
這篇課文并不深奧難懂,但其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想象的空間。本節課圍繞“文中的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美呢?”展開交流和討論。因為課文中蘊含的美是有層次的,一是看得見的具體的風景美,二是看不見的家鄉人的心靈美。讓學生帶著任務讀課文,讀書目的性自然體現,又增加了語言的積累。以“美”為切入點,帶著學生走進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找美的畫面。
二、以“欣賞美”感知全文。
學生在體驗訴說這些美的畫面時,腦海中其實已經生成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此時,我適時地指導朗讀,力求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細膩的情感體驗。
三、以“發現美”延伸課文。
美到處都有,只要我們有一雙擅于發現美的眼睛,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文中“我搭你走,你謙我讓”,這種人與人的和諧之美就蘊含在平凡的事情中。在本節課即將結束時,我讓學生回憶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事物,看看能不能發現其中的美并想到與它相關的人或事。讓學生聯系生活去發現美,表達美,既是對課文的延伸,又是對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的訓練,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汛、挽”等10個生字,掌握多音字“間”,讀準“間隔、懶惰、俗語、理所當然”等詞語。
2、速讀課文,發現美、欣賞美,感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純樸的民風,體會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作者難忘的鄉情。(重點)
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難點)
教學準備:
拍攝搭石圖片,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渲染情境,揭開文本之面紗。
(出示課件)師:我們看這個美麗的地方,那連綿起伏的山巒,那郁郁蔥蔥的樹木,還有一條清澈見底、潺潺而過的小溪,非常美麗。可是作者每每回憶起家鄉,覺得最美的還是家鄉的搭石,這節課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平凡而美麗的搭石。看老師寫課題(板書課題:搭石),齊讀課題。
二、初讀文本,相約便民之搭石。
1、自由閱讀課文,要求: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文中寫搭石的句子。
2、組織交流。
(1)師:同學們讀書都非常認真,知道什么是搭石了嗎?誰用文中的句子來說說?(請一生說)你找得很準確。
(2)師質疑:如果沒有搭石,家鄉的人們又是怎樣過小溪呢?誰還能用文中的句子來說一說。
生:山洪過后,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來來去去,必須脫鞋挽褲。
大屏幕出示:“挽”。“挽wǎn”是個生字,什么意思呢?(生:卷起來的意思。)那脫鞋挽褲呢?(生:脫掉鞋子卷起褲子。)
師:那就是說,如果小溪里沒有搭石,人們來來往往都必須——脫鞋挽褲。
師:從這一次又一次的脫鞋挽褲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預設生:我覺得總要脫鞋挽褲,家鄉的人過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我認為會很辛苦。
生:還會很麻煩。(師評價:都有自己的體會)
師:如果沒有搭石,人們過小溪很不方便,甚至會感覺辛苦,那些都在夏天,可到了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就必須靠搭石過小溪了。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們再來讀讀什么是搭石。
師:了解什么是搭石后,讀了課文后,搭石又留給了你什么樣的印象?(預設生:我覺得有了搭石,人們過小溪就很方便了)
三、細讀文本,欣賞美麗之風景。
1、出示搭石的圖片,師:搭石——普通的石頭——成為一道風景(給予很高的評價)這么不起眼的石頭,也會是一道風景嗎?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去發現、欣賞搭石的美吧!
2、默讀第二至五自然段,找出文中寫風景美的句子,畫下來,多讀幾遍。
3、指名讀自己畫出的句子。
師:同學們找到了好多寫風景美的句子,老師和你們一樣也感到這里的風景很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走搭石的美吧!請看大屏幕;
(1)大屏幕出示: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邊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2)自由讀,說說自己的感受。
(3)發出的踏踏的聲音像什么?(輕快的音樂)那就讓我們和著這輕快的音樂再來走一走搭石吧!(播放音樂齊讀。)這美妙的音樂中,僅僅只有踏踏的聲音嗎?你還聽到了什么聲音?引導學生展開聯想。(人們的歡聲笑語、嘩嘩的流水聲、嘰嘰喳喳的鳥叫聲……)這是一曲多么美妙的音樂呀!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受,美美地來讀一讀。
(4)文中除了能聽到音樂,還能看到什么?(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漾”在字典中有兩個義項,在文中應該選第幾項?“綽”在字典中有三個義項(大屏幕出示),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明白了詞語的意思,誰來讀一讀這兩個詞。
(5)這哪里是在欣賞一幅美麗的圖畫,這是在吟唱一首輕快的小詩!看大屏幕齊讀。
總結:同學們,讀到這里你覺得這是一道怎樣的風景?(美麗的,漂亮的,優美的……)指名板書:美麗。
過渡:一行人走搭石是一道美麗的風景,那面對面走搭石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四、演繹文本,感受純樸之民風。
重點句子:
1.經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見過這樣的情景: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等對方過了河,倆人再說上幾句家常話,才相背而行。
讀了這句話你感受到了什么?( 謙讓)這對于他們來說可能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可對我們來說,做起來是多么不容易呀!你們會怎么去讀呢?(指名讀)
2.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1)“伏下”是什么意思?從這里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板書:尊老)
(2)請兩名學生上臺表演年輕人背老人過河。師現場采訪。
師:你在背人的過程中有什么具體感受?
背人者:背著人,我覺得有種責任感。雖然身上很沉,但是心里卻非常快樂。
師:在他背上你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被背者:在他背上,我感到非常踏實,心里充滿感激。
師:說得多好哇!年輕人背老人無需感謝,老人接受年輕人的幫助后也無需感謝。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是什么?這是故鄉的一處民風。板書:一處民風。
(3)假如遇到的是一位殘疾人,故鄉的年輕人又會怎么做呢?大屏幕出示:假如遇到的是 ,年輕人總要________________ 。
師:故鄉的年輕人又是跟誰學的呢?(老人、父母)文中也有一段話是寫老人的,誰來讀一讀?
大屏幕出示:“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4)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老人的負責)作者又是通過哪些詞語來描寫老人的?(無論、只要、一定、直到、才)
(5)假如你就是那位老人,我來采訪你:老人家,你為什么要這樣做?你需要人們感謝嗎?為什么?(理所當然)這種以老帶小,以老傳小,以小學老逐漸形成了一種傳統,形成了作者家鄉一處獨特的、純樸的民風,請學生板書:純樸。
過渡:我在閱讀課文時不僅欣賞到了美麗的風景,感受到了純樸的民風,還隱約感覺到作者想表達些什么?
五、齊讀文本,感悟難忘之鄉情。
1.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大屏幕出示: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2.從這一段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板書:搭石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精神)
3.作者僅僅是在表達對搭石的贊美嗎?(作者同時還表達了對故鄉純樸民風的向往,對故鄉的一份思念。這份思念就叫鄉情)板書:一份鄉情。
4.作者時隔多年還在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搭石,同學們,這是怎樣的一份鄉情?(難忘)
5.作者在這不起眼的搭石中發現了美,同學們請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美。(教師點評)請同學們在課后也寫一寫平凡事物中的“美”。
小結: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欣賞了作者劉章故鄉的這道美麗的風景,感受了這一處純樸的民風,回味了這一份難忘的鄉情。同時也成為了你們學習之路上的一塊搭石,希望你們在學校老師的幫助下踏出你們的亮麗人生。
板書設計
搭石
默默無聞 無私奉獻 任勞任怨(美麗)
一處民風,一份鄉情(尊老)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第七冊《21 搭石》
二、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山洪暴發、間隔、懶惰、清波漾漾、理所當然”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事物讓我們感受到美的。
四、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這就是作者劉章爺爺的家鄉,那里有連綿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蔥蔥的樹木,還有一條清澈見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憶起家鄉,作者覺得最美的還是家鄉的搭石。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21課《搭石》(板書課題)。質疑。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好讀的詞語或句子就多讀幾遍,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課文讀通順。
2、反饋字詞:
譴責 懶惰 協調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綽綽 溪水猛漲 脫鞋綰褲 理所當然 倆人
(1)理解“譴責”的意思。
(2)通過理解“脫鞋綰褲”的意思,理解搭石對于家鄉人的重要性。
(3)理解“人影綽綽”中“綽”的意思。
3、指名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理清課文思路)
(三)再讀課文,深入體驗:
1、再讀第一段,你能不能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到底什么是搭石呢?
2、搭石在我們的眼里是那么平凡,但在作者的眼里卻是那么美,他覺得,搭石(引讀)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3、那你覺得搭石這處風景美在哪兒呢?默讀課文第2、3自然段,找一找,畫一畫,想象著那是怎樣的畫面,批注你的感受,再讀一讀。
4、交流匯報:
(1)第二段:“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①想象:這上了點年歲的人可能會怎么想?
②追問:你不是急著趕路嗎?
③小結:原來家鄉人心里想的是別人啊!(有感情的朗讀)
(2)第三段:“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①讓我們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吧!
②協調有序:我們合作讀文,體會“協調有序”(配樂朗讀)
③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同學們,剛才走搭石的時候,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
這就是課文中所說的清波漾漾、人影綽綽
④能通過朗讀把我們帶入到這么美妙的畫卷中嗎?(配樂齊讀)
(四)總結:
是呀,這小小的搭石上有音樂美、畫面美,更有家鄉人們的心靈美,難怪作者說這搭石構成了家鄉的……
那么,搭石上還有哪些美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搭石》教學實錄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第七冊《21 搭石》
二、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山洪暴發、間隔、懶惰、清波漾漾、理所當然”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事物讓我們感受到美的。
四、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這就是作者劉章爺爺的家鄉,那里有連綿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蔥蔥的樹木,還有一條清澈見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憶起家鄉,作者覺得最美的還是家鄉的搭石。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21課《搭石》(板書課題)。
師:看到這個題目,聽到這個陌生的名字,你有沒有什么問題要問?
生1:什么是搭石?
生2:搭石搭在哪?
生3:搭石是干什么用的?
師: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讀書,相信書中總會有大家需要的答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好讀的詞語或句子就多讀幾遍,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課文讀通順。
2、反饋字詞:
譴責 懶惰 協調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綽綽 溪水猛漲 脫鞋綰褲 理所當然 倆人
師:課文里的生字詞都讀準確了嗎?那我可要考考你。(出示詞語)同桌互讀
有需要提醒同學注意的詞語嗎?
生1:“倆”念liǎ。
生2:“脫鞋綰褲”的“綰”
師:“綰”是什么意思?
生3:把褲子卷起來。
師:那就是說,如果小溪里沒有搭石,人們出工就必須
生:脫鞋綰褲
師:人們收工就必須
生:脫鞋綰褲
師:人們趕集就必須
生:脫鞋綰褲
師:人們訪友就必須
生:脫鞋綰褲。
師:一句話,人們來來往往都必須
生齊:脫鞋綰褲
師:一次又一次的脫鞋綰褲啊,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覺得總要脫鞋綰褲,家鄉的人過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認為會很辛苦。
生3:還會很麻煩。
師:不便、麻煩甚至是辛苦,那還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氣變涼呢?
生:就會著涼感冒。
師:那家鄉的人們就必須靠搭石過小溪了。可見搭石是這么重要啊!
師:還有要提醒的詞語嗎?
生:譴責
師:放到課文的句子里讀一讀。譴責這里的人懶惰,就是在
生:稱贊勤勞。
(齊讀句子)
師:還有要提醒的詞語嗎?
生:人影綽綽的綽。
師: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別忘了字典這個好朋友啊!“綽”在字典中有三種意思,出示:綽: A寬;不狹窄 B寬裕;富裕 C形容姿態柔美
師:想一想,“人影綽綽”的“綽”是什么意思?
生:我認為是“姿態柔美”的意思。
師:不錯,那“人影綽綽”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人的影子的姿態柔美。
師:還有一個詞語叫“綽綽有余”,“綽”又是什么意思?
生:我覺得是“寬裕,富裕”。
師:“綽綽有余”的意思就是“很寬裕,用不完”。把這個詞寫在書上,積累下來吧!
3、指名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生:課文第二段主要寫了怎么擺搭石,第三段和第四段寫了人們怎么走搭石。
師:那第一段呢?
生:寫了什么是搭石。
師:那就是知搭石。最后一段呢?
生:贊美搭石。
師:課文就是圍繞這些內容來寫的。能完整的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嗎?
生: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是搭石,人們怎么擺搭石、走搭石,最后贊美了搭石。
(三)再讀課文,深入體驗:
1、再讀第一段,你能不能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到底什么是搭石呢?
師:能看著圖片,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嗎?
生:就是放在小溪里的石頭,方便大家過小溪用的。
(生齊讀“進入秋天……這就是搭石。”)
2、搭石在我們的眼里是那么平凡,但在作者的眼里卻是那么美,他覺得,搭石(引讀)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3、那你覺得搭石這處風景美在哪兒呢?默讀課文第2、3自然段,找一找,畫一畫,想象著那是怎樣的畫面,批注你的感受,再讀一讀。
生:我覺得“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這很美。
師:你能想象的出,這上了點年歲的人可能會怎么想?
生1:我得把這搭石搭好。
生2:要不別人走到這該掉水里了。
師:你不是急著趕路嗎?
生:可是,如果我走了,別人就不方便了,所以不管多急,也得搭好了搭石再走。
師:原來家鄉人心里想的是別人啊!
(齊讀句子)
生:我覺得人們走搭石很美。“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師:讓我們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吧!
現在我們就走在了(生齊)搭石上,別忘了,這搭石原本就是(生齊)天然的石塊,踩上去難免會(生齊)有所活動,所以家鄉有句俗語叫(生齊)“緊走搭石慢過橋。”可要小心了。
師:我們來合作。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腳來
師:后面的
生2:緊跟上去
師:(速度漸快)前面的
生3:抬起腳來
師:后面的
生4:緊跟上去
師:(速度再漸快)前面的
生5:抬起腳來
師:后面的
生6:緊跟上去
師:抬起腳來,緊跟上去,抬起腳來,緊跟上去,抬起腳來,緊跟上去,于是就發出了
生:踏踏的聲音。
師:像
生齊:輕快的音樂。
師:沒有人踩腳,沒有人跌入水中,該是有人指揮吧?
生:沒有。
師:沒有人指揮,大家走的又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這樣的動作就叫做
生:協調有序。
師:能讀出這種美嗎?
(生練讀,指名讀)
師:同學們,剛才走搭石的時候,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樹的影子倒映在小溪上,隨著水波蕩漾。
生2: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見水底的石頭,一陣風吹來,水面漾起了波紋,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麗極了。
生3:我仿佛看見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紋,姿態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畫一樣。
生4:我還看到了水中的小魚。
師:這就是課文中所說的
生齊:清波漾漾、人影綽綽。
師:能通過朗讀把我們帶入到這么美妙的畫卷中嗎?
(配樂齊讀)
(四)總結:
是呀,這小小的搭石上有音樂美、畫面美,更有家鄉人們的心靈美,難怪作者說這搭石構成了家鄉的……
那么,搭石上還有哪些美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搭石》教學反思
《搭石》是人教版語文《課標》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用質樸的語言,描繪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營造了一處處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間都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讀文,感受到這些美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優點:
1、落實大語文觀。抓住“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句中心句,讓學生重點體會三幅感人畫面,去層層深入地閱讀文本,進行感悟。以“美”作為主線,貫穿課堂始終,從看的見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見的人性美、情感美,讓學生從文中去尋找、發現美,感悟、體會美,抒發、表達美。課堂上的三讀中心句,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引起了學生的共鳴。
2、扎實落實字詞教學。本節課中,我引導學生把生字放在詞中認,放在句子中讀,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把字、詞放到語境中學習,既有利于掌握音形義,又易于理解文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我引導學生采用了多種方法理解詞義。如,在教學“脫鞋綰褲”一詞時,我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而理解“人影綽綽”時,又借助于字典突破難點。
3、注重激發興趣。我在導入中,采用了創設情境的方法,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到了作者的家鄉,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深深地體會到了美,興趣被激發起來,教學也就在這濃濃的美中開展起來了。而在理解“協調有序”的時候,我又讓學生模擬走搭石的一群人,通過朗讀,來“身臨其境”的體會,從而由衷地感受到什么才是“協調有序”。我還讓學生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等重點詞語,想象畫面,把抽象的文字還原為生動的畫面,通過一次次地朗讀、積累、感悟,品味感人的場景;感受鄉親們純樸、美好的情感,體會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帶來的溫暖和快樂,體會人間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過程,雖然預設時考慮周全,但是真正教學時未必達到預期效果。靜心思索,感覺課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對于上了點年歲的人是如何搭石的,學生的想象還不夠豐富,體會的還不夠深刻。
2、調控和組織課堂的能力還有待于提高。
教學目標:
1.以隨文識字為主要方式認識本課生字。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聯系上下文、創設情境、聯系生活體驗等方法,理解“協調有序”等重點詞句。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搭石上蘊含的美,感受鄉親們的美好情感,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事物讓我們感受到美的。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師:(出示情境圖)同學們看——這是作家劉章爺爺的家鄉,他的家鄉是個美麗的地方。那里有連綿起伏的山巒,有郁郁蔥蔥的樹木,還有一條清澈見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憶起家鄉,覺得最美的還是家鄉的搭石。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麗的搭石。
2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初識搭石。
師:請同學們翻開課本103頁,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師:剛才同學們讀課文很認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了嗎?誰用課文中的句子來說說。
(出示課件)
師:強調“間隔”的“間”的讀音。如果沒有搭石,家鄉的人們怎么過小溪呢?誰也能用課文中的句子來說一說。
——每年汛期,山洪暴發,溪水猛漲。山洪過后,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來來去去,必須脫鞋挽褲。
暴是本課的生字,伸出手指和老師一起寫一寫這個字,(師板書暴字)
師:暴上下結構,上面是個
生:日
師:要把他寫得
生:扁一點兒
師:下邊的第二橫要比第一橫長,一撇一捺要寫的長一點,最下邊不能寫成水字,注意筆順豎鉤、點、提、撇、點。現在請同學們拿出寫字本工工整整地寫一遍。不僅要寫正確,還要寫漂亮,有同學寫字姿勢非常得好,坐得非常地端正。寫完以后同桌之間可以互相看看,評價一下,取長補短嘛。
師:那就是說,如果小溪里沒有搭石,人們出工就必須
生1:脫鞋挽褲
師:人們收工就必須——
生2:脫鞋挽褲
師:人們趕集就必須——
生3:脫鞋挽褲
師:人們訪友就必須——
生4:脫鞋挽褲。
師:一句話,人們來來往往都必須——
生齊:脫鞋挽褲
師:一次又一次的脫鞋挽褲啊,你體會到了什么?(不方便、麻煩)
師:不便、麻煩甚至是辛苦,那還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就必須靠搭石過小溪了。
師:讀了課文,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方便、美)
師:你們說得都不錯,和作家劉章爺爺的心是相通的,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寫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師板書)
三、圍繞風景,自主尋美。
師:想不想一起去欣賞這道風景呢?就讓我們跟隨著劉章爺爺,跟隨著家鄉的人們一塊去走走搭石吧。
請大家靜靜地默讀2、3、4自然段,用波浪線劃出家鄉的人們擺搭石,走搭石的相關語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樣的畫面。(生默讀、圈劃,2分鐘左右)
四、深入體會,品味搭石。
1、師:我看到很多語句上劃上了美麗的波浪線,咱們來交流、交流。
2、學生匯報:
——“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3、(課件出示語段)你找的是這幅畫面. 這有個多音字,一行人,齊讀三遍,強調行字的讀音。這還有幾個詞語,誰來讀一讀?(“協調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綽綽”)生讀詞
4、你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這幅畫面的美呢?
——“協調有序”
(1)怎樣的動作才是協調有序的呢?
(引導學生聯系下文理解)
(2)指導朗讀。讓我們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和老師合作著讀一讀這段話。
師引讀: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
生:抬起腳來
師:后面的——
生:緊跟上去
師:踏踏的聲音,像——
生齊:輕快的音樂。
師:讓我們繼續走在搭石上,男同學走前面,女同學走后面。
師:前面的——
男生:抬起腳來
師:后面的——
女生:緊跟上去
(速度漸快,引讀三遍)
師:沒人指揮走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這樣的動作就叫做——
生:協調有序
5、體會得好。你們還從哪兒體會到畫面的美呢?
生:我從“清波漾漾 、人影綽綽”體會到畫面的美。
師:“綽”是生字,綽在這個詞中是舒緩、柔美的意思,想一想,“人影綽綽”是什么意思?
師:不錯,人影綽綽就是人很多,影子倒映在水中。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綽綽”在文中描繪的是怎樣的畫面?想一想。
(出示畫面)請學生看圖描述。
師:聽你們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兩相和的美!像畫一樣。
師:真美!這既像是一幅美麗的畫,又像是一首清麗的小詩,你們看(播放課件)
師:誰來讀?讀出詩一般的韻律美。指生讀。
師: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樂美、畫面美,這的確是家鄉的(指板書)——(一道風景)
生:一道風景
6、一行人走搭石是美麗的風景,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樣的情景呢?誰來讀讀文中的句子?
——“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 生讀段落,師出示語句)
請兩位同學上臺表演。
透過他們的表演你感受到了什么?(謙讓)。你看出了文字里蘊含的美。
師:這種謙讓的美也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師:那么“青年人”和“老人”來走搭石,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師:哪個詞語打動了你?
——“理所當然”,“伏”字。
師:現在我是那位老人,誰來做年輕人?(一男生上臺)
師:請你做做“伏”的動作
(男生深深地彎下身子)
師:(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輕人的知音,這樣,老人就能輕而易舉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過小溪了。
師:(扶起年輕人)到了對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謝嗎?為什么?(引導學生講“理所當然”)
師:多好的年輕人,(問另一位同學)老人沒有向年輕人千恩萬謝,年輕人會生氣嗎?為什么?(引導學生談“理所當然”)
師:聽了你們的回答,我就在想哪,當這位老人年輕的時候,他一定也曾經——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師:因為——
生: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師:當這位年輕人老了的時候,也一定會有——年輕人伏下身子背他
師:因為——
生: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師:透過這個“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敬老
師:他們的這份美好情感也是構成了(指板書)——
生:家鄉的一道風景
展開想象,試著用“假如________,_______總要_______________,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說一句話。
師:這么多的假如也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所以作者才由衷的贊嘆,齊讀最后一段。
五、總結。
也許有一天,這里會架上橋、通上路,也許有一天,搭石在家鄉會永遠地消失了,但是家鄉的人們走搭石的美,會永遠地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六、課外延伸,布置小練筆。
在我們的生活中美是無處不在的,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你會發現美就蘊藏在我們身邊的每一件平凡小事中。
老師出示收集的美的圖片,美就在身邊,美是媽媽千萬次的嘮叨;美就在身邊,美是_______________。同學們交流身邊的美。
課下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記錄下我們身邊的美吧。
七、板書
搭石
暴
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