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4
這是牛郎織女教學設計部編版,是優秀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會認“嫂、懇”等11個生字,會寫“郎、爹”等14個生字;正確讀寫“嫂子、剩飯”等14個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牛郎的勤勞、善良以及織女對自由、幸福的向往。
4.能發揮想象補充有關情節內容,并能進行表演。
l 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能發揮想象補充有關情節內容。
l 難點
抓住人物描寫,體會牛郎的勤勞、善良以及織女對自由、幸福的向往。
1.字詞教學。
邊讀課文邊圈出生字新詞,并借助字典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對學生自讀的情況,教師應認真檢查。檢查自讀可分兩步走,第一步:檢查生字是否讀準。要提醒學生注意“嫂”是平舌音,“紗、篩”是翹舌音;“罕、婚、懇”是前鼻音,“郎、輛、趟、釀、泳”是后鼻音。第二步:指導學生寫字,“嫂、郎、輛、紗、釀、泳、婚、挨”是左右結構的字;“爹、罕、妻、輩”都是上下結構的字;“獄”是左中右結構的字,“趟”是半包圍結構的字。
2.閱讀理解。
初讀課文,可以先從課題入手,提示課題后,要讓學生讀準“牛郎”這兩個字。然后設問:讀課題時我們會想到課文寫了些什么呢? 然后按自然段指名學生朗讀課文,檢查學生課文讀得是否正確、流利。對讀得不符合要求的,應再給一些時間,進行練習。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發現字音讀得不準、添字、漏字、破句等問題,應及時糾正。學生再讀課文,將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邊默讀課文邊理清課文脈絡,在抓住課文主要情節的基礎上精讀課文。教師要著力指導學生在讀中抓住重點詞句,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表達運用。
復述課文時,首先要熟讀課文,深入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課文的層次脈絡并畫出課文中的重點詞。然后按照故事情節發展的不同階段給文章擬定小標題,并據此列出復述提綱,即生活很苦,人稱牛郎——照看周到,老牛親密——長大分家,趕出家門——老牛說話,指點機會——來到森林,見到織女——相遇相知,結為夫妻。最后,把前后內容連接起來,完整地進行復述,在復述的過程中也可根據課文某些故事情節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創造性地復述,提高復述的效果,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1.預習提綱
(1)查找資料,了解葉圣陶以及四大民間故事。
(2)會認“嫂、懇”等11個生字,會寫“郎、爹”等14個生字;正確讀寫“嫂子、剩飯”等14個詞
語。
(3)在文中找出能分別反映牛郎和織女性格特點的句子,并畫下來。
(4)摘抄你覺得文中寫得優美的詞語或句子。
2.多媒體課件
l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嫂、懇”等11個生字,會寫“郎、爹”等14個生字,正確讀寫“嫂子、剩飯”等14個詞語。
2.根據故事情節發展,試著給每個情節概括小標題,理清故事結構。
3.品讀文章中描寫人物特點的關鍵語句,感受生動的人物形象。
一、導入新課,初識民間故事。
1.出示《迢迢牽牛星》一詩,自由讀一讀,借助注釋讀懂詩的大意。詩中講了哪一個故事,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感?課件出示: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zhuó)素手,札札弄機杼(zhù)。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注釋:(看那)遙遠的牽牛星,明亮的織女星。(織女)伸出細長而白皙的手,擺弄著織機(織著布),發出札札的織布聲。一整天也沒織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淚如同下雨般零落。這銀河看起來又清又淺,兩岸相隔又有多遠呢?雖然只隔一條銀河,但他們也只能含情脈脈,相視無言。
2.關于《牛郎織女》你有哪些了解?(學生交流)
3.你了解民間故事嗎?(交流:民間故事是古代勞動人民口頭創作、流傳的一種文學形式,它以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情節、經典的人物形象,寄托了美好的情感(板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這些故事以口頭講述的形式流傳下來,后來一般又經過了文人的整理、加工和修改,一直流傳至今。《牛郎織女》的故事在詩經中就有過記載,而且漢代還發現過雕琢的石像,如此推算大概是兩千多年以前的傳說,這個民間故事不僅被寫成詩,寫成書,拍成戲等,人們還把他們相會的日子農歷七月七日定為“七夕節”,這備受人們喜愛的故事必定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今天就讓我們來重溫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整理的——《牛郎織女(一)》。(板書課題)
通過學習和牛郎織女有關的古詩詞,既擴展了學生閱讀面,又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既了解了民間故事的特點,又了解了牛郎織女故事的相關背景知識,一舉多得。
二、初讀感悟,理清思路。
1.同學們課前都預習了課文,大家把這些生字新詞牢記在心中了嗎?老師來檢查一下。課件出示:
牛郎 爹媽 嫂子 一輛車 好歹
稀罕 紗衣 妻子 一趟 托著
游泳 結婚 一輩子 挨近
重點正音:“嫂”是平舌音,“紗”是翹舌音;“罕、婚”是前鼻音,“郎、輛、趟、泳”是后鼻音。
2.課文講述了牛郎和織女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課件出示初讀要求:
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畫出不理解的詞語,聯系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初步了解課文大意。
3.故事的主人公是誰?(牛郎與織女)圍繞這兩個人物,故事的主要情節是怎樣的?瀏覽課文,討論交流:故事是怎樣開始、發展、結局的?
根據學生的交流,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可分為六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生活很苦,人稱牛郎。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照看周到,老牛親密。
第三部分(5~8自然段):長大分家,趕出家門。
第四部分(9~13自然段):老牛說話,指點機會。
第五部分(14~16自然段):來到森林,見到織女。
第六部分(17~21自然段):相遇相知,結為夫妻。
小結:故事稍長,想要快速的讀懂,要注意探尋出主人公,圍繞主人公探尋主要情節,就可以讀懂課文,概括主要內容了。
課文篇幅較長,為了讓學生初讀時不流于形式,就要從字、詞、篇上,扎扎實實地引領學生進行初讀,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各個自然段列出小標題,為復述課文做好鋪墊。
三、精讀感悟,感知人物形象。
1.整體感知人物形象:說說在你的眼中牛郎和織女是一位怎樣的人,可以用哪些四字詞語來表達,想好了寫下來。
織女:勤勞善良、心靈手巧……
牛郎:憨厚老實、勤勞善良……
2.細讀人物:
(1)請同學們讀課文,找出描寫織女和牛郎的有關句子。
(2)指名學生說出相應段落。
描寫織女的句子:
原來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織得一手好彩錦,名字叫織女。天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織的彩錦裝飾天空,那就是燦爛的云霞,什么東西也沒它美麗。
出示彩霞圖片,學生欣賞彩霞的美。
師:我們每天看到的美麗朝霞和晚霞,五顏六色、美不勝收的云霞,美不美?這都是出自織女的手藝,請大家一起來讀一讀,讀出彩霞的美,讀出織女的了不起。
描寫牛郎的句子:
古時候有個孩子,爹媽都死了,跟著哥哥嫂子過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飯,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
他沒名字,人家見他每天放牛,就叫他牛郎。
(3)讀了這段話,你想說什么?(牛郎很可憐、命運悲慘)從哪里體會到的?
指導學生抓住“都死了”“很不好”“吃剩飯”“穿破衣裳”“在牛棚里睡”“沒名字”等詞語來體會。
(4)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
古人說:父母不在,長兄為父,老嫂比母,這句話闡明了兄長要肩負教育、培養弟妹的責任。可是這牛郎的哥嫂卻待他很不好。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襯托牛郎的可憐。
(5)牛郎和織女是怎樣認識的?找出有關語句畫出來。
老牛說:“明天黃昏時候,你翻過右邊那座山,山那邊是一片樹林,樹林前邊是一個湖,那時候會有些仙女在湖里洗澡。她們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撿起那件粉紅色的紗衣,跑到樹林里等著,跟你要衣裳的那個仙女就是你的妻子。這個好機會你可別錯過了。”
學生討論后明確:老牛向牛郎透露了織女下凡的消息,引導牛郎找到了織女。
(6)讀到這里,老師心里就有了疑問:織女是天上的仙女,牛郎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窮苦的放牛郎,織女為什么要嫁給牛郎呢?
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說了。姑娘聽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愛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訴了他。
學生討論交流后明確: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動了織女,也是促使他們走到一起的原因。文中寫“姑娘聽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愛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訴了他。”所以,是牛郎勇敢離開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品質打動了織女,讓織女對他產生了愛慕之心,從而使他們走到了一起。
本文人物性格鮮明,適合讓學生評論。讓學生做人物評論員,評論文中人物。只要找準理由,找足依據就好。給學生提供自主閱讀的時間,讓學生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人物,這樣就保證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四、布置作業。
1.文中有些情節寫得很簡略,發揮想象,把下面的情節說得更具體,再和同學演一演。
(1)牛郎常常把看見的、聽見的事告訴老牛。
(2)仙女們商量瞞著王母娘娘去人間看看。
2.將本課要求的會寫字抄寫在作業本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源自豐富的閱讀,更源于日積月累的練習。而閱讀教學憑借語言文字的情味,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為我們提供豐富的練習資源。本環節的作業設計要根據課文學習的方法,發揮想象學習說話,把事情說具體。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故事語言通俗易懂,但卻寄托了勞動人民美好的愿望。備課的時候我在想,學生們都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了,在教學中,我應該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了解故事、指導朗讀的環節上了。所以我想應該引導他們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了解課文脈絡后,我想讓學生自己質疑,進行自主學習。在品讀相關語句的過程中理解人物形象,理清牛郎與老牛、牛郎與織女、織女與王母娘娘的關系。在理清了故事情節,了解了人物關系后,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節,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這個問題的提出對課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讓學生來講,從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還給學生。學生的發言能夠結合課文里的內容談自己的理解,他們認為牛郎是個勤勞善良的人;老牛是個位善解人的人 ;織女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學生在評論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有的學生認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有的認為王母娘娘殘暴,不顧織女兩個年幼的小孩,狠狠地推倒他們,可惡;也有的認為王母娘娘法力無邊,劃出天河把牛郎織女活生生的隔開。從他們身上寄托了勞動人民美好的愿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狡猾的丑惡嘴臉。
教學由淺入深、照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每一次當學生發言之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之中學習和提高,充分發揮學生潛在的感悟能力與學習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牢牢抓住語言文字的訓練,設計的問題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有效,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扎實,是我在這節課中的教學所得。
教學目標:
1.獨立閱讀課文,能講這個故事。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整個故事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領悟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1.讀了上節課的內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織女走到一起之后發生了什么事情,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本文。
2.學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學生質疑:牛郎和織女結婚后的生活怎么樣?王母娘娘酒醒后會怎么樣?民間為什么會流傳這個故事?它寄托著人們的什么思想?
二、自學課文,體會感情。
1.牛郎和織女結婚后的生活怎么樣?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2)學生匯報:兩人婚后男耕女織,你勤我儉,日子過得很美滿。
“美滿”是圓滿美好的合意。說明靠他們勤勞的雙手,日子不僅過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團團圓圓。
(3)學生匯報:織女很喜歡這樣的生活。她給孩子們講故事時,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辭方法,襯托出織女熱愛人間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會怎樣?
(1)讀課文第二段至倒數第二自然段。
(2)學生匯報:王母娘娘醒后先懲罰了其她的仙女們,然后又派天兵天將查找織女的下落,準備給她厲害的懲罰。說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預示著織女回來后的悲慘命運。
(3)學生匯報:“她尤其恨織女,竟敢留在人間不回來,簡直是有意破壞她的門風,損害她的尊嚴。”由此可以體會到王母娘娘是一個死愛面子而又自私的人,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壞自己親人一生的幸福,為了顯示自己的尊嚴,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和他們的孩子隔開,這是多么可惡而又自私的人呀!
(4)“織女受到了嚴厲的懲罰,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過日子,共同生活”這句話說明了織女是個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個勇敢堅強的人。
3.教師引導:你們喜歡這則故事嗎?為什么?
(因為牛郎織女都是那種靠勤勞節儉來創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為如此,民間才會有這樣一個悠久的傳說。)
4.請你讀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說說為什么人們會有這樣的想法?
(因為人們都希望牛郎和織女這兩位善良、勇敢、勤勞的人過上好日子,寄托著人民群眾也能過上美滿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結合《資料袋》,學習古詩詞
1.讀課后《資料袋》。
2.學習《乞巧》《秋夕》《鵲橋仙》
四、召開故事會
1.組內成員間講講這個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把自己積累的民間故事在“故事會”上作匯報。
板書設計:
男耕女織
牛郎織女(二) 痛失老牛
夫妻離散
鵲橋相會
教學反思:
1.在上一課學習的基礎上,再深入走進這個美麗動人的民間故事。體會故事表達了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破壞美好生活的專制者的憎恨,感受到作者對善良的人們的深深同情。
2.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狡猾的丑惡嘴臉。我們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1、開拓學生思維。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要使人成為真正有教養的人,必需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知識不多就是愚昧;不習慣于思維,就是粗魯或笨拙;沒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牛郎與織女為什么會有“青絲”?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通過課堂上學生的考慮與交流,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現在學生的思維十分開闊,敢想,有創意。想自身敢想的,說自身敢說的,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思維活躍的空間。在課堂上,學生發生了思維的碰撞,激發了思維的火花,同時更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意識。
2、構建師生平等。
課堂,是教師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與教育能力。由上所述,在課堂上,師生關系十分融洽,課堂教學氛圍也熱情高漲,因此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學生學習積極、樂觀。整個教學過程民主、平等,又充溢了幽默與風趣,學生在課堂上有說有笑,有課堂知識的學習積累,有課外生活的補充與豐富,一切都源于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3、開放課堂生成。
教學活動被“精心設計”之后,怎么能保證課堂的“開放性”和“生成性”呢?這似乎有矛盾。但實際上,不論是問題的“開放”,還是課堂上教與學的“生成”,都不是目的,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應該是教室里實實在在所發生的學生的學習活動,我們最終所追求的也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質量。因此,我們不只要關心課堂“開放得如何”與“生成得如何”,還要計較課堂是“如何開放”與“如何生成”的,更不能不論課堂“開放了什么”與“生成了什么”。因為新課程所提倡的科學探究性學習承載著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習慣的培養等多重任務。正是這樣的任務決定了我們課堂教學中的“開放”與“生成”。開放課堂生成,讓全體學生來考慮,教師也參與進來,這不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相長”嗎?“學生提難題,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挑戰’。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得不‘應戰’。一個難題從提出到解決,學生提高了,老師也跟著一起提高,這就是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這是中國教育家茅以升在《學生考老師》一書中所說的話,用在我這個教學片段上,真是再合適也不過。
4、歸源思想教育。
陶行知曾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師生通過對“牛郎與織女為什么會有青絲”這一問題的討論,其實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教育學生要勤勞,做一個善良的人,讓學生相信“好心有好報”的中國諺語。同時,針對牛郎織女的青絲討論,師生對文章的主題更加明確與鮮明,并使主題得到了更高的深化與升華。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