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學前兒童同伴關系的發展PPT課件這個PPT共41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同伴關系概述,同伴關系的影響因素等,歡迎點擊下載。學前兒童同伴關系的發展
第一節 同伴關系概述
問題:
同伴關系有多重要?在你生命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如果只有親子關系而無同伴關系對個體個性的發展有影響嗎?
它和親子關系之間有什么聯系?
一、同伴關系的作用
1、同伴交往有利于兒童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
2、同伴交往有助于兒童形成積極的情感;
3、同伴交往有利于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
4、同伴交往有利于兒童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系統的發
展。
二、同伴交往的類型
1、同伴交往類型的測量
——現場提名法。
2、同伴交往的類型
有四種:
社交明星(受歡迎者):13.33%
可接受者(一般型):52.94%
被忽視者:19.41%
被拒絕者:14.31
從發展角度看:4-6歲兒童隨年齡增長,受歡迎人數增加,
被忽視和被拒絕人數減少.
從性別角度看:受歡迎的兒童,女孩居多;被拒絕的兒童,男孩居多;被忽視的兒童,女孩居多。
兒童同伴關系類型研究的啟示:教育者要重視兒童交往中被忽視和被拒絕的兒童,尤其是被拒絕的兒童的引導和教育,使得他們能回到正常的兒童交往中,這有利于這些兒童社會適應的發展。
三、同伴關系的發生和發展
1、早期同伴關系的發展
3-4月 出現觀察和觸摸對方的現象;
6月 會有向著對方微笑和咿呀學語的現象;
1歲 會偶爾以微笑、出聲的笑和模仿彼此的動作來
進行雙向交流;
1-2歲 協調的雙向交流更為常見,且大多是互相間的模仿;
2歲左右 兒童開始以語言來影響同伴的活動。
有研究表明,兒童2歲之前出現的社會交往行為源自于早期的親子關系。
良好的親子關系促進兒童的社會交往。
2、幼兒期同伴關系的發展
2—5歲的兒童同伴間的交往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米爾德雷德.帕騰(Mildred parten)研究指出,兒童社會交往行為的發展經歷了三階段:
最初是——非社會活動階段,無參與者或旁觀
者的行為或獨自游戲;
然后是——平行游戲階段,共同分享相似玩具
但無交流;
最后是——社會交往階段,包括兩種真正意義上的社
會交往行為,它們是:
聯合游戲——兒童分別進行不同的活動,但通過交換玩具和彼此評論來相互交流;
合作游戲——進一步的交流行為,期間兒童的行為都指向同一目標,如共同扮演一個假想的游戲。
兒童的社會交往雖然具有階段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兒童進行下一個階段的游戲就不再出現上一階段的游戲,而往往是混雜的。
見下表:
總體上兒童的游戲是展現了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水平。
在幼兒期,兒童的游戲基本是以平行游戲和聯合游戲為主,到幼兒晚期,才會出現有組織的合作游戲。
在兒童交往發展中值得注意的現象1——
跨年齡不對稱交往
不同年齡兒童之間的交往對他們的社會性和人格都會帶來重要影響。
對年長兒童: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耐心、同情心和關心
他人的親社會傾向;
對年幼兒童:有助于他們學會與人相處的方式、尋求
幫助的方法等。
值得注意的現象2——
性別偏向
從嬰兒期起,兒童更愛選擇同性別的伙伴在一起玩。
3、兒童中期
從兒童對友誼的理解的發展階段看兒童社會交往的發展。
威廉.戴門(William damond)等的研究認為兒童對友誼的理解分三階段:
第一級 友誼是身邊的玩伴(約4-7歲)
學齡前兒童認為朋友就是“喜歡你的人”,友誼是具體的,是物質的交換和游戲的玩伴。友誼也是不長久的,當同伴不愿和他玩兒,不分享,友誼就結束了。
第二級 友誼是相互間的信任和幫助(8-10歲)
兒童中期孩子對友誼的定義更負責,并考慮心理因素。
學齡兒童認為,真誠是友誼的基礎,朋友間要相互幫助。
他們認為友誼破裂的因素是,相互的不信任、別人需要幫助時不幫助、違背諾言、在背后講人壞話等。
破裂的友誼要重建難度比學齡前大,需要真誠的道歉。
第三級 友誼是親密和忠誠(11-15歲到更大)
青春期對友誼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含義。
青少年往往強調友誼的兩個特征:
一為親密無間;二為對自己忠誠。
正是以上的認識,青少年交一個真正的朋友需要很長時間,因此第三級的友誼很少破裂。
第二節 同伴關系的影響因素
對幼兒期兒童同伴關系的發展起作用的因素有三:
家庭
托幼機構
兒童自身
一、家庭
一)父母的教養方式
在對兒童教養中,熱情、敏感,權威型的家長培養的孩子,易形成安全依戀,也較易和同伴形成良好關系;
不敏感、隨意性較大的家長,易培養出有敵意、攻擊性強的孩子;
專制型的家長培養出的兒童經常容易對同伴表現出焦慮、嚴厲和喜怒無常。
二)家庭的居住環境
當家庭的居住環境都是獨門獨戶式的時候,是不是也把兒童間的交往關在了門外?
三)父母的鼓勵
在學齡前兒童的交往中,父母常充當孩子交往的: “經紀人”角色。
如果父母鼓勵同齡孩子間的交往,那么孩子會有更多的伙伴,并比其他孩子表現更多的親社會行為。
父母的建議和指導對學齡前兒童的交往也具有影響。
父母如果對兒童使用的言語是積極的有禮貌的(“請”、“能不能”“可不可以”……,而不是 “不要” 、 “不行” 、“你不能” ……),那么他們的孩子攻擊性行為就較少,也更易獲取影響同伴行為的能力.
二、托幼機構
一)教師
教師是繼父母之后的又一個權威,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幼兒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在影響幼兒同伴交往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教師對幼兒的行為評判
經常受教師表揚的孩子,人際關系更好一些;而經常受批評的孩子,受同伴孤立的可能性較大。
教師對行為問題的處理方式
對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兒童一味的以批評和孤立、冷落的方法,會使這樣的兒童在同伴中更受排斥和冷落。
教師對兒童的信任程度
教師對兒童的信任通常表現在言語表情行為上。
那些常受教師的信任而為教師做某事的兒童,可能在同伴中顯得更有地位。
教師的個性
研究表明,對幼兒來說,熱情、有愛心的老師在促進幼兒同伴交往方面影響最大。
綜上所述,教師是影響學前兒童同伴交往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教師對待孩子的公正與博愛,信任與鼓勵,能促進幼兒同伴關系的健康發展。
二)游戲活動對兒童同伴交往的影響
1、游戲的材料和場地
研究表明,兒童的游戲中的交往以使用材料開始的。
如為材料(玩具)的分配進行的爭奪、協商。
游戲場地的大與小也影響到兒童間的交往,場地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兒童的交往。
因此,托幼機構應該提供適合的場地,適量有利于孩子開展合作、輪流、分享的大型玩具供孩子游戲,以此促進孩子間的交往。
2、游戲的角色和情節
兒童在角色游戲中對角色的分配,是一個需要協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可以學會合作與分享,建立良好同伴關系。
在角色扮演游戲中,對角色理解正確,扮演順利的孩子,能更順利的進行同伴交往,也更受同伴歡迎。
3、兒童的言語能力也影響到兒童間的交往。
三、兒童自身因素
一)社會性行為
1、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較多的幼兒,獲得良好同伴關系的可能性更大。
2、攻擊性行為
自身攻擊性行為較多的孩子,遭到同伴排斥和拒絕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二)社會技能
擁有良好社會技能的孩子,更易獲得同伴的親賴,繼而獲得同伴關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