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早期教育的重要性PPT課件這個PPT共27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什么是早期教育,個體感知覺的發展6歲前很重要,生理的成長、動作發生發展6歲前是奠基,個體語言的發生與發展6歲前最關鍵,6歲前的個體認知發生發展的最基礎,個體情緒情感和社會性發生發展6歲前決定終身等,歡迎點擊下載。早期教育的意義
a
早期教育的對象
早期教育是對0-6歲嬰幼兒及其父母、嬰幼兒與父母或養育者之間開展的、有助于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與健康成長的互動式活動。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從個體的神經系統結構發育、
感知覺的發展、
生理的成長、
動作的發生發展、
語言的發生與發展、
認知的發生發展、
情緒情感和社會性的發生發展、
神經系統的可塑性、
智力發展曲線等方面論述0-6歲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個體神經系統結構發展6歲前最迅速
1.人腦的發育
出生時腦重量350g,是成人腦重的1/4
6個月時為出生時2倍,占成人腦重的1/2
2歲時腦重為出生時3倍,約占成人腦重的2/3
3歲時接近成人腦重 75%
6歲時腦重量達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
感覺學習對個體的影響
視覺:80%以上學習信息的來源
聽覺:15%的學習信息的來源
本體覺:操作技能的形成
前庭平衡覺:影響空間關系
觸覺:影響注意的集中和聽課情緒
2. 大腦神經細胞建立聯系
嬰兒出生時約有140億個腦神經細胞
這些細胞有的在出生前已經與其他細胞形成鏈接并能支配最基本的生命要素如心跳、呼吸等
另外的神經則等待后天人為幫助使它們與其他細胞形成鏈接,以能夠認知外部世界并作出反應
0~3歲時期是嬰幼兒大腦爆炸性成長并形成腦神經細胞鏈接的最佳時期,嬰幼兒在2 、3歲時腦細胞能形成300萬億個神經鏈接
成年人的腦細胞神經鏈接大約為500-600萬億個
二、個體感知覺的發展6歲前很重要
出生時最好的感覺:嗅覺、味覺、內臟感覺
出生前和出生時習得的感覺:觸覺、本體覺、前庭平衡覺
出生后習得的感覺:視覺
三、生理的成長、動作發生發展6歲前是奠基
3-4個月:嬰兒在俯臥位時,頭能抬高90度
4個月:能從仰臥位翻身到俯臥位
5-6個月:能從俯臥位翻身到仰臥位
6個月:能坐,雙手支撐在身體前面端坐
7個月:能雙手支撐在身體兩側坐
8-10個月:開始不用支撐而自由坐
1歲-1歲半時:能開始行走
24~25個月:單腿站立
32~33個月:單腳躍跳
36~37個月:控制物體平衡
四、個體語言的發生與發展6歲前最關鍵
在人生的第一年,嬰兒與成人之間在各種非語言交往背景下進行,嬰兒和父母開始理解相互間的意圖和行動。
2歲以前已具有250個以上的主動詞匯,并且能夠說出簡單的短句
3~4歲前兒童就已獲得了他們的語言的語法
從3歲到6歲,兒童已學到了大量的會話行為
嬰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時期
第一階段語言前期:大約3~12個月
第二階段單詞句時期:從1歲~1歲半
第三階段詞句迅速增加期:從1歲~3歲,此時期是兒童積極主動學習語言,語言活動迅速發展的階段,一是喜歡提問題,二是開始模仿大人說話,這時大人的言行有榜樣的作用,要特別注意:發音準確,語句清楚,克服不良的語句習慣
第四階段豐富提高期:3~6歲,詞匯理解、使用及語言表達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
五、 6歲前的個體認知發生發展的最基礎
認知是個體對事物的了解與認識,以及面對問題情境時的思維方式與能力表現
包括注意、知覺、記憶、解釋、分類、評價、原則推理、規則的演繹、想象各種可能性、產生各種策略、幻想等
兒童認知發展四個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感覺動作期 0-2歲
前運算階段:前運思期 2-7歲
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思期 7-11歲
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思期 11-16歲
六、個體情緒情感和社會性發生發展6歲前決定終身
情緒是人與外界事件關系的維持和破壞的過程
生理過程是情緒的生物學載體
表情是情緒信號的傳遞工具,是情緒借以社會化的途徑
內在體驗則是情緒的原始和社會適應的憑借和依據,是反映人與外界對人的利害關系,從而驅動人行動的根源
蒙臺梭利提出的九大敏感期
語言敏感期(0-6歲)
秩序敏感期(2-4歲)
感官敏感期(0-6歲)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
動作敏感期(0-6歲)
社會規范敏感期(2.5-6歲)
書寫敏感期(3.5-4.5歲)
閱讀敏感期(4.5-5.5歲)
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
1、愛的教育 孩子心理正常發展最重要的條件是什么?是愛的陽光普照和愛的雨露滋潤。父母親屬可以通過注視、微笑、擁抱、撫摸、親昵、挑逗等形式,將愛的信息傳達給孩子,使孩子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別人對他的無私的愛。同時,還要創造歡愉的家庭氣氛。家庭成員間親密和諧,互敬互愛,就會使孩子感受到一種溫馨和愉悅。只有在愛的環境下,孩子才對周圍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
2、豐富的感官刺激 動物園里的飛禽走獸,郊外的花草樹木,鄉間的田野溪流,街上的熙熙嚷嚷,兒童連環畫,電視中豐富的色彩,變動的畫面,動聽的音樂等,都是對孩子的大腦和心理的發育和發展有好處的感官信息刺激。應多帶孩子到處看看,聽聽,摸摸,讓他們熟悉、感知周圍的事物,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
3、發展語言能力 從教“爸爸”、“媽媽”等開始,逐漸教周圍事物的名稱,自己的手、頭、腳等。稍大點,可教童謠、兒歌、詩詞,跟他們講故事,。應創造機會讓孩子聽、說,多采取對話的形式,幫助發展語言能力。
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
4、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比如培養孩子有規律地生活,基本上按時睡覺;在飲食方面,不吃零食,不偏食,不挑食;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比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上廁所;搞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比如擦桌子,收拾東西;還應培養學習做事專心的習慣,不可一面做練習一面看電視。對一小孩子,可以采取獎賞的辦法,使期望行為得到強化。
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
5、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當幼兒兩三歲后,個體意識開始萌發,開始區別自我和他人。他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在與伙伴的游戲中,來比較別人,認識自己。通過伙伴間的相互幫助,學會理解、尊重、理解和同情,產生社會意識。因此,孩子應放在群體中生活,鼓勵他與同伴交往。還要教育孩子懂禮貌,懂得關心他人,有勇氣和毅力,跌倒了不哭等。
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
基本訓練
1、視覺訓練——靈活性、追視物體的能力
2、聽覺訓練——尋找聲源
3、觸覺訓練——撫觸皮膚、按摩、游泳
4、動作訓練——大運動、精細動作、手眼協調能力
5、語言訓練——說話、逗笑、兒歌等
6、社交訓練——戶外、活動、集體游戲
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
創造環境(語言、數學、藝術、音樂、文字等)
1、建設豐富的智力環境
2、建設高尚的道德環境
3、優美的藝術環境(美育環境)
4、規律生活的意志環境
5、良好行為的榜樣環境
早期教育的誤區
誤解一:
教育對象的誤解。早期教育不只是對嬰幼兒的教育,更是對父母與養育者的教育。父母與養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與心理素質,很容易將早教導向更大的誤區。
早期教育的誤區
誤解之二:
早期教育目的的誤解。我們在調研中發現,70.5%的家長以為早教就是提前學習英語、識字與數學。結果,導致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對小學開始就厭倦上學。調查表明,我國小學生的厭學情緒呈低齡化,厭學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小學的調查表明,小學一小年級的厭學率兩年內上升了7個百分點。厭學者大都過早接受知識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輸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長的教育,開發智力是應該的,但學知識還不是它的目標。
早期教育的誤區
誤解之三:
教育內容的誤解。目的的失足必須導致學習內容的偏失。有些家長讓孩子很早就學寫識,讀英語,學畫畫,學鋼琴。但你看看周圍那些過年學習十八般武藝的孩子,長大了有幾個學有所成了?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鋼琴就想離開。
早期教育的誤區
誤解之四:
早期教育方式的誤解。中國人長期習慣了灌輸式教育,80后父母們自己是被灌過來的,也無形中接受了這些模式,雖然他們反對灌輸,但又做不到不灌輸。對話,互動,這才是早教的本質。但我們接觸的博士父母也習慣于對孩子進行灌輸。并不說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