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文案寫作指導PPT課件這個PPT共72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PPT的教學目標觀察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對沉浮現象感興趣,能根據沉浮的標志圖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樂意表述自己的發現,探索物體沉浮調節的方法,體驗操作、探索活動的樂趣。幼兒園教師 文案寫作
交流提綱
幼兒園有哪些文案工作?
為什么要做文案工作?
做好文案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如何撰寫不同類型的文案?
幼兒園有哪些
文案工作?
為什么要
進行文案工作?
做好文案工作的
基本要求
做到三勤:
勤動筆,積累工作中的事例和經驗。
勤閱讀,有效收集相關材料。
勤思考,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真實: 隨時記錄幼兒行為和活動。如課程實施的每一環
節、了解不同幼兒家庭背景、班級環境創設、對教
育教學過程的反思和課題研究。
保障:幼兒園在制度層面上為教師的文案書寫提供支持和
保障,如提供各類記錄本、相機、錄音筆等記錄設
備;設置專門的記錄、整理和寫作的時間段。
強化:定期開展寫作的經驗交流,以多種方式來鼓勵和獎
勵教師,提高老師寫作的積極性。
思考=“問題”意識
一、發現問題的基本方法:
1.在觀察生活中發現問題:
問題來源于對孩子的觀察和了解,因此,如何科學的觀察
幼兒、了解幼兒,是幼兒教師必須學習的一個重要的基本功。
觀察的主要方法有:隨機觀察法、跟蹤觀察法、作品記錄
法、畫記法等。通過這些方法可以提出一系列的“怎樣教”的
問題,如“怎樣培養習慣?”“怎樣培養 能力”“怎樣讓孩子
學會干什么?”等等。
2.在收集信息中發現問題:
在網絡、書籍及孩子的行為表現中,我們都可以收集到有
益的信息。
根據自己的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就會發現他人
尚未解決或尚未完全解決的教育實際問題。如:“教給孩子什
么?”“用什么方法教?”“不同的孩子怎么教?”等等
3.在實踐反思中發現問題:
反思是個體在分析自我經驗、評價自我行為的基礎上,依
據某種標準對自己的經驗和行為所進行的批判性的思考。這些
問題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
● “我”的問題:“我這樣做得的是什么?失的是什么?”“還
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孩子”的問題:他們快樂嗎?他們喜歡嗎?他們為什么會
這樣?
●“教材”的問題:難易程度如何?適合他們嗎?貼近生活
嗎?內容科學嗎?可以怎樣改編?
二、提出問題的基本方式:
1.科學式提問:怎么樣?是什么?為什么?
2.價值性提問:應該怎么樣?應該是什么樣的?
為什么?
3.發散性提問:還會怎么樣?還會是什么?
4.質疑式提問:僅僅如此嗎?確實如此嗎?
不同類型文案
寫作要點
教學活動設計指導
基本要素:
教材分析
活動目標
活動準備
活動過程
活動延伸
一、活動內容的選擇
選擇活動內容時要考慮以下幾點:
內容本身要具有科學性和嚴謹性。
活動內容要有趣味性和變化性。
活動要求和難度要適宜。
活動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活動目標的設計
(一)基本要求
1.符合幼兒發展特點與需要
2. 目標要具體、明確
3. 關注幼兒的整體發展
既符合孩子的現實需求又利于其長遠的發展。
1.避免空洞、萬能膠似的目標
2.根據不同的活動類型擬定具體的目標
案例:買菜
(二)活動目標的表述
1.表述的角度:
(1)一般從幼兒的角度表述
常用“感受”、“喜歡”、“理解”、“感知”、“能夠”等。
(2)表述角度要一致。案例:我的名字
◆活動目標:
1.喜歡自己的名字,鼓勵幼兒大膽地應答教師的呼喚。
2.創設情境,引導幼兒大膽地在集體面前說話。
分析:第一條目標的前半句與后半句主語不一致,致
使邏輯混亂;“大膽地應答”與“大膽地在集體面
前說話”兩點間互相交叉,缺乏整體考慮。
◆調整后目標:
1.喜歡自己的名字,聽到名字能大聲應答。
2.愿意在問題情境中表達自己的想法。
2.確定表述的性質
(1)行為目標的表述。明確幼兒做什么,有什么結果類型。表述時要注意分析幼兒的經驗,分析活動的價值,明確活動要達到的目標。<指向于知識、能力目標>
案例:大班《我喜歡的球類活動》
●在看看、玩玩、講講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球類運動項目和特點,知道不同人喜歡不同的球類運動。
●積極參與班級組織的球類活動,并建立初步的遵守游戲規則的意識。
(2)一般性目標的表述。此類目標描述的是幼兒通過學習后身心發生的變化,很難通過具體測量來衡量目標的大程度。<指向于幼兒情感目標>
例如:感受裝飾美,體驗利用材料進行裝飾的樂趣。
三、活動準備
知識經驗準備
物質準備
四、活動過程
把握三個關鍵點:
體現層層遞進原則
設計有效的提問
預設好組織形式
1.把握知識銜接的關鍵點層層遞進
案例:中班《吹泡泡》
2.把握材料投放的梯度層層遞進
案例:大班《助跑跨跳練習》。可將跨欄高度從低到高分為三種進行練習。《七巧板》、《小兵娃》
3.把握動作的完成情況層層遞進
案例:小班《小青蛙跳荷葉》
目標:能在30-40厘米的圓圈中雙腳連續跳
雙腳并攏跳→自然擺臂、落地輕→動作正確連續跳→加快速度連續跳。
1.提問要有助于幼兒理解與學習教學內容。
2.提問要抓住活動中的關鍵性問題
3.提問要有指向性
案例:彎彎繞繞
思考:
老師提問的目的是什么?
她的提問有引發幼兒的思維嗎?
針對幼兒的回答我們可以怎樣設計提問?
分析:
教師原本希望通過樂曲旋律起伏的感覺讓幼兒能體會到曲線也是如此上上下下,從而感受這首樂曲的旋律。但她的提問僅停留在“你聽后想到了什么?”這一淺表層次的問題,沒有對樂曲的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發掘。
當孩子回答說想到了“結婚”甚至是“見到鬼了”的時候,教師就應及時轉入其它問題,如“樂曲聽起來是什么樣的?”“旋律是平平的還是彎彎繞繞的?”“讓我們試著用小手跟著音樂節奏來比劃比劃。”
案例:有趣的樹葉
活動實錄:
教師提供給幼兒各種各樣的樹葉,目的是讓幼兒觀察比較樹葉的大小、形狀、顏色等方面的不同。可當幼兒探索時,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師:看一看,你們發現了什么?
幼1:這片樹葉上有很細的莖。
幼2:這個樹葉上有小圓點花紋。
幼3:這片樹葉生病了,有斑點。
幼4:這片樹葉被蟲咬了,有小洞洞。
……
分析:
師幼雖然圍繞樹葉進行很多互動,但卻沒有提及真正需要幼兒探索的內容。
我們可以根據要孩子探索的內容提出這樣的問題:“看一看,比一比,這些樹葉有什么不一樣?”
這樣明確了幼兒探索的目的,更便于幼兒思考。
案例:變魔術
案例:落葉(中班語言)
散文內容:
秋風起了,一片片樹葉從樹枝上飄落下來。樹葉落在草地上,小蟲子看見了,躺在里面,把它當棉被;樹葉落在水溝里,小螞蟻看見了,坐在上面,把它當做小船;樹葉落在小河里,小魚看見了,藏在下面,把它當小傘;樹葉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見了,說“來信了,來信了,催我們快到南方去。”
提問設計:
1.有哪些小動物看到了樹葉?
2.樹葉是落在哪里被這些小動物看到的?
3.詩歌中的小動物把樹葉當做什么了?
4.為什么小燕子會說:“來信了,來信了,催我們快到南方去?”
這些問題層層遞進,有利于幼兒逐層深入思考。當這些問題解決了,幼兒對散文詩的內容也就基本理解了。
如何寫好
教育教學反思?
要點:
反思的依據——
反思的內容——
反思的思路——
1.怎樣促進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案例:百鳥園
2.怎樣讓幼兒得到積極有效地反饋?
3.怎樣在反思中及時調整與改進教育策略?案例:整理小柜格
討論:閱讀下面3個案例,結合《綱要》、《指
南》精神,反思、評析案例中三位老師的
教育行為。
案例:假山種豆(中班)
案例:買小紅花(大班)
案例:咳嗽風波(中班)
思考:(分組自由討論10分鐘)
1.活動中,老師是怎樣回應幼兒的?
2.幼兒有什么樣的表現?
3.你覺得老師的這種回應方式妥當嗎?為什
么?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
觀察記錄的寫作
觀察記錄的寫作
思考:
1.什么是觀察記錄?
2.為什么要做觀察記錄?
3.觀察記錄記什么?
4.怎樣寫觀察記錄?
一、什么是觀察記錄
案例:
在1歲6個月零8天時,雅克琳坐在媽媽旁邊的一張床上,我在雅克琳對面一側的的床底下,而且她沒有看到我,也不知道我在房間里。我將一支其中一端系有一把刷子的棍子伸到床上,并搖擺棍子。雅克琳對這一景象十分感興趣,她說:“棍子、棍子”,并十分專注的觀察這種搖擺。在某一時刻她停止對棍子的這一端的注視,并且顯而易見地試圖了解其中原因。然后她試圖覺察棍子的另一端,為此她傾向她媽媽的前面,然后傾向她媽媽的后面,直到她看到我。只是她不再表現出驚奇的神態,似乎她知道了我正是該景象的原因。
——皮亞杰
觀察記錄:觀察記錄是在自然條件下觀察被研
究的對象,如實記錄觀察對象的行
為表現,并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問
題,改進教育行為的一種方法。
二、觀察記錄的價值:
1.有利于教師深化對幼兒的理解。
2.有利于教師的反思并提高教師支持幼兒和指導幼兒的水平。
3.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專業技能。
三、觀察記錄記什么?
可以將幼兒一天在教室中所發生的主要事情記下來。如:
1.在一般例行性活動中的行為表現;
2.幼兒使用玩教具、材料的情況;
3.幼兒認知發展情況;
4.幼兒與同伴間的相互關系;
5.孩子與成人的關系;
6.特殊問題孩子的行為。
四、怎樣寫觀察記錄
(一)觀察記錄的主要內容:
觀察者、觀察時間、觀察地點、觀察對象(性別、年齡)、觀察實錄、觀察分析和措施反思等。
(二)寫觀察記錄的步驟:
1.現場觀察
(1)有明確的目的,大致觀察的角度、線索
和重點觀察的對象。
(2)觀察時,應圍繞所確定的目的,捕捉
有關的、典型的行為,并通過對這些
幼兒的追蹤,發現一般規律。
2.詳實、客觀地記錄觀察結果的要素
記錄幼兒行為表現的時間、地點;
記敘幼兒行為發生的背景:幼兒在什么情況下出現該行為;
記敘幼兒做事的方法、方式,特別是幼兒行為方式的變化和新行為;
描述幼兒對自己行為的感覺,如表情、心情、神態等;
記錄幼兒行動時所說的話。
案例:娃娃家里的風波
3正確分析、合理利用觀察資料
(1)分析過程
幼兒行為概述——幼兒表現是什么?
了解幼兒行為的原因——幼兒表現的原因是什么?
幼兒行為分析——幼兒表現說明了什么?
明確幼兒需求——幼兒的深層需求是什么?
案例:入園小插曲
(2)分析理論
兒童發展規律
個人差異
事件發生時的背景
(3)分析角度
從孩子的角度解讀行為原因
從欣賞的角度解讀兒童發展
從專業角度解讀兒童行為
案例:沖突與成長
(三)寫觀察記錄應注意的問題
1.真實
2.客觀
3.深入
4.有價值
實例分析
實例一:A教師
觀察對象:小一班 黃點點
觀察記錄:
2013年9月24日
今天上午,我請每個小朋友說一個兒歌,點點坐在座位上哭了,問了半天也沒說話,可能是不會說。
2013年9月25日
今天,中午上床睡覺脫衣服時,點點又哭了,原來是不會脫衣服。
2013年9月26日
今天中午吃牛肉時,點點又哭了,原來是不愛吃牛肉。
分析與措施:
點點是從小班升上來的孩子,按理說,對幼兒園的生活應該適應了。可在班上,一整天也聽不到他講一句話,遇到問題總是哭。向家長了解,點點是艿奶帶大的,三歲才會說話,再加上膽子小、內向,所以有了問題就會哭。
今后我要多注意他的語言培養,提供更多的表達機會,進一步同家長取得聯系,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上做些努力。
實例二:B教師
觀察對象:中二班 胡曉峰
觀察記錄:2013年9月23日
早晨,我正忙著接待來園的孩子,胡曉峰來了。他哭著對爸爸說:“爸爸,你天天來接我回家睡覺。”爸爸說:“不行,我得上班。”“那爺爺接。””‘不行,爺爺走不動了。“胡曉峰拉著我的手:“老師,你抱抱我吧!我感冒了。”盡管忙,我還是把他摟在懷里。他兩只手緊緊的抱著我,把頭貼在我的胸前。過了一會兒,他的情緒慢慢穩定了,說:“老師,放下我吧!我好了。”
分析與措施:
胡曉峰的父母離異了,他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年紀太大了,不能每天接送,于是就放全托了。今天,他未必真的感冒,只是情感饑餓,在尋找成人的愛和安慰……
教師應該盡可能地體諒、理解孩子,幫助他度過情感的“饑荒”。
從三個基本環節來分析以上兩個實例
其它文案工作的寫作
一、教育工作計劃與總結
1. 針對性
2.專業性
3.創造性
4.靈活性
二、教育論文
兩種類型:
(一)學術性論文
實證型:目的—方法與過程—結果與結論—分析
與討論
論證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二)經驗型論文
工作效果—主要措施—揭示規律
結 語
幼兒園教師的文案工作是一個學習、思考、練習、積淀和創造的過程。
它不是靠學習寫作技巧和方法來完成的,而是靠不斷學習兒童發展理論和教育理論、探索與積累教育實踐經驗、轉變教育觀念、提升專業能力來完成的。是一名幼兒教師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直觀體現。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