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設計與指導PPT課件這個PPT共68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PPT的教學目標掌握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指導原則,能靈活運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方法和原則開展各類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指導工作,學習組織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各種基本方法。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指導
教學目標:
1、學習組織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各種基本方法。
2、掌握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指導原則。
3、能靈活運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方法和原則開展各類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指導工作。
第一節 觀察類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指導
一、 觀察類科學教育活動概述
(一) 觀察類科學教育活動的含義
觀察是指通過感覺器官來感知事物或現象,將各種感覺捕捉到的信息經過思維的加工形成概念,來獲取對客觀事物或現象的認識的一種方法。
觀察類科學教育活動就是以觀察為主要認知手段,讓學前兒童探索客觀事物、現象的特征,發展兒童的科學認知、培養科學情感、形成科學態度、訓練科學方法的一種科學啟蒙教育活動。
(二) 觀察類科學教育活動的價值
1、觀察類科學教育活動是學前兒童科學教
育活動的主要形式
2、觀察能促進學前兒童多元智慧的發展
3、觀察能促進學前兒童觀察力的發展
(三) 觀察類科學教育活動的分類
觀察類科學教育活動一般分為:
1、一般性觀察(個別物體觀察、間或性觀察)
一般性觀察指對某一自然物或自然現象作特定的觀察。
(如觀察認識某一動物,對某種水果、蔬菜或花卉的認識等。)
可以是認識事物的某些特點,也可以是對其整體全面的認識,即對同一對象進行短時間的觀察。
2、比較性觀察
比較性觀察指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體或現象進行觀察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與相同點。
比較性觀察需要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3歲左右的幼兒可以開展這種觀察活動。
3、長期系統性觀察
長期系統性觀察指在較長一段時間里,有計劃地觀察某一自然物體和現象的發展變化,使幼兒對其發展過程有較完整的認識,同時還可了解事物之間的簡單聯系和因果關系。
例如,觀察向日葵或玉米、蠶豆、牽牛花等的生長發展過程;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對各個季節特征的觀察等。
二、 觀察類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
(一) 觀察類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原則
1、準備工作要充分
按《綱要》的要求,根據科學教育活動計劃、季節和地區的情況、兒童的發展水平,確定觀察的內容、要求、地點與形式,擬定觀察計劃。考慮如何引起兒童的觀察興趣,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如何提啟發性問題及怎樣發展兒童的智力和語言等。
2、內容選擇要合理
選擇特征典型、明顯,并力求美觀的觀察對象,掌握其有關知識,熟悉其特征、習性等,以便引導兒童正確認識。
3、觀察方法很重要
遵循觀察的基本方法。觀察應有順序地開展,運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比較,并運用語言大膽講述自己在觀察中的發現,用圖畫、數字等多種方式記錄自己觀察的結果。
(二) 觀察類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設計
具體教育活動的目標設計應遵循科學教育領域的總目標,具體落實知識、情感、能力、意識、行為方面的發展目標。目標設計時應考慮幼兒的年齡、身心特點以及智力發展水平,設計適宜幼兒發展的活動目標。
(三) 觀察類科學教育活動的過程設計
一般教育活動過程由四部分構成:
導入,即開始部分。應激發興趣,交代清楚本次觀察活動的觀察任務。
進行,即目標落實、活動展開部分。
結束,即活動小結部分。注意保留興趣。
延伸,即目標進一步延展,活動擴展到集中教育活動之外。
三、觀察類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指導
(一) 一般性觀察的組織指導
第一步,引起幼兒觀察的興趣,明確觀察的目的,用生動簡練的語言或游戲的口吻、游戲的方法開始觀察活動。也可用兒歌、謎語、講故事、提問題和啟發性談話等方式開始。
第二步,盡量讓幼兒運用各種感覺器官感知觀察對象的各種屬性,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摸一摸、捏一捏、掂一掂,能吃的還可以嘗一嘗。
教幼兒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
例:觀察植物可從根——莖——葉——花— 果實;也可以從花——葉——莖——根。
觀察動物可從頭——身——尾——四肢。
觀察水果可從外到里。
觀察順序不是機械的、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但不能雜亂無章地觀察。
教幼兒用比較的方法進行觀察。
教師應提出有質量的問題
(二) 比較性觀察的組織指導
比較性觀察一般是從事物的不同點開始進行觀察比較,然后再比較事物的相同點。因為事物的不同點易被觀察到,而事物相同點卻是要經過比較、概括才能找到。觀察仍應是對事物各個相應部分按順序進行。
(三)長期系統性觀察的組織指導
觀察對象是動植物生長發展過程、四季特征和輪換順序。此類型觀察是在觀察對象發生顯著變化時組織的一系列觀察。在組織每一次觀察時,應引導幼兒將眼前的現象與前一次觀察的情況進行對比,以了解觀察對象發展變化的情況,也可引導幼兒找出變化的原因,從而看到事物之間的關系。
活動案例及評析
活動設計一
活動名稱: 認識西紅柿 (小班)
活動目標
1、 知道西紅柿的名稱,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內
部結構和生長特點。
2、知道西紅柿的用途。
3、豐富詞匯: 又酸又甜,光滑,清香可口。
活動準備: 西紅柿的生長資料片,西紅柿一株(帶有根、莖、葉、花、果實),西紅柿多個
活動過程
一、認識西紅柿外形特征和內部結構。
1、出示西紅柿讓幼兒觀察并提問:“西紅柿是什么顏色的?”“西紅柿的外形像什么?”“表面怎樣?”
小結: 成熟的西紅柿有鮮紅的、橙黃色的,西紅柿的外形近似圓形,表 面光滑。
2、切開西紅柿讓幼兒觀察:“西紅柿表面有什么?”“里面有什么?”“籽是什么樣?”
小結: 西紅柿表面有一層薄薄的皮,皮下是紅紅的肉,里面有三四個“小房子”,每個“小房子”里面都有好多的水和圓圓的籽。
3、品嘗西紅柿: 嘗嘗西紅柿是什么味道。
小結: 西紅柿吃起來又酸又甜,用西紅柿做的湯味道更鮮美。
4、提問:“西紅柿的別名叫什么?”“是什么植物?”
小結: 西紅柿的別名稱番茄或毛拉果等,它是茄科一年生植物。
5、出示一株西紅柿,讓幼兒觀察其根、莖、葉、花、果實。
小結: 西紅柿根系發達,莖部也易生不定根,移栽易成活。莖為半直立,分枝力很強,需設支架扶持。葉是深綠色,花朵黃色,果實圓潤光滑,呈紅色或橙黃色。
二、 幼兒討論觀察結果
讓每個幼兒大膽講述自己在觀察中的發現,并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下自己觀察的結果。
活動評析:
該活動是小班開展的一般性觀察活動,西紅柿顏色鮮艷、味道鮮美,更利于幼兒觀察。幼兒可以動用各種感官,看、嗅、摸、嘗等方式感知,獲取對西紅柿的整體認識,并用語言和繪畫的方式記錄交流觀察過程。通過對西紅柿植株的觀察,讓幼兒養成正確的觀察方法,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
活動設計二
活動名稱: 多種多樣的根 (大班)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植物都有根,根是多種多樣的。
2、 使幼兒知道根有吸收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激發幼兒探索植物的興趣。
活動準備:
帶根的蔥、小青菜及蘿卜、紅薯等若干,每組一份,榕樹的圖片一張,操作卡片“哪里是根”若干(小樹、蘿卜、吊蘭、玉米等根部的圖片),吊蘭一盆。
一、 認識多種多樣的根。
1、讓幼兒觀察桌上的蔥、青菜、蘿卜、紅薯,教師提問: 桌上有什么?請仔細看看、摸摸,說說它們是什么樣子的?請找出有根的植物。蘿卜、紅薯是根嗎?它們的根與大蔥、青菜的根一樣嗎?
小結: 植物的根一般有直根、須根、塊根,另外還有一些變態根。蔥的根是須根,青菜的根有一根主根,旁邊有須根。蘿卜是肉質根,紅薯是塊根,它們都是變態根。
2、觀察實物——吊蘭。
提問: 這是一棵什么花?它的根在哪里?除了泥土中的根,它的基節上生長的小條條是什么?你還知道哪些植物的根?
小結: 吊蘭是一種觀賞花卉,那些莖節上生長的小條條也是它的根,叫氣生根,氣生根碰到泥土就會鉆入土中,又長出一顆小吊蘭。所有的植物都有根。
二、 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根。
1、教師出示實物青菜、吊蘭、紅薯、蘿卜、榕樹根的圖片,向幼兒介紹它們的特征。
小結(幾種有代表性的根見教學資料)。
2、了解根的作用。
“植物的根是多種多樣的,它們的根長在哪兒?對植物有什么作用呢?”
小結: 根是多種多樣的,大部分長在泥土里。有的根很有趣,長在植物的莖節上,有的長在別的植物身體上等。我們平時可不要去搖小樹,要是搖斷了它的根,小樹就不能活了。
3、找一找,根在哪里。
幼兒根據教師提問,操作植物的卡片,找出植物的根在哪兒,并完整地用語言表達。
活動延伸:
將各種植物,養在玻璃瓶內,讓幼兒觀察;用紅薯的塊根制作玩具
活動評析:
該活動是大班開展的比較性觀察活動。形象生動的植物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充分調動了幼兒的主動性。通過對多種多樣的根的比較異同,形成對根的正確理解,訓練幼兒的觀察力。
第二節 實驗操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指導
一、 實驗操作類科學教育活動概述
(一) 實驗操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含義
是指幼兒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儀器和材料,以發現客觀事物的變化及其關系的科學活動。
它強調的是,幼兒自己動手操作,自主探索過程。實驗操作中所發生的現象與自然條件下的現象不同,它的特點是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可以設置同一條件反復同一實驗,多次出現同一現象驗證同一理論和假設。
(二) 實驗操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價值
1、對于幼兒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智力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可以真正地引導幼兒親身經歷和感受探究過程,體驗探究方法,并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享受到科學帶來的樂趣,從而升華為愛科學的情感。
3、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學科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極大地滿足幼兒的探究欲望,培養兒童對科學的興趣。
4、能讓幼兒體驗科學探究的本質,讓兒童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幫助兒童理解科學現象,親歷探索科學的全過程,獲取初步的感性認識,使兒童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分析探究和思維能力得到綜合訓練和提高
(三) 實驗操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分類
實驗操作類科學教育活動大致分為三類:
演示探究類
引導探究類
驗證探究類
第一類活動: 演示探究。即教師演示,然后幼兒對應操作,通過自己的觀察,獲得發現。這種設計幼兒實驗探究的目的性較強,但對幼兒的自主探究學習會有一定的限制。
第二類活動: 引導探究。即由教師通過材料引導幼兒,讓其先行自由探究,然后再組織幼兒交流,引起幼兒進行有興趣、有目的地進一步探究。這一思路能較好地將幼兒的自主探究和教師的引導結合起來,取得較好效果。
第三類活動:驗證探究
二、 實驗操作類科學活動的設計
(一) 實驗操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
原則
1、內容的選擇
2、材料的選擇
(二) 實驗操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設計
1、核心目標 :
科學好奇心
科學探究能力
2、具體目標要求
具體 、針對性 、層次性、凸顯實驗操作性、綜合性
(三) 實驗操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過程設計
設計思路
預設性實驗操作活動的設計一般由三部分組成:
活動的引發和導入
活動的展開
活動的結束和延伸
第三節技術制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指導
一、 技術制作類科學教育活動概述
(一) 技術制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含義
技術制作類科學教育活動是以真實的科學本質為基礎,以試驗性的步驟,逐漸讓學前兒童獲得對科學技術的基礎認識,了解技術的轉化和中介作用,從而為所有的孩子提供理解和掌握這個現代化世界的窗口。
同時,以學前兒童的最大參與為目的,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和操作使用簡單的科技產品,學習使用工具;設計并開展小制作,把自己投入到對科技的探究之中,學習在操作使用中發現問題,在設計實踐中嘗試解決問題,從而學會對所看見的和所做的事情進行思考。
它是一項獨立于科學理論的、連續的、不斷完善的技能。
(二) 技術制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價值
無論從身體和心理,還是智力、道德和美育等方面,技術制作類科學教育活動對學前兒童的整體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 技術制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分類
技術制作類科學教育活動一般分四種類型:
1. 感受——操作;
2. 運用——操作;
3.學習——制作;
4.設計——制作。
(一) 技術制作類科學活動的設計原則
1、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原則
2、讓兒童親歷過程的探究性原則
3、與學前兒童的合作性原則
4、資源共享原則
(二) 技術制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設計
技術制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包括四個方面的能力培養。
其一:充分的感受和正確操作科技產品的能力。
其二:掌握簡單工具的使用方法。
其三:在教育者的指導下按規定步驟的操作能力培養。
其四:幼兒自行設計并動手開展科技小制作的能力培養
同時,活動目標還應包括對幼兒科學態度、科學世界觀的培養。
(三) 技術制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過程設計
1、設計思路
第一類活動即感受——操作,是讓幼兒充分接觸和感受運用技術產品。
例如,認識并正確操作各類玩具、家用電器等。滿足他們渴望了解“技術”的愿望,培養幼兒關注科技的興趣。此類活動通常先由教師演示講解產品的用途并演示其操作使用步驟,幼兒在觀察的基礎上動手嘗試,最后經共同討論完成正確的操作。
第二類活動即運用——操作,是讓幼兒學習使用工具。
例如,正確使用小剪刀、訂書機、測量工具、生活工具等。讓幼兒了解工具的用處,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獲得技術使用的體會。此類活動可以是獨立的活動內容,也可以是技術制作類科學教育活動中的一個部分。通常由教師或家長啟發、引導幼兒操作使用,幼兒在不斷的失誤中總結,最終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
第三類活動即學習——制作,是通過開展小制作活動讓幼兒按固定步驟學習制作。
例如,制作降落傘、潛望鏡、萬花筒等。幼兒在運用工具和材料開展小制作時是對技術的一種非常直接的體驗,此類活動通常由教師演示操作過程,幼兒動手實踐,師幼共同交流最后制作完成作品。
第四類活動即設計——制作,是讓兒童進行簡單的科技創作。
例如,設計并制作石膏玩具、不倒翁等。此類活動是在小制作的基礎上,通過自主設計,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個性化地完成作品的創作和制作過程。
總之,活動過程的設計理念應體現技術制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本質是讓幼兒通過實際操作去獲取知識,通過實踐去解決問題。操作并不僅僅是動手去做,它也是一種研究,要引導孩子們動腦筋、想辦法去創造,設計過程包括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交流感想→完善提高→展示分享共六個程序,這六個程序并非固定的排列,而是相互交織、相互結合。
三、 技術制作類集中教育活動的組織指導
(一) 技術制作類集中教育活動的組織過程
1、活動前的準備
2、活動過程的引導
第一步,設置能夠引起幼兒興趣和探究欲望的導入。
導入的方法很多,教師可靈活選擇,其目的是 調動幼兒的好奇心,把他們“吸引”過來,使他們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技術制作類集中教育活動中較常見的導入方法有: 通過直接操作材料導入;演示操作過程導入;利用簡短指令導入;設置相關問題導入等。
第二步,鼓勵幼兒圍繞主題進行假設或設計。
作為幼兒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由于年齡、經驗和認識水平的特點。他們常常用獨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去思考,不可能完全按教師的設計思路展開,因此我們應積極鼓勵幼兒大膽假設和猜想,尊重幼兒間的差異,接納每一個幼兒的觀點,因材施教,逐一點撥。
第三步,鼓勵幼兒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操作。
給幼兒足夠的時間,提出啟發性的 問題,讓幼兒帶著疑問,按自己的想法去選擇材料進行操作,驗證自己的想法和假設正確與否。教師沒有必要在幼兒動手操作之前就把答案告訴他們,也不要在幼兒的操作過程中左右他們的思想,暗示結果,而是要放手讓幼兒大膽地動手做,并從活動中去了解他們的探索情況,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發現,幫助他們按自己的想法進行驗證。
第四步,引導幼兒積極開展交流和思考。
當幼兒在操作中有了發現之后,無論他們驗證的結果與設想是否一致,教師都應盡可能地為孩子們間的交流創造條件,讓每個幼兒都能表達自己的實踐過程。同時,教師還應盡量幫助幼兒總結發現,鼓勵幼兒在前次探索、發現的基礎上進一步尋求答案和新的發現。
3、活動總結
活動結束前,在幼兒表達、交流信息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小結本次活動的知識點,對幼兒學習過程及表現作出評價。
活動結束后,教師要注意對活動感想,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有多少收獲,如何指導幼兒進一步探究等問題進行總結,以便在日后的活動組織中不斷改進。
(二) 技術制作類集中教育活動的指導要點
技術制作類集中教育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不斷地鼓勵孩子們通過實踐操作去證明他們的猜想,一邊做一邊思考:“你為何要這樣做?”“告訴我你發現了什么?”“與過去的發現相比較,有什么不同?”一個富于探索的兒童群體,一個有趣的實踐內容,加上目標明確的老師,技術制作類集中教育的開展才能真正成為一種和諧的、積極的科學研究。
在指導過程中教師應遵循以下五點。
1、觀察與思考
2、操作與構建
3、討論與支持
4、階段與系統
5、記錄與總結
四、活動案例及評析
泥塑(1—4歲)
【設計思路】
橡皮泥和各種泥團、泥坯都可以捏成不同的形狀,學前兒童非常愛玩。在玩泥的過程中不僅能鍛煉學前兒童的精細動作技能,還能夠讓孩子們充分感受操作的樂趣,同時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因此,家長和教師可為學前兒童提供充足的泥制材料,幫助他們在操作中得到發展。
【活動內容】
1—2歲
把橡皮泥攤成一片,把著寶寶的小手,用塑料刀將橡皮泥做成人或小動物的形象,表現各種物體,以引發寶寶的興趣。根據制作出的不同形象,可以讓寶寶來編故事,既可激發寶寶的想象力,又可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
2—3歲
幫助學前兒童把不同顏色的橡皮泥混合在一起做成一個球。家長還可以混合一些藍色和紅色的橡皮泥,放在手里捏成球形后教寶寶將球搓成一條細長的繩子,然后在此基礎上把繩子連接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等不同的形狀,鼓勵寶寶模仿著做。在做的過程中,引入“大小”、“形狀”、“長”、“短”、 “平的”、“圓的”等詞匯,幫助寶寶提高動手能力,發展寶寶的空間智慧。
3—4歲
在家長或教師的示范下,讓學前兒童先把泥或面團揉成白薯形狀,再把泥團摔扁或者按扁,轉180°后平面朝上形成船甲板,再在甲板上貼好上層船艙,插上紅旗和小部件,待干后進行裝飾即成為一艘漂亮的泥輪船。用同樣的方法搓一梭形的泥團,把泥團尾部捏出四個尾舵,成為一個飛艇初型,然后在艇身下部粘上吊艙和發動機,干燥后著色裝飾,就制成了泥飛艇。
【活動評析】
此類技術制作活動是讓幼兒在自由操作中獲得技術體驗,但由于幼兒年齡較小,家長和老師的幫助、引導特別重要,尤其是在活動中的個別指導。家長和教師應盡量耐心、仔細地觀察幼兒的操作過程,幫助其完成操作過程,體驗操作的樂趣。
活動設計一
活動名稱: 我的降落傘 (4—5歲)
活動目標:
一、 科學興趣的培養: 通過一系列游戲活動,激發幼兒對降落傘特性的探索興趣和欲望。
二、 觀察能力的培養: 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物體降落的過程,培養其觀察的準確性。
三、 操作實踐能力的培養: 讓幼兒動手操作各種材料,掌握制作降落傘的技能,培養幼兒手眼的協調性。
活動準備:
塑料包裝線或三股的粗棉線,輕重不同的夾子(木夾,塑料夾),膠帶,塑料薄膜,手帕,傘等。
活動過程:
一、 看一看,說一說。
教師示范降落傘,幼兒觀察,引發幼兒制作降落傘的愿望。將一把合著的傘和一把撐開的傘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傘柄朝下),請幼兒說一說哪一把傘先落地(合著的),哪把傘后落地(打開的)。
二、 做一做,玩一玩。
1、提供給幼兒4條長20—25厘米的粗棉線或塑料線、膠帶、輕重不同的夾子2—3個,方形的塑料薄膜、手帕等,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小小降落傘。
2、教師首先把4條粗棉線的一端合在一起打成一個結作為傘繩。
3、幼兒將4條傘繩分別系在(或用膠帶粘在)手帕或塑料薄膜的4個角上,然后用一把夾子夾住傘繩下端打結的地方,這樣一個降落傘就做成了。
三、 試一試,比一比。
將幼兒編成小組,以小組的形式讓大家站在較高的同一高度的地方(如滑梯上)將制作的降落傘同時放下,觀察比較他們降落快慢的差異,在只有一種條件不同而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進行比較。
1、取同一重量的兩個木夾,一個夾在降落傘的傘繩下,一個是木夾本身,然后將它們在同一高度同時落下。
2、傘衣的材料大小一樣,其中一個夾著輕夾子,讓幼兒在同一高度同時釋放,這時教師可介紹有關降落傘的知識。
3、同種材料制成的傘衣和衣夾,但傘衣的大小差異比較大,把這兩個降落傘在同一高度釋放。
4、傘衣的大小、傘繩、夾子都相同,但傘衣的材料不同,一個是塑料薄膜,一個是手帕,讓幼兒從同一高度同時落下。
在以上的各種操作實踐活動中,要求幼兒認真觀察并報告自己的發現,從而得出以下幾種結論:
(1)木夾先落地降落傘后落地。
(2)重衣夾的降落傘先落地,輕夾子的降
落傘后落地。
(3)傘衣小的先落地,傘衣大的后落地。
(4) 手帕的先落地,塑料薄膜的后落地。
四、 想一想,說一說。
1、引導幼兒用語言把自己制作降落傘的過程表達出來。
2、 啟發幼兒將自己觀察到的情況用語言表達出來。
活動評析:
此類活動屬于技術制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第三類,即通過幼兒開展簡單的科技小制作,在運用工具和材料的同時感受科學技術,體會制作的步驟和程序,體驗制作的樂趣。
交流討論類科學教育活動 的設計與組織指導
一、 交流討論類科學教育活動概述
交流討論類活動是指學前兒童在親自探究與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基礎上,通過集體的交流討論等手段獲取科學知識的一種科學教育活動。
交流討論類科學教育活動的價值
信息量大,能充分滿足學前兒童旺盛的求知欲
有利于培養學前兒童獲取信息特別是獲得間接經驗能力
有利于培養學前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
有利于發展學前兒童的思維
交流討論類科學教育活動的分類
一類指幼兒知識準備來源于直接經驗,根據具體的途徑分為實驗操作——交流討論式和觀察參觀——匯報交流式兩種
另一類指幼兒知識準備來源于間接經驗,根據具體途徑又分為收集資料——共同分享式、設疑提問——集中討論式和科學文藝——交流討論式三種
二、 交流討論類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
活動目標的設計
樂于表達的情感(情感態度)
表達交流技能和資料收集與整理技能(能力技能)
科學知識和經驗(認知)
活動過程的設計
實驗操作——交流討論式
觀察參觀——匯報交流式
收集資料——共同分享式
設疑提問——相互討論式
科學文藝——交流討論式
三、 交流討論類科學教育活動 的組織指導
提出恰當的問題
資料收集
交流討論
獲得結論
四、活動案例及評析
活動名稱: 拆裝筆芯 (大班)
活動目標:
在拆筆、裝筆、換筆芯的過程中探究材料之間的關系,獲得有關空間關系的經驗。
在拆拆裝裝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主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與發現,認真傾聽他人的表述。
活動準備:
拆裝難易程度不同、配件不同的三種筆及與之匹配的筆芯若干。
教師演示用的水筆和圓珠筆。
活動過程:
一、給水筆換筆芯
1、這些水筆的筆芯已經用完了,請你們給水筆換上新筆芯。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幼兒如何把筆拆開,詢問個別幼兒采用某種方法的理由。
3、引導幼兒演示并講述自己的裝拆過程,說出理由。
二、給圓珠筆換筆芯
1、出示一支圓珠筆,引導幼兒觀察圓珠筆的筆頭會伸縮的特點。
2、幼兒換筆芯,教師重點觀察幼兒如何選擇筆芯,在裝筆過程中會碰到什么困難等等。
3、師幼共同探討在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4、鼓勵幼兒帶著問題再拆一支圓珠筆,重點觀察、探究各個部件是怎樣裝配在一起的。
5、集體討論如何解決裝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6、幼兒再次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三、 分層操作
1、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嘗試給更復雜的筆換筆芯,沒有成功的幼兒繼續努力完成任務。
2、幼兒再次操作。
3、鼓勵沒有成功的幼兒說說自己的困難,并請同伴幫助解決。
活動評析:
這個活動屬于“實驗操作——交流討論式”的設計。
科學活動強調科學教育和語言教育的結合,要求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用盡可能多的詞語,盡可能準確的語句來表達真實的探究過程,包括描述、假說、推理、證明、總結和歸納。交流討論的環節通常就包含這幾個方面,教師應重視引導兒童向他人介紹自己的假設、實驗及結果等。“拆裝筆芯”活動體現了教師對交流討論的重視。如幼兒猜想的交流以及操作方法、解決問題方法的交流,進一步加強幼兒對問題本身的認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