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領域教法PPT課件這個PPT共37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明確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概念和意義,幼兒園科學教育目標中的核心是什么,明確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采用適宜的教育策略等,歡迎點擊下載。一、明確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概念和意義
1、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指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感知、觀察、操作、探索,發現問題并尋找答案的探究過程;
2、教師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為幼兒創設條件、選擇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提供充分的物質材料,通過運用不同的方式設計與組織幼兒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索活動;
3、是幫助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經驗、建構概念、發展智能、養成科學態度的過程。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由封閉走向了開放,由靜態變為動態,由單純知識的傳授轉向為幼兒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
幼兒園科學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豐富幼兒有關自然界的知識,而且能激發幼兒對自然的關心和興趣;
初步形成幼兒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正確態度,對幼兒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指南》中科學與數學的主要目標
1.科學探究
(1)親近自然,喜歡探究
(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3)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
2.數學認知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2)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
(3)感知形狀與空間關系
幼兒園科學教育目標中的核心是什么?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應以萌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究欲望為主要目標;
通過科學教育活動激發幼兒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情感和探究科學的欲望;
讓幼兒在經歷科學探究活動的全過程中,積累初步的科學知識,學習簡單的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形成初步的科學素質。
三、明確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 體現教育內容生活化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
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幼兒科學探究的內容比較廣泛,涉及動物、植物、物質與材料、天氣與自然現象等許多方面,教師要對幼兒探究的活動所涉及的探究內容和關鍵經驗、相關的科學概念和原理要有準確的把握。
科學領域的內容要求中,運用了哪些語言來強調幼兒園
科學教育的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
幼兒園科學活動的流程一般包括 猜想、操作、驗證、記錄、交流、總結 我們應該怎樣來指導幼兒開展探究活動呢?
四、采用適宜的教育策略, 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
激發孩子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有了明確的目標,在實踐中我們應該采取哪些策略來實現這個目標呢?
(一)選擇不同的方法吸引幼兒,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1、以實驗操作法激發興趣。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夠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所以在科學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對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十分有益。
例如:中班科學活動如《神奇的泡泡》,活動前,教師問幼兒:“你們知道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然后為幼兒提供了許多他們認為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如吸管、鐵絲網、小鐵圈、筆桿……)讓孩子們在操作中嘗試并尋找答案。運用實驗,巧設懸念,使幼兒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在反復的實驗過程中孩子們的好奇心不斷地被激發,不斷地得到滿足,使幼兒的學習始終處于一種積極快樂的活動狀態。
2、以游戲法激發興趣。
游戲是最受幼兒歡迎的活動,是幼兒主動自然進行的活動。科學活動中巧妙地將理性的科學知識結合到游戲當中,就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
比如:《有趣的影子》《認識磁鐵》等活動,教師都可以運用游戲法(如踩影子、我教影子學做操、你追我趕),激發孩子們參與活動的興趣,在游戲中幼兒發現了影子是我們的好朋友,隨著我們動作的變化而變化;也知道了一天當中什么時候影子最長(短);這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常見、常用的策略。
3、以問題情境法激發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兒們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啟發幼兒去探索,并激發尋求答案的愿望。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活動中提出有質量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才能有步驟地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
如大班科學活動《頂紙板》,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在圓柱形積木和鉛筆中,哪種材料能把紙板頂起來?”(幼兒猜想后驗證,發現兩種材料都可以)“你能用鉛筆尖把紙板頂起來嗎?”“為什么頂不起來?”“將筆尖頂在什么位置能頂起紙板?”在教師問題的指引下,幼兒感到了探究活動的挑戰性,從而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本身產生興趣,更加積極地去探索與嘗試,尋求自己心中的答案。
4、以教師的情趣激發興趣。
情感是產生興趣的“催化劑”。有效的學習都是動情的學習,沒有熱情就不可能有對真理執著的探索。幼兒具有好模仿和易受暗示的特點,教師喜愛的,往往也就是幼兒所喜歡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他們。
因此,教師要以對科學活動充滿喜愛的情緒去感染孩子,以好奇的神情、生動的語言、有趣的形式指導幼兒參加科學活動。往往在成人看來不值得奇怪的事,孩子們會覺得無比新奇,因此,我們要盡量滿足和順應他們的這種心理,理解他們,更多的是和他們一起玩、一起看、一起探索,讓幼兒從教師的表情動作中學到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方法等。
5、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興趣
多媒體課件能夠呈現文字、圖片、視頻和聲音,還可以按需要播放某一片段或畫面,它在創設問題情境、演示補充資料(文字、圖片)、插入模擬動畫(錄像)等方面有著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優勢,深受幼兒喜愛。
(二)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有效策略。
在大多數的科學活動中,幼兒的操作活動被重視起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看到孩子們很忙、很投入、很高興地在操作材料,但是,仔細地觀察后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操作僅僅處于一種表面的形式,老師在孩子操作前并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或任務,所以幼兒的操作顯得沒有目的、有的孩子玩呀玩呀就把操作當成嬉戲了。在科學活動中我們是要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純粹的孩子去玩就行了呢?
所以,在操作前老師必須要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去操作,效果就肯定不一樣了。比如:《有趣的聲音》這個活動,老師提出問題:“分別把玻璃珠、積木、回形針、小石子這些材料放到茶葉罐中,發出的聲音會是怎樣的呢?你們來試一試吧!”孩子們帶著問題的操作目的性更強、興趣更濃,很快就辨別出了各種各樣的聲音。所以問題如同針頭一樣牽引著操作和探索這條“線”一步步向前走,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有效。
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提問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同樣的情境提出不同的問題,幼兒探究的主動性深度和廣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技術之一,它能激勵幼兒專注于探究活動和內部心理活動,真正實現幼兒的學習和發展。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提問方式:
1、鼓勵性提問
鼓勵性提問應面向全體而不是針對某個單獨個體,教師應設法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回答問題,或在某個孩子回答之后讓其他幼兒發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個觀點。
如:“你們知道山上的樹木被砍下來后是怎樣運送到木材加工廠的嗎?”“誰還有不同的想法?”等鼓勵性的提問,擴大提問的參與面,逐步培養全體幼兒回答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2、發散性提問
這種提問沒有限定的答案,能夠培養孩子的獨創性、變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有趣的聲音》活動中,老師問:“你聽到玻璃珠掉到地板上的聲音是什么感覺?像你聽過的什么聲音?”在《認識空氣》的活動中問:“你們知道哪里有空氣嗎?”這就是一個發散性的提問,問題很開放,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它可以很廣泛的收集孩子們的想法,這一提問可以促使幼兒積極思考,產生主動探索的欲望。
3、層次性提問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只有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否則就將充當發展的尾巴”。幼兒的知識經驗和水平有差異,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我們在教學中設計的提問要體現層次性。
比如:《有趣的聲音》的活動中老師這樣提出問題:“這些材料分別放到茶葉罐中發出的聲音一樣嗎?”“聽起來有什么感覺?”“像你們聽到過的什么聲音?”在這樣有層次的問題引導下,孩子們積極思考與表達,回顧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共同梳理經驗,建構科學的概念。再比如 “請小朋友看一看老師帶來什么?你們都認識嗎?”“這些東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們上面的數字代表什么?”“這些數字有什么作用呢?”問題的設計層層深入,從幼兒已有生活經驗入手,幫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利用層次性逐步加深,豐富知識,建構概念。使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升經驗,體現了發展性原則。
4、矛盾性提問
在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中幼兒常常不去注意那些矛盾的事件,此時需要教師提出矛盾性問題,引起他們的注意,從而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比如:《水在哪里》的活動中,孩子們對水果中擠壓出的是不是水產生了疑問和爭論,老師及時地抓住矛盾沖突:“到底誰說得對呢?水果中擠出來的是不是水呢?你們去裝些水來比比看。”這樣的指導有利于調動孩子們進一步探索的積極性,使孩子的主動探究更加深入。通過對比和討論,孩子們發現水是透明、無色、無味的,而果汁是有色、有味道的。在科學活動中,經常會出現矛盾沖突(可能是幼兒間的認知矛盾,可能是孩子自身原認知與新認知間的矛盾),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活動中及時地捕捉,運用矛盾性的提問及時地引領,有助于幼兒主動的建構科學概念。
5、開放性提問
開放性提問是啟發幼兒在一定的問題情景中,能從多維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促進幼兒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獲得發展的有效方式。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因此為幼兒提供了創造性的想象和創造性的思維空間。開放性的問題,它的提問形式多種多樣
如“如果……,那么……”;“你認為應當怎樣做?”、“關于這個問題你還有什么看法嗎?”等等。
6、積極有效的追問
“追問”,顧名思義就是追根究底的問原因、問下落。教師的“追問”,往往是要了解幼兒“為什么會這樣的想?”、“為什么會這么說?”、“為什么會這么做?”換句話說,也就是教師想通過提問,來了解幼兒所思所想而采用的手段。
(三)運用多種方法、途徑、手段, 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1、為每個幼兒提供真正的探究機會。
“幼兒必須通過自身活動去發現、認識客觀世界,不斷構建、完善自己的認知模式”。在科學活動中要為幼兒創設尊重、支持的環境,,以保證每個幼兒都有充分與材料相互作用的機會。
遵循:“幼兒在前,教師在后;嘗試在前,指導在后;活動在前,討論在后;操作在前,結論在后”的原則,先讓幼兒自己去探索、觀察、動腦、動手,教師不急于告訴方法、答案,讓孩子自己探索材料,自己發現,在幼兒充分活動獨立思考后,再由教師給予歸納、小結。
2、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探究時間,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在實踐活動中我們經常受舊有教育意識的影響和教學計劃及生活常規的限制,非常殘忍的遏制了孩子們的探究愿望,探究活動沒有時間的保證,孩子自然就失去了在實踐中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的機會,更不可能養成執著的探究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我們一定要引起注意:充分的探究時間可以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很好的培養幼兒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等科學品質。
3、鼓勵幼兒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探究過程。
在科學活動中我們必須注重讓孩子運用多種感官去探索周圍世界、獲取信息、發現問題、尋找答案。教師為孩們提供適宜的可操作的材料,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請孩子們自己動手觸摸材料、用眼睛認真觀察、用鼻子聞氣味、用耳朵傾聽和感知聲音,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等都是在調動孩子們的感官參與到活動中,使孩子們很自然地獲得了有益的經驗。
4、積極引導和鼓勵幼兒參與小組討論,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綱要》中指出:“要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這些都是對我們幼兒科學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對于有些活動幼兒單獨操作比較困難,老師就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操作過程中鼓勵幼兒合作開展探究,并組織幼兒進行小組的交流表達,不僅能讓幼兒對自己的探究活動進行回顧與反思,而且能及時地將自己的新發現與老師、同伴分享,產生思維碰撞;享受發現帶來的歡樂,操作成功帶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合作學習的方式對幼兒的社會性的發展、科學素質的增強和健全的人格形成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幼兒園中的科學教育活動是以幼兒為中心開展活動,要求為幼兒提供可變化的情形以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
在探索時,教師要及時鼓勵幼兒對事物進行細致耐心的觀察。對未來情況作出預見,幫助幼兒驗證預見,并提出問題彼此交流。
還應讓幼兒回過頭來反復比較、思考、研究他們已經完成的活動。正是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幼兒接受了科學教育的訓練,豐富了他們的社會常識。
在孩子學習科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的興趣,尊重幼兒的興趣,及時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問題,納入科學教育的內容,生成科學教育活動,運用科學的方法引導、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幼兒主動探索的精神,去學習、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科學,達到幼兒科學教育的目的要求。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