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認識圣誕節PPT課件這個PPT共40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教案。PPT的教學目標通過結合圣誕節的小知識,讓孩子們在喜歡過節日的同時,認識到關于圣誕的小知識,豐富孩子們理性對待節日的態度。圣誕節的由來
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稱為圣誕 節。
從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為圣誕節節期。節日期間,各國基督教徒都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
圣誕節已經成為西方國家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論,類 似于我國的春節
圣誕老人
圣誕老人原指公元4世紀時小亞細亞專區的主教尼古拉。由于民間有關尼古拉的傳說中,都聯系到少年兒童和禮物,從此,圣誕老人便成為專門在圣誕節向孩子們送禮物的慈祥老人的形象。到了18世紀,通過文學和繪畫,圣誕老人逐漸成為身穿紅外衣的白胡子、白眉毛老人形象。
圣誕樹
圣誕樹的傳說:有個善良的農民,在圣誕節那天,熱情地招待了一名流浪的孩子,臨別時,孩子折下一樹枝插在地上 ,樹枝立即長成大樹,孩子指著這樹對農民說,每年今日,樹上都長滿禮物,以報答你們的盛情。所以,今天人們所見的圣誕樹上總是掛滿了小禮物。
圣誕歌
每到大雪紛飛的圣誕之夜,世界各地基督教和天主教教堂唱詩班的孩子們,都要用那純真而虔敬之心,在燭光閃爍里唱起同一支歌:這便是舉世皆知的圣誕之歌《平安夜》。
現在流行的圣誕歌主要有三個,一個是《平安夜》;一個是《聽,天使報佳音》;第三個是《鈴鐺兒響叮當》。
圣誕襪
最早以前是一對紅色的大襪子,多大都可以,因為圣誕襪是要用來裝禮物的,小朋友最喜歡的東西,晚上他們會將自己的襪子掛在床邊,等待第二天早上的收禮物。
圣誕大餐
像中國人過春節吃年飯一樣,歐美人過圣誕節也很注重全家人圍坐在圣誕樹下,共進節日美餐。
圣誕大餐吃火雞的習俗始于1620年。這種風俗盛于美國。
英國人的圣誕大餐是烤鵝,而非火雞。
奧大利人愛在平安夜里,全家老小約上親友成群結隊地到餐館去吃一頓圣誕大餐,其中,火雞、臘雞、燒牛仔肉和豬腿必不可少,同時伴以名酒,吃得大家歡天喜地。
圣誕節吃火雞源于美洲。據說在1620年的圣誕節,大批來自英國的移民抵達美洲的樸里毛斯山,由于當時這里除了滿山遍野隨處可見的火雞外,幾乎沒有別的食物,于是便只好烤火雞過節。火雞體大肉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膽固醇含量又低,因此受到西方人的青睞。圣誕節吃火雞便從此延續下來,成為一種傳統。 傳統的圣誕大餐,在最早的時候流行吃烤豬、火腿,因為在天主教國家看來,豬象征著“富裕”。不論是早期的烤豬、火腿,還是后來的火雞、三文魚,總之都是以肉為主。因為在靠天吃飯的時期,“饑餓”是常有的事,能在一年之尾享受一頓“大塊肉”晚餐,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除了吃肉,圣誕大餐還是有紅酒,這一傳統形成的理由是:肉象征著耶酥基督的肉身,紅酒代表他的血。耶穌替人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血肉之苦,是應該被紀念的。 圣誕紅酒有特殊的喝法:在酒中加入紅糖、橘子皮、肉桔、桔仁、葡萄干等作料,然后在火上一邊加溫一邊攪拌(注意不可開鍋),最后淋上一點伏特加,起鍋之后,一杯下肚,真是又香又暖。想想,在寒冷的圣誕,親戚朋友互相走訪,客人進門,脫了衣帽和手套,就忙不迭地來它一杯,何其溫暖! 圣誕大餐的另一部分是甜點。如餅干、蛋糕等。這類食品一般在圣誕節前夕就開始準備了,一家人坐在一起料理制作,孩子們也最愛參與這類他們覺得有趣的事。因為圣誕糕點可以按照他們喜愛的形狀和味道來做。瑞典語系的國家在做圣誕糕點時,有一個類似于中國人包年夜餃子的習俗,就是在杏仁味的糕點里,故意放一顆完整的杏仁,誰要是吃到惟一的一粒完整無缺的杏仁,誰就是新年的幸運之神。幸運之神當然是得獎品的,北歐人獎給幸運之神的經常是個帶著紅蝴蝶領結的小豬型大餅干;在荷蘭和德國則是小黑人彼得,大小有一個手掌那么大。可見,在西方吃圣誕大餐不僅可以一飽口福,而且還可以領略一種極具情趣的飲食文化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