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區域活動和戶外活動的設置與組織PPT課件這個PPT共89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區域活動,材料投放,區域指導,區域評價,戶外活動等,歡迎點擊下載。 幼兒園區域活動和 戶外活動的設置與組織
圍繞戶外活動和區域活動的開展,我們做的主要工作可以分為3部分:活動前的準備、活動過程的組織和開展、活動中的經驗和收獲。活動前的準備工作我們組織教師分別從環境創設、材料投放、教師指導以及活動中如何促進幼兒的自主性發展及主動合作意識、活動后的有效評價等幾個方面進行多次探討。遵循我園“回歸幼兒、尊重幼兒愛玩的天性、把游戲的權利還給孩子”的活動教育理念,打破區域活動界限,讓他們自由、自主、自覺的開展活動。
一:區域活動
定義
區域活動是根據幼兒發展需求和主題教育目標創設立體化育人環境,即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有效運用集體、分組和個別相結合的活動形式,組織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的學習、生活和游戲活動。
作用與意義
1、尊重個體差異,因人施教。
2、區域中投放了豐富的操作材料,為幼兒探索、練習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操作、擺弄、練習、探索,從而提高其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
3、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社會交往環境,輕松的區域活動,使幼兒的活動空間擴大,幼兒之間的互動關系也變得復雜,因此,區域活動也最能體現幼兒的個性和社會交往能力,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展。
一、區域設置
二、材料投放
三、區域指導
四、區域評價
一、區域設置
1、區域設置要全面、合理,符合本班幼兒發展需要。一個班內區域內容應涵蓋幼兒多元智能發展需要。
益智區(包含棋類區)
表演區
美工區
建構區
社會區(娃娃家、超市、醫院、劇場等)
語言區
種植區
2、區域空間布局合理。區與區之間應有明顯的間隔,每個區應有獨立的小空間,還要考慮到區域的干擾因素,如表演區不能與語言區隔的太近。
3、區域環境氛圍濃厚,如美工區展示豐富、富有藝術性的幼兒作品,娃娃家內布置出家的溫馨感,建構區可張貼幼兒的建構作品照片或成品的建構圖片資料。
美工區氛圍:
充分體現幼兒作品展示,作品集中,大量視覺沖擊,能更好的體現美工區氛圍。
作品注重藝術性、裝飾性,有整體氛圍,而不是零散的展示。
觀看照片時請思考:
幼兒美工作品可以有哪些形式?
用怎樣的方式展示更美觀?
照片(美工區氛圍)
娃娃家氛圍:
用色彩和材質營造溫馨氛圍。
娃娃家分區營造:廚房、臥室、客廳等。
提供豐富的家庭材料。
娃娃家
娃娃家
語言區氛圍:
墻面上可結合主題粘貼相關圖片、文字等。
利用小桌椅營造安靜溫馨氛圍。
語言區
語言區
種植區:
收集的植物不要散放,集中放置和裝飾效果更好。
放置一些自然因素的材料和裝飾品,如兔子裝飾品、石頭、藤條、魚缸等。
種植區
種植區
種植區
4、區域標志明顯,一一對應的標記也應體現教育性。小班可以是圖卡標記,中班可以是數字標記,大班可以是文字標記。每個物品材料都應有對應“家”,體現5S管理。
5、區域規則完善。與幼兒一起商討區域規則,并用幼兒易懂的圖文符號表現出來,粘貼在區域的合適位置。區域規則包括:進區人數、區域活動注意事項等。
二、材料投放
材料是幼兒區域活動的物質基礎,是幼兒進行游戲學習的中介,是幼兒建構知識的依托。幼兒就是在不斷地、主動地操作材料的過程中獲取信息、積累經驗和發展能力的,因此材料是促進幼兒發展的載體。
1、材料要有目標性。
區域活動是有目的的教學形式,因此材料的投放應該有目標、有針對性。
1)教師應了解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掌握本年齡階段的教育目標。這里所謂的教育目標是全面的、具體的,如閱讀區中幼兒的閱讀目標是什么、口語表達目標是什么;數學區中數、量、形、空間、時間等各目標是什么。只有清楚目標,才能在投放材料時有的放矢。
2)老師要善于分析材料:同一材料不同目標:如不同顏色的六邊形積木,在小班它可以用來認識顏色、分類、點數、一一對應,在中班可以用來空間架構,到了大班也許可以用來玩多諾米骨牌。因此教師要挖掘材料的不同玩法。同一目標不同材料:如練習間隔排序,可以用不同顏色的雪花片來拼插,也可以用串珠,還可以用操作卡的形式完成。
大班語言區——詞語詞匯
語言區——漢字結構
語言區——漢字書寫
語言區
語言區材料——其它
我會認名字:將孩子的名字裝訂成一個小冊子,并可以翻動的,孩子可以隨意將姓和名配對認讀。
詞語接龍:詞卡接龍并認讀。
字卡接句,寫短文: 準備很多字詞卡,并分類放在不同的袋子里,讓孩子選擇并編輯成短文。
2、材料投放要有層次性。
如何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首先就體現在材料的投放上。如小班的“給娃娃喂食”,教師用礦泉水瓶制作的可愛的娃娃,能力低一些的幼兒可以直接用勺子舀珠子,娃娃的口也大一些,便于喂食。能力中等的孩子,娃娃的口要偏小一些。能力高的孩子舀珠子時,可以按照娃娃的顏色分類喂。再延伸下去還可以在娃娃的身上貼上數字卡片,按數取物的喂娃娃吃飯。或用筷子、鑷子給娃娃喂食。因此,老師在投放這一材料時,就應該充分體現水平差異,制作的娃娃有大有小,有顏色、有數字等。
3、材料投放要符合年齡特征。
一般來說,小班投放的材料要相對大一些,講究立體性、趣味性、操作性,中大班的材料可以是立體結合平面的操作材料,更注重思維的訓練。
4、材料投放要安全、衛生。
尖銳的材料、過于小的材料不易投放,如小班美工區就不適合投放黃豆等自然材料。又如中大班投放的操作卡中,邊邊角角都要圓滑,避免幼兒在取放材料時存在不必要的隱患。其次,材料要衛生,口哨、吹的樂器玩具就不適合投放。
5、材料的放置擺放要規整,有秩序,區域中材料擺放可根據區中區形式擺放。
如:美工區可包含工具區、材料區(紙、自然材料、廢舊材料)展示區(幼兒作品、展示臺)
語言區包含聽、說、讀、寫四個小區,分別投放以下材料:聽(錄音機、磁帶等)說(木偶、圖片、實物等)、讀(圖書)、寫(筆、紙、沙盤、粘貼材料等)
小班益智區包含生活技能區、操作區、數學區。
三、區域指導
1、老師的角色定位。
教師的觀察者角色。
教師的指導者角色。
教師的環境準備者角色。
觀察者角色:
觀察:
1、材料投放與幼兒的互動,如幼兒選擇哪個區、操作了哪些材料、每個材料持續多長時間、材料是否引起幼兒興趣,是否掌握操作方法、材料的數量如何,難易程度如何,是否符合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2、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個別因素,如交往情況、解決困難的情況等。
3、區域操作常規、習慣、行為素養。
區域觀察記錄表
指導者角色:
區域活動的空間很大,老師的指導既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能放手不管,應在觀察的基礎上給予恰當的指導。如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可以讓幼兒先嘗試自己解決,并及時給予鼓勵。當孩子在交往上發生矛盾時,老師不是做一個看似公正的法官直接解決,而應該是教給孩子與人交往的方法。
例:1、孩子在區域交往時被別人搶玩具后告狀。(教給孩子方法而不是當法官)
2、孩子在進娃娃家時遭同伴拒絕進入。(參與角色自然進入,解決問題的辦法)
3、孩子在玩玩具時想玩別人的玩具或想和別人一起玩。(學習合作與分享)
另外,老師在指導時還應以參與者身份參與到活動中去,以自己的情緒感染孩子,創設幼兒相互模仿的環境。
環境準備者角色:
根據孩子參與區域的狀態及時調整材料投放與環境布置。
如:幼兒對娃娃家的玩法已經不感興趣,可以進行娃娃 家的延伸:設置超市等角色區。
如:幼兒操作能力已經超過所投放材料的目標,應及時更換材料。
如:根據主題開展更新材料,使之與主題相結合。
2、重點區指導。
一般來說,每天的區域活動中教師會有一個重點區域的指導,主班老師指導重點區,配班老師巡回指導。既然是重點區,就應該突出它的特色,如重點區材料的投放是新的,或同一材料有新的玩法,內容比較新穎、有一定難度等。
重點區內容應體現在一周活動計劃安排中。每周每個區域內容應有重點內容及目標。
中一班:泥塑
大三班:甜品屋
中二班:紙漿塑形
大二班:國畫
區域評價
評價形式多樣化。
集體評價、小組評價、個別評價。
自評、他評。
在區域評價時要重點突出,運用多種形式進行評價,如重點區可以用集體評價的形式,重點提升幼兒的經驗和展示成果等。其它區域就可以在小組里評價,評價幼兒的參與情況、常規情況等。評價不光是教師唱獨角戲,還應讓幼兒學習如何評價自己的表現、評價他人的表現。
2、評價內容:
A、常規習慣:進區的習慣、取放材料習慣、收拾整理的習慣等。
B、提升經驗:包括幼兒在區域中認知、能力、情感等各方面經驗的提升。
C、成果展示。
D、下次區域活動的簡短要求。
3、評價檔案。
教師可將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語言記錄、社會交往描述、幼兒作品、或幼兒的活動照片進行保存,制作成幼兒成長檔案,并有文字的描述和分析,成為了解幼兒、研究幼兒的第一手資料。
教師一定要為幼兒的發展創造一個“有準備的環境”,為幼兒創建一個適合他們發展的活動舞臺。
環境創設
籃球區
環境創設
彩色輪胎
環境創設
花樣球操
沙水世界
鉆爬區
彩虹傘
以上就是我對戶外活動和區域活動開展的一點看法,希望大家能夠多提寶貴意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