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2
這是課堂教學環境包括,是優秀的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 知識層面:掌握彎曲液面附加壓力產生的原因、方向,以及彎曲液面的附加壓力的拉普拉斯方程。熟練掌握毛細管內液體的上升公式;理解微小液滴的飽和蒸汽壓—開爾文公式;理解四個亞穩狀態:過飽和蒸汽、過熱液體、過冷液體、過飽和溶液。
(2) 能力層面:能夠運用拉普拉斯方程的基本知識,對常見的現象進行分析。能夠通過文獻資料的收集和整理,了解拉普拉斯方程的具體應用,提高對事物的綜合評價能力和分析的能力。
(3) 思維層面: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關心社會時事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自主獲取專業知識的愿望和能力。
2.【教學內容】
(1) 彎曲液面的附加壓力表面張力
(2) 微小液滴的飽和蒸汽壓—開爾文公式
(3) 亞穩狀態及新相的生成
3.【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彎曲液面的附加壓力,毛細管內液體上升公式;開爾文公式;亞穩態。
解決方法: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啟發學生主動思考,重點講解,以學生關心的生活事件作為問題的切入點,采用嚴謹推導得出結論。
(2) 難點:彎曲液面的附加壓力,開爾文公式;亞穩態
解決方法:通過例舉習題使學生掌握并熟練運用彎曲液面的附加壓力的方向,及其大小的計算公式拉普拉斯方程。通過例舉習題使學生掌握并熟練運用毛細管內液體上升公式及開爾文公式。通過例舉生活中的實例講解四個亞穩態。
4.【教學單元分析】
本節包含表面化學熱力學,表面化學的有關概念,氣液界面,氣固界面(如固氣吸附以及吸附規律),液-液界面和固-液界面的特點和性質以及這些性質的特殊應用,表面活性劑的性質及作用等內容。
界面是指密切接觸的兩相之間的過渡區(約幾個分子的厚度),共有五類界面,其中一相是氣體時也可稱為表面。
處于表面的分子和處于體相的分子的差異使界面表現出一些獨特的性質,在前邊的體系的討論中,由于界面的物質的量和體相比較,微乎其微,所以表面性質的差異對整個體系性質的影響也微不足道,可以不予考慮。但在下面將要研究的體系中, 當分散程度增大時,表面性質對體系將起一定的作用,有必要進行專門的討論。
界面科學是化學物理生物材料和信息等學科之間相互交叉和滲透的一門重要的邊緣科學,是當前三大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和信息科學)前沿領域的橋梁。界面化學是在原子或分子尺度上探討兩相界面上發生的化學過程以及化學前驅的一些物理過程。
分散程度和表面積的關系。由于在界面上分子的處境特殊,有許多特殊的物理化學和化學性質,隨著表面張力,毛細現象和潤濕現象等逐漸被發現,并賦予了科學的解釋。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與界面現象有關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從而建立了界面化學(或表面化學)這一學科分支。表面化學是一門既有廣泛實際應用又與多門學科密切聯系的交叉學科,它既有傳統,唯象的,比較成熟的規律和理論,又有現代分子水平的研究方法和不斷出現的新發現。
5.【學生特點分析】
(1) 知識結構:學生處于大學二年級,已經完成無機化學的理論課程及實驗的學習,并且無機化學中的一些章節內容與物理化學相關,但是學生對一些純理論教學課程普遍不感興趣,因此應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學生熟悉的生活熱點、常見的自然現象展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和老師共同尋求答案,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提高學習興趣。
(2) 思維方式和學習風格:在大學二年級,學生的思維和學習風格已經從高中階段過渡到大學階段,而大學階段課程講授的學時數明顯減少,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空前增大,大學教育的重點“是著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認識畢竟是有限的,因此要求授課教師應利用上課時間和學生交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熏陶。老師可以利用上課時間引入學生感興趣的相關話題,提出和學生切身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課下時間思考,查找資料,并以作業形式提交。同時還應及時充分肯定和鼓勵學生的努力,重點不在結果,而在學生的發展過程。
(3) 思想認識:物理化學課程相對化學其它基礎課來說公式、概念、定理相對較多,學生會產生厭倦,因此經常會有學生問這些知識有什么用?聽到學生這樣的問題,會感覺到欣喜,是因為學生在思考,同時會感到壓力,因為這些思想上的問題需要長時間的溝通才能解決。如果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適當的把這些問題引出,并結合課程內容予以解答,會有很好的效果。
6.【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
(1) 教學模式:引入問題 啟發思考 分析討論 引入要點 得出結論 總結應用
(2) 教學手段:選用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板書相結合的方法,利用多媒體的優勢來吸引學生,并且可以節省大量的板書時間。利用傳統的板書把講課思路展示出來,讓學生在投入地觀看、思索、學習的同時,能夠對講課的主線一直有清晰的認識和把握,加深學生對本節課重點內容的理解。
一、教材內容分析
1.教材作用和地位:
在學生了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后,學生了解了耳能夠聽見聲音,但是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聲音能引起耳膜的振動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安排了幾個演示實驗:發生的音叉放入水中,發聲的音叉輕輕觸擊懸掛的乒乓球,自己講話時用手觸摸自己的喉部等。對于學生來說,物體發聲的現象并不陌生,然而對于發聲體的振動,為此創設情景讓學生對物體的發聲現象進行仔細觀察,總結概括出結論。本節為聲學的重點內容,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總結概括能力。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對有關實驗進行觀察,讓學生概括總結出有關的結論。
難點: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
3.授課思路:以“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聲音的能量”為知識線索,通過實驗的觀察、分析及總結概括出結論。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2.知道聲音可以通過空氣、液體和固體傳播;3.初步了解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4.初步了解聲音的傳播就是能量的傳播。
能力目標:1.通過有關實驗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的能力。2.通過對實驗現象討論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和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態度和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由上課鈴聲、老師“上課”為題。
設問:你們為什么站起來?(聲音,人耳可以聽到聲音是因為聲音能夠引起鼓膜的振動。)
過渡:物體為什么會發出聲音呢?
新課教學:
提問:你能通過什么方式發出聲音呢?(學生動手試一試)
活動1:2位同學合作,一個同學用兩支筆把橡皮筋拉緊,另一位同學用手撥動它. 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你聽到聲音了嗎?(聽到)
2.橡皮筋在做怎樣的運動?(振動)
3.聲音是由什么產生的?(振動)
活動2:用2只手指輕輕地放在你的喉部,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仔細體會后回答問題:
1.你感覺到喉部在振動嗎?(振動)
2.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動?(聲帶)
思考:發聲的物體與不發聲物體有何區別?(有無振動)
進一步驗證:音叉實驗(注:觀察什么現象)
用橡皮槌敲擊音叉,音叉會發出聲音。用手觸摸正在發生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覺?描述這個感覺。
用橡皮槌敲擊音叉后,如果迅速把發聲的音叉觸及燒杯器皿中的水面,會有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
用膠帶把乒乓球和線的一端粘在一起,線的另一端固定在鐵架上,使乒乓球被懸掛起來。迅速將它與乒乓球輕輕接觸,描述實驗現象。怎樣分析和解釋觀察到的現象呢?(對實驗現象進行了放大,說明聲音產生是振動的結果)
學生分析總結:(板書)1.聲音的產生:物體振動的結果。(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2.聲源:正在發聲的物體。
教師引導:“你能舉出一些聲源嗎?”(學生回答:口哨—空氣、雨聲—水、音樂—樂器)
進一步總結:聲源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過渡提問:聲音是怎樣從聲源傳播出來的呢?如:老師上課的聲音是怎樣傳播到我們耳朵里的。
活動1:以組為單位A站在課桌的一端,B用鉛筆敲桌面,你聽到敲聲嗎?說明了什么?(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你能舉一些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的例子嗎?
活動2:A的一只耳朵用棉球塞緊,另一只耳朵貼在桌面上一 端傾聽,B敲桌面的另一端.你還能聽到敲擊聲嗎?說明了什么?(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你能舉一些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的例子嗎?
活動3:把一個正在發出聲音的小收音機放在塑料袋里,用繩子扎緊袋口,再套上一個塑料袋扎緊扎緊袋口。先猜測一下當小收音機放在水中,我們還能聽到聲音嗎?這說明什么?(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你能舉一些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的例子嗎?
(板書)3.聲音可以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
思考:聲音的傳播能否離開物質呢?(真空)
活動4:實驗:將一只開著電鈴放在密封的玻璃鐘罩內,對鐘罩抽氣
問題:1.你聽到電鈴聲了嗎?
2.用真空泵抽出罩內的空氣,當空氣被抽出時,電鈴聲會減弱;當空氣幾乎被抽完時,你仍能聽到聲音嗎?(不能)
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嗎?(不能)
3.關掉真空泵,讓空氣慢慢重新進入罩內,現在你聽到聲音了嗎?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嗎?(能)
思考:月球上沒有空氣,登月宇航員怎么交談呢?
(板書)4.介質:聲音的傳播需要的物質。(介質可以是氣體、固體、液體)
過渡: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是使周圍空氣振動,那么振動的空氣有能量嗎?如果有,這個能量來自哪里?
類比聲音傳播活動1:水槽中盛有平靜的水面,水面上浮著一個軟木塞。用鉛筆有節奏地點擊水面某處。觀察水面出現什么現象?遠處的軟木塞怎樣運動?(用筆點擊水面后,由于筆的上下振動,引起水面的振動,水面出現波紋,而且波紋從中心向四周傳播出去,引起遠處的木塞浮動。但木塞只在原地附近浮動,并不向遠處移動開去。)
活動2: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音響的前方,當音響發出較強的音樂時, 觀察燭焰的搖晃情況.(跟音樂一起舞蹈)說明什么?燭焰發生跳舞說明燭焰周圍的空氣在振動。(用手靠近音響喇叭去感受)
(板書)聲音的能量——聲波:聲音在空氣中形成疏密變化的波動向遠處傳播。
過渡: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那么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否一樣呢?傳播速度是否與溫度有關呢?
觀察圖表,你發現了什么?(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
結論:(1)20℃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2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6m/s.說明聲速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2)20℃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20℃時大理石中的聲速為3810m/s.說明聲速跟介質的種類有關.
練習:第一次測定鑄鐵里的聲速是在巴黎用下述方法進行的:在鑄鐵管的一端敲一下鐘,在管的另一端聽到兩次響聲,第一次是由鑄鐵傳來的,第二次是由空氣傳來的.管長913 m,兩次響聲相隔2.5 s,如果當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 m/s,求鑄鐵中的聲速.
課外活動:制作土電話。
課堂小結:
1.聲音的產生(振動)---聲音的傳播(介質)——聲音的能量(聲波)
2.對于聲音你還想知道什么呢?(為下節課埋下伏筆)
四、板書設計:
1.2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1.聲音的產生:物體振動的結果。(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聲源:正在發聲的物體。(聲源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2.介質:聲音的傳播需要的物質。(介質可以是氣體、固體、液體)
3.聲音的能量——聲波:聲音在空氣中形成疏密變化的波動向遠處傳播。
4.聲速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對物理研究及物理應用有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步了解學好物理應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標: 1.過觀察和實驗,學習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
2.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發現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
2.共同完成的觀察及實驗中,學會和同伴的協作和配合。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難點:能從看到的現象中提出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自我介紹
二、引入
[師] 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學習一門新課——物理。請同學們觀看漂亮的章首圖,然后聽一位同學帶感情地朗讀配文。
三、進行新課
[師] 科學之旅的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演示] 課本圖0.1-1實驗 [演示] 課本圖0.1-2實驗。
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教師再演示書本的幾個 [想想做做]
1.放大鏡看自己的手指紋: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是縮小的。
2.乓球會落下嗎?
[師] 以上的這些實驗有趣嗎?
[板書] 物理是有趣的
[板書] 物理學的研究范圍: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師] 這些現象不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會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物理學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書] 怎樣學習物理。
[板書] (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板書]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書] (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四、小結
物理學是有趣的,有用的。學習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大膽猜想、善于動手、勇于實踐,才能最終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業(略)
六、板書設計
§1—1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2.過程與方法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使用適當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難點:誤差的產生。誤差與錯誤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復習:速度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要計算速度必須知道什么量?怎樣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測出汽車的速度?
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要測出相應的時間。
(二)講授新課
1.時間的測量
讓學生討論各種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方法。學生說出多種方法和用具。鼓勵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認識周圍的事物。
①時間的單位:秒(s)、分(min)、時(h)
②學生活動:練習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測量自己一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然后用脈搏估算一段時間;用繩子綁住一支筆做成一個擺,測量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
2.長度的測量
①長度的單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進制)
②測量長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測微器、游標卡尺
③學生活動: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寬厚;
④學生討論并活動:如何較準確測出硬幣的直徑、一頁紙的厚度、細銅線的直徑?
總結得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尺要跟所測物體的長度平行;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測量結果=數字+單位
3.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
錯誤: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兩者區別: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例如多測量幾次錯誤可以消除。
(三)課堂小結
懂得測量時間和長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業
完成相應的同步練習
(五)教學后記
§1—2運動的描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什么是機械運動以及在研究機械運動時要選擇參照物
2.難點: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因為選擇不同的參照物,物體運動情況是可以不同的。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閱讀課本序言,讓他們有個印象:運動同樣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學好運動的科學,能夠深入了解體育,還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講授新課
1.機械運動
讓學生討論課本圖11.1—1所示的運動以及相類似的運動。讓學生討論日常生活中有關運動的現象。
針對學生的討論,提出如下問題:
①你從座位走到黑板前,這一過程中,你的什么發生了變化?
②有一輛汽車停在路邊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說天上飛的飛機是運動的,你根據什么?
引導學生從討論和回答中得出:
(1)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改變。(板書)
提出問題:
①圖中的那些物體是否在做機械運動?
②我們周圍的樹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運動的嗎?
討論得出:整個銀河系、喜馬拉雅山、獵豹都在做機械運動,而樹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它們也在做機械運動。可見,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運動。
2.參照物
播放一部分選擇不同參照物所產生不同感覺的教學VCD。使學生回憶類似的場景,然后提問:“為什么乘客會產生這樣的錯覺?”組織學生討論,初步明確乘客判斷運動和靜止所選的標準不同以后,會產生不同的判斷。
學生活動:把課本放在桌上,課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動課本使課本沿桌面運動。讓學生討論回答:
① 選取課本作標準,尺子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② 選擇課本作標準,尺子和課桌是運動還是靜止?
③ 選擇尺子作標準,課桌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得出參照物的概念:
參照物: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一起描述圖11.1—3卡車的運動情況:選取地面做參照物,卡車是運動的;
選取收割機做參照物,卡車是靜止的。從而得出:
在討論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要看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選擇的標準不同,它的運動情況就可能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描述圖11.1—4的各種情形物體的運動狀況。
(三)課堂小結
1.什么是機械運動?
2.什么是參照物?為什么要選參照物?
3.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
(四)作業與思考
1.課本第22頁的“動手動腦學物理”
2.同步測試相應的練習。
(五)教學后記:
§1—3運動的快慢
知識目標
進一步鞏固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使學生初步學會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標
通過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動手實驗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激發學生 學習 化學 的興趣,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
教學重點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教學方法:啟發式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
教學過程 :
引入 :物質的量濃度是表示溶液濃度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在 學習 了概念之后,今天我們 學習 如何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板書 :二、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 2 CO 3 溶液。
提問 :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書 :1.計算
學生計算,教師加以訂正。
提問 :知道了質量如果取固體?如果是液體呢?
板書 :2.稱量
提問 :天平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演示 :用托盤天平稱量無水碳酸鈉。
設問 :如果需要配制氫氧化鈉溶液,如果稱量其固體?
講述 :配制用的主要儀器――容量瓶。讓學生觀察容量瓶,注意有體積、溫度和刻度線。介紹其規格,如何檢驗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處也可以播放動畫“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中的相關部分。
板書 :3.溶解
提問 :溶解能夠在容量瓶中進行嗎?
演示 :在燒杯中溶解固體,用玻璃棒攪拌加速溶解。邊演示邊講解注意事項:溶解時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攪拌時玻璃棒不能碰燒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實驗臺上;待溶液冷卻后,再轉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轉移。
板書 :4.轉移
講述 :由于容量瓶瓶頸很細,為了避免溶液灑落,應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 :把燒杯中的溶液轉移到容量瓶中
提問 :燒杯和玻璃棒上殘留的液體應如何處理?
板書 :5.洗滌
演示 :洗滌2~3次,每次的洗滌液也轉移到容量瓶中。邊演示邊講解注意事項。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體藥品,量筒不必洗滌。因為這是量筒的“自然殘留液”,若洗滌后轉移到容量瓶中會導致所配溶液濃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時應注意選擇的量筒與量取液體的體積相匹配。
板書 :6.定容
演示 :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餾水,據刻度線2~3cm時停止。改用膠頭滴管滴加蒸餾水至刻度線。
提問 :若水加多了,超過了刻度線,如何處理?定容后的溶液各處的濃度一樣嗎?
板書 :7.搖勻
演示 :把容量瓶倒轉和搖動數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勻。
提問 :此時溶液的液面不再與刻度線相切,如何處理?需要再加入蒸餾水嗎?
不能再加入蒸餾水,因為定容時體積一定,搖勻后,液面低于刻度線是因為少量液體沾在瓶塞或磨口處。
講述 :由于容量瓶不能長期存放溶液,因此應將配好的溶液裝入試劑瓶中,貼好標簽,注明溶液名稱和濃度。
板書 :8.裝瓶貼簽
演示 :將配好的溶液裝入試劑瓶中,貼好標簽。
小結 :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進行誤差分析。
微機演示 :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課堂練習 :
1. 用98%的濃硫酸( =1.84g/cm 3 ) 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濃硫酸,把_______緩緩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斷攪拌,待溶液_______后,將溶液沿著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餾水洗滌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將洗滌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餾水至刻度線___________時,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線相切,最后蓋好瓶塞_________,將配好的溶液轉移到_________中并貼好標簽。
2. 在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實驗中,下列操作對所配得溶液無影響的是(寫序號) ;會使所配溶液的濃度偏大的是 ;會使所配溶液的濃度偏小的是 。
(1)在燒杯中溶解溶質,攪拌時不慎濺出少量溶液;
(2)未將洗滌燒杯內壁的溶液轉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線便停止加水;
(4)將配得的溶液從容量瓶轉移到干燥、潔凈的試劑瓶中時,有少量濺出;
(5)將燒杯中溶液轉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餾水;
(6)將容量瓶中液面將達到刻度線時,俯視刻度線和液面。
答:(4)(5); (3)(6); (1)(2)
作業:復習溶液的配制方法。
板書設計 :
二、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
1.計算
2.稱量
3.溶解
4.轉移
5.洗滌
6.定容
7.搖勻
8.裝瓶貼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