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清明節主題班會緬懷先烈,感恩前行PPT課件這個PPT共25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清明節簡介,清明節的由來,節日習俗,緬懷革命先烈等,歡迎點擊下載。第貳部分 清明節簡介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其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即冬至后的106天。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
國家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壹部分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清明節
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第叁部分 節日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清明節掃墓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及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踏青春游】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清明時節同時也是個生機勃發的時日,人們告別蟄伏的戶居生活,迎著春天的明媚陽光,呼吸著青青綠草的氣息,腳踩著松軟的土地,徜徉在姹紫嫣紅、鶯歌燕舞的原野上,那時的心情該是多么輕快愉悅!
【放風箏】
古人認為,放飛的風
箏可以帶走邪氣與晦氣。
【蹴鞠】
【斗雞】
清明,吃什么?
我國古代由于清明禁火,所以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我國江南一帶就用艾草的汁拌進面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便成了青團。
【吃螺螄】
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養蠶。
第肆部分 緬懷革命先烈
人民英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紀念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紀念碑。
紀念碑總高37.94米,碑座分兩層,四周環繞漢白玉欄桿,下層座為海棠形,上層座呈方形,臺座上是大小兩層須彌座,下層須彌座束腰部四面鑲嵌著八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
分別以“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爭”、“勝利渡長江”為主題。
劉胡蘭
云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1946年12月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將其處死。
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1947年1月12日,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
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當時,她尚未滿15周歲。
邱少云事跡
1952年10月,為打擊美國和南朝鮮軍隊,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5軍第29師第87團戰士邱少云參加潛伏部隊,并擔任爆破任務。
12日上午,敵機進行低空掃射,并投擲燃燒彈。飛迸的燃燒液燃遍他全身。為了不暴露潛伏目標,邱少云任憑烈火燒焦身體一動不動,直至壯烈犧牲。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斗打響。董存瑞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
連隊遭敵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于開闊地帶,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毅然抱起炸藥包,沖向暗堡,他毅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藥包,
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此時,他年僅19歲。
緬懷革命先烈,
繼承革命遺志!
孝敬長輩
自我們出生起,父母為了給我們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總是那么辛苦,那么努力。如今我知道,該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去體諒父母,應該擔當起,照顧、孝敬父母的責任。
兒女有了快樂,最為之開心的是父母,兒女有了苦悶,最為之牽掛的也是父母。父母之愛,深如大海。因此,不管父母的社會地位、知識水平以及其它素養如何,他們都是我們今生最大的恩人,是值得我們永遠去愛的人。
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父母,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與父母交流,他們把我們帶到這美麗的世界,已經足夠偉大,且將我們養育成人,默默為我們付出。感恩吧,感謝父母們給予的一點一滴。
對待清明節各國方式不一樣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后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新加坡:祭祖傳統不敢丟
東南亞地區華人擁有獨特的宗鄉會館文化,它的形成與華人的清明節祭祖傳統密切相關,可以說南來華人都是這么凝聚起來的 。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