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經典幼兒園課程理論和方案PPT課件這個PPT共107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五指活動課程,幼稚園行為課程,蒙臺梭利課程理論及其方案,HIGH/SCOPE課程,瑞吉歐課程,福祿貝爾課程,直接教學模式,凱米—德弗里斯的皮亞杰式早期教育方案等,歡迎點擊下載。第一節 五指活動課程
一、五指活動課程產生的理論基礎
所謂五指活動課程是指該課程由五個方面的內容組成,而這些內容又是以一種整體的、相互貫通的方式組織起來的,就好象人的手,雖有五指之分,但彼此相互聯系,共存于一個手掌。
理論基礎
1、新的兒童觀
兒童并不是成人的縮影,而是有著自己獨特的生理、心理特點的。兒童期不僅作為成人之準備,而且應具有它本身的價值,成人應尊重兒童的人格,尊重兒童期的價值
2、活教育的理論
活教育理論體系主要包括:活教育的目的論、課程論、方法論等三個部分。
(1)活教育的目的論
活教育的目的劃分為依次遞進的三個層次:即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現代中國人必須具有五個條件:
要有健全的身體、
要有創造的能力、
要有服務的精神、
要有合作的態度、
要有世界的眼光。
(2)活教育的課程論
特征:
以大自然、大社會作為主要的教材,以課本作參考資料,這是直接的活知識,是直接的經驗。
各科應混合或相互關聯。
不受時間的限制,沒有分節的時間表,時間為功課所支配。
內容豐富。
生氣勃勃。
兒童自己做的。
整個的,有目標的。
有意義的。
兒童了解的。
(3)活教育的方法論
基本方法:“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
主張凡是兒童能夠自己做的,就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做。
"活教育"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實驗觀察,
第二是閱讀參考,
第三是發表創作,
第四是批評研討。
活教育的17條教育原則
二、幼兒園的五指活動課程 (一)課程目標
1、做人:有合作的精神、同情心和服務的精神。
2、身體:有健康的體格、衛生習慣和相當的運動技能。
3、智力:有研究的態度、充分的知識和表意的能力。
4、情緒:能欣賞自然和藝術美,快樂,不懼怕。
(二)課程內容
1、健康活動——第一位重要的
2、社會活動
3、科學活動
4、藝術活動——在幼兒園中應特別重視
5、語文活動
選擇課程內容的標準:
1、凡兒童能夠學的東西,就有可能作為幼兒園的課程,但同時還應考慮幼兒學的代價。如果會妨礙幼兒今后的學習,就不要勉強幼兒現在學。
2、凡教材必須以兒童的經驗為依據。
3、凡能使兒童適應社會的就可取為教材。
(三)課程的組織
“整個教學法”或“單元教學法”:
從幼兒周圍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中選擇兒童感興趣且又適合幼兒學的物和事作為“主題”,組織、融合兒童的科學、社會、語文、藝術、健康活動,從而使這些活動成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
組織課程要注意的問題:
1、本星期教師會議上討論下星期大約可以做些什么?
2、把要做的活動擬訂以后,于是商議它的內容,大約分幾個步驟可以做到。
3、將各活動內應用的材料和可以參考的書,教師詳細預備,但不是替兒童樣樣準備好。
4、尋找或布置一個適當的環境來引起這個設計。
5、兒童既然感興趣,教師順著兒童的興趣,引起各方面的活動,并與各科相聯系,但不強求合乎預定的設計。
6、時間完全不限制。多做就多做,少做就引起別的設計來。
7、兒童如不能維持到做完,教師急需考慮一下,是什么緣故,可以補救嗎?
8、兒童臨時發生特種興趣,教師要盡力去指導,有時可以把全部預定的設計改變,做這個臨時發動的事。
9、幼兒急需看到結果,所以各個設計當分為許多小段落,他們的興趣才能維持。
10、在同一設計單元里,各方面的活動很多,兒童愿意做任何一方面,應該聽兒童自由去做,不過希望每個兒童各方面都做到。
11、在同一設計單元里,有許多活動要幾個人合作的,有許多活動只需獨做的。教師可以做他們的領袖,同時可以訓練幾個兒童來做領袖。
12、每個設計單元的每個階段或一方面的活動,得到結果,應當有極短的、簡單的批評與討論。
例:開學了
教的目標
學的綱要
做的步驟
(四)課程的實施
1、采用游戲式教學方法
2、采用小團體的教學方法
3、通過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提供引起幼兒的學習動機
(五)教育評估
幼兒園應當有隨時可以考察幼兒學習成績的標準。
三、對五指課程的評價
1、 五指活動課程是一個系統的、整體的,包含的教育內容相對比較全面,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
2、 五指活動課程主張以大自然、大社會為幼兒的活教材、活教具、活教師,相較與傳統教育僵化的、固定的教育內容是一大進步。 3、 五指活動課程提出了了課程實施中的“計劃性”與“靈活性”的結合,開始意識到了幼兒活動中的一些生成的東西,對現代幼兒園課程的發展實施,提供了一定的啟發和指導。
4、 五指活動課程提出了“游戲教學法”、“小組教學法”,認識到了游戲對于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也意識到了幼兒與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的特點。
局限:
五指活動課程想要努力避免課程中的知識中心傾向,力求課程向幼兒靠攏,但在實踐層面上,仍然比較重視教材,對幼兒的反應重視不夠。
盡管一再強調五指活動課程中的五指不是五個學科,應整合為一個整體進行施教,可惜在推行時,有時仍被誤解而分科進行。
第二節 幼稚園行為課程
行為課程,即在幼兒園生活的實踐。
行為課程完全根據生活,它從生活而來,從生活而開展,也從生活而結果。幼稚園實施的行為課程應注意幼兒實際行為,只要幼兒能自己做的,都應該給幼兒機會去做。
生活與行動是行為課程的基本要素
一、主要理論基礎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傳統文化關于知行關系的思想
二、行為課程
(一)課程目標
滿足兒童心身需要,養成兒童“擴充經驗”的方法和習慣,培養其生活的能力與意識,從而使幼兒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行為課程
(二)課程 內容
行為課程的內容就是兒童周圍生活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中能為兒童所接受并有助于其身心發展的各種經驗。
兒童自發的活動
兒童的自然環境
兒童的社會環境
從教材的科目來看,張雪門先生認為,行為課程主要包括手工、美術、言語、常識、故事、音樂、游戲和算術
二、行為課程
(三)課程 的組織
(1)整體性原則 。
(2)偏重直接經驗原則 。
(3)偏重個體發展原則 。
二、行為課程
(四)課程的實施
課程實施強調兒童通過行為進行學習,運用設計教學法來擬訂行為課程計劃,并采用單元教學來進行。
二、行為課程
(五)課程的評價
從四個方面做出評價:
對兒童的行為結果做出評價
對兒童活動中的行為進行持續的觀察
對活動中兒童的重要行為做記錄
對兒童在活動中產生的經驗作出分析
三、對幼兒園行為課程的評價
對我國幼兒園課程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一)生活是課程的基點,重視生活在兒童課程中的教育價值 (二)兼顧社會需求與兒童個體發展的課程目標,超越了純教育的范疇,考慮到了社會文化在課程中的作用 (三)以行動為中心的課程實施,強調了行動在兒童發展中的積極導向價值
第三節 蒙臺梭利課程理論及其方案
一、理論基礎
(一)蒙臺梭利的兒童觀
1、兒童具有“吸收的心智”
蒙臺梭利認為6歲之前的兒童本身具有一種吸收知識的自然能力,即所謂“吸收的心智”。
孩子的發展是自主發展的過程。
2、兒童發展具有階段性
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心理特點
3、兒童的發展具有敏感期
4、兒童的發展是在工作中實現的
兒童的發展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中,通過自己自發性的活動,即工作來完成的
(二)教育觀點
1、主張自由教育:兒童有權選擇自己要做什么和決定自己工作要做到什么程度。但兒童的選擇是在世在我們呈現給她的選擇之間做出選擇
2、提供有準備的環境:充滿愛與快樂的心理環境以及經過教師組織與安排的物質環境,提供有規律、有秩序的生活環境
二、蒙臺梭利教育方案 (一)教育目標
1、幫助兒童形成健全人格(直接)
2、建設理想的和平社會(最終)
蒙臺梭利認為這兩個目的是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
(二)教育內容
蒙臺梭利研究設計了五大領域的教育內容:
1、感官教育
2、日常生活練習
3、語言教育
4、數學教育
5、文化科學教育
1、感官教育
主要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練習五大類。
視覺教育教具:包括圓柱體組、粉紅塔、棕色梯、長棒、彩色圓柱、色板、幾何圖形嵌板、幾何學立體、構成三角形、二項式及三項式
觸覺教育:觸覺板、布盒、溫覺筒、重量板、幾何學立體
聽覺教育:音筒和音感鐘
味覺教育:味覺瓶
嗅覺教育:嗅覺瓶
注意的問題:
(1)應重視視覺、聽覺、觸覺,特別是觸覺的訓練
(2)應把握感覺教育的適宜時期
(3)感覺教育的刺激應孤立化
(4)感覺訓練有其具體的步驟與程序(三段式練習法:命名、確認、記憶)
2、日常生活練習
從事生活的初步動作練習(如坐、走、站及抓握等)
照顧自己的動作練習
管理家務的工作等
3、語言教育
主要包括:
(1)聽說的教育
(2)讀的教育
(3)寫的教育
4、數學教育
10以內的計數活動、四則運算、十位、百位、千位的進位活動和多位數的四則運算以及平方、立方等概念。
5、文化科學教育
內容主要包括簡單的歷史、地理、動物、植物等幾個方面。
(三)蒙臺梭利教育的方法
三要素:
有準備的環境:(1)秩序(2)自由(3)真實與自然(4)美感與安全
教具
教師
2、教師
蒙臺梭利認為教師應具有以下幾種角色,以幫助幼兒從下至上的自我發展:
(1)環境的提供者
(2)示范者
(3)觀察者
(4)支持者和資源者
3、教具
其中感官訓練教具最有特色
感官訓練教具有如下特點:
(1)刺激的孤立性
(2)操作的順序性
(3)工作的趣味性
(4)教育的自動性
三、蒙臺梭利教育方案的評價
蒙臺梭利教育方案重視幼兒的內在需要,強調借助于能滿足此內在需要的環境與活動,來促進幼兒的自我發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但蒙臺梭利教育方案畢竟脫胎于智障兒童的訓練方案,再加上時代的限制,使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
1、孤立的感官訓練
2、對創造力的忽視
3、過于強調讀、寫、算,忽視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
4、缺乏增進社會互動與發展語言的機會
改進和發展:
1、擴展了課程內容。即將原來的五大領域擴展為十大領域,分別為:日常生活訓練、感覺教育、語言教育、數學教育、文化教育、體能訓練、音樂教育、美術教育、戲劇、社會教育。
2、強調課程的實質,而非形式。即要真正做到向兒童學習,回應他們的需要,支持他們與環境相互作用,而不要過于拘泥于形式。
3、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和經驗。
第四節 HIGH/SCOPE課程
一、理論基礎
皮亞杰的認知理論
學習是個體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的主動建構過程
課程特點:
以主動學習為核心,圍繞發展所必須的一系列關鍵經驗,創設學習環境,引發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從而致使幼兒的學習。
(一)課程目標
初期,這一課程方案最主要的目的是有效地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為其今后的學習成功奠定基礎。后期,則強調以兒童的主動學習為中心,促使兒童的認知、情感/社會性的協調發展。
為達成上述目標,課程設計者確立了10類58條關鍵經驗
10類58條“關鍵經驗”
1、創造性的象征
2、語言與文字
3、自主性與社會交往
4、運動
5、音樂
6、分類
7、排序
8、數概念
9、空間關系
10、時間關系
說明:
關鍵經驗是實現教育目的的“營養”。對教師而言,它只是一種提示物,指明應努力促使兒童獲得的學習經驗。
關鍵經驗是兒童通過適合自己的多種活動獲得的。
(二)課程的內容
其課程內容是圍繞著關鍵經驗所設計的各種類型的活動。采用了“開放教育”的做法,即圍繞關鍵經驗設計各個“興趣區”或“活動區”。
常設的活動區有:積木區、角色扮演區、美工區、讀寫區、音樂與運動區、木工區、沙水區、玩具區、戶外活動區等。
創設活動區的核心原則:有助于兒童在活動區中活動來獲得關鍵經驗
(三)課程的組織和實施
`1、課程結構
HIGH/SCOPE的課程組織具體落實在一日活動的安排中,具體課程結構包括
興趣區(自選)活動(由幼兒自己來進行計劃、工作、整理收拾、回顧等四個環節構成) 、
小組活動:5-8位幼兒一起完成教師預先計劃好的活動
集體活動:
2、時間安排
8:30—8:50計劃時間
8:50—9:45操作時間
9:45—10:00整理時間
10:00—10:30回顧、吃點心和小組活動時間
10:30—10:50戶外活動時間
10:50—11:10集體活動時間
11:10—11:20離園
3、教師的工作
提供材料和情境
劃分活動區
建立一日常規
傾聽兒童的聲音
記錄兒童的發展
(四)家長工作
為家長提供四條關鍵經驗:
1、發現教養即教育
2、參與課程
3、計劃和參加家長——教師會議
4、學習和了解兒童的發展和托幼機構的課程
三、對HIGH/SCOPE課程的評價
1、以結構化了的關鍵經驗作為建構課程的框架,使教師真正開始關注兒童的發展
2、通過環境進行教育,如何兒童學習的特點
3、在強調幼兒的主動學習的同時,突出了教師的指導作用,較好地處理了教育過程中師幼相互作用的關系
4、方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局限:
1、偏重對兒童認知能力的教育,對兒童情感和社會性方面的發展沒有具體明確的目標
2、對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技能要求高
第五節 瑞吉歐課程
(一)理論基礎
瑞吉歐教育是開放時代下廣納多種營養之后的一種創造。對它影響最大的有:
杜威
皮亞杰
維果斯基
(二)基本觀點
兒童觀
1、兒童是一個擁有充分的生存和發展權利的人。
2、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
3、兒童是有能力的學習者。
4、 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
教育觀
1、教育追求的是內在品質
2、兒童的學習是一種互動、以某種相互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建構的過程。
3、強調環境的作用和同伴的價值
二、瑞吉歐的課程方案 (一)課程目標
瑞吉歐所追求的目的是兒童愉快、幸福、健康的成長。其中,主動性、創造性又被視為這些目標的前提與核心。
讓兒童更健康、更聰明、更具潛力、更愿學習、更好奇、更敏感、更具隨機應變的適應能力、對象征語言更感興趣、更能反省自己、更渴望友誼。
(二)課程內容
瑞吉歐沒有明確規定的課程內容,更沒有固定的教材或預先設計好了的教育活動方案。課程內容來自周圍環境,來自兒童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現象和問題,來自他們的各種活動。
(三)課程的組織與實施
瑞吉歐的課程與教學主要是以項目工作或項目活動的方式展開的。
項目活動是瑞吉歐教育方案的靈魂和核心。
圍繞項目活動,瑞吉歐的課程與教學的特點:
1、彈性計劃
瑞吉歐的教師預先只制定出總的教育目標,但并不為每一項目或每一活動事先制定具體目標,而是依靠他們對孩子的了解以及以前的經驗,對將要發生的事情提出種種假設,依賴這些假設,他們形成靈活的、適宜孩子需要和興趣的目標。
課程就寓于活動之中,寓于生成之中,寓于師生的互動之中。
2、小組工作
瑞吉歐認為這種小組工作的方式有利于保證同伴之間的合作研究。
為每個孩子提供了機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的不同,從而產生自我認同感,或發現別人的不同觀點,意識到世界的多樣性。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兒童獲得的不僅僅是友誼和情感,還有認識上的滿足。
3、合作教學
強調師生合作對某一問題進行研究。
瑞吉歐的教師們更多的是通過一些試探性的提問或商談式的建議,來引發幼兒自己的探索和表達。
4、紀錄(檔案)支持
指的是對教育過程及師生共同工作結果的系統記錄,包括:兒童的活動作品、對兒童在工作過程中具體實例的記錄、兒童的照片、教師寫的旁注、謄寫下來的兒童們的爭論短評和對于活動意向的解釋,以及家長的評議等。
檔案并非是簡單的文字記載,而是以圖畫、實物、照片、錄音、錄象、幻燈、文字說明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
它貫穿項目活動的始終,有力地支持項目活動的過程,并在活動結束后延續,是兒童、教師交互學習的過程,是他們共同工作的成果。
高質量的紀錄的作用:
(1)促進兒童的學習
(2)支持教師的教學
(3)刺激家長的參與
(4)贏得社區的理解與支持
5、深入研究
瑞吉歐的項目活動不是匆忙走過場,而是深入且富有實效的學習。
6、視覺與圖象語言的運用
在瑞吉歐項目活動中,教師總是鼓勵孩子運用視覺與圖像語言來自由表達與相互交流,包括語言、繪畫、雕刻、泥工、建造、肢體動作、表情等。
四、瑞吉歐幼兒教育中教師的角色
教師是幼兒的傾聽者
教師是幼兒的觀察者
教師是幼兒的伙伴
教師是幼兒行為的記錄者和研究者
教師是實踐的反思者
瑞吉歐的課程模式符合當今社會對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的高要求,所以特別受歡迎。
這種課程模式對教師的素質要求非常高
關注每種課程模式時不能只看到表面的不同,要關注其理論基礎的不同。
在把好的課程模式引入時,考慮社會條件和文化背景。
我們應首先對每種課程模式進行深入認識,借鑒其優點,再對其進行融合,最后創造出適合我們自己的課程模式。
第六節福祿貝爾課程
一、福祿貝爾課程體系的思想依據
(一)本體論
1.上帝論。
上帝是萬物的統一體。
2.認識論。
內在和外在相統一,整體認識。
(二)人性論
堅持“性善論”,兒童“注定要成為一個有意識的、有理性的和自由的人”。
(三)關于教育的基本觀點
教育順應自然。
新人文主義教育。崇尚人性,重視古典文化中具有藝術美的東西,同時也注重教育改革的實踐。
二、福祿貝爾提出課程體系的內容
(一)精神發展方面的課程
1.認識上帝對人的關系。
福祿貝爾認為人世間的一切關系都是人與上帝關系的集中體現。尤其強調人與父母的關系最能反映人與上帝的純粹的關系,并且建議人應該通過對人與父母的關系的理解來認識上帝對人和人對上帝的關系,
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父母對兒童的影響尤其重要。兒童首先是通過父母來了解世界、上帝和自己的。父母應重視自身各方面的修養,為兒童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2.認識人的本質。
促進兒童對人本質或精神的認識,需要建立在親子間精神一致的基礎上,雖然我們成人傳授給兒童的有關人的本質方面的知識要高于兒童內在的精神知覺,但我們要相信兒童,通過擺事實,將一些內在的意識或有關宗教精神的內容說給兒童聽,通過這種直觀的方式,兒童的內在力量會從中找到事實的內在意義,達到對所說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對人本質的認識和自己精神的涵養。
在這個課程的實施中,福祿貝爾非常注重培養兒童對自己行為和內在生活的敏感。
(二)自然教育方面的課程
1.定期到戶外接觸大自然。
福祿貝爾認為兒童有理解動植物內在生命和精神的渴望,其心靈也有自然的天性。
2.認識周圍的事物。
(三)數學教育方面的課程
1.對力與空間的認識。
(1)對力與多面體的認識。
數學在學前課程中的表現就是用直觀的方式揭示自然的本質和玩具“恩物”的運用。
(2)對空間的認知。
2.對數的認識。
(四)語言教育方面的課程
福祿貝爾認為語言是生命的表現,福祿貝爾認為適合兒童需要的語言方式包括童話、詩歌、寓言、故事等。。
(五)藝術教育方面的課程
兒童都有自我表現、自我發展和自我觀察的欲求。福祿貝爾認為滿足這種欲求的方式就是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方式。
三、課程實施的基本原則
(一)確保兒童能夠自主自由地進行活動
(二)幼兒是在游戲活動中學習和發展的
(三)重視語言在教育課程中的重要意義
四、福祿貝爾課程中的教育活動設計
教育活動的方式:游戲和作業
強調集體性游戲和象征性游戲在幼兒園中的運用。
作業即給幼兒設計的各種活動,要求將恩物的知識運用于實踐
幼兒在掌握了恩物的使用后,才開始進行作業。
運用“恩物”來設計教育活動
五、對福祿貝爾課程思想的評價
(一)教育價值
1.重視知識的經驗性和整體性。
在課程設置方面,他以兒童的需要為前提,設置宗教、科學、藝術、語言等課程,重視兒童的全面發展。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側重于增加兒童的經驗性的活動,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讓兒童充分地接觸周圍的事物和自然,,獲得生活的經驗,使內心和外界達到統一,擁有完整的人格。
2.肯定兒童具有向善的天賦,尊重其本性。
福祿貝爾肯定了兒童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善良的品行,并設置課程教學加以挖掘,主張順應兒童的本性和需要。
3.重視環境的教育作用。
在家庭的教育中強調家庭環境的作用。在自然環境中,強調兒童一定要親近自然,主張建立兒童園地。
(二)局限性
福祿貝爾的課程觀指導思想是唯心的,他的課程理論帶有神秘主義色彩,這阻礙了他的教育理論的科學發展。特別是他所創立的反映“上帝本質”的游戲體系,設立很多游戲規則,易導致機械主義,不利于發展兒童的創造性。福祿貝爾特別強調兒童必須去認識上帝,掌握宗教知識,認為上帝是終極的真理,這些局限性的內容與他當時所處的時代是密不可分的,但這并不妨礙他對世界學前兒童教育領域的積極影響力及其奠定的重要基礎。
第七節 直接教學模式
一、直接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此種模式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文化傳遞派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根據文化傳遞派的主要理論,以環境決定論為基礎,強調學生行為的改變和個別差異是來自于學習,而非發展,視學生在學習中是:
1.接收者而非參與者
2.教師可以透過事先周詳的設計,使學生與環境互動來增加學生的學習,
3.應用行為學派理論中的增強、塑造、處罰、削弱等方法來促進刺激與反應間的聯結,或去除刺激與反應間的聯結,使得學習行為產生
二、直接教學模式的內容體系:
課程目標:大都是今后接受學校教育取得成功所必需的行為,如認知技能、讀寫技能、社會交往技能等。所以其教學目標在于加快兒童學習的速度,提高兒童的學習技能。
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閱讀、言語、計算;辨認物體、分類概括、排列組合;小組游戲、判斷行為的正確與錯誤、討論游戲規則、分享玩具、理解他人。其中比較重視兒童的語言的發展,認為語言的教學以及兒童對語言的正確使用,都可以促進兒童思維的發展。
課程實施:首先要求教師制定嚴格的教學大綱,按照一定的課本,要求孩子每天參加兩小時的學習,每天上三節課(每節20——30分鐘)。一個教師指導5個孩子學習。教學活動由教師發起,幼兒參加,一般的做法是先由教師進行正確示范,然后要求幼兒模仿,并反復練習。
課程評價:本課程模式的評量標準化成測驗,每一課結束時都有標準化參照測驗。
二、直接教學課程中教育活動的設計
直接教學模式旨在幫助兒童獲得進入小學所需要的讀、寫、算得基本技能,并通過學業上的成就,發展兒童的自信心,增強自尊心。
(一) B-E直接教學
目標是讓學前期處于學習不利的小孩具備上小學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內容來源有兩個:一是從小學一年級的課程去分析;二是從比納-西蒙智力測驗去分析學生普遍應具備的概念。
教學方法:快節奏;將與任務無關的行為減少到最低程度;特別強調口語反應;要求兒童集中注意力,應給予獎勵
時間表
(二)DI直接教學模式
目標
長期目標是培養低成就學生基本的學習技能。
近程目標是幫助5歲到三年級學生達到該年級的學業水準,因此核心科目是閱讀、語言和算術,每個科目分成3個程度,計9套課程內容。
內容
1、閱讀
閱讀的解碼技巧和理解技巧,
從閱讀中獲得新知,并會使用所得的新知。
2、算術
基本的加、減法的運算及應用問題的運算
基本乘、除法的運算和時間、長度、重量、錢的加減運算
加、減、乘、除混合運算和代數的運算
3、語言
教物品的名稱、物質、類別以及彼此間的關系
學習做完整的敘述和細節的描述
幫助學生加強基本文法規則、語言的應用、寫作和拼字能力
教學方法
小組教學
每天5小時上課時間,3小時在學業學習上,2小時在學習學習活動以外的活動。每班學生分成4組,每組約4-7人,輪流上3個科目。每個科目教學時間是30分鐘。
教學評價:兩個模式的評量都是標準化成就測驗,每一課結束時都有標準化參照測驗。
四、 對直接教學課程模式的評價
直接教學模式在當時的年代產生和發展是成功的:對智力不變理論提出了挑戰;發現了廣為存在的貧困;降低了由于重新發現皮亞杰理論而導致的對認知發展理論過分強調的熱度;緩解了當時對教育現狀的不滿;展示了在教育中運用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潛能。
直接教學模式使兒童在學業上獲得了成功,這對于不少處境不利家庭出身的兒童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這類課程模式使他們有效地避免了學業上的失敗,避免了輟學。
消極方面:經過這種課程訓練的兒童經常將他們的成功歸于他們的教師或他們之外的其他因素,而將失敗歸于他們自己,此外,有研究表明,本課程模式的長期效應并不理想,即兒童在小學低年級獲得的優勢,在高年級就不明顯了。
第八節 凱米—德弗里斯的皮亞杰式早期教育方案
(一)目標
1、長期目標:發展兒童的“自律或自主性”,培養未來的具有批判性、創造性思考能力、不盲從既成的權威和價值的人。
2、近期目標:分為認知和社會性/情感兩大部分。
認知方面:
(1)具有主動學習、積極探索的態度
(2)會發現并敢于提出各種問題,產生有趣的想法
(3)注意并能發現事物間的關系和異同
社會性/情感方面:
(1)在人際關系環境中情緒安定
(2)尊重他人的感情和權利,會協調自己與別人的看法(去中心化與合作)
(3)獨立、敏感、好奇,能運用創造性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4)自信地考慮問題并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三)內容
日常生活
傳統活動
來自皮亞杰理論啟示的活動
1、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活動中蘊涵著巨大的教育價值,應該自覺而自然地加以運用。
。
2、傳統活動
聽故事、搭積木、唱歌、繪畫、玩游戲等
特別強調集體游戲,在集體游戲中,只有游戲的參與者都贊同游戲的規則,游戲才能開始。
把集體游戲分成8類:瞄準目標游戲、賽跑游戲、追逐游戲、捉迷藏游戲、猜謎語游戲、口令游戲、紙牌游戲和棋子游戲。
選擇集體游戲的標準:能為兒童提供一些有趣的和有挑戰性的事物;能允許兒童對自己的成功作出判斷;能讓所有的兒童在游戲中積極參與
3、來自皮亞杰理論啟示的活動
重視物理知識的活動,具體為:
物體的活動、物體的變化、界于兩類活動之間的活動
物理知識活動的教學原則:
(1)活動開始:以最大限度增加兒童主動性的引入活動;從平行的游戲開始
(2)活動過程:讓兒童主動活動,注意兒童在想什么,不要去干擾兒童,鼓勵兒童與其他兒童的交互作用;整合兒童的多方面發展
(3)活動以后:讓兒童討論
(四)教學活動形式
凱米課程的主要包括:
1、獨自操作物體的活動
2、群體討論
3、小組規則游戲
4、實驗
評價:
凱米—德弗里斯的皮亞杰式早期教育方案定型比較晚,但被認為是比較“純粹”、“正統”的,而且是惟一地被皮亞杰本人所承認的課程模式。此課程最大特色是運用皮亞杰的思想,對各種傳統的學前教育活動進行全面的重新考察與審視。在這一過程中,既使皮亞杰的理論獲得了具體、生動而豐富的內涵,也使教育實踐獲得新的理解和意義。
課程重視兒童的生活和活動;重視兒童認知發展與社會情緒發展的密切結合;重視課程內容與學習過程的統一;重視課程內容的結構化。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