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PPT課件這個PPT共66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幼兒園課程的概念,幼兒園課程性質與特點,幼兒園課程編制的基本原理等,歡迎點擊下載。提綱
一、幼兒園課程的概念
二、幼兒園課程性質與特點
三、幼兒園課程編制的基本原理
一、幼兒園課程的概念
課程的概念
課程即學習科目和教材
課程即兒童在校獲得的學習經驗
課程即學校組織的學習活動
課程即教學計劃
課程即預期的學習結果或目標
幼兒園課程的概念
幼教先驅的理解
“幼兒園的課程是什么?就是給三足歲到六足歲的孩子所能夠做而且喜歡做的經驗的預備。”(張雪門)
“幼稚園課程者,由廣義的說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園一切之活動也。”(張宗麟)
幼兒園應該給兒童一種充分的經驗,這種經驗的來源有二:一是與實物的接觸,二是與人的接觸。應該把兒童能夠學而且應該學的東西有選擇地組織成系統,應該以兒童的兩個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為中心組織幼兒園課程。(陳鶴琴)
今天的理解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
幼兒園課程是“活動”
幼兒園課程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的活動”
幼兒園課程是“各種活動的總和”
某幼兒園作息時間表
中、大班作息時間表
7:30—8:00 晨間接待
8:00—9:00 戶外活動、早操
9:00—9:30 教育活動
9:45—10:45 游戲或區域活動
10:45—11:30 盥洗、午餐
11:30—12:00 餐后散步
12:00—14:30 午睡
14:30—15:30 起床、午點
15:30—16:20 戶外游戲或區域活動
16:20—16:30 整理
16:30—17:30(春、冬季) 離園
16:45—18:00(夏、秋季) 離園
小班作息時間表
7:30—8:00 晨間接待
8:00—9:00 游戲或區域活動
9:00—9:30 教育活動
9:45—10:45 早操、戶外活動
10:45—11:30 盥洗、午餐
11:30—12:00 餐后散步
12:00—14:30 午睡
14:30—15:30 起床、午點
15:30—16:20 戶外游戲或區域活動
16:20—16:30 整理
16:30—17:30(春、冬季) 離園
16:45—18:00(夏、秋季) 離園
二、幼兒園課程的性質與特點
性質
基礎性
非義務性
適宜發展性
特點
潛在性
三、幼兒園課程編制的基本原理
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制定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
幼兒園課程的組織
幼兒園課程的實施
幼兒園課程評價
謝謝大家!
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制定
幼兒園課程目標的來源與依據
對幼兒的研究
對社會的研究
對人類知識的研究
幼兒計數能力的發展
口頭數數
按物點數
說出總數
按群計數
幼兒空間方位概念的學習
上下
前后
左右
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層次與結構
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層次(具體見表格)
課程目標的結構
布魯姆等人提出的教育目標
認知領域:包括知識的掌握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情感領域:包括興趣、態度、習慣、價值觀念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動作技能領域:包括感知動作、運動協調、動作技能的發展
制定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原則
整體性原則
涉及到知識、技能、態度三個方面
應整合五大領域
系統性原則
如幼兒數數:口頭數數—按物點數—說出總數—按數取物
可行性原則
時代性原則
缺失優先原則
辯證性原則
幼兒園課程目標的表述
表述的角度
從教師的角度表述
從幼兒的角度表述
表述的性質
行為目標
表現性目標(非行為目標)
案例1:小班社會活動—小鳥哭了活動目標:
初步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保護花草樹木的意識
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加深保護花草樹木的意識
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案例2:“手印螃蟹”活動目標:
體驗用手掌印畫螃蟹貝殼,嘗試運用色筆添畫來表現螃蟹的不同動態
樂意介紹自己的作品,能獨立創編出有趣的故事情節
小班早期閱讀活動“小海龜”
活動目標:
1、通過講述故事、閱讀大書、做游戲等多種形式,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體驗小海龜的情感世界。
2、學習運用簡單句式“××看見了××”進行完整表述。
3、激發幼兒的想象和大膽表達的愿望。
目標分析:
該活動目標存在三個問題:
一是活動目標的行為主體不統一
二是出現手段性、途徑性的多余表述
三是目標表述較為籠統抽象,如目標3的“激發幼兒的想象”
行為目標
指的是一種用可以具體觀察或測量的幼兒行為來表示的對教育效果的預期。
一般包括三個構成要素:核心的行為(如“說出”、“指出”、“區分”等)、行為產生的條件(如“不需提醒,能飯后漱口”)和行為表現標準(如“能分辨故事中人物行為的對與錯”)
應注意做到以下兩點:
要具體明確,能觀測得到
如“說出”、“指出”、“描述” 、“復述”、“辨認”、“分辨出”、“數出”、“畫出”等。
不宜采用“培養”、“啟發”、“認識”、“了解”、“知道”、“促進”等抽象的詞。
要明確寫出達到目標的條件
如,同是有關分辨水果的活動,對3歲的幼兒,可能要求他們從眾多的食物中辨認出水果;對于4歲的幼兒,則要求他們閉上眼睛,單憑味覺分辨出水果;對于5歲的幼兒,則要求他們從眾多的名詞中,指出哪些是水果的名稱。
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的原則
1、合目的性原則
2、基礎性原則
3、價值性原則
4、發展適宜性原則
5、興趣性原則
6、直接經驗性原則
7、兼顧“均衡”與“優化”的原則
幼兒園教育過程的組織
途徑
教學活動
游戲
日常生活和常規性活動
學習環境
家園合作
3、區域空間設置指示要清晰明確
要根據各區角的特點,利用墻壁、櫥柜、桌子清晰地分割成成許多的小區域,使幼兒對各區域一目了然。各區域要有獨立的進出口通道,使幼兒進出區域不影響其他幼兒的活動,同時各區域要有相對寬松的活動空間,使幼兒能在區域中自由地活動。
4、區域空間設置要能吸引幼兒主動參與活動
能吸引幼兒主動參與的環境是動態的,富有變化的,教師要用心地觀察幼兒的活動,捕捉幼兒的興趣需要,并及時增設和更換區域。
組織形式
集體活動
小組活動
全班集體教學背景下的分組活動
同一內容、同一要求、同一方法的分組
同一主題、不同內容的分組
分組教學
個別活動
教學計劃的制定
學年計劃
學期計劃
月計劃
周計劃
日計劃
幼兒園課程實施中的教學策略
幼兒學的方式和特點
依據學習的目的性、意識性分為:有意學習和無意學習
依據學習內容的性質分為:認知學習、社會學習、動作技能學習
依據獲得經驗的方式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
依據學習的理解程度分為: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
教師教的方式與策略
直接教學
間接教學
支架式教學
表現為教師直接、明確地傳遞教育意圖。這是一種明確、簡捷、有序、迅速的教學方式。
幼兒的學習方式基本是接受學習。
適合的內容:
人類優秀文化傳統
社會的觀念、行為規范、約定俗成的規則
必需的社會知識或概念,與健康生活有關的安全、衛生等常識,周圍環境的有關信息的傳遞
某些技能的傳授,如工具、物品的使用方法等
是教師通過適當的中介,迂回地傳遞教育意圖的方式。
幼兒的學習方式以發現學習為主。
間接教學借助的中介環節:
物質環境(如活動區材料的投放)
人際環境
案例:幾個男孩在搭建告訴公路。我開著車停下來問:“我的車停在哪里?”“對不起,還沒建好呢,請過一會兒再來!”…我注意到他們只搭了兩條同向通行的車道,于是又問:“回來時我從哪里走?”孩子們一看不對勁兒,“哎呀!對面來的車要是也從這兒過,不是要撞上了嗎?趕快在旁邊搭條反向的車道吧!”可是,建筑區已經沒有地方了。孩子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我在旁邊出主意:“有沒有什么資料可以查一查啊!”一句話提醒了他們。一位小朋友從一幅公路圖片上受到啟發:“我們可以像搭立交橋似的,搭一個雙層公路收費站。”
問題在教師的提問下產生,沖突在教師的提問下明朗化,教師的提問又給出了解決問題的線索。
大班科學活動《拱形的秘密》
小雞出殼時,是自己從里面啄破蛋殼,還是借助他人從外面啄破?(幼兒實驗)
拱形可以承受很大的力量(如觀看圖片:隧道、大橋、海洋館)
為什么拱形力量大?(教師實驗)
分小組驗證為什么拱形力量大?(幼兒實驗)
課程評價的內容
課程方案評價
課程實施評價
課程效果評價
課程方案評價
幼兒園課程方案大可包括課程整體規劃,小則包括具體的教育活動設計。
評價內容:
方案及其中的各個要素、部分是否依據了科學的原理、原則;是否以正確的課程理論為指導
課程結構是否合理,各個要素之間是否具有較高的一致性,是否符合原先的指導思想
課程實施過程評價
了解幼兒在課程活動中的反應(主動性、參與程度、情緒等)
教師的態度和行為(對兒童的控制程度、管理方式、教育機智和技巧)
師幼互動的質量
學習環境
課程效果評價
了解幼兒學習后的發展狀況
發展狀況與課程目標的符合程度
產生了哪些非預期的結果
教師的變化和提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