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PPT課件這個PPT共49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涵義,范圍和類型,選擇的原則或標準,選擇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等,歡迎點擊下載。第二節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
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是根據幼兒園的課程目標和相應的學習經驗選擇的蘊涵或組織在幼兒的各種活動中的基本態度、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行為方式。
為什么要根據相應的學習經驗來選擇內容?
——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一些目標是通過積累相應的經驗而達到的。
比如培養幼兒的自信心,這一目標的達成需要幼兒積累比較多的成功經驗;讓兒童獲得較多的成功經驗,那我們在選擇任何課程內容的時候要考慮讓兒童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目標,從而讓他獲得經驗。
1、兩個極端
2、幼兒掌握的基本知識包括:
(1)生命活動必須的知識。
(2)有利于幼兒解決基本的生活、交往問題的知識
(3)為今后學習系統的學科知識打基礎的知識。
(4)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知識。
(5)為成長為未來社會的高素質公民奠基的知識
1、飯后漱口
2、節約用水
2、禮貌用語
3、圖形的形狀
4、不玩火
5、動物的種類
分類:幼兒的基本活動從大類上看,也無非是生活、交往、學習等,具體又可以分為自我服務、身體鍛煉、游戲、觀察、探索、交流、表達等等。各種活動都包含著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技能技巧。
1、特性之一:問題性
2、解決問題一般要經過幾個階段:
發現問題
提出問題
尋找線索
形成假設
驗證假設
得出結論
1、含義:情感態度指的是對人、對事、對己的一種傾向性,它構成行為的動機,影響人的行為。
2、途徑:
環境的同化作用
——周圍人對某事的評價會不知不覺影響兒童,使他也持有同樣的觀點。
經驗的情緒效應
——幼兒對使自己體驗到愉快、滿意的事物會形成積極的態度;對使自己感到痛苦的事物則形成相反的態度,
理智分析
——當幼兒認識到并真正理解了某種事物或特定行為的實際含義時,會根據這種認識對它們形成“好”或“惡”的態度。
讓幼兒飯后漱口,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小朋友認為自己吃得東西很干凈,所以不愿意漱口。
有一幼兒園老師做一小實驗,用杯子接小朋友的漱口水,另外幾個杯子盛清水,讓兒童去觀察這兩種不同的水。
兒童觀察發現開始兩者區別不是很大,隔幾天后發現有漱口水的杯子里很臟……
當孩子們發現了這一現象以后,該教師請幼兒園醫生來解釋這種現象。
慢慢地,老師發現孩子們能夠自覺堅持飯后漱口了!
案例分析:
案例中教師的目的是改變孩子對飯后漱口的態度,愿意漱口,很明顯其課程內容屬于有助于培養幼兒情感態度這一方面。
案例中的教師主要通過幼兒認識到并真正理解了飯后漱口對自我身體健康的實際含義,來形成對飯后漱口的良好意愿。這實際上就是采用了讓幼兒能理智分析的方法來幫助幼兒發展基本態度。
1、按學科結構分類
體育、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
2、按活動對象的性質或學科與心理相結合的方式劃分
健康、自然、社會、語言和藝術
3、按基本學習課題或問題領域劃分
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現與表達
4、按幼兒的主要活動形式或圍繞關鍵經驗的活動劃分
游戲、工作、唱歌、律動、感覺、故事、實物觀察、烹飪
5、按幼兒心理發展領域劃分
自我意識、社會能力、文化意識、交際能力、動作與感知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美感與創造意識
(一) 合目的性原則
(二) 基礎性原則
(三) 價值性原則
(四) 發展適宜性原則
(五) 興趣性原則
(六) 直接經驗性原則
(七) 兼顧“均衡”和“優先”的原則
含義:所謂合目的性,指的是選擇的課程內容必須符合并有助于實現課程目標。
如何去落實這一原則?
1.有目標意識
2.正確理解目標與內容的關系(并非一一對應)
3.考慮目標達成所需要的“關鍵學習經驗”
可以通過選擇哪些內容來達成“能進行簡單的分類”這一目標?
含義:
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應該立足于幼兒基礎素質的全面發展,并為其一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含義: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應該具選擇對兒童發展有價值的內容。
有價值的學習內容有哪些特點?
含義: 是指課程內容既要符合幼兒已有的發展水平、又能促進其進一步發展,即難度水平處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之內。
如何去落實這一原則?
了解本地區、本園、本班幼兒的一般發展和特殊需要,是選擇適宜的課程內容所必須的前提。
含義: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要考慮幼兒的興趣。
如何去落實這一原則?
1.關注幼兒的興趣,從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中選擇教育價值豐富的內容。
2.將必要的課程內容“轉化”為幼兒的興趣。
老師甲: “假如我有朵七色花”的談話活動。
活動開始老師問:“小朋友們還記得七色花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小朋友回答說:“七色花可以實現珍妮的愿望”
老師繼續問:“如果你有一瓣七色花,你有什么愿望?”一個孩子說我想要玩具,這個愿望引起了孩子們廣泛的討論,他們開始談論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玩具。
這時甲老師就著急了。因為她設定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七色花里最有價值的一瓣是最后一瓣也就是要幫助他人,于是他就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小朋友有不同的愿望,這時一個孩子站起來說,他想給自己家里要一座大房子,“干嗎要房子”孩子回答,這樣就可以接自己的奶奶、姥姥還有其他的親戚一起來住。老師一聽這跟自己設定的主題也就是跟幫助他人沒有什么關系。
于是老師甲就再次引導:“小朋友們還記得珍妮的七瓣花中哪一瓣最有意義嗎?”一個孩子舉手說:“最后一瓣。”
老師甲追問:“為什么你認為最后一瓣最有意義?”孩子想了想說:“因為珍妮做了好事他幫助了別人。”
老師甲馬上喜形于色地問其他的小朋友“他說得好不好啊?請大家跟老師說一遍:幫助別人,看他的這瓣花用的多有意義,那我們在想一想,我們小朋友如果你有一瓣花,你干什么?”
后面的談話,你可以想象,因為孩子的受暗示性特別強。于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在幫助盲人、幫助老奶奶等,雖然大家都在談,但是你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到孩子的投入程度就不一樣了。
教師乙:同樣是 “假如我有朵七色花”的談話活動。
教師乙的活動組織開始也是是一樣,當不少孩子表達了自己希望有這樣的玩具,那樣的玩具的愿望。教師乙感受到了孩子對玩具的這種興趣,于是她改變了原來的計劃,她說:“那么多小朋友都對玩具感興趣,可是七色花的故事是個童話,我們也沒有一瓣真的奇妙的七色花,那我們小朋友的愿望還能不能實現?”“我們能不能想想有什么辦法可以讓他們的愿望實現?”于是大家開始討論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玩具。
由此以“怎樣實現大家的這個愿望”為“引子”,引出一個孩子極感興趣的系列活動——“玩具博覽會”。后來圍繞這個玩具,又產生了很多問題,當有小朋友不愿意跟大家玩時討論分享,玩的過程中出現“給玩具找家”分類、圍繞玩具還可引出愛護、分享、合作等社會性話題。還可以延伸到家庭中的自我探究,小孩把問題帶回家,如對玩具汽車趕興趣,由此給孩子任務,讓孩子回家探究。
含義:
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應該具有直觀性、情境性和活動性,使幼兒能夠通過直接感知、操作和體驗,將學習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直接經驗。
如何去落實這一原則?
讓大自然、大社會成為幼兒的“活教材”,從幼兒的生活經驗中選擇內容
含義:
選擇內容必須從課程的整體性出發,并不斷對所選內容進行整體反思。“缺失優先”
1、表現:
選擇內容時,偏重智育;偏重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比重,較少情感態度方面的內容
2、如何防止課程目標流失?
從課程目標出發,全面選擇課程內容
將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進行比照,看看課程內容是否兼顧了課程目標
1、表現:
容量過大,難度過高
2、如何防止內容超載?
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遵循發展適宜性原則
掌握課程內容的整合技巧,“納新”必須“吐故”
“從娃娃抓起”
學習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教育者必須樹立一種”效益觀“
1、幼兒園簡單重復甚至低于幼兒在幼兒園外(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自發經驗
2、幼兒園成了小學課程“先修班”,搶先教授小學低年級的課程內容(主要是讀寫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