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營養與膳食衛生PPT課件這個PPT共49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嬰幼兒需要的營養素,嬰幼兒的合理膳食等,歡迎點擊下載。第一節 嬰幼兒需要的營養素
營養是指人體攝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營養素來維護生命活動,促進生長發育與良好健康狀態的全過程。
營養素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能維持生命和健康并促進機體生長發育的化學物質。營養素分類 :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水。
一、蛋白質
(一)蛋白質的生理功能
(1)合成和修補機體組織
蛋白質是構成一切細胞和組織的基本物質。在身體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各組織器官的生長都需要蛋白質作為基礎原料;舊的組織不斷分解、修補或更新,也需要合成大量的蛋白質作為原料。
(2)調節生理功能
蛋白質參與激素、抗體、酶等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物質的合成。此外,參與遺傳信息的傳遞以及轉運體內各類重要物質的作用。
(3)供給能量
蛋白質是三大產熱營養素之一,人體需要的總熱量中約14%來源于蛋白質。
(二)蛋白質的組成 ——氨基酸
人體中性質不同而又千差萬別的各種蛋白質,都是由20多種氨基酸按不同的組合構成的。
一類是必需氨基酸,是人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必需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現已確定的20種氨基酸中有九種是必需氨基酸。人體必須從食物中得到的必需氨基酸共有9種,即: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色氨酸和纈氨酸。另外,現在又發現組氨酸也為小兒所必需。
另一類是非必需氨基酸,則是指人體可以合成或由其他氨基酸轉變的氨基酸。
(三)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1)食物中蛋白質含量
衡量蛋白質營養價值的高低是以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種類是否齊全、比例是否恰當,以及消化率的高低來決定的。常用食物中,每500克食物所含的蛋白質量大致如下:糧谷類,40g;豆類,150g;肉類80g,蛋類,60g;魚類,50—60g;蔬菜,5—10g。
(2)蛋白質消化率
蛋白質消化率是指食物蛋白質在機體消化酶作用下分解的程度。蛋白質消化率愈高,則被機體吸收利用的蛋白質數量愈多,營養價值愈高。
蛋白質消化率受人體(消化功能、人的精神狀態、飲食習慣等)和食物(食物纖維、烹調加工方式等)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豆類。
(3)蛋白質利用率
蛋白質利用率是指食物蛋白質被消化吸收后,在體內被利用的程度。表示蛋白質利用率最常用的指標是蛋白質生物學價值,簡稱生物價。
幾種富含不同種類蛋白質的食物混合食用,由于必需氨基酸的種類和數量互相補充,提高營養價值,使生物價得到相應的提高,這種現象稱為“蛋白質的互補作用”。如“八寶粥”
(四)蛋白質的食物來源
畜禽肉類、魚類、奶類、蛋類是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豆類、硬果類和谷類是植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二、脂類
(一)脂類的生理功能
(1)構成人體組織細胞
(2)保護機體
(3)貯存能量,供給熱量
(4)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5)提供必需脂肪酸
(二)脂類的食物來源
膳食脂類的來源主要是各種植物油和動物脂肪。植物油所含的必需脂肪酸量多,易被消化吸收,營養價值較高。動物脂肪中的奶油、魚肝油含有各種脂肪酸和多種維生素,易消化。但是,豬油、牛油、羊油等動物脂肪,必需脂肪酸量少,不易消化,營養價值較低。
三、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一大類化合物,根據分子結構,可以分為單糖類(葡萄糖、果糖)、雙糖類(乳糖、蔗糖、麥芽糖)、多糖類(淀粉、纖維素和果膠)。
(一)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1)供給熱能
碳水化合物是膳食中最經濟、最主要的熱能來源。神經系統只能靠碳水化合物——葡萄糖來供給能量。
(2)碳水化合物是機體重要組成物質
(3)抗生酮和解毒作用
碳水化合物缺乏時,脂肪消耗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酮體。攝入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可增加肝糖原的貯存量,肝糖原能加強肝臟的解毒作用。
(4)促進消化和排泄
食物纖維(纖維素和果膠等)能促進腸道蠕動,防止便秘,排除有害物質。
(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來源
人類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由植物性食物提供。谷類、薯類、根莖類食物,富含淀粉,淀粉在人體內可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氧化釋放出能量。這一類食物也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
蔗糖(白糖、紅糖、砂糖、冰糖等),都是純碳水化合物。
蔬菜和水果是纖維素和果膠的主要來源。
嬰兒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是乳類中的乳糖、葡萄糖等,隨著喂養中輔食的添加,淀粉也成了重要來源。
四、無機鹽
存在于人體的各種元素,除碳、氫、氧和氮主要以有機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外,其余各種元素,統稱為無機鹽(又稱礦物質)。
常量元素(鈣、鎂、鈉、鉀等)
微量元素(鐵、碘、鋅等)
(一)無機鹽的生理功能
(1)無機鹽是構成機體組織的重要原料。如鈣、磷、鎂是骨骼和牙齒的重要成分。
(2)某些無機鹽,特別是鈣、鉀對心臟和神經中樞的興奮性有調節作用。比如嬰兒血鈣過低,會產生手足搐搦癥。
(3)構成機體某些具特殊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質。如鐵是構成血紅蛋白的成分,碘是甲狀腺素的構成成分。
(4)無機鹽離子是很多酶的活化劑,如氯離子對唾液淀粉酶有激活作用,鹽酸對胃蛋白酶有激活作用。
(二)嬰幼兒容易缺乏的幾種無機鹽
1. 鈣
鈣是人體含量較多的元素之一,僅次于碳、氫、氧、氮而列于第五位。
(1)生理功能
人體中的鈣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齒。余下的1%維持細胞的正常生理狀況。例如,維持神經、肌肉的興奮性,促使血液凝固等。
(2)影響吸收因素
不利因素 :鈣離子與食物中的植酸、草酸形成了不溶性鈣鹽。此外,鈣與酯酸形成鈣皂而排出體外。因此,膳食中的植物纖維素與脂肪含量過高,會影響鈣的吸收。
有利因素:維生素D促進機體對鈣的吸收。蛋白質供應充足,有利于鈣的吸收。
(3)鈣的食物來源
以乳和乳制品為最佳,不僅含鈣量高,而且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是嬰幼兒最理想的鈣源。魚、蝦、蟹海帶、紫菜, 芝麻醬、蛋類及骨粉等。綠葉蔬菜,豆類及豆制品,但有些植物中同時富含植酸和草酸,使鈣不易被人體吸收。
2. 鐵
(1)生理功能
鐵是人體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鐵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參與氧的運輸和細胞呼吸。飲食中攝入的鐵不足,可致缺鐵性貧血。
(2)影響吸收因素
機體對植物性食物中的鐵吸收率較低,如大米為1%,小麥為5%,菠菜和大豆為7%。對動物性食物中鐵的吸收率較高。如魚為11%,動物肉、肝臟為22%
不利因素 食物中的植酸鹽和磷酸鹽與鐵形成不溶性鐵鹽而降低鐵的吸收。
有利因素 維生素C促進三價鐵還原成二價鐵,以利于鐵的吸收。肉類、魚類和禽類等動物蛋白質可促進機體對鐵的吸收。
(3)膳食中鐵的食物來源
鐵的良好來源為動物肝臟、動物血、瘦肉、魚類。植物性食品中含鐵量高的有黑木耳、海帶、芝麻醬等。谷類由于植酸含量高,鐵的吸收率很低。
3. 碘
(1)生理功能
碘是人體必需微量無素。碘是甲狀腺素的主要組成成分,能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 碘缺乏可引起地方性甲狀腺腫大和呆小癥。
(2)碘的食物來源
含碘量較高的食物有海產品,如海帶、紫菜、海魚、海蝦、海參等。另市場上食用鹽均為碘化食鹽。
4. 鋅
(1)生理功能
鋅是人體必需微量元素。鋅在體內分布廣泛,幾乎所有器官都含鋅,主要存在骨骼和皮膚(頭發)。鋅的主要生理功能參與體內多種酶的合成,許多酶參與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謝,維持機體正常代謝。還參與細胞內核酸及蛋白質的合成,與生長發育密切相關。此外,對維持頭發、皮膚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2)影響吸收因素
嬰幼兒發生缺鋅的主要原因是膳食中鋅的攝入不足。鋅吸收受食物中草酸、植酸的影響,降低其吸收率。
嬰幼兒缺鋅主要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傷口不易愈合、食欲不振,還會出現異嗜癖,性腺發育不良。
(3) 膳食中鋅的良好來源
一般認為高蛋白食物含鋅都較高,海產品是鋅的良好來源,奶類及蛋類次之,蔬菜、水果含鋅量不高。
五、維生素
存在于天然食物中,既不參與機體組成也不提供熱量的有機物。雖然需要量甚微,但由于人體不能合成, 必須經常由食物供給。
(一)維生素的分類
根據維生素的溶解性,可將其分為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兩大類。
脂溶性類:包括維生素A、D、E、K
水溶性類:包括維生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
(二)嬰幼兒容易缺乏的維生素
1.維生素A
維生素A又名視黃醇。胡蘿卜素在小腸和肝臟中經酶的作用可轉變為維生素A。
(1)維生素A的生理功能 維生素A與正常視覺有密切關系。眼的光感受器是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這兩種細胞都存在著對光敏感的色素,而這些色素的形成和表現出生理功能都需要維生素A 。例如,視桿細胞對弱光敏感,使人具有暗適應能力,是因為其中的視桿細胞內含有感光物質稱“視紫紅質”,而維生素A是視紫紅質的組成成分。維生素A缺乏,視覺的暗適應能力下降,嚴重時發生夜盲癥。
維生素A能維持上皮健全,維生素A缺乏時,皮膚干燥粗糙。
(2)維生素A的食物來源
食物來源主要動物性食物中,如動物肝臟、魚肝油、乳制品、禽蛋等;植物食物中含有較豐富的胡蘿卜素,最豐富的來源為各種黃綠色蔬菜,如胡蘿卜、菠菜、油菜等。
2. 維生素B族
維生素B1
(1)生理功能
維生素 B1是輔酶的組成成分,這種輔酶參與碳水化合物代謝。長期食用過分碾磨的米和面,又缺乏雜糧、副食品的補充,容易導致體內攝入維生素 B1不足而患腳氣病,還可引起消化、神經和心血管系統的癥狀,如厭食、嘔吐、疲勞、易急躁、憂郁消沉、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
(2)食物來源
維生素 B1含量豐富的食物有:糧谷類、豆類、干果類、硬果類、動物肝臟、肉類、禽蛋類。
“腳氣病”(又稱維生素B1 缺乏癥), 非人們常說的“腳氣”。患腳氣病最初的癥狀是乏力,腿無力。病情進一步發展,可出現肢體麻木、水腫、感覺遲鈍,嚴重時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維生素B2
(1)生理功能
維生素B2是機體中許多輔酶的組成成分,這些輔酶與特定的蛋白質結合,形成黃素蛋白,是組織呼吸不可缺少的物質。缺乏維生素B2可引起物質和能量代謝紊亂,出現口角炎,陰囊炎、脂溢性皮炎等癥狀。
(2)食物來源
維生素B2主要來源是各種動物性食物,特別是動物的臟器、乳類和禽蛋類,其次是豆類和新鮮蔬菜。
3. 維生素C
(1)生理功能
維生素 C能幫助鐵的吸收與利用,促進生血機能,對缺鐵性貧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還具有抗感染、改善鈣的吸收、解毒等功能。維生素 C缺乏會影響膠原合成,導致創傷愈合延緩,微血管壁脆弱,出現出血癥狀,易得壞血病。
(2)食物來源
維生素C主要食物來源為新鮮蔬菜與水果,柿子椒、青菜、菠菜等綠色蔬菜和柑橘、柚子、鮮棗等水果中維生素C 含量豐富。
壞血病由維生素C缺乏引起。壞血病在過去幾百年間曾在海員、探險家及軍隊中廣為流行,特別是在遠航海員中尤為嚴重,故有“水手的恐懼”之稱。關于壞血病的防治,早在17-18世紀就已經發現可以利用新鮮蔬菜、柑桔及檸檬等防治。
4. 維生素D
(1)生理功能
維生素D不僅能促進鈣和磷在腸道的吸收,還作用于骨骼組織,使鈣和磷最終成為骨質的基本結構,從而使骨骼和牙齒得到正常發育。預防佝僂病,故又稱為抗佝僂病維生素。
(2)食物來源
人的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通過紫外線照射后,可轉變為維生素D。因此,經常曬太陽是維生素D的最好來源。
膳食中的動物肝臟、魚肝油、禽蛋類富含維生素D。
六、水
1. 生理功能
(1)構成細胞和體液。
(2)調節體溫。
(3)促進物質代謝。
(4)各種物質吸收、運輸和排泄的載體。
(5)潤滑作用。
嬰幼兒新陳代謝旺盛,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水分蒸發較多,故每千克體重需水量相對成人高,而且年齡愈小,需水量愈大。一般情況下, 1歲以下的嬰兒每日每千克體重需水量為110~155ml,1~3歲幼兒為100~150ml,4~6歲幼兒為90~110ml。
幼兒常貪玩,渴極了才暴飲一頓,因此應提醒幼兒喝水,尤其是夏天,應有充足的飲水。
2. 來源
(1)飲料水,如飲水、湯及流質等。
(2)食物中含有的水分。
(3)代謝水。是指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在體內氧化所產生的水,可以供給機體需要。
第二節 嬰幼兒的合理膳食
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指導下配膳
(1)“食物多樣,谷物為主”(膳食指南第1條)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膳食指南第2條)
(3)每天吃奶類、豆類或其制品(膳食指南第3條)
(4)經常吃適量魚、禽、蛋、瘦肉,少量肥肉和葷油(膳食指南第4條)
(5)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膳食指南第5條)
(6)吃清淡少鹽的膳食(膳食指南第6條)
(7)若飲酒要適量(膳食指南第7條)
(8)吃清潔衛生、不變質的食物(膳食指南第8條)
一、嬰幼兒膳食的特點
(一)科學合理
(二)營養平衡
(三)增進食欲
(四)清潔衛生
(五)有利消化
托幼機構的膳食要能增進幼兒食欲,應做到:
1. 食物多樣化,講究色、香、味、形。
2. 創造良好的進餐環境。
3.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4. 保持愉快的情緒。
二、托幼機構的膳食計劃
(一)每日需要的食物種類和數量
(二)編制食譜
(三)制定膳食制度
在計劃每日的食物種類和數量時,要在全面滿足嬰幼兒對各類食物總量需要的基礎上,注意粗細糧搭配,葷素搭配、干稀搭配,選擇易消化和嬰幼兒愛吃的食物。
編制每日食譜,將能滿足嬰幼兒各種營養素需要的食物編成飯譜、菜譜和湯譜,分配在一日各餐和點心中。在此基礎上,可采用“同類異樣”的方法編制一周的食譜,即一周食譜中副食品不應有兩次以上的重復,更換時可采用肉類換肉類,谷類換谷類,各種瓜果蔬菜輪換供給。
膳食制度是規定每日進餐次數和間隔時間、合理分配各餐食物的數量和質量的一種制度。
1. 恰當分配三餐一點(三餐兩點)的食物,按照早餐吃好、中餐吃飽、晚餐吃少的原則,將食物恰當地分配到餐點中去。
2. 兩餐之間的時間間隔以3.5—4小時為宜,不宜少于3小時。
三、托幼機構的膳食衛生
一、食品的選購
二、烹調制備
三、食物貯存
四、進食衛生
五、廚房和炊事人員的衛生
1. 良好的物理環境
2.良好的心理環境
3. 適當的進餐速度
4. 進餐時不談笑打鬧
5. 不強迫幼兒進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