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嬰幼兒的早期教育PPT課件這個PPT共69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什么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意義,早期教育需要注意的問題,0-3歲嬰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及教養策略等,歡迎點擊下載。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的概念
所謂早期教育,它的本質特點是0-6歲人腦迅速生長發育期給孩子以豐富有趣的生活,恰當的信息刺激和訓練,提高人的基本素質。
相關名詞:
學前教育
幼兒教育
早期學習
學前教育:
入學前的教育
狹義:幼兒園的教育(3-6、7歲)
廣義:從出生到入小學前(0-6、7歲)
幼兒教育:
這里牽涉到人的年齡階段的劃分和教育對象的階段劃分問題。人一生按年齡可分為若干階段,如嬰兒期(0~3歲)、幼兒期(3~6歲)、兒童期(6~11、12歲)、少年期(11、12~14、15歲)、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等
狹義:3-6、7歲
廣義:0-6、7歲
早期教育:指從人出生到小學以前階段的教育
早期教育是對0-6歲嬰幼兒及其父母、嬰幼兒與父母或養育者之間開展的、有助于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與健康成長的互動式活動
狹義:0-3歲
廣義:0-6、7歲
對早期教育的解讀
(1)從教育對象上看
不僅是對0-6、7歲嬰幼兒的教育,更是對父母和養育者的教育
(2)從教育目的上看
不僅是智力的開發,更應該是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長的教育
(3)從教育內容上看
不應該只是強調學識字、學英語、學畫畫等
(4)從教育方式上看
早期教育的教育方式應該避免灌輸式、說教式,而應該以對話式、互動式為主。
二、早期教育的意義
(一)從生理上看
0-3歲是腦細胞發育和大腦網絡形成 的快速期。
從對腦細胞的研究證明,兒童早期是孩子大腦發育最快,而且最具開發可能性的時期。
出生后新生兒的腦重量為360克——390克,相當于成人腦重的三分之一;六個月新生兒腦重為660克——700克,近成人的一半;1歲腦重量為900克;三歲腦重量為1011克,是成人的四分之三;七歲腦重量為1280克接近成人;十三歲腦重量為1350克;成人平均腦重量為1400克。
除了腦細胞發育迅速之外,兒童早期還是大腦網絡迅速形成的時期。
人類大腦皮層是由無數的神經元和突觸所構成的極端復雜的網絡系統 ,神經元之間的聯系越密切,信息的傳遞就越快。
而豐富的外界環境刺激和教育有助于神經元的聯系。
通過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0-3歲是嬰幼兒大腦發育的高峰期,那么我們又知道,大腦發育的速度與智力發展的速度相一致,也就是說明了,0-3歲是嬰幼兒智力發展的高峰期。我們根據這以特點對孩子進行科學系統的教育,真正是教育始于生命的開端。
由此可見,早期教育能夠促進腦細胞發育以及大腦網絡的快速形成。
(二)從心理上看
蒙臺梭利指出主張幼兒發展的關鍵動力有兩個:一是敏感力;二是“吸收性”心智
敏感力:個人或者其他有知覺的生命個體,在生命發展的過程中,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產生特別敏銳的感受力,以致影響其心智的運作或生理的反應,而出現特殊的好惡或感受,這種力量的強弱,我們稱之為“敏感力”。
敏感期:當敏感力產生時,孩子內心會有一股無法遏制的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內在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動力才會消失。蒙臺梭利稱這段時期為“敏感期”(教育的關鍵期或學習的關鍵期)。
(1)幼兒早期有很多重要的關鍵期和敏感期
關鍵期是指兒童在某個時期最容易學習某種知識、技能或形成某種心理特征。只要錯過了這個時期,發展的障礙就難以彌補。
這個概念是從奧地利著名的動物學家勞倫茲在研究小動物發育過程中發現的“印刻現象”引入的
“印刻現象”是指小動物在出生后一個短時期,具有很容易生成的一種本能的反應。如追隨對象、偏愛對象 。
語言的敏感期:0-6歲(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良好的表達能力可為日后的人際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
兩個月是視、聽、味、嗅、觸等感覺訓練的敏感期
六個月是多種食物口味和學習咀嚼的敏感期
三到四個月是翻身能力發展的最佳期
七到八個月是爬行能力的最佳期
十一到十二個月是獨立行走能力發展的敏感期
一周歲內是急切的以雙手和舌頭探索環境的敏感期
出生八個月到八歲是語言的敏感期
兩到三歲是口語學習的關鍵期
出生到兩歲是行走的敏感期
一歲半到四歲是微小精細動作發展的敏感期;
兩歲左右占有欲的敏感期;
兩到四歲是秩序的敏感期;
兩到五歲是自我意識發展的敏感期;
兩到六歲是空間知覺的敏感期;
兩歲半到六歲是社會規范的敏感期;
三歲半到四歲半是書寫的敏感期;
四歲半到五歲半是閱讀的敏感期;
因此及時、正確、科學、豐富的早期教育教育是幼兒發展的需要
(2)早期教育是開發智力的有效手段
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心理學家本杰明.布魯姆,綜合了一些心理學家對智力測驗的研究成果,從不同年齡智商與成熟年齡智商的相關數,繪制了一張個體智力發展曲線圖,假如以17歲兒童智力發展為成熟智商100%,4歲時發展為50%,8歲時發展為80%,12歲時發展為90%,13歲時發展為92%。
從個曲線看到兒童智力發展是非勻速不均衡的,前四年發展快,第二個四年減慢,第三個四年緩慢。說明兒童智力發展年齡越小發展越快。開發智力一個重要條件,必須以知識為載體,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發展孩子的能力,早期教育就成為開發智力的內容和有效手段。
(3)兒童早期是形成性格的關鍵期
中國古話云“3歲看大,7歲看老”.
3歲前養成的習慣很難再改變,因為習慣已成自然,而7歲形成的性格就更難改變了。
早期教育是奠定人生基礎的,其價值無可比擬,所以哈佛大學教授懷特曾經說過:“在過去的幾千年里,教育工作者的經歷主要放在6歲到8歲以后孩子身上……現在,世界終于發現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了。”
日本幼兒園開發協會專務理事,千葉大學教授多湖輝在談到日本零歲教育時說:“這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劃時代的創舉。”
三、早期教育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早期教育不等同于教育訓練
早期教育并不是給年幼的孩子上課
兒童天生是學習的主體,早期教育應該是教育者與兒童的互動。
(二)早期教育應順應兒童的發展規律
進行早教需要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進行相關的教育,需要循序漸進,千萬不能操之過急
在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試驗,是由一位叫格賽爾的美國心理學家完成的。這個試驗叫做“雙生子爬梯試驗”,研究的是雙生子(即雙胞胎)在不同的時間學習爬樓梯的過程和結果。
格賽爾選擇了一對雙胞胎,他們的身高、體重、健康狀況都一樣。讓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開始學習爬樓梯,48周的小孩剛剛學會站立,或者僅會搖搖晃晃勉勉強強地走,格賽爾每天訓練這個孩子15分鐘,中間經歷了許多的跌倒、哭鬧、爬起的過程,終于,這個孩子艱苦訓練了6周后,也就是到了孩子54周的時候,他終于能夠自己獨立爬樓梯了。
雙胞胎中的弟弟,基礎情況跟哥哥完全一樣,不過格賽爾讓他在52周的時候才開始練習爬樓梯,這時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勢已經比較穩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剛開始練的時候更加有力,并且他每天看著哥哥訓練,自己也一直躍躍欲試,結果,同樣的訓練強度和內容,他只用了兩周就能獨立地爬樓梯了,并且還總想跟哥哥比個高低。
一個是從48周開始,練了6周,到了54周學會了爬樓梯;另一個是從52周開始,練了2周,也是在54周時學會了。后學的盡管用時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強的繼續學習意愿。
兒童發展有自身的規律,很多學習并不是越早越好 。教育應該要順應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
(三)早期教育應以安全為主
進行早期教育過程中,家長或教員應以安全為第一。不可為了達到某個課程目的而不考慮安全隱患。
(四)早期教育要注重生活化和興趣的原則
0-3歲嬰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及教養策略
1.出生后-1個月
發展指標:出生后的嬰兒有無條件反射,每天睡16-22個小時,嬰兒出生幾天后就可以俯臥(有本能的掙扎);對及時反復的視聽刺激有初步的記憶能力;喜歡看人臉,對味道和母親的體味有反映,有各種表情與動作。
教養策略:做皮膚接觸,練習抬頭,
1-2個月
發展指標:頭部可以抬高一些,撐起頭,抓握反射消失出現自覺的抓握動作,移動的物體能吸引寶貝的注意力,通過觸覺和視覺辨認親人和物,以哭鬧的形式表達情感,小睡時間減少。
教養策略:讓嬰兒生活逐漸形成規律,訓練把尿,建立大小便的條件反射,每天俯臥半小時以上,訓練嬰兒視覺追蹤能力,觸摸抓握各種玩具,早期預防肥胖癥。
2-3個月
發展指標:體重約為出生時的兩倍,開始注意周圍環境中熟悉的面孔和物體,有意識的移動手和腳,頭部能直立著向四周張望,仰望時能抬起前半身,會與父母“交談”,能搖晃,注視自己的手。
教養策略:勤與嬰兒交談,幫助嬰兒用手拍打,夠取眼前的玩具,讓嬰兒聽簡單、快樂的音樂,抱著他隨著音樂節奏跳舞。
注意防止嬰兒佝僂病。讓嬰兒俯臥,用鏡子逗引他抬頭挺胸,帶嬰兒到戶外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
3-4個月
發展指標:在床上趴著時,頭部能抬離床面數秒,平躺時能翻身,手能握住玩具,可以看4-7米遠,對周圍的事物都感興趣,吃奶時出現分心,睡眠時間已經形成規律。
教養策略:加強感官訓練(聽、視、嗅、觸、喂覺),能主動抓取桌上的玩具,多運動四肢。
5-6個月
發展指標:腦 重是出生時的兩倍,能坐片刻、會抓握自己的腳玩耍,兩腳會做蹦跳的動作,會扔東西,可以玩具從一手交換到另一手,開始會認生,會發脾氣,會用雙手抱奶瓶。
教養策略:培養寶貝的良好情緒,多給寶貝接觸人的機會,引導寶貝練習抓握小的物體,多交流,從學習靠坐到獨立坐,練習抓取小東西,學習自己吃餅干,學會用動作表示自己的意思(點頭或搖頭)
7-8個月
發展指標:開始長出門牙,能雙手扶著站立,會爬,會用拇指和其他手指頭配合抓玩具,會敲打玩具,能獨立坐穩,會自己吃餅干等,喜歡玩躲貓貓的游戲,對周圍環境的興趣大大提高,有初步的模仿能力。
教育策略:訓練爬行,訓練寶貝拿、放玩具,玩躲貓貓游戲,學習用動作表示“謝謝”“再見”“你好”等,訓練寶貝的閱讀能力。
9-10個月
發展指標:長牙3-5顆,嘗試自己獨立站立,會抽取玩具,會二指捏,會“察言觀色”,喜歡探索周圍環境,喜歡模仿動作。
教養策略:訓練借用外力站立,成人扶著腋下學習雙腳交替步前進,練習蹲下,訓練投和扔,加強手的控制力,引導看圖片,訓練閱讀能力,模仿成人的發音,加緊學習聽和說的興趣。擴展交往范圍,與同伴游戲,訓練大小便的坐盆習慣。
11-12個月
發展指標:長牙3-5顆,會扶著物體行走幾步,能聽懂名稱指出物品或5-6種圖畫,會用手勢表示簡單需要,發音模糊,喜歡玩藏東西的游戲,會握筆圖圖點點,能執行簡單的指令,聽故事會模仿動作,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教養策略:注意合理膳食,練習獨立行走和手膝爬行,增強手部力量的訓練,發雙疊音,認識紅色,聽指令拿東西,禁止寶貝做不該做的事,不能“為所欲為”,學會分享。
1歲-1歲3個月
發展指標:萌發好奇心,好動,會自己坐下、蹲下和獨自站立,會動手游戲(搭積木、旋轉瓶蓋、倒小球、用勺子舀等),能指認熟悉的人或物,會說簡單的字、詞,開始出現難懂的語言,有意識行為開始增多,害怕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對熟悉的人有很強的依賴感。
教養策略:為剛剛學步的寶貝提供安全無障礙的運動環境,鼓勵、滿足、支持寶貝的肢體動作的需要,引導寶貝體驗滿足的喜悅,通過各種感覺活動幫助寶貝對身邊的事物的認知和記憶的經驗積累,為寶貝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提高寶貝的活動積極性,有意識的擴大寶貝社會交往范圍,提高寶貝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的適應能力。
1歲4個月-1歲6個月
發展指標:會跑,但不穩,喜歡扔球和抬腳踢球,能借助外力上下樓梯,手部力量控制較為準確,有辨別能力,能說出自己的名字和許多能聽懂的詞字,會執行簡單的指令并堅持自己獨立完成,嘗試各種行為,以觀察別人的反應,開始表現出對事物的喜好(無理取鬧、發脾氣)對黑暗和某些動物產生恐懼。
教養策略: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寶貝做自己想做的事,擴大寶貝的活動范圍,給寶貝學習新的生活本領機會(拿勺吃飯,用杯子喝水等),為寶貝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利用寶貝的愛聽愛模仿的特點增進寶貝對事物的認識與理解,為寶貝創設刺激豐富的游戲環境,通過多種有趣的玩耍培養寶貝積極快樂的心境,強化寶貝好奇、好動、愛探究竟的天性。為寶貝創造溫馨的家庭生活氛圍。
1歲7個月-1歲9個月
發展指標:能雙手扶上下樓梯,能控制跑的動作,會踢球,會向前、向側和倒退這走路,能搭5-7塊積木,會正確使用勺子,會根據顏色匹配物品,能將三角形、圓形和方形對應嵌入,愛說和模仿成人的語言,會用簡單的短語表達自己的意愿,形成了初級的自我意識,能正確的使用人稱代詞“我”,可以在成人的幫助、提醒下學習控制大便。
教養策略:為寶貝創造安全以滿足寶貝獨立活動的區域,培養寶貝控制自己大小便,促進寶貝認知水平和手部肌肉活動能力的發展,讓寶貝在嘗試中累積經驗,體驗因果關系,不斷強化寶貝聽、說、學和創造新詞匯的欲望與積極性,鼓勵寶貝大膽表達。
1歲10個月-2歲
發展指標:能控制雙腳做蹬腿向前走,能將手中的物品朝某個目標扔去,能從樓梯矮階上往下跳,能粗略模仿畫簡單的線條,會隨著音樂節奏拍手,有初步的是非觀。
教養策略:寶貝希望擺脫成人管理約束的短暫時空,養成寶貝定時定點進餐習慣,培養寶貝的自理能力,通過游戲不斷激發寶貝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重視欣賞寶貝主動向成人表達意見、訴說愿望的舉止,在語言溝通中不斷獲得肯定,感受成功的自信,對寶貝正確的行為要及時給予鼓勵反之及時制止或轉移寶貝的注意力。
2歲-2歲6個月
發展指標:行走自如,會雙腳跳,手和手指的動作日漸靈活、協調(搭多塊積木、串珠、模仿畫圓圈),正確識別簡單圖形(三角形、圓形、方形),有空間方位感(遠、近、里、外、大、小等),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背兒歌,數字等),能很好的自己吃飯,會穿脫簡單的衣服、穿松緊的褲子和解紐扣。
教養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安全教育,切忌恐嚇和過分強化,避免由于成人的養護偏執,造成寶貝膽小退縮的性格。有原則性的滿足寶貝的要求。增強寶貝的獨立自理能力(洗手、擦嘴等),增強寶貝對是非的辨別能力,克服任性和執拗,培養寶貝良好的生活習慣。
2歲7個月-3歲
發展指標:跑步平穩,會騎乘小三輪腳踏車。腳部肌肉靈活(兩腳交替上樓梯,向前、向上和向下跳等)。手部小肌肉靈活(折疊長、正方形,系、解扣子,畫圓形和交叉線,拼圖),表現出想象力,開始進行角色扮演,喜歡和小伙伴玩,但常用沖突。
教養策略:正確使用餐具,學會選擇和等等,感受規則與約束等,提高寶貝社會生活中的適應能力。增強寶貝的學習探究與好奇的能力,培養寶貝的獨立性。
0-3歲嬰幼兒常用游戲方法及玩具的選擇
嬰兒期的教育和訓練內容包括:
生活習慣
動作
感官
語言
情緒情感
社會行為力
2-6個月嬰兒的玩具與游戲
要能看、能聽、能觸摸、能抓握;有利于發展嬰兒視覺、聽覺、觸覺及全身四肢的動作。
顏色鮮艷的氣球、游戲毯、娃娃等
聲響悅耳,便于抓握的手搖鈴、撥浪鼓、發聲響的娃娃等
能觸摸的布書或布偶、積木、皮球、懸掛玩具等
2個月嬰兒的游戲訓練
抬頭張望
訓練抬頭、俯臥、鍛煉勁椎、胸肌、背肌和腹肌
觀看四周
豎直頭部,鍛煉勁椎的支撐力,開闊眼界、發展視力
聽聲尋物
訓練聽覺及反應力
3個月嬰兒的游戲
抓紗巾
培養伸手觸摸、抓握,發展眼手協調的動作,增進親子感情
翻動身體
變換體位,喂以后學爬行做好準備
逗引發音
訓練發音器官,促進親子關系
4個月嬰兒的游戲
伸手夠物
訓練嬰兒伸手夠取玩具,鍛煉手臂、手腕、手掌和手指的肌肉,發展觸覺及驗收協調能力
升降機
訓練雙手的抓握能力,鍛煉手臂及胸腹部肌肉
看物聽講
訓練聽說話,感覺說話的意義,培養視聽能力
親子共舞
發展聽覺、平衡覺和節奏感,增進親子情感和愉快的情緒
5個月嬰兒的游戲
抓握玩具
訓練手眼協調、伸手抓握的能力
蹬蹬跳跳
訓練下肢動作,鍛煉腳的支持力,培養語言與動作協調的能力
找找爸爸媽媽
培養視聽能力,增進親子感情,知道自己的名字
照照鏡子
認識自己的形象和五官,發展觸覺、視覺、、聽覺之間的協調能力
6個月嬰兒的游戲
懸身爬行
訓練四肢協調活動,為獨自爬行做準備
雙手撕紙
訓練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分開對著抓物,以及兩手動作協調的能力
看圖發音
訓練發音,模仿語言,為學語做準備
挺身觀望
訓練支撐上身獨坐,鍛煉頸、腰背的骨骼和肌肉,便于觀望及雙手活動
7-12個月嬰兒的玩具與游戲
以訓練爬、站、走和手與手指的精細動作為主,發展感知覺,增加認識,聽說話模仿發音,學單詞以及逗樂性、娛樂性。
訓練動作練習爬:小積木、小木珠、紙盒、錘盒、鈴鼓等。
發展感知覺:色彩鮮明、形象逼真、能發出聲響的木制或塑料的小動物、套碗、不倒翁、橡塑制的球、娃娃以及發響的小樂器等。
發展語言及認知能力:日常所見
音樂娛樂:小樂器(鈴、鼓等)
7個月嬰兒的游戲
擺弄敲打
發展手的動作,促使手眼協調
爬去取物
發展眼、手、腳協調動作的能力,促進全身肌肉活動及鍛煉意志
提腳移動
訓練將腳提起向前后、左右移步,為學走做準備
拉繩取物
發展手眼協調及用手抓、拉的動作,培養理解語言及思維的能力
8個月嬰兒的游戲
扔進去 倒出來
發展手指抓握動作,訓練眼手協調一致投物入籃
快去找爸爸
鞏固爬行動作,培養理解語言、注意力和記憶力
說唱啦啦
練習發音,為模仿語言做準備,增進親子情感
9個月嬰兒的游戲
變矮長高
訓練嬰兒腿膝部彎曲及伸直的動作,學會扶手或扶物蹲下去,站起來,鍛煉臂力和腿力
爬行鉆洞
訓練嬰兒手與腿的協調行動,鍛煉其手掌及手臂的支撐力
繞椅取物
訓練嬰兒獨自扶走及平衡的能力,學習取物及遞物
拉布取物
發展嬰兒手的抓握動作,理解語言,啟發思維
10個月嬰兒的游戲
開包取物
訓練手指的活動能力、感知能力和模仿能力,以及對語言的理解能力
拾物投瓶
訓練拇指和食指相對捏物的動作,眼手協調投物的準確性
尋找玩具
培養注意力、記憶力以及理解語言的能力
11個月嬰兒的游戲
學不倒翁
尋嬰兒獨自站穩,在身體搖動時學會保持平衡
親子同行
訓練兩腳交替向前邁步
獨自取物
訓練獨立行走去取物,發展眼手腳協調動作
爬上山坡
訓練爬行,從平地向上爬高,保持身體平衡
12個月嬰兒的游戲
小火車
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學習快走,慢走,蹲下,起立等動作,訓練身體保持平衡
爬得比媽媽高
培養幼兒攀登的動作,學會兩腳輪換向上瞪,鍛煉下肢的瞪力
開飛機
發展想象力,訓練幼兒四肢活動及抬頭、低頭、平衡動作,使全身肌肉得到鍛煉
聽叫聲找朋友
認識動物,發展聽音能力,模仿動物叫聲,發展語言,促進智力
2歲幼兒的玩具與游戲
結合生活中常見的人和事物培養認知能力,逐步適應集體的社會生活,是情緒與情感逐步趨向穩定,在“接受關系”中發展社會性交往,更有利于接受教育和訓練
發展感知覺:不同顏色和不同形狀的積木、拼圖等,套娃、套盒等
發展動作:拖拉玩具、投擲玩具、遙控玩具等,疊盒、套圈、串珠、插塑積木等
發展語言及認知
13-14個幼兒的游戲
小樹長高了
訓練幼兒俯臥、跪立、下蹲、站立的動作,并在改變姿勢的過程中,鍛煉上肢、下肢、腹部的肌肉,使幼兒會改變自己的姿勢進行活動
捉蝴蝶
訓練幼兒平穩地學跑,活動四肢,手眼協調地捉蝴蝶
我的五官在哪里
正確地認識眼、耳、鼻、嘴、手、腳各個部位并能指出,跟著學講名稱
15-16個月幼兒的游戲
劃小船
訓 練幼兒的臂力,鍛煉腹肌并有節奏地彎腰配合手臂的前后搖動
轉轉轉
訓練幼兒原地轉動身體,鍛煉身體的平衡能力
小玩具回家了
養成幼兒從小收拾玩具的好習慣,訓練蹲下撿玩具,起立放好玩具的動作
17-18個月幼兒的游戲
登山運動
訓練幼兒走、爬、跳的動作。培養身體的平衡能力及鍛煉膽量
我學小袋鼠
鍛煉幼兒的臂力和腿力,適應變化姿勢進行活動
天晴了,下雨了
認識晴天和雨天,學會結合天氣變化去行動,并鞏固走和跑的動作
挑選水果
認識水果,訓練幼兒注意、觀察并學習辨別、比較,學用簡單的語言表達
19-20個月幼兒的游戲
開盒尋物
促進雙手協調活動,培養注意力、記憶力及思維能力
21-22個月幼兒的游戲
拉小車
訓練幼兒配合說話內容做拉走、跑步、蹲下的動作,學會與他人動作協調一致
認大小
理解大和小的概念,通過實物比較,“小”的可以放在“大”的上面或里面,而“大”的不能放進“小”的里面
戴帽子
通過觀察與思考,初步嘗試物與物之間的配合關系,學會手眼協調地去選物、捏物、蓋物、旋物等動作
吹氣球
促使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感知大小,練習向前走及向后退的方法
23-24個月幼兒的游戲
跳(扶腋下跳、拉手跳、扶椅跳、獨自跳、模仿跳)
訓練幼兒跳躍的基本動作及保持身體平衡的能力
找照片
感知自己和家庭成員的特征,以及自己和他們之間的關系。通過理解語言知道自己的名字和家庭成員的稱呼,并學會說
紅綠燈
認識紅綠色,遵守交通規則,按指令行動,培養幼兒動作的控制能力
做人臉
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記憶力和想象力以及啟發最初的創造性思維,鞏固對五官的認識
3歲幼兒的玩具與游戲
教會幼兒正確地說話和運用詞句表達自己的意愿;結合認識的事物進行思維、想象,以及增長知識,開發智能;鍛煉手指操作;訓練幼兒用手指的動作去學習繪畫、捏泥、折紙以及學做生活中的小事,增強自我服務能力,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還要求幼兒去為別人服務,與同伴友好相處,在共同生活與游戲中知道遵守規則,初步學會控制自己的行動,克服一些小困難。
大型玩具和各種形式的游戲,能發展走、跑、跳、攀登、鉆爬及投擲等大動作的玩具;精細手指動作的玩具,以及發展語言、認知能力、社會和娛樂性的玩具和游戲。
大動作的玩具:可玩大型滑梯、平衡木、秋千、蹺蹺板、攀登架、空心積木、各種球類。
手指精細動作的玩具:跟著套疊玩具(如套圈、套動物等)、穿繩玩具(穿各色木珠、塑料管等)、結構玩具(積木、拼圖、插木等)、紐扣板、拉鏈板、釣魚玩具等
發展語言及認識能力:交通玩具
動物形象玩具
計數玩具
幾何圖形玩具
自然物及玩具
音樂及娛樂玩具:各種樂器
小雞的吃米、跳舞娃娃、萬花筒、不倒翁 和各種逗樂的機動玩具、聲控玩具,以及游戲表演的頭飾、 彩帶、服裝等
自制玩具
游戲:活動性游戲;智力;桌面游戲;磁性游戲;模仿游戲;娛樂游戲;動畫片等
25-26個月幼兒的游戲
釣大魚
練習自由跑步,動作靈敏,學會避開漁網
拋紙球
訓練幼兒手臂的肌肉及肩關節的活動
認識上下
感知物品的空間方位,認識上下,學習用語言來表達
浮沉
初步的認識各種常見物品在水中的特性,知道有些物品浮上,有些沉下
27-28個月幼兒的游戲
玩球(跟著球跳、滾、轉、拋小球)
訓練幼兒學跳、滾、轉、拋等動作,并能聽信號變換各種動作
插筆盒
鍛煉手眼協調的能力,感知物體的粗、細、大、小
貓捉老鼠
訓練有目標的爬行,動作靈敏
找朋友
發展觸覺,認識物品,學習發音,發展語言
29-30個月幼兒的游戲
跳小圈認顏色
發展雙腳跳的動作,辨認顏色,訓練眼看、耳聽及跳的動作協調,同時發展語言
降落傘
激起探索興趣,訓練手臂肌肉及肩關節活動
什么東西不見了
培養幼兒的注意力、記憶力及用語言表達的能力
誰會飛,誰會叫
培養觀察力和辨別能力,模仿動物的動作及叫聲,學說短句
放大鏡
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發現放大鏡的作用,比較與一般東西的大小
31-32個月幼兒的游戲
雙腳夾球拋球
訓練幼兒支撐身體的臂力,以及夾球的腿力,學會屈膝、伸腿、舉腿及用腳拋球,滾球的動作
模仿走鋼絲
訓練幼兒的平衡能力,兩腳輪換踏在直線上行走
看認圖形及數
認識三角形、圓形、及方形,并結合自己的嘴、鼻、眼,加深對“一個”和“兩個”的數的認識
33-34個月幼兒的游戲
靈敏的舌頭
通過品嘗事物,發展味覺、觸覺、溫覺及判斷力
小蝌蚪游水
認識磁鐵是對鐵制品有吸引力的東西,能使之移動。發展幼兒的好奇心及觀察和思維能力
35個月幼兒的游戲
我是手推車(抱腰推行、抱腿推行、取豆數豆、碗中取豆)
訓練幼兒身體懸空,兩手著地爬行。鍛煉頸肌、臂肌、腰肌及腹肌
取豆數豆(碗中取豆、水中取豆)
運用實物數數,掌握從1-3的數目概念
36個月幼兒的游戲
分類存放
增強動手能力和分辨力
踏板行走
訓練幼兒踏板行走,保持身體平衡,鍛煉手、腳動作協調一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