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手足口病防治知識培訓PPT課件這個PPT共54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疫情概況及分析,手足口病防治知識等,歡迎點擊下載。提綱
疫情概況及分析
防治知識
概述
發現與報告
標本采集與檢測
防控措施
要點
疫情概況及分析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道。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道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發現的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此后EV71感染與Cox A16感染交替出現,成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
疫情概況及分析
英國1963年以來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間隔期為2-3年。
20世紀90年代后期,EV71開始東亞地區流行。
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
疫情概況及分析
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發現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廣東等十幾個省(市)均有報導。
1983年天津發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流行,5~10月間發生了7000余病例;
經過2年散發流行后,1986年又出現了以托兒所及幼兒園為主的暴發。
疫情概況及分析
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71病毒,
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從患者分離出2株EV71病毒。
進入2008年后,手足口病呈蔓延趨勢,春季在安徽、廣東、天津、寧夏等多地爆發。
疫情概況及分析
2008年5月2日,該病正式納入國家法定傳染病,按照丙類傳染病實施管理。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
概述(病原學、臨床分類與臨床表現、流行病學、重癥病例的早起識別、治療)
發現與報告
標本采集與檢測
防控措施
要點
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人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是我國法定報告管理的丙類傳染病。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癥狀。少數患者可出現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神經源性肺水腫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可導致死亡。手足口病常出現暴發或流行。
病原學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屬于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包括柯薩奇病毒A組(CVA)的 2、4、5、7、9、10、16 型等,B組(CVB)的1、2、3、4、5 型等;腸道病毒71型(, EV71);埃可病毒(ECHO)等。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較為常見。病毒變異可導致多次重復感染本病。
EV71病毒易引發重癥
病原學
腸道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75%酒精和5%來蘇不能將其滅活,對乙醚、去氯膽酸鹽等不敏感;對紫外線和干燥敏感,各種氧化劑(高錳酸鉀、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鐘可以滅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長期保存,在外環境中可長期存活。
臨床分類與臨床表現
手足口病多數為自限性疾病,未經治療7-10天可自愈。根據其臨床表現分為普通病例和重癥病例。
臨床分類與臨床表現
1、臨床分類
(1)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發熱。
臨床分類與臨床表現
(2)重癥病例:
1)重型:出現神經系統受累表現。如:精神差、嗜睡、易驚、譫妄;頭痛、嘔吐;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體征可見腦膜刺激征,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臨床分類與臨床表現
2)危重型: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
①頻繁抽搐、昏迷、腦疝。
②呼吸困難、紫紺、血性泡沫痰、肺部羅音等。
③休克等循環功能不全表現。
臨床分類與臨床表現
2、臨床表現
(1)普通病例表現。
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多在一周內痊愈,預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現不典型,如:單一部位或僅表現為斑丘疹。
手足口病皮疹表現
手足口病皮疹表現
手足口病皮疹表現
手足口病皮疹表現
臨床分類與臨床表現
(2)重癥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于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以腦干腦炎最為兇險)、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遺癥。
臨床分類與臨床表現
1)神經系統表現: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譫妄甚至昏迷;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查體可見腦膜刺激征,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陽性。
臨床分類與臨床表現
2)呼吸系統表現:呼吸淺促、呼吸困難或節律改變,口唇紫紺,咳嗽,咳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樣痰液;肺部可聞及濕啰音或痰鳴音。
臨床分類與臨床表現
3)循環系統表現:面色蒼灰、皮膚花紋、四肢發涼,指(趾)發紺;出冷汗;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心率增快或減慢,脈搏淺速或減弱甚至消失;血壓升高或下降
流行病學
1、傳染源。人是人腸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隱性感染者難以鑒別和發現。潛伏期:多為2-10天,平均3-5天。發病前數天,感染者咽部與糞便就可檢出病毒,通常以發病后一周內傳染性最強。
流行病學
2、傳播途徑。腸道病毒可經胃腸道(糞-口途徑)傳播,也可經呼吸道(飛沫、咳嗽、打噴嚏等)傳播,亦可因接觸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膚或粘膜皰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傳播。尚不能明確是否可經水或食物傳播。
流行病學
3、易感性。人對人腸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以5歲及以下兒童為主,尤以3歲及以下兒童發病率最高,且易發生重癥。顯性感染和隱性感染后均可獲得特異性免疫力,產生的中和抗體可在體內存留較長時間,對同血清型病毒產生比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間鮮有交叉免疫。
易復發。
流行病學
4、流行特征。該病流行無明顯的地區性,全年均可發生,一般5-7月為發病高峰。托幼機構等易感人群集中單位可發生暴發。腸道病毒傳染性強、隱性感染比例大、傳播途徑復雜、傳播速度快,控制難度大,容易出現暴發和短時間內較大范圍流行。
重癥病例早期識別
由于普通手足口病和重癥手足口病帶來的影響完全不同,所以,老師及家長發現孩子出現發熱、手足長水泡切勿掉以輕心,最好及時到醫院讓專業醫生鑒別,早日治療可減少并發癥發生幾率。
重癥病例早期識別
據媒體報道,3月18、20日,上海兩名兒童先后發病身亡,經疾控中心派出的專家了解,兩名兒童均為重癥手足口病。據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兒科主任王建設介紹,第一例兒童于17日到院就診,18日下午死亡。第二例兒童于19日來院就診,20日晚死亡。
重癥病例早期識別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歲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內發展為危重病例,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有針對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重癥病例早期識別
(1)持續高熱不退。
(2)精神差、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
(3)呼吸、心率增快。
(4)出冷汗、末梢循環不良。
(5)高血壓。
(6)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
(7)高血糖。
治療
手足口病是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目前沒有特效治療,主要是以對癥治療和護理為主,以支持療法為主,絕大多數患者可自愈。目前尚無特異性的疫苗。
發現與報告
1、發現
學校及幼托機構主要通過晨、午檢發現病例和疫情。此外缺課學生追蹤也是必要環節之一。
發現與報告
2、聚集性病例報告
聚集性病例:1周內,同一托幼機構或學校等集體單位發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級(或宿舍)發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發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發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托幼機構和學校、醫療機構發現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時,應以最快的方式向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標本采集與檢測
基層常見樣本:咽拭子標本、、皰疹液、糞便標本、、腦脊液標本、血液標本。
核酸檢測陽性率最高的是咽分泌物。
防控措施
1、傳染源的管理。
患兒應及時就醫,并遵醫囑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進行治療。居家患兒,家長或監護人應在社區(村)醫生的指導下,密切關注患兒的病情變化,如發現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相關癥狀時,應立即送醫院就診,同時,要盡量避免與其他兒童接觸。住院患兒應在指定區域內接受治療,防止與其他患兒發生交叉感染。
防控措施
管理時限為自患兒被發現起至癥狀消失后1周。
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負責本轄區居家治療的手足口病患兒的隨訪工作,掌握居家治療患兒的病情進展情況。
防控措施
2、消毒措施。
病家、托幼機構和小學的消毒應在當地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由單位及時進行消毒。醫療機構的消毒由醫療機構安排專人進行。消毒方法參見《消毒技術規范》(2002版)和《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及關于印發《綿陽市學校傳染病防控技術指南(試行)》的通知(綿衛辦發[2013]557號)。
防控措施
3、健康教育。
各級醫療衛生機構應在政府領導下,與當地教育、宣傳、廣電等部門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咨詢電話、廣播、電視、報紙、網絡、手機短信、宣傳單/宣傳畫等多種方式,開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工作,使5歲以下兒童家長及托幼機構工作人員等了解手足口病的臨床癥狀,掌握最基本的預防措施,強調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及環境衛生措施對于有效預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動員托幼機構老師和管理人員、兒童家長成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主動參與者,形成群防群控。與重癥或死亡病例發病前1周或發病后有共同生活、居住史的5歲以下兒童,要對其家長或監護人進行健康教育,做好兒童的密切觀察,出現癥狀要及時就診和治療。
防控措施
4、重點人群及重點機構的預防控制措施。
為降低人群手足口病的發病率,減少聚集性病例,避免醫院感染,各地要做好以散居兒童為主的重點人群和以托幼機構、醫療機構為主的重點場所的預防控制工作。
防控措施
散居兒童的預防控制措施。
(1)飯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洗手;
(2)嬰幼兒的尿布要及時清洗、曝曬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防控措施
(3)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兒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5)兒童出現發熱、出疹等相關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防控措施
(6)居家治療的患兒避免與其他兒童接觸,以減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
防控措施
托幼機構預防控制措施。
(1)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采取立即送診、居家觀察等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2)出現重癥或死亡病例,或1周內同一班級出現2例及以上病例,建議病例所在班級停課10天;1周內累計出現10例及以上或3個班級分別出現2例及以上病例時,經風險評估后,可建議托幼機構停課10天;
防控措施
(3)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等良好的衛生習慣;老師要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狀況;
(4)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定期對玩具、兒童個人衛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5)定期對活動室、寢室、教室、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防控措施
(6)托幼機構應每日對廁所進行清掃、消毒,工作人員應戴手套,工作結束后應立即洗手;
(7)托幼機構應配合衛生部門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防控措施
醫療機構的預防控制措施。
(1)各級醫療機構應加強預檢分診,專辟診室(臺)接診發熱、出疹的病例。增加候診及就診等區域的清潔消毒頻次,室內清掃時應采用濕式清潔方式;
(2)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每一位病例后,均應認真洗手或對雙手消毒,或更換使用一次性手套;
防控措施
(3)診療、護理手足口病病例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儀器、體溫計及其他物品等要及時消毒;
(4)對住院患兒使用過的病床及桌椅等設施和物品必須消毒后才能繼續使用;
(5)患兒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糞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
技術要點
要點
1、丙類傳染病
2、潛伏期:多為2-10天,平均3-5天。
3、臨床特點:普通病例:發熱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重癥病例:神經系統受累、呼吸及循環功能障礙
4、治療:自限性疾病 支持、對癥
技術要點
5、流行病學特點:人群普遍易感以5歲及以下兒童為主 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傳染源 糞-口、呼吸道、接觸傳播 5-7月高發
6、托幼機構和學校、醫療機構發現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時,應以最快的方式向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技術要點
7、聚集性病例:1周內,同一托幼機構或學校等集體單位發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級(或宿舍)發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發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發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技術要點
8、防控措施: 患兒隨訪 停課
9、特異性預防控制措施:暫無
10、健康教育:勤通風 洗凈手 喝開水 吃熟食 曬衣被 不扎堆
11、廢棄物處理:糞便和嘔吐物等用含氯消毒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