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職業倦怠與調適PPT課件這個PPT共39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涵義,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應對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教師職業倦怠與調適
本次講座有四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 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涵義
第二部分 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
第三部分 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
第四部分 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應對
【資料】“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的結果顯示:超過80%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壓力較大;近30%的被調查教師存在嚴重的職業倦怠,近90%的被調查教師存在一定的職業倦怠;近40%的被調查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佳;20%的被調查教師生理健康狀況不佳;超過60%的被調查教師對工作不滿意……調查結果表明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已不容忽視。
第一部分 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涵義
一、職業倦怠的定義
(一)職業倦怠
對工作上長期的情緒以及人際應激源做出反應而產生的心理綜合癥稱為職業倦怠。職業倦怠由情緒衰竭、去人性化、個人成就感降低三個維度構成。一般認為, 職業倦怠是個體不能順 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
極端反應, 是個體伴隨于長時期
壓力體驗下而產生的情感、
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
【解讀定義】
1、情緒衰竭:它是倦怠的個體壓力維度,表現為個體情緒和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狀態,情感資源干涸,工作熱情完全喪失。
2、去人性化:它是倦怠的人際關系維度,表現為個體以一種消極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態度和情感去對待他人,甚至把人看成一件沒有生命的物體。
3、個人成就感降低:它是倦怠的自我評價維度,表現為個體對工作的意義和價值的評價下降,自我效能感喪失,時常感覺到無法勝任,從而在工作中體會不到成就感,不愿意付出努力。
【相關知識】
1、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臨床心理醫生Herbert Freudenburger首次將“burnout”(燃盡、耗竭)引入了心理學領域,并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初步描述和界定。從此職業倦怠(職業枯竭)問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學者們從企業員工、醫護人員、教育工作者等不同的角度開始研究倦怠問題。
2、隨后馬斯洛等人 完善了職業倦怠的概念,沿用至今天。
3、今天有的學者把“知識枯竭”也作為職業倦怠的一個維度了。
(二)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含義
1、定義:幼兒教師職業倦怠是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心理反應,是教師伴隨于長期高水平壓力體驗下所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其典型癥狀是工作滿意度低、工作熱情和興趣的喪失及情感的疏離和冷漠。
2、危害:
(1)帶給教師情緒上的困擾,并逐漸發展為一種消極、感傷的心境,嚴重損害和威脅著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個體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2)教師敬業精神不振和工作熱情下降,影響其教學水平的發揮,造成教學工作的低效化和學校資源的浪費,進而影響教育質量的提高 ;
(3)引發的對學生態度冷漠,對部分調皮學生歧視、排斥及采用強制手段管理班集體等,并對其個性發展帶來傷害,從而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長。同時,適應不良的學生走向社會后又將在個人社會適應、發展方面帶來一系列問題,從而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第二部分 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
一、認知方面
在認知方面,認為工作毫無意義、毫無價值,工作只是枯燥乏味、機械重復的煩瑣事務。
二、情感方面
由于對工作感到厭倦,
情緒波動很大,常常產
生壓抑、苦悶、怨恨、
憂郁、多疑等多種消極
情緒。
三、價值取向方面
不再認為教師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而把追求物質享受作為奮斗目標,因此有部分教師兼職做第二職業,影響了正常的教學工作。
四、行為方面
主要表現為厭倦教學工作,減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備課,教學呆板,缺乏創新,盡量逃避教學環境,對學生冷漠,
逃避與同事交往或拒絕與其合
作,對學校環境和學校管理牢
騷甚多,只注重個人待遇和福
利。
五、身心方面
教師的職業倦怠感若得不到有效消除和緩解,則會反映出生理能量耗竭的狀態,如飲食習慣和體重驟變,身體虛弱,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內分泌紊亂,易患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和神經衰弱、失眠等病癥,整個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在心里方面,則表現為對生活的乏味感,對事業的失望感等。
【相關資料】
幼兒教師隊伍總體狀況良好,但也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如有的優秀教師千方百計跳槽,有的辦課外收費補習班,有的與校外機構聯合從中收取回扣;有的教師的責任心沒有以前強了;有的教師出現急噪、焦慮等狀況;有的教師缺乏自信等。這些現象背后也反應了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日顯突出。
【思考一下】
誰的責任?
第三部分 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
一、社會環境的壓力造成倦怠心理
1、社會環境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壓力源
“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徹頭徹尾的謊言,讓老師們的身心備受煎熬。
2、過多的承擔社會角色
教師還是一種多角色的職業,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家長的代理人、學生集體的領導者,又是學生的朋友、知已和心理治療工作者。面對如此多的角色,如果
教師不能及時進行角色轉換,
或面對多種角色不能順利進行
調節,就會出現角色沖突,影
響工作效果。
【相關研究】
心理學研究證明,個人承擔的角色越多,其擔負的責任也就越大,由角色轉換不適而引發心理沖突的可能性也越大,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也就越大。
3、需要承受經濟壓力
○教師也是人!教師也有父母需要贍養,也有兒女需要哺育。
○超負荷的勞動、工資待遇低、住房難、負擔重、壓力大 等等。
4、輿論和媒體對教師的負面影響
當前的媒體對教育正面的報道力度不夠,對優秀教師的宣傳顯得乏力,卻對個別出現的教師毆打體罰學生、學校食品衛生、教育亂收費等現象卻不遺余力地加大宣傳力度。
二、幼兒教師所承受的職業壓力
1、單調和重復的工作性質
【想一想】
○同一篇文章你講了N遍,你是不是覺的很乏味?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真的非常感慨孔子他老人家的智慧,早在幾千年前就預測到教師這個職業會出現職業倦怠的問題了。
2、新型師生關系發生轉變帶來的壓力
○教師與學生發生沖突時無論何種情況,受傷的最后都是教師
○有的家長侮辱甚至傷害教師;
…………
3、新的教育體制帶來的壓力
○稱職評定
○“末位淘汰制”
○教師資格社會化
○絕對行政化
…………
【聲明】
并不是說教師
沒有制度管理
就是好的,但
要看制定的制
度是否真正地
對教師合理與
公平。
三、教師的個人素質是內因
【實事求是】
教師職業倦怠雖然由工作引發,但也與教師的不正確認知和不良人格特征有關。
1、對教師“完美形象”的認知誤區易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產生
○如知識淵博、樂于助人、富有愛心和耐性、性格溫和、淡泊名利、人格完美等。
○對教師“完美形象”的錯誤認識還使得一部分教師諱疾忌醫,不承認因工作壓力帶來的倦怠和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沮喪和失意,拒絕尋求積極的心理支持。
2、職業倦怠的產生也與教師個體對自己專業能力的自我評價和認識有關
○如怯懦、孤僻、狹隘、缺乏耐心等容易使教師在面臨壓力時不能采取適當的策略應付,久而久之,形成教師職業倦怠。
3、教師個人的期望與工作現實的矛盾也是引起職業倦怠的一個原因
○有的教師跟不上時代前進的腳步,不理解、不適應,于是產生這樣那樣的焦慮和痛苦。
【教師心態的糾結所在 】
在傳統觀念上,教師一直被看作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扮演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為人師表的角色,似乎無欲無求,是完人。但從心理學角度其實是一種消極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種職業以毀滅自我為代價,那誰還愿意從事這一職業呢?現實生活中,教師的心理素質并未因其職業的神圣性、特殊性,而比其它行業更健康。相反心理問題日益增多,越來越復雜。
第四部分 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調適
【前言】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更好地解決職業倦怠問題也應從多方面入手。教師的職業倦怠是教師個人、職業因素和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一定記住】
○我們心里都清楚,教師的工作競爭壓力、行業評價管理體制以及社會期望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很難在短時間內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這些又不是我們個人的人力所能為的。
○我們改變不了環境,但可以改變心境。因此,要克服教師的職業倦怠,關鍵還是在于教師個人的努力。
一、真正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讓教師感受到這個職業的榮譽感。
○領導及各部門要高度重視;
○營造一個寬松、有利于身心健康發展的執教環境;
○確立對教師的合理期待水平,給教師創造寬松的輿論環境。
二、真正提高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讓他們感受職業的幸福感。
○國家要運用行政調控手段將教師收入和教師地位的提高作為考核地方政府業績的參考。
三、教師個人調整好心態才是克服職業倦怠的關鍵
1、要擺正自己的心態
○任何一種職業做久了,都有可能產生倦怠
○職業有時就像圍城
○既然無法改變,就應該面對這個現實接受并適應它
2、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值,學會理性妥協
○退一步海闊天空,很好!
○教師干的是良心話,人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則,凡事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違背自己做人的原則就行了
○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評價,
不要太在意個人一時的得失。
3、學會放松自己,找到緩解壓力的方法
○聽音樂
○日常的散步、做操、洗熱水澡、聽音樂,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去美容院換個發型,或給肌膚補充一些水份等松弛方法外
○參與自己喜歡的活動
○外出旅游,親近自然
…………
4、尋求心理幫助
投入地哭或笑,忘了自己。
告訴父母或好友或你信得過能幫助你的人:“我今天很難過”。
情況嚴重的可以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來爭取必要的心理援助。
5、努力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
○重新學習會從中享受讀書的樂趣,以沖淡工作的煩惱,緩解競爭的壓力。
○深邃的哲理、多樣化的信息,大千物象和百味人生,給教師帶來的不僅是心靈的快慰和心智模式的變化,而且能給課堂教學帶來無限生機和魅力。
○“別因太多的忙碌冷漠了溫柔,別因太多的追求淹滅了享受。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無限風光,就在心靈深處。停停你匆匆的腳步,勿忘生活的賜福。”
6、最重要的是調整認知
○克服不合理認知
○建構合理認知體系
一、認知的概述
【補充一】認知的涵義
認知是人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包括一個人的思想觀點、 闡釋事物的思維模式;從心理活動的類型來說,認知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言語等心理過程。
1、認知影響人的態度、價值判斷與觀念
2、人的認知是具有選擇性的
3、影響認知的眾多因素之間存在著不協調的現象
4、認知可以分為合理認知與不合理認知
5、認知包括自我認知和對他人的認知
【補充二】認知理論
(一)認知不協調理論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主要觀點是:
1、認知不協調的表現:
(1)決策后的不協調:不論人最終做出什么決策,都會產生某種程度上的不協調;
(2)行為后的不協調:當一個人產生了與自己態度不同的行為時,會產生心理壓力,這也是認知不協調。
2、常用的消除不協調的方法:
(1)改變認知,使其與其他認知因素之間的不協調變得協調,并與行為保持協調;
(2)改變行為,消除認知不協調;
3、認知失調是不可避免的。
(二)ABC理論
由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主要觀點是:
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
2、情緒是伴隨著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
3、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維與信念。
4、情緒困擾的持續是內部語言持續的結果。 “那些我們持續不斷地對我們自己所說的話經常就是,或者就會變成我們的思想和情緒”。
5、人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認知。
A------------------------------B----------------------------C
誘發性事件 對事件所持的信念 情緒及行為
(Activating events) (Beliefs) (Consequences)
人們往往以為消極的情緒或行為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事實上,是由人
們對該事件的評價引起的。A是引起C的間接原因,B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
【補充三】不合理認知
(一)認知失真的涵義
認知失真就是歪曲事實、喪失了客觀性的不合理性,它是不健康心理的導火索。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認知,可以通過自我對話、自我評析而達到自我支持。
1、認知失真的根源在于人的認知能力的有限性。
2、不合理認知一旦成為一種穩定的思維方式,便具有無意識和自動性。
3、認知失真具有自我保護功能。
4、越具有不安全感的人,認知越容易失真。
5、感情色彩較濃的關系中認知容易失真。
1、絕對化要求
人們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
3、糟糕至極
認為某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將是非常可怕的、非常糟糕,是一場災難。
【補充四】認知改組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一)合理情緒療法
A(Activating events)——誘發性事件;
B(Beliefs)——由A引起的信念(對A的評價、解釋等);
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情緒的和行為的后果;
D 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
(l)質疑式:直截了當地向來訪者的不合理信念發問。
(2)夸張式:這種提問方式猶如漫畫手法,是把對方信念的不合理之處、不合邏輯、不現實之處以夸張的方式放大給他們自己看。
E(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通過治療達到新的信念、情緒和行為的治療效果。
F(new felling)——新感覺:不再有嚴重的焦慮與消沉,不再感到沮喪和
自我責備。
質疑舉例
1、“你有什么證據能證明你自己的這一觀點?”
2、“是否別人都可以有失敗的時候,而你不能有?”
3、“是否別人都應該照你想的那么去做?”
4、“是誰說如果你不能事事成功,就是一個大輸家?”
5、“為什么別人就一定要公平地對待你?”
6、“如果生活不是你所想要的那樣,為什么就會可怕與恐怖?”
7、“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事物按你所設想的那樣發生?”
8、“請證實你自己的觀點!”
(二)伯恩斯的三欄目技術
【步驟】將一張紙一分為三,從左到右分別寫上隨想、認知失真、合理認知。
1、將你頭腦中出現的隨想通通寫在紙上,不要讓他們老是盤旋在你的頭腦中,想到什么寫什么;
2、對每一種隨想進行分析,找出你的認知失真,準確地揭示你對事實的歪曲;
3、練習對失真的思維進行無情的反擊,以合理的認知代替失真的認知
【注意】在心理做,動手較之動腦更能達到認知改組的目標;要堅持長期練習。
謝謝大家!
境由心生
態度決定一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