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19
這是楓橋夜泊教學反思,是優秀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體會故事中所表達的思鄉之情。
2.學習詞語:一叢叢、一簇簇;星星點點;飛檐翹角,并能用相匹配的肢體動作表現。
3.能大膽合作,用長卷畫的形式表現故事中的景物,體驗創作的愉悅。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1.“今天,薛老師帶來了一個好聽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
師進行配樂講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你聽到了什么?”幼兒討論、講述。
“你們在什么時候也會感到孤獨呢?”
二、再次欣賞故事觀看PPT
觀看PPT師講述故事第二遍
1、剛才,你在畫面中看到的楓葉,是什么樣的呢?
“什么叫一叢叢、一簇簇?”
2、烏蓬船是怎樣停在江面上的呢?
“那我們也來變成一條條烏蓬船,星星點點的停在江面上。”幼兒用動作表示
3、遠出一排排的寺廟是什么樣子的呢?
“飛檐翹角是什么樣子的啊?”
三、學習古詩
“你們表演得真像故事中的`景物。詩人在這樣的景色中,寫了一首古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1、師朗誦古詩《楓橋夜泊》
2、集體動作朗誦“讓我們一邊朗誦,一邊來表演吧”
3、情景表演
四、繪畫創作
“現在,就讓我們把這美麗的景色畫下來吧。”
幼兒進行古詩繪畫創作
活動反思: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秋天的深夜,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聽所感。整個畫面給人孤獨、寂寞、憂愁、寂靜的感覺。教學設計中,抓住“愁眠”這個關鍵詞展開教學,讓幼兒說說這個愁眠的夜晚,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結合詩人的心境,讓幼兒展開想象,力求想象出畫面,入情入境。
設計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第三學段閱讀詩歌,要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體會作品情感。要體現“淡化詩意,重在誦讀”的教學理念。本課由兩首古詩和一首詞組成,皆為寫景詩詞,但是每首詩詞所描述的景色與詩人抒發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學中,以體裁分類,先學習前兩首古詩:整體采用“先教后學,以教導學”的思路,教學第一首古詩后,總結學習方法,再運用到第二首古詩中,全課以誦讀為主要策略,引領學生層層深入,想象詩境,理解詩情。再學習第三首詞,緊緊圍繞“誦讀”,遵循讀準音、讀節奏、讀畫面、讀情感的教學流程,步步直入主題,品析詞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課件,準備古詩詞朗讀動漫。
學生準備:搜集詩人、詞人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詩人,引入古詩
1.(板書:王維)激趣:你了解這位詩人嗎?
2.結合學生課前搜集的資料,簡介王維:字摩詰,擅長寫山水詩,其詩特點是“詩中有畫”。與孟浩然并稱“王孟”。
3.(板書“山居秋暝”)揭題:研讀古詩題目可以幫助我們整體把握古詩內容,通過這首詩的題目你可以獲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時間是傍晚,季節是秋天,地點是山里。)
(1)巧借注釋認識并理解“暝”。
(2)引導學生理解題目。
(3)想象畫面讀題目。
設計意圖:從了解詩人入手,把握古詩特點;從題目開始,整體感知古詩內容;巧借注釋與研讀課題培養學生研讀古詩的能力,潛移默化中教給學生從詩人和詩題兩方面入手整體把握古詩內容的方法,在習得知識的同時,積累學習方法。
二、誦讀古詩,感悟畫面
1.播放古詩朗讀動漫,引導學生聽、讀、看,感受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課件出示畫好節奏的古詩。指導學生自由朗讀古詩,注意按照節奏提示讀好停頓,突出韻律。
3.自由描繪詩中畫面,想象畫面,再讀古詩。
預設: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潔的月光斜射入林間,無比祥和。(讀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從石頭上流過,好清澈、好有詩意。(讀出美妙)
(3)仿佛聽見溪流聲與浣女們的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真是快樂。(讀出開心)
4.借助注釋,理解詩句內容,將畫面敘述充實豐滿。注意運用“詩句擴充”法來說說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1)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圈出詩中的景物,想一想:這些景物是什么樣子的?
預設:“山、雨、月、泉、女、蓮”為詩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蓮”是“動”的,一幅幽靜又不乏動感的畫面呈現于眼前。(教師相機板書: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蓮動)
(3)突出景物特點,再讀古詩,嘗試擴充詩句說說詩意。
(4)師生梳理語言,邊說詩意邊誦讀。
5.解讀層次,把握寫法。
(1)引學:首聯和頷聯,描繪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氣緩緩將至。傍晚,一輪明月灑下皎潔的月光,那月光穿過樹林,直射林間,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泉于石上流過,泉水清可見底。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美?(靜態的美)
(2)引學:林中傳來陣陣歡聲笑語,原來是洗衣少女們歸來,蓮葉浮動,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這又是一種怎樣的美?(動態的美)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表演古詩、背誦古詩。
設計意圖:遵循“初讀古詩,讀出韻律;再讀古詩,想象畫面;又讀古詩,抓住詩眼;誦讀古詩,發現層次;研讀古詩,體會靜態美與動態美”的學習過程,引領學生自主走進詩中描繪的畫面,層層深入,研讀古詩,達到古詩學習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
三、提煉方法,學以致用
1.引導學生回憶并總結學習第一首古詩的方法:
關注詩人和詩題;
一讀,讀出節奏,理解字詞;
二讀,想象畫面,讀出感受;
三讀,抓住詩眼,品讀意境;
反復誦讀,體會寫作特點。
引導學生根據學法,遷移運用,培養知識遷移能力和自學能力。
2.課件出示自學提示,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楓橋夜泊》:
(1)自由讀詩,讀準生字“泊”的字音;
(2)畫出節奏線,讀出節奏;
(3)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古詩的意思;
(4)小組交流學習收獲,并填寫學生活動卡。
3.師生交流,研讀古詩。
(1)過渡:抓住題目了解詩意是一種學習古詩的好方法,我們可以多嘗試并運用。下面就請根據題目,說說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夜里停泊在楓橋的所見所感。)
(2)根據自己畫好的節奏來讀一讀古詩。
①注意語速稍慢。
②停頓適當。
③字音準確。
(3)學生交流自己圈畫出的詩中景物,教師幫助補充總結:月、烏、霜、楓、漁火、寒山寺、鐘聲、船。
(4)抓詩眼,品景物。
①品讀第一句:“月落”是即將落下的月亮;“烏啼”是正在啼叫的烏鴉,那聲音平添幾分悲涼;(品讀第一句)“霜滿天”是余霜漫天,無比寒冷。
②品讀第二句:“江楓”江邊楓樹颯颯作響;“漁火”點點平添幾多憂愁,讓人久久不能入眠。
③品讀第三、四句:“寒山寺”似悲涼之地;“鐘聲”從此傳出,一直傳到詩人的“客船”之上,客鄉在外,不免傷感涌上心頭。
(5)小組匯報詩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古詩。 引導學生讀詩句想畫面,從而感悟詩情。
設計意圖:本環節遵循“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策略,先由學生提煉學習第一首古詩的方法,再根據自學提示自主學習,教師依據學生學情確定教什么、怎樣教。這樣的課堂,使學生學有所得,同時培養了學生主動研讀、思考的好習慣。
四、賞析詩情,書寫生字
1.引導學生朗誦兩首古詩并比較這兩首古詩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預設:
相同點是兩首古詩都是寫秋天景色的;區別在于第一首《山居秋暝》寫的是一種自由、幽靜、愜意之美,體現了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而第二首《楓橋夜泊》所描繪的景色處處透露出詩人的寂寞愁緒,寫出了詩人旅途中的孤寂憂愁。
2.誦讀兩首古詩,把握不同情感。
3.小結:“一切景語皆情語。”研讀寫景的古詩,我們要著重把握詩人的情感,透過景物描寫感悟詩人內心的情感,這樣我們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品味別樣的古詩境界。
4.書寫指導。
(1)“愁”是上下結構,兩部分都要寫得略扁一些。
(2)“寺”書寫時要注意合理布局,不要整體拉長或前傾。
設計意圖:兩首古詩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學習了兩首詩后,對比誦讀,能使學生自主發現兩首詩的不同,從而更加準確地把握不同寫景詩所表達的不同情感。
五、布置預習,課后練筆
1.根據兩首古詩所描寫的畫面,自選一首改編成一篇寫景的文章,最好配上一幅圖畫。 從日常讀寫訓練入手,培養寫作能力。
2.預習《長相思》,搜集有關資料。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的終極目標就是寫作,抓住契機向學生提供習作機會,選擇一首詩改編成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豐富學生的語言,從而升華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導入:在王安石的眼中,鄉愁是那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在張籍的筆下,鄉愁又成了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清代才子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又成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一看吧。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揭題:“長相思”是詞牌名,一種詞的格律。
4.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介紹作者,相機出示課件簡介作者:納蘭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是康熙皇帝的一品帶刀侍衛,是清代詞壇上一個標志性的人物,被當時的人稱為“清代第一詞人”。
設計意圖:通過談話引導學生記起有關鄉愁的詩詞;通過解詩題,明確體裁;通過知作者,了解作者背景。三個環節環環相扣,為學習這首詞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初讀詞,巧學字
1.教師范讀,學生注意聽準字音,聽出節奏。
2.細細讀四遍,讀前兩遍時注意詞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詞念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要把詞念通順,并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 要借助詞句認識生字,不要把識字和詩詞割裂開來。
(1)自主讀文,讀準生字的音,結合朗讀畫出節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2)課件突出“程、燈、更、成、聲”后,再引導學生思考:這幾個字的讀音讓你發現了什么?(韻母相同,押“enɡ”的韻。)指導學生讀好這幾個字,更準確把握節奏。
3.教師強調“聒”“更”的字音和字義。
(1)“聒”,可擴詞:聒碎、聒噪。字面為“耳字邊一個舌字”。意為聲音吵鬧,使人厭煩。本文是指更鼓聲和風雨聲。
(2)“更”是多音字,本課讀ɡēnɡ,是古時的時間單位。
4.指名試讀,在控制語速、恰當停頓以及字正腔圓三方面進行指導。
設計意圖:利用范讀初步走進文本;利用自由讀,有層次地走進課文;抓住韻腳很好地把握詞的節奏。總之,本環節主要宗旨為熟讀文本,讀準字音,讀出節奏,以求為下面的學習提供強有力的基礎。
三、抓字眼,明詞意
1.引導學生交流匯報:這首詞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覺?結合具體的字詞說說。相機指導朗讀。
(1)“一程”體現了作者走了很遠的路,路途遙遠;“夜深”說明夜深了,作者看著行營中亮起的千帳燈久久不能入眠,他似乎有心事。(指導朗讀:讀出有心事的感覺。)
(2)“夢不成”說明作者睡不著覺,更做不成夢。(指導朗讀:把這種煩躁的感覺帶到朗讀中去。)
(3)“風一更,雪一更”是風雪之聲,兩個“一更”說明這里整夜都是風雪交加。(指導朗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實際是作者心境的寫照,讀一讀,讀出不一樣的感受。)
2.串詞成句,理解全文。
(1)課件出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①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詞的上闋的意思:一路上跋山涉水,向榆關那邊行進,夜深宿營,只見無數行帳中都亮著燈火。
②聲情并茂地朗讀上闋。
(2)繼續出示: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①根據前邊的“抓字眼”理解下闋:挨過了一更又一更,風雪聲吵得“我”鄉心碎亂,鄉夢難圓。(家鄉沒有這種聲音。)
②對比上部分的語氣,加強語氣再讀下闋。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講究循序漸進,為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意思,采用抓字眼,明詩意的方法,由“這首詞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和感覺”引領學生圍繞詞中關鍵字去初步領會詞義,再將零散的理解串詞成句,梳理語言,使學生經歷語言再加工的過程,理解詩意變得水到渠成。
四、巧設疑,品詞情
1.板書“身”,質疑:作者身在哪里?
(1)課件出示注釋詞語“榆關、那畔”,順勢學習其中“榆”和“畔”字,引導學生思考:這兩處指哪里?(山海關和關外。)猜想此時的作者應該在哪里?(山海關、關外、山上、營帳中、征途……)在“身”字后面補充板書“在征途”。追問:作者為什么會來到這里呢?
(2)教師講解創作背景,繼續引發學生思考:本文是康熙二十一年,作者隨康熙皇帝到關外慰問巡視時創作的,看到關外軍士生活艱苦,聞聽風雪交加之聲,作者內心充滿了怎樣的情感?(孤寂、思鄉……)
(3)嘗試讀出作者的孤寂與思鄉之感。
2.板書“心”。質疑:知道了作者身在征途,再想想,作者的心在哪兒?(在故鄉、在家鄉、在故園)在“心”字后面補充板書“在故園”。
3.引導學生關注板書,把板書“身在征途,心在故園”連起來讀,追問:你有什么發現?(作者身在征途,卻思念故鄉。發現了作者既想保家衛國,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1)播放音樂,配樂朗讀,品讀作者思鄉之情。
(2)教師渲染畫面,引讀全文,體會身體和心靈分隔兩地的痛苦之情。
設計意圖:學貴有疑,學習而后知疑惑,方能繼續探究,培養鉆研的精神。這首詞字面意思并不難理解,學習的關鍵在于透過語言文字,挖掘詩人的內心,作品背后所蘊含的豐富詩情,借助兩個問題,提煉文本主旨,巧妙地品味詩人表達的情感。
五、明中心,誦讀詞
1.課件出示《菩薩蠻》中的名句: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1)導學:這是納蘭性德的又一首詞,小組交流納蘭性德為何事而“輕離別”?教師提示要點:保家衛國、建功立業。
(2)猜想:除了納蘭性德問自己,還會有誰問納蘭性德?怎樣問?什么情景?學生練筆寫一段話。
2.過渡:這就是為什么身在征途卻心系故園的原因所在,這就是那個夢會破碎、那顆心會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業的壯志和理想,思念家鄉的孤獨和寂寞,就這樣交織在一起,化作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3.引讀:(1)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長相思》。 引讀要充滿激情才能帶動學生全情投入。
(2)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生)《長相思》。
(3)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作——(生)《長相思》。
設計意圖:借助作者其他作品恰當補充課堂,升華本課的主題,在朗讀中不斷體會作者內心思鄉思親之情,在想象與練筆中,層層深入地理解并升華本文主題,達到對文本融會貫通的程度。
教學反思
誦讀是引領學生抵達詩境的最佳途徑。本設計力求體現“淡化詩意,重在誦讀”的教學理念,教學中借助多媒體及多種引讀逐步促發學生想象畫面,感受詩境,品悟詩情。如:學習《山居秋暝》時播放古詩朗讀動漫,引導學生聽、讀、看,感受古詩描繪的畫面。自由描繪詩中畫面,想象進行引讀,讀出陶醉、美妙、開心之情。再如,教學《長相思》最后運用升華朗讀法,激發學生對作者心情的強烈共鳴。通過教師三次引讀,學生在層層朗讀“長相思”這一主題中,深入感悟作者內心的孤獨與寂寥之情,從而為升華主題奠定堅實的情感基礎,達到課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歌作品,由題目可知講的是詩人夜晚停船于蘇州楓橋時的所見所聞。全詩講述了一位客居他鄉的游子,在楓橋,月落秋霜之夜見到的一種凄清、寂寥的景色,聽見的哀愁的聲音,進而由此產生了對自身的愁、對家鄉的愁、對國家的愁、對百姓命運的愁。
在介紹作者時,我聯系了詩人張繼所在的時代,介紹有關的歷史時代背景。在備課時,我這樣安排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學生能在最后感受詩人愁家國的理解上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的聯系,便于知人論世。令我意外的是,當我講到唐肅宗是唐玄宗的兒子,玄宗末期經歷了安史之亂,國家由盛而衰,詩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客徙他鄉的時候,孩子們都十分的感興趣。這樣的小插曲讓古詩教學的課堂突然活躍起來。
在進一步理解詩意,體會詩情的時候,我引導學生關注“愁”這個字,為全詩找準情感基調。接著,以“從哪里看出來詩人很憂愁?”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這一部分,首先是引導學生對詩作的字面意思進行理解,然后通過詩人的所見所聞,即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詩人此時的孤寂與哀愁。以“詩人愁的是什么?”來聯系之前對詩人的介紹,感受詩人的羈旅之愁、家國之悲。
課程結束后,我在網上無意間看到一位老師的教學設計,他將詩中詩人的所見所聞進行了串講,詢問學生,如果“愁”有顏色,它是什么顏色的,你從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聲音,又是什么聲音的,你從哪里感受到?雖然都是講所見所聞,這位老師的教學方法相較于我就顯得詩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學生自主的學習理解,也會對“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看來,要教好一首古詩,教的有詩意,讓學生學的有體會,須得多花心思。
低年級的古詩詞教學中,主要定位在誦讀和理解詩意上,進入三年級后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如果僅僅限于讀正確和理解詩意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努力實現意義到意境、意蘊的跨越,所以在教學《楓橋夜泊》一詩時,我把重點放在理解古詩詩意、體會詩情上。
教學中,我緊抓住詩中的“愁”字展開教學,找準了這首古詩的感情基調。緊扣詩眼,抓住“這首詩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愁,什么叫愁?(煩惱)誰在愁呢?(詩人張繼)他為何而愁呢?”這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古詩。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張繼“愁什么”時,首先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詩句字面意思的理解,烏鴉悲戚地啼叫,整個大地都被寒霜籠罩,江邊的楓樹,點點漁火,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切都讓詩人感到孤獨、凄涼、寂寞。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猜猜詩人為何而愁,學生猜測:他可能遠離家鄉,在思念親人;他可能是憂國居民等,然后出示一段介紹詩人張繼落榜的小故事,讓學生更進一步地認識到詩人張繼的孤獨、寂寞。
最后指導學生誦讀詩歌,學生的情感也就自然而來,也就讀出了張繼這種深深的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