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4
這是雨霖鈴教案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學難點)
(2)鑒賞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約派詞的風格特點。(教學難點)
(3)深刻體會《雨霖鈴》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藝術特色。(教學重點)
2、能力目標:
通過掌握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掌握和鑒賞詞的能力。(教學重點)
3、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以真情品讀作品,培養學習詩歌的興趣和文學素養。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講宋詞簡介的時候說過,宋詞可以分為幾個流派?(生:兩派。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傳說蘇軾曾問一個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詞何如柳七(柳永)?”這個人回答:“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由此大家可知這兩個流派的不同特點。。
能讓蘇軾與之一爭高下的“楊柳岸曉風殘月”出自哪首詞?(生:《雨霖鈴》)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雨霖鈴》 (板書)
二、整體感知。
1、范讀《雨霖鈴》。
(讓學生感受詞的感情基調)
師:能感受到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嗎?
生:能。哀婉、悲傷、凄清。 (板書)
2、指導誦讀。
我們講過詩詞誦讀要把握的幾個要點,首先要讀準字音;
其次要讀出節奏,宋詞不比唐詩那樣整齊劃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韻腳的讀法,要短促而清晰;引導學生試讀一遍,劃分節奏。
最重要的要讀出感情,剛才大家已經感受到了,現在就試讀一遍,自己體會體會。
學生自由朗讀——指明學生朗讀——學生齊讀。
3、疏通詞句:(注釋中有的不在講解之列。)
寒蟬:初秋乍寒時的蟬,偶尚自鳴,但短促無力,至深秋則噤。
煙波:煙霧彌漫水波動蕩的水面。
無緒:古,沒有心思。今,沒有頭緒。
念去去:想到將來……(“行行重行行”)。
應是:即便是。
三、賞析
1、聽錄音,注意正音和節奏
2、指讀,注意詩歌基調。這一首詞是詞人與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離別場景,因此與“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訣別的悲壯不同,是“凄苦”。
3、結合注釋掌握詞意,描述詩意:
《雨霖鈴》
秋蟬的鳴叫凄涼急切,面對著暮色中的長亭,一陣暴雨剛剛停歇。在京城門外設帳飲酒餞別,卻沒有好心情,正當難舍難分之時,行船的人催著要出發。手拉著手淚眼相望,哽咽著竟然說不出一句話來。想到我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離別遠去,舟行千里,水上霧靄朦朧,夜晚濃云籠罩著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遠遼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無不悲傷地離別,偏偏又在這冷落凄清的深秋時節,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處呢?也許是泊舟楊柳岸邊,晨風習習,天空掛著一鉤殘月。這一去經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虛設。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誰訴說!
4、整體把握:
1)全詩寫了什么內容?抒發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傷離別”, 詞以“傷離別”為主線。寫離別,抒“傷”情。
2)錘煉詩眼: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可結合背景,知人論世)
該句在詩中為“過片”,承上啟下,并表明詩歌主旨情感,為全詞“詩眼”。而且本句由傷離別——自古傷(見下)——多情更傷——秋更傷(見下)——清秋更傷——冷落更傷來層層突出“那堪”“傷離別”的情感,表達細膩,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離別在古代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謂“生離死別”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發達,遠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諸多難以預見的阻隔因素,從而讓分別之人產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復、歸期難料的紛繁情緒。加上離人多半因為被貶、流放,或為生活所迫,或因戰爭離亂或男女情緣,這就特別惹起人的萬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來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人在秋中往往會有一種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寫秋天的時候,經常與“愁苦悲涼”的感情聯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南宋吳文英在《唐多令》中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風雨夕》中則說:“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這些詩句都寫出了懷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詞人把離別之事與清秋之氣疊加悲苦再加凄涼,情感的表達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圍繞詩眼,體會全詩的基本結構:
上片:別時(實寫) 晚(黃昏) 長亭(餞別——催發——執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別后 (虛寫) 今宵 楊柳岸
經年 未卜
四、合作探究賞析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分析角度提示:
1、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來分析)
開首三句道出時間、地點、景物。以凄清景色揭開了離別的序曲:
元代的盧摯在《沉醉東風》:“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宋代詞人晏幾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蟬夜夜砧。”
長亭:早在秦漢時便開始在道旁設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別餞行之用。當時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長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驟雨初歇,涼意徹骨,暮色蒼茫,云低風冷的環境中,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切。惜別的長亭,凄涼的深秋,讓人黯然銷魂!首句借景抒情,營造了凄清慘淡的畫面,奠定全詩低沉傷感的情感基調。
2、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注意從離人心理的矛盾現實的無情入手)
3、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注意抓離人的動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注意從該句的空間感、色彩感入手體會“念”而難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注意從白描手法、想象虛寫、景語皆情語、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體會)明確:楊柳離,曉風冷,殘月缺,更酒醒。
6、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注意抓想象、反問、虛詞等體會情感中的無限悵恨!)
五、朗誦,總結
柳永多作慢詞,長于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 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 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后情景。‘多情自古傷離別,那堪冷落清秋節。念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 “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經年”,由“ 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 何人說”,回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 的不盡愁思。以“離情”為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體會《雨霖鈴》的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
2、能力目標: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體會欣賞景中見情,情景交融,盡情鋪寫的表現手法。
2、難點:詞中所體現的離別情緒。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簡介引入
柳永(約987——約1053年),北宋婉約詞代表。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詞壇上是一個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時代到汴京應試,流連于秦樓楚館,常為歌伎填詞作曲。由于流傳的軼事和詞中所表現的內容,人們都把他看作是一個風流浪子,以致不為時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揚。
最后,他在飽受世態炎涼時,才改名柳永,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有《樂章集》問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較多地同中下層市民接觸,因此他的詞語言比較樸素,接近口語,音律和諧,美妙動聽,他是第一個大量創作慢詞的人,擴充了詞的體制容量,對詞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在表現手法上,他善于鋪敘,盡情描繪,把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在內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華風光,體現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抒發離愁別恨的痛苦,表現婦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淪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因而他的詞曾傳唱一時,甚至“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深受當時市民的歡迎。
二、朗讀并賞析
1、這首詞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寫他要離開汴京(今開封)去各地飄泊時和他的心愛的人難舍難分的離愁別恨。
2、逐句賞析上片(學生朗讀、體會、討論后分組發言,教師糾正)
(1)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凄涼急促地叫著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的時候急雨剛剛停歇對:面對。
分析:起筆用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的手法不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寫出所見所聞所感,而且釀造出足以觸動離愁別恨的氣氛和情調。試想:在樹上寒蟬凄切的叫聲里,在暮色蒼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別時面對長亭,該是多么動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這個時候,陣陣驟雨,剛剛收住了雨腳,好朋友啊,就要走了!這時節,動人的愁思將怎樣地抒發出來呢?
(2)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在京城門外設帳餞別沒有心思喝酒留戀時候(船家卻)催著船兒出發
分析:接著寫“帳飲無緒”,寫“蘭舟催發”,就在汴京城外,送別筵上,依依惜別,心緒不寧的場合里,“驟雨”是“留戀”的短暫時機;而“初歇”是“催發”的緣由;同時,“留戀”表明不得不別,一個“處”字既點明關節,又揭示出比較微妙的心理活動。于是這主觀和客觀之間的矛盾,使“無緒”鋪寫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樣進一步地抒發情懷呢?
(3)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拉著手互相看著飽含淚水的雙眼竟哽噎著(連半句話也)沒有說 ,噎:阻塞。話:動詞,說。
分析:既然欲飲無緒,欲留不能,這時,縱有千言萬語也說不出口,只有淚眼相對,執手告別罷了,滿腹哀傷情,盡在不言中。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現。
以上是實寫離別時難分難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盡千里煙波傍晚,空闊的天地間云氣沉沉煙霧籠罩
千里:極言路途之遠。煙波:水波渺茫,看遠處有如煙霧籠罩。
分析:結句望空凝思,情意綿綿。這里,一個“急”字,緊扣上文的“無緒”,同時領起結句,把近景和遠景連成一片;另一方面,這個“念”字貫注到下闕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帶景,在結構上有結有領。
小結:寫離別時難分難舍的心情。
分析:從抒情的重點和層次上看,上闕扣住“別”字,由出行到“帳飲”,到“催發”,到“執手”,到“遙念”,突出了惜別的深情,離別的痛苦。
板書:上片,離別中悲痛:
餞別景----餞別宴---餞別情----餞別景
寒蟬、長亭、驟雨---帳飲---淚眼、凝噎--煙波、暮靄
3、逐句賞析下片
(5)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叫人)怎能忍受這冷落的清秋時節
傷:動詞,憂愁、憂思,這里作意動,以……為傷。更:復,又。那:何、怎。
堪:承當、忍受。清秋:凄涼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筆緊承上闕的“念”字推展開去,泛論離愁別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進一層,突出當秋而悲。這樣,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為普遍意義提了出來,豐富了主題,同時也呼應上文,點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來渲染,情意更濃。作者馳騁想象,并運用以情帶景的寫法,唱出了傳誦一時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今夜酒醒時(身在)哪里,(也許在)楊柳岸邊(面對那)晨風和殘月
曉:早晨。
分析:從呼應上闕來看,“酒醒”遙接“帳飲”,盡管“帳飲無緒”然而借酒澆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設問,倍增惆悵。從以情帶景來看,頂承“念去去千里煙波”,景色原本暗淡,悲涼的心情隨著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覺孤寂;從意境上看,推想與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時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見岸邊的楊柳隨著曉風在飄拂,一彎殘月,孤零零地掛在梢頭。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楊柳”、“風”“月”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義,“楊柳”就成了送別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時分踏上征程,送別也在這個時刻,因而“曉風殘月”更見依依惜別之情。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弦。
作品鋪寫到這里,似乎已經詞絕意盡,然而作者卻宕開一筆,思緒又轉入新的境
(7)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該是)形同虛設
應:該。良辰:美好的時辰。
(8)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訴說
千種:極言其多。風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進一步推想到離別之后慘不成歡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見時難別亦難”,如此離別,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賞流連,可也等于“虛設”,而千種情,萬種意又能向誰傾訴呢?然后以“此去經年”的孤寂冷寞來收束整首詞,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無窮的哀怨。
小結:寫想象中的別后情景。
板書:下片,離別后悲愁:虛寫離情-----實寫離景--------虛寫離思
傷、那堪---楊柳、曉風、殘月---虛設、與何人說
三、寫作特色:
1、這首詞以冷落的秋景作襯托,精心刻畫難分難舍的惜別場景,進而想象別后的離愁別恨,層層鋪寫,情景相生。作為封建時代的文人,自傷身世,慨嘆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盡管真實,而情調未免凄愴;對現實盡管憂憤,而意志未免消沉,這是受時代局限的反映。
2、上闕重點在記別,下闕重點在懷人,前后呼應,渾然一體。作者善于運用鋪敘手法在前后呼應對照中逐步深入。下闕想象部分與上闕的寫實部分有一定內在聯系。由“寒蟬凄切”想到“酒醒何處”,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暮靄沉沉”想到“曉風殘月”,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表現了雙方深摯的感情。
四、總結:
作者在詞中寫了自己的真情實感,通篇層層鋪敘,寫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細致,讓雙方的內心感情都盡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勝的手法。這是適合多數市民欣賞趣味的,他們一聽就“入耳酸心”,以獲得感情上的充分滿足。
全詞以“離情”為線索來貫穿全篇。以時間而論,先點出“秋天”,后點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遙想到“經年”,不管時間怎樣變化,處處都是只寫“離情”。以空間而論,從送別都門的“長亭”,到暮靄沉沉的“江上”,到“曉風殘月”的遠方,空間轉換,仍然不離寫“別情”,從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暢,主題突出。
五、作業背誦
《雨霖鈴》這首詞是眾所周知的抒寫離愁別緒的名篇,也是柳永和宋代婉約詞的杰出著作。詞中,作者將自己與心愛的人難舍難分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凄婉動人。如果教師能在正常的語文教學中,在詞作理解欣賞的基礎上去拓展升華內容,這樣有助于讓學生融入到詞作中并能更好的理解文本的深刻內涵及表達的思想感情。
我們按離別前、離別時、離別后的時間順序來賞析全詞。先看離別前。
一、“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蟬”是“寒蟬”,一個“寒”字表明是清冷的秋季。我們都知道秋天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正所謂:“蟬之將死,其鳴也哀。”通過“寒”和“蟬”來襯托出離別時場景的落寞。“蟬”作為意象在這里不僅渲染了落寞的氛圍,而且也表達了離別之情感。例如:駱賓王《詠蟬》中有這樣一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就是在用“蟬”來表達離別之情。
“長亭”古時是為了提供給游人休息和送別的地方。大約在路上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后來“長亭”也就自然的成為了古今送別詩中的常用意象。李白曾有詩云:“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李白 《菩薩蠻》)同樣是借用長亭來抒發離別之情。這句點明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
“驟雨”指暴雨、急雨。正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剛剛下過雨的黃昏又為離別增添了幾分寒意。通過這句可知時間是雨后陰冷的黃昏。
起首三句勾勒了一個情人離別時的典型環境:驟雨初歇的黃昏在汴京城外的長亭送別。三句所表達的情感可以用凄切、清冷來概括。寒蟬凄切,秋雨清冷,頓時讓我們寒意更濃。詞人在描寫離別前場景時真正坐到了字字寫景而字字含情,以清冷的景色揭開離別的序曲。
再看離別時。
二、“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詞中的“帳”指送別時飲酒的帳篷,古人常在郊外設帳餞行。古往今來,飲酒或為彼此祝賀,或是抒發閑情逸致。然而現如今當詞人面對戀人為自己送別而精心準備的酒筵時,他卻毫無心緒。寫出了詞人餞別時欲留不能,欲飲無緒的狀態。然而詞人為何無緒呢?下文給出了答案“留戀處、蘭舟催發”。這時船夫催著自己上船啟程,因為時間太短太急,沒有時間和戀人訴說,也不知從何說起。可見兩人情之深,愛之濃。同時,在蘭舟催發和留戀情濃矛盾沖突的激化下使一對戀人無法言狀的困境表現的淋漓盡致,展示了一幅“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感人畫面。這兩句將別離之情推向了高潮。我們都知道當我們與父母分別時,即使再悲傷不舍,父母也會含淚叮囑:“孩子,出門在外凡事要小心,要照顧好自己。”可是,如今戀人之間面對離別,即使有千言萬語都藏在心里,由于離別時的倉促卻無法表達,只能化為無盡的淚水。與“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感人的行動可以讓我們充分感受到戀人之間的情真意切,也從側面烘托出作者當時心情的苦楚。在傳奇戲曲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語出于此,然卻不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表現得凝煉有力。那么詞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呢?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維度。緊接著后文作者就展開了想象,我們概述為離別后。
三、“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詞人設想只要蘭舟啟碇開行,就會越走越遠,千里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楚天,襯托出詞人對未來一切不可預知的茫茫然。那么詞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我們可以結合作者的生活狀況,柳永為人放蕩不羈,一生窮困潦倒,功名不揚。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于擅長詞曲,熟識了許多宮中的歌妓,并在閑暇時為她們填詞作曲。當時有人欣賞柳永的才華并在仁宗面前舉薦他,可是仁宗得知柳永是非常狂妄的,所以對他只批了四個字“且去填詞”。也就是這句批語徹底封殺了柳永的仕途人生。前路漫漫,政治上的失意將使得他未來的生活無所保障,也使得戀人也無法一起同行。正因為有這一段景色的描寫顯露出作者此時無所歸依茫茫然的心境。
四、“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把個人情感上升到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生高度。緊接著“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中”冷”和清秋”與前文的“寒蟬”相呼應,可見作者當時空冷的心境。如果離別是一場雪,那么“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就是雪上加霜。古往今來戀人離別都是一樣的。所以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然而柳永把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作中,又擴大了這種感受。顯然柳永寫離別比常人更高一籌,于是鑄就了千古名句。
五、“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在此句中運用多種意象來詮釋當時的感情。這些意象在很多詩歌中都有體現。看到“酒”讓我們想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楊柳岸之“柳”與“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憶秦娥》)意境相近。曉風殘月與“曉風吹袂,冷香猶帶殘月”(《念奴嬌》曹勛)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臨岸的小船上,詞人已經酒醒,只見曉風吹動著疏柳,一輪殘月高掛楊柳梢頭。聯系特定情境,這幅畫面讓我們不難看出這是離人在借酒澆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后呢? 此時“執手相看淚眼”的場景才剛剛離去,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冰冷卻又纏繞心扉。清秋的曉風是涼的,當空的殘月是冷的。殘月清冷的意境暗含著凄清冷落之感。這也就使失去愛的心靈空冷達到了極致。真的不能再冷了,詞人已經承受不住了。詞人在此處寓情于景,借景傳情,以曉風,殘月透露離別時場景的慘淡。也表達了作者當時悲涼的心境。
六、“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以上是用景語抒發情感,這四句則改用情話描繪戀人離別后慘不成歡的狀況。兩人相聚的時候,每逢良辰美景都會秉燭夜談。可是如今的分別不再是曾經的短暫,而是年復一年,不知歸期。所以現在即使有良辰好景,也不能引起作者的興致,只會勾起對戀人的思念,徒增作者的煩惱。因為再也沒有心愛的人與自己共賞美景了。我們說文學是表達人的生命意識、自由和愛的。在作者所表現的文學意境中倘若沒有了知音和情投意合的紅顏,再美的時光與景色都沒有意義。正所謂:兩個人愛情的幸福不是1+1=2,而是1/2+1/2=1;如果一個人走了,就是1/2-1/2=0。所以還何談幸福呢?可見此時作者的心情已孤獨沮喪至極。所以我們可以把離別后的感情概括為悲涼、孤獨。
全詞以“離別之情”為中心貫穿全篇。從時間角度看,先引出“秋天”,后點出“傍晚”,再推到“今宵”,最后遙想到“經年”,層層遞進寫出了離別前后的感人場景。從空間角度看,先是依依送別的“長亭”,再到彌漫暮靄的“江上”,最后到“曉風殘月”的遠方,空間位移轉換仍盡顯離情。正所謂:“亦景亦情中,離愁盡現;若虛若實間,真情永恒。”
通過以上的賞析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結合文本意象和意境為學生拓展更多的語句和情境,幫助學生全面而深入理解教學內容。這不僅能豐富和藝術化語文教育教學過程,更主要是加速學生語文積累的整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薛礪若.宋詞通論[M].江蘇文藝出版社.
[2]柯遷娣.淺析柳永雨霖鈴的藝術技巧[J].池州學院學報.
作者簡介:
莊瑩瑩,漢族,工作單位: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論與語文教學實踐;
張永文,漢族,工作單位: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