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2
這是齊桓晉文之事思路梳理,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齊桓晉文之事》是新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思想領域曾經歷過一個輝煌的時代,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后任何一個時代,我們在思想領域的變革都沒有當時那么巨大,形式都沒有當時那么多樣,內容都沒有那么自由。這個時代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們分別被稱為“圣人”和“亞圣”。任何一種哲學,都會創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國寡民、佛家的因果報應來說,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則誘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樂、仁義并施的王道樂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圖景。
一、教學目標
1.熟讀文本,總體感知全文。
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學習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
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4.學習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
二、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律。
思維發展與提升: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
審美鑒賞與創造: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文化傳承與理解:讓學生從文中體會學習孟子為政之道,樹立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領會孟子的思想在當今社會中的現實意義。
1.根據上下文來推斷詞句義;
2.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高一的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孟子》中的篇章,有了一定的基礎,課前自學,查找相關背景資料,幫助理解文章。
《齊桓晉文之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思想領域曾經歷過一個輝煌的時代,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后任何一個時代,我們在思想領域的變革都沒有當時那么巨大,形式都沒有當時那么多樣,內容都沒有那么自由。這個時代是:春秋戰國時期。大家能舉出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派別嗎?其中的儒家思想對我國文化乃至政治的影響都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們分別被稱為“圣人”和“亞圣”。對于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對他的再傳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誰能說說孟子的有關情況。
二、關于孟子
1.孟子其人(略)
2.《孟子》其書(略)
3.孟子思想
?、傩员旧啤?凡人都可以為堯舜)
?、诿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
?、鄹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
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國君傲然視之)
?、輨谛恼咧稳耍瑒诹φ咧斡谌恕V斡谌苏呤秤谌?,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
[思考:為什么孟子的思想會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種哲學,都會創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國寡民、佛家的因果報應來說,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則誘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樂、仁義并施的王道樂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圖景。這對于王者來說,自然是最好不過了,有什么比百姓歸附,國力強盛更令他們滿意的呢?對于老百姓來說,也是如此,有誰不樂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時代意義
當時的社會背景:①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阝矣蟹嗜猓瑤蟹蜀R;民有饑色,野有餓莩。
時代意義:孟子的思想具有明顯的進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在今天看來,它至少包括重視國家利益、反對特權意識、保護人民等多方面的含義。這種社會變革時期的新觀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在我們的`思想領域里有著重大影響。孟子的追求是一種對社會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們學習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極高,作為文化精粹,我們當然有研究、借鑒、繼承和發揚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這是先秦時代一對相對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霸道”指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沿著霸道的方向前進的,凡是行法家主張,講求耕戰,富國強兵,便取得勝利。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當世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分角色朗讀課文,回答問題
1.教師和學生分別讀問話和答話,其他學生默讀。
2.分男女兩組分別讀問話和答話。
思考:
1.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孟子說服對方實行仁政,實現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觀點是什么?(保民而王)
四、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我們學習文言文,有兩個重點內容要掌握:一是重點的文言字詞(包括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這也是今天的作業(分類歸納)。一是文章要表達的觀點,作者是怎樣表達這個觀點的。具體到孟子這篇文章,就是要了解孟子的主要觀點,他是怎樣表達這個觀點的,孟子是怎樣一步步說服齊宣王的,也就是孟子的論辯藝術。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對我們大家也很實用。
二、串講課文:(列出基本層次)
三、迂回曲折的論辯藝術
齊宣王——畏難 孟子——解決
1.畏難
“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從齊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以羊易牛”。
不忍之心—王道基礎:“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心悅誠服
2.信心不足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比喻說理:“百鈞”“輿薪”“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3.大欲—對心中“大欲”念念不忘:“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激—然后快于心與:“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緣木求魚的比喻,齊宣王的迷夢被擊碎。(先破后立)
四、語言特點
一篇好的文章,決不能只有思想,而沒有血肉,更不能缺少必要的修飾。語言的運用就特別強調修飾的功夫。為了把自己的思想準確、恰當、得體地傳達出來,課文使用了較多的語言手段,使思想、情感的表達達到了完美的程度。這些手段是比喻、排比等修辭格的運用和適當的神態描寫。
1.比喻:比喻這種修辭格,是文學語言的重要的表達形式之一。使用得好,將使文章既具有生動的直觀性,又能夠揭露事物的本質。
?、?ldquo;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來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樣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ldquo;挾太山以超北海”與“為長者折枝”形象地對比出前者是絕對做不到的,而后者不過是舉手之勞。
③“天下可運于掌”這個比喻,具體形象地說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ldquo;緣木求魚”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許多比喻一樣,已變成今天習用的成語,它形象地說明了齊宣王要以區區之齊去戰勝八倍于自己的各諸侯國是多么愚蠢,這個生動的比喻,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
有人統計,《孟子》全書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數量達159處之多。漢趙岐《孟子題詞》說:“孟子長于比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可謂說到了點子上。
2.排比
排比的運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形成文章參差錯落之美,又聲調鏗鏘,富于音樂性,在內容上既對文章進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強感情,使文章氣勢盛壯這種方法運用得好,則能使文采斐然,行而遠矣。
?、偃?ldquo;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恩焉”,這一組排比句,以不可辯駁的氣勢說明“不能”是有別于“不為”的。它的淺顯易懂,還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簡御繁地把難懂的道理輕松自然地講得清楚明白。
?、?ldquo;為肥甘不足于口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這一組排比句,則是不厭其煩地故意揣度,既擴充了文章的內容,又使齊宣王為生活奢侈而自感慚愧,并進而去檢點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又迫使齊宣王朝著王天下的方向邁進。
③“今王發政施仁……皆欲赴愬于王”,這一組排比句,從“仕者”“耕者”“商賈”和“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等四個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發政施仁”的好處,在齊宣王面前顯示了巨大的誘惑力,展開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麗遠景。
?、?ldquo;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個排比句,形象地寫出了小農生產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情景,不但加強了思想上的說服力,而且加強了情緒上的感染力。
3.適當的神態描寫
孟子引導齊宣王說出“大欲”時,齊宣王“笑而不言”,這一筆寫出齊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閃閃不那么理直氣壯的神態,極盡傳神之妙。
五、作業
學生歸納文言知識。
六、板書
提出并明確話題(王道—霸道)——實行王道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肯定齊宣王能夠“保民而王”——不忍之心
齊宣王未能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推恩天下
反面論述“霸道”危害,敦促齊宣王實行王道——推行仁政
闡述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制民之產
結構層次
本文是一篇談話記錄,齊宣王提問,孟子回答,問與答緊密相連,不容易看出層次。
這里根據內容,把課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主要說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則王乎”),提出并明確話題,以問“霸道”開始,轉入說“王道”。齊宣王一見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問齊桓晉文稱霸的事,正說明他有稱霸的企圖。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后者亂扶周,破楚救宋,都是當時的霸主。因為他們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憑武力,因此被儒家稱為“霸道”,與“王道”相對立。所以問齊桓、晉文之事,等于問霸道之事,這對于崇尚王道的孟子來說,無異于劈頭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輕輕把話題岔開,轉而談論王道。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肯定齊宣王能夠保民而王。在孟子看來,王天下的關鍵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然后再緊緊抓住齊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論述,而是抓住了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闡發。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認為王是愛財;孟子則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沒有把為仁之事繼續擴展下去。這說明齊宣王已經有了“保民”的基本條件,具備施行王道的基礎。同時也為下文論說宣王沒有實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筆。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剖析齊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首先,孟子以一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的結論。其次以“挾太山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這組對照性比喻,進一步闡明“不為”和“不能”的區別。最后順其理勢,引經據典,加以正面曉喻。說明王道并不難,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為齊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齊宣王不能實行王道,不是方法問題,而是一心要實行“霸道”。孟子先以“興甲兵”幾句,不直說霸道,卻列舉了霸道的種種害處,使齊宣王不得不說出“吾何快于是”,從而引導他說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寫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閃閃,不那么理直氣壯的神態,極盡傳神之妙。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仍是霸業,卻故意以口腹聲色之娛來揣度,形成文章的頓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爭霸天下,點明齊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緣木求魚”這個生動的比喻,徹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宣王不禁驚言:有這么嚴重嗎?孟子再步步進逼,以鄒與楚戰為喻,說明齊若與天下對抗,強弱不均之勢顯而易見,從而導出小不敵大、寡不敵眾、弱不敵強的結論,以使齊宣王徹底放棄“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講清,孟子再正面鋪寫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齊宣王怦然心動了。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進于是矣。’”到篇末),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經過上文對王霸利弊的說明,齊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張:“制民之產”和“謹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產,足以飽身養家,然后再對他們施以禮義道德的教育。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對稱說出,說王道制度,極言其利。只要做到這一點,老百姓歸附,猶如萬條江河歸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勢。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樂土的美好畫卷作結。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保”“愛”“道”等重點詞語;
2、掌握賓語前置的一般規律(倒裝句);
3、培養學生在淺易的問題上自主學習。
三、主要教法:問題討論法自主研讀
四、教具:實物投影。
五、過程:
?。ㄒ唬дZ設計:
(二)解題:
戰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諸侯國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對外連年征戰,對內盤剝人民,致使廣大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
而齊國在東方諸侯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野心勃勃,擴置學官,招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在齊宣王身邊供職。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闡發他的“發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這就是著名的《齊桓晉文之事》。
?。ㄈ┭凶x課文1——14節
(1)學生朗讀課文1——14節;
(2)指名學生翻譯課文;
?。?)學生質疑;
?。?)教師點撥歸納:
1、詞類活用:
?。?)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聞,使(我)聞;
(2)無以,則王乎?王,動詞,行王道以統一天下。
(3)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異,對……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臣未之聞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歸納:
賓語前置的條件: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B.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C.用“之”或“是”將賓語提前,予以強調;
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圖、惟命是從。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主謂倒裝)
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3、重要句子翻譯: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譯:通過安撫百姓實行王道,沒有誰能阻擋得了。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譯:老百姓都還以為是您吝嗇,我本來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3)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翻譯:我并不是吝惜錢財才拿羊去替換它(牛),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4、一詞多義:
愛 A.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吝惜)
B.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愛護)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D.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E.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六國論》)
道 A.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述說、談論
B.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說、講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道義、道理
D.任重道遠路、道路
E.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動詞)
?。ㄋ模┳鳂I
1、誦讀課文;
2、記憶重要的詞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