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0
這是挑促織,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挑促織
作者│葛澤宇
時候又到了。過了八月中旬,促織陸續大蛻,唱起來了。促織即蟋蟀,我們本地人叫蛐蛐,又叫“蟲”。大約與鳴聲有關:“句——句——句……”有幾分似竹蛉,但更高昂,拍子很緩,忽然叫起來卻令人一震。
山東的蛐蛐好??梢哉f,山東之蟲甲天下、東臨之蟲甲山東。蛐蛐不似其他鳴蟲,雖有聽叫的白蟲(即人工繁殖的),但占據主流的是掐架的秋蟲。山東的蟲,總體上厘碼足,皮色正,頭大、牙長。而山東本地人是不玩蟲的,通常只是捉蟲,真正會玩蟲的是上海人和南京人(1)。
每年立秋后,大量山東撬子手(抓蟲人)攜各等級之蟲涌入南京。通常是白露前將買來或捉來之蟲蓄于盆內,飼以竹蟲蟹肉等葷腥,提斗性,白露開斗。兩蟲置于一處,底墊宣紙,一旦相迎即牙開八字,全身之力匯于一處,或幾秒,或數十分鐘,分出勝負,敗者有全身而退,亦有被一擊斃命,總之落荒而逃。贏者乘勝追擊,震翅而鳴。
斗蟲文化源于唐而興于宋,明清兩朝才逐漸從貴族普及至平民,于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歷史了。
我玩蟲,是受外公影響的。他常帶我去捉那螞蚱、蚄蚱婆(紡織娘)、蛐蛐、竹蛉、金克郎(金龜)、水鼓牛(天牛)之類。我玩蛐主要靠捉。沒有玉米地,又不敢上亂墳崗去,只有割愛在小區樓下或公園中解悶了。
捉蛐蛐,也稱挑促織。可不見得是晚上。蛐蛐的捕捉主要靠聽叫。白天,蟲叫得少,要掀石頭和草垛。地方也是有講究的,要松軟而有肥性的黑土地或河坡,太干則不會有。掀起石頭,??匆娙拇绲睦向隍?,或曲蟮,或蛤蟆。人傳這叫做“蜈蚣把門”或“蛤蟆把門”,是異象,有蟲必能出將。想來有幾分道理,尋常的蛐蛐怎能在蜈蚣爪下逃脫?怎敢與蛤蟆共處呢?不過,這樣的情形見得不少,也真沒見幾只百戰不敗的蟲。掀石頭或草堆,動作須慢而穩,切莫讓其中途滑落,否則會把蟲驚走的。白天蟲子是很呆的,翻開后用罩子扣住,吹口氣,即爬上罩網,收入竹筒即可。即使無網罩,用手撲也不易逃走的。沒有竹筒,可以以紙筒替。
有時,蛐蛐在白天也叫——彈琴。如撥古琴弦之聲,有余音,聲低。此為雌雄二蟲共處時雄蟲所發之聲。務必先聽清位置,再緩緩前進,走幾步停幾步,到了跟前,如不在地面,即輕撥落葉。還未蹦出,則看是否有石塊、地縫、洞穴。扒開一塊石頭,還可能躲在下面一塊石頭底下。若藏于地下,灌一瓶水,即被逼出穴了。取雄留雌,年年不絕也。
晚間捉蟲,聽是頭等。一片蟲聲,那與眾不同,沙啞老練,如鐵片相挫,似洪鐘響起者為上品。聽準了,先辨方向,再辨距離,后識方位。莫急躁,一旦將蟲驚擾,兩三日不叫也是有的。判斷出的位置與實在位置的誤差最多十五公分,摸黑走到蟲跟前,定準位,才亮燈。此時打草驚蟲勝算大。我外公前些年是可以基本摸黑下罩的,也能捉到。
捉來的蟲養在三合土(老石灰,青磚粉,黃泥)或純黃土搪過底的白瓷罐子里。每日滴水保濕。若是燒成的泥盆,是要用清水泡上兩三天的(老盆不需要),吸透水,去火氣。我不與人尋斗,而是自己玩玩找樂子的。一來我們這邊玩蟲的極少,二來沒這個功夫。所以就喂些稀飯、螞蚱、蚊蟲。興奮劑和飼料是碰不到的。蟲具亦陋,平時是用中號白瓷缸養的??臻g小,只得勤滴水而不置水盂矣。
看牙時用的茨草,南京叫“蛐蛐舔兒”,掃掃蟲頭便惹得它開牙露齒。最好是鼠須的。配上酸枝海黃或檀柄,一支百元。我歷年是以采來之茨草從中劈開拉絲而成的,卻也好使,只是不大耐用,要勤換。最近取狼毫筆之毛數根,以線縛于趕蟲之絨球的柄上,想時用上兩年亦無大礙。
人云玩物喪志。可自己觀其互斗想是無大礙。區區玩物,都能使人喪志,此人不廢矣。年年挑促織,常被過路人或保安緊鎖眉頭而隨,疑我為盜。直至出示所捉之蟲,方得清白。
第 一 教 時
一、以“趣”導入
宣宗酷好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遣,覓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歸,傷其妻,亦自經焉。
(呂毖《明朝小史》)
二、自讀課文
1.對照注釋,逐段通讀課文。
2.根據注釋,疏通文字,并且在課本上“圈”“點”“畫”,找出成為自己閱讀“攔路虎”的字詞。然后同桌間展開討論,根據字詞所在的位置判斷它的詞性,根據字詞的前后搭配判斷它的詞義。
重點研習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省略句等。
三、梳理情節
1.貫穿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2.讀完后編寫一個情節提綱,選用合適的動詞,訓練自己的概括能力。
四、對話文本
課文中有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句子實際卻能透露作者的創作意圖。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這些關鍵句子加以探討,那么就能引領學生更好地與蒲松齡對話,從而體悟蒲松齡的創作意圖。如:“大喜,籠歸,舉家慶賀,雖連城拱璧不啻也。”“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亦不復以兒為念。”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官吏的壓迫把親情都異化了,成名愛促織比愛兒子更多。這幾個看似漫不經心的句子對于荒唐可笑的統治者是多么辛辣的諷刺!
五、布置作業
1.查找相關資料,了解《聊齋志異》,了解蒲松齡。
2.講述曲折情節,并將《促織》這個故事講給家里人聽。
第 二 教 時
一、探究問題
1.小說在情節經營上有什么特點?
2.小說對現實的揭露有何深刻之處?
二、品讀課文
1.曲折跌宕的情節。(略)
2.細膩傳神的心理描寫。重點鑒賞第六段。本段寫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轉悲,悲極復喜,突出了他因被征促織而心力交瘁。成名捕捉九歲兒子魂魄所化蟋蟀,為什么聽到門外蟲鳴,“驚起覘視”,覺得原先那條蟲“宛然尚在”?這是他一夜僵臥長愁、神思混亂的錯覺。“見蟲伏壁上”,“審諦之”,為什么“以其小,劣之”?因為它與上品蟋蟀,形體上、色彩上不合。為什么后來又覺得“意似良”?因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而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標志。但到底是有缺陷,所以“將獻公堂”,又“惴惴恐不當意”。作者非常善于運用白描手法進行勾勒,描繪出了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態。
3.動詞的運用。重點欣賞第七段小促織勇斗“蟹殼青”和“雞口脫險”。這段文字通過“怒”“奔”“躍”“張”“伸”“龁”等詞,把斗蟲過程中促織的神態和動作寫得細膩逼真,惟妙惟肖。
4.襯托。如巧妙地借用景物襯托,以“茅舍無煙”(正襯)、“東曦既駕”(反襯)來表現成名夫婦“不復聊賴”的精神狀態。
5.對比。在對比中,凸顯人物形象,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急解令休止”這一段中,寫了少年的三笑,共有三層對比:第一次是他看見成名的促織“短小,黑赤色”不由地“掩口胡盧而笑”;第二次是他看見成名的促織“蠢若木雞”,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豬鬣來挑逗促織,但“仍不動”,于是“又笑”,得意至極。由此一個終日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的游俠兒形象便躍然紙上了。
6.諷刺手法。如“撫軍不忘所自”,真是明褒暗貶。“撫軍”身為一省的民政軍政最高長官,不關心國計民生,卻一心拍馬,細寫《促織疏》;而那個一心“欲媚上官”,殘害百姓的縣宰,最后竟以治理才能優異而享有好名聲。作者不露聲色,將揶揄諷刺的味道隱含其中,令人玩味不已。
三、作業
課外參照作品的故事情節編寫一個戲劇小品??砂l揮想象力,在原作的基礎上再創造,寫出新意,寫出靈氣。
第 三 教 時
一、討論主旨
1.《促織》是喜劇還是悲???
《促織》的結局是喜劇性的,但這個喜劇性的結局絲毫不能掩蓋故事深刻的悲劇性。如果以文學反映社會現實的角度來審視這個結局,我們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結局,其實是作者“賞賜”給善良的讀者的一個“謊言”。
2.一只小小的促織,竟使成名一家為之悲與喜,為之生與死,為之賤與貴。這樣寫是不是太夸張、太虛幻了?
?。?)由求神問卜而得佳品,魂化蟋蟀且輕捷善斗,這是不可能的。神產生于人對自然的恐懼,源于人對現實的無法超脫。成名正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求神問卜的。
?。?)小說中成名的力量如此微弱,蟲卻因為附著了統治者的權威而神勇無比,命賤既不如蟲,則人變為蟲便成為當然的社會邏輯。
(3)結尾“裘馬過世家焉”的“喜劇”結局,實際上是嘲諷了一出丑劇,“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這豈不荒唐可笑!這有力地說明,百姓的生死禍福,竟系之于區區小蟲,封建統治的腐敗已到何種程度!
?。?)人的生存意義是超越于任何一種動物的??墒窃谶@個故事里,人為了獲得生存的權利,寧愿自我否定,而幻化成一只促織。這種否定,是極其震撼人心的,影射了人的生存環境是多么可怕!
3.《促織》熔鑄著蒲松齡一生的辛酸、深廣的憂憤。作者在文中批判了什么?
其一,他批判了造成民不堪命的社會根源。成名的入邑庠、發大財,官員的得獎賞、獲升遷,完全取決于皇帝的偶一歡喜。這是何等的荒誕!
其二,由上而下的眾多的貪官污吏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系統,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作者批判的矛頭直指整套封建官僚機構。
其三,作者還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在這樣一個黑白顛倒、弱肉強食的社會環境里,善良、質樸是不為人稱道的一種品質,而自私、奸詐、兇惡成了人們競相學習的“生存品質”。那些具備最美好品德的質樸的人們怎么能夠守護自己人性的一方凈土呢?
當然我們在肯定《促織》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同時,也要看到其局限性。如以因果報應來規勸人,無異是愚民。但蒲松齡生活在17世紀,我們不能超越歷史條件加以苛求。
二、走近聊齋先生,走進《聊齋志異》
師生共同根據相關資料對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進行深入解讀。
三、布置作業
1.就《促織》中的某一點寫一篇評論。
2.研讀《聊齋志異》中的名篇《席方平》,并作簡評,600字左右。
課前播放背景音樂《說聊齋》。
上課。
師:很早就希望有機會和一中的同學合作學習,今天如愿以償,真是“幸甚至哉”,我就不“歌以詠志”了。(生笑)從剛才的背景音樂中大家應該能猜出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課件板書課題)。
有的同學會笑,“老師都這樣,一談到學習的內容老說是名篇”,呵呵,到底是不是名篇正需要我們來探究呀,再者,大家品位如何,通過這節課的欣賞可以小試牛刀嘛,對不對?(生紛紛點頭)當然,《促織》是一篇古文,本節課的學習我們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四十五分鐘的時間,我們既要掃除語言障礙,還要讀有所得,能揣摩出一些作品的精髓。我們都捧著一顆心來的,對于美的東西,且行且欣賞好了。(生神情專注)
師:首先請大家標出全文的九個自然段的序號,并將注釋中的生字詞畫出來。(生自主操作)我們將黑板上加點的字詞齊讀一下好嗎?(屏幕顯示以下字詞:隱中胸懷 / 試以豬鬣撩撥蟲須 / 又囑學使俾入邑庠 / 撫軍亦厚賚成 / 獨是子以蠹貧,以促織富)(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齊,興致也高,說明達成了共識,很不錯。文中的詞法、句法現象不少,我想略舉幾個典型的例子,拋磚引玉,大家照著這些課外解決其他的如何?
生:好。
師:請大家看屏幕,(屏幕顯示以下內容:〖籠〗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 / 大喜,籠歸〖而〗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 /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意〗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 / 豈意其至此哉)各位彼此合作,看看怎么解釋這些一詞多義的現象。(生前后左右議論)各位說說怎樣?
生1:第一個“籠”是“用籠子”的意思,這里做狀語,第二個“籠”指“提著籠子”,是動詞吧;兩個“而”,第一處是并列連詞,第二處我不大明白;兩個“意”分別是“神情”和“意料”的意思。
師:嗯。大家意見如何?
生2:第二個“籠”應該是“用籠子裝”的意思,否則“提著籠子”干嗎呢?
師(笑):這位同學很幽默。(生笑)我個人認為他說的很好。另外,第二個“而”與句中的“汝”是相同的,否則,誰的“翁歸”呢?(鼓掌)
師:我們來看第二組(屏幕顯示以下內容:成然之/ 成妻具資詣問 / 靡計不施 / 成以其小,劣之),請大家再發表高見。(生大聲議論,氣氛熱烈。)
師:這位同學很認真,你說說吧。
生3:“然”和“劣”都是意動用法,解釋為“認為對”“認為弱小”;“以”是“認為”的意思,做動詞;“靡”我覺得解釋為“沒有”比較合適;“詣”我不太清楚。
師(屏幕顯示參考的解釋,生發現大部分正確,鼓掌):他能力比較強吧?(稍頓)這里的“詣”為什么理解為“到……去”呢?我們不妨來探究一下。在“成妻具資詣問”這個句子中,成妻有兩個動作,一是“具資”,一是“問”,中間剛好省略了第三個動作“詣”,對吧?按照常理,這個動作是什么呢?
生:去。
師:同意,就是“去”,從課文看,去到哪里?對,就是到駝背巫那兒。(生恍然大悟)
師:大家還記得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的句式嗎?
生: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
師:好的。我們來看以下情況。(屏幕顯示:歸以(之)示成 / 又試之(以)雞 /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 村中少年好事者)這里面有沒有判斷句?
生:沒有。
師:有沒有省略句?
生4:有。“(成妻)歸以(之)示成”,“(其)又試之(以)雞”
師:有沒有倒裝句?
生5:應該是“又(以)雞試之”。
生6:應該是“村中好事的少年”。
師(滿意地):對的,上面分別就是狀語后置和定語后置的情況,大家很精通的。除此之外,大家還要掌握一些固定的表達句式,比如“得無……”。同學還記得《岳陽樓記》有一句“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吧,(生點頭)這“得無……”該怎么理解呢?
生7:是一種猜測和推斷。
師:完全正確,表示揣測的語氣,相當于“該不會……”“恐怕是……吧”等。
師:到此為止,我們基本解決了比較典型的語言障礙,下面我們就文章的內容來議一議。大家課前作了簡單的預習,請再用三分鐘的時間回顧熟悉一遍,看看聊齋先生到底給我們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生掃讀教材;三分鐘后)
生8:我來說說。宣德年間有一個叫成名的年輕人因為完不成攤牌的上繳促織的任務,十分痛苦,還時常被拉到縣大堂嚴刑拷打。有一天,村里來了一個神巫,他妻子就去卜問,靈驗的巫師給了一張神奇的畫,回到家,成名照著畫的指點捉到了一只很漂亮的促織,但樂極生悲,他不小心弄死了促織。后來成名又抓到了一只能爭善斗的促織,最終獻給了宰相,結果得到了大富貴。
師:哦,說得很流利。大家看,他所說的有什么漏洞嗎?
生9:第一,先前那只促織不是成名弄死的,而是他兒子不小心放出來又去抓時捏死的;第二,后來抓到的那只看起來不行,能力有限,實際上特別厲害。
師:補充得很好。另外,成名后來把那只厲害的促織交給了宰相嗎?
生10:不太可能。
師:何以見得?
生11:總覺得成名不大有機會見到宰相。
師:分析得有道理。大家想,地位卑微的成名(他是一個老“補習生”)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的確不會輕易見到宰相,哪怕是上交促織。這里的“宰”其實是指“縣宰”,也就是縣令。(問生8)你同意嗎。
生8:同意。
師:我也將這個精彩的故事作了一個簡要的概括,同學們看屏幕。(屏幕顯示:追征再三,苦不堪言——卜問神巫,捉得佳蟲——禍不單行,悲愁交加——子化促織,輕捷善斗——獻蟲得賞,皆大歡喜)
?。ㄉh論紛紛,表示接受)
師:現在我們就可以進入文本了。這個故事的看點到底是什么呢?諸位先看課文的標題,“促織”,也就是“蟋蟀”,很不起眼的小蟲子。然而從文章的內容看,似乎發生的所有事情都與它相關,這恐怕是很有看頭的吧。好,大家說說課文中出現了幾只不同尋常的促織。
生:三只。
師:是三只,怎樣的三只促織呢?
生12:第一只“巨身修尾,青項金翅”。
生13:成名兒子抓它時,它“迅不可捉”。
師:這只促織不但長得標志,而且速度也不錯,可以說是一只“帥哥”型。(生大笑)抓到這個家伙的過程好像還滿復雜的吧?
生14:是成名的妻子到神巫那里卜問后,成名按照畫的指點苦苦捉來的。
生:但后來又在小孩子打開盆子看時跑掉了,最后被弄死了。
師:對,這就是成名抓而復失的促織(板書:抓而復失)它對成名一家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嗎?
生15:一開始怎么抓都沒有結果,愁得要命,現在好不容易逮到一只滿意的,給全家帶來了新的希望。所以一家人才精心喂養,蟲子吃的飼料也很高級??墒呛髞韮鹤优懒怂⑶液芎ε?,投井自殺。這給全家以更沉重的打擊。(大家專心聽著)
師:本來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現在卻陷入了更大困境,這讓我們的`心情也好不起來。好在后面還有兩只。
生16:村中好事的少年養了一只“蟹殼青”,角斗時無不勝,“龐然修偉”,看起來很能斗。
師:呵呵,打遍村子無敵手,這算是“猛男”型的。(板書“好事少年的”;生又大笑)
生17:其實真斗起來它就不行了。成名第二次抓到的那只雖然“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但“意似良”,很輕松就把“蟹殼青”打敗了。
師:對嘛,這一節很精彩,大家推薦一位同學讀讀這段文字。
生(齊聲):×××(生18)
生18(朗讀):“小蟲伏不動……似報主知。”(生熱烈鼓掌)
師:這是小蟲子甚至還有與雞想抗衡的特殊本領,它難道不是一只普通的促織?
生18:是成名兒子的魂變來的,成名兒子蘇醒恢復后說的。
師:你不但課文讀得好,而且很細心。(板書:成子魂化的)我還可以找一處來印證:“覆之以掌,虛若無物。”這樣一只小蟲讓大家唏噓不已吧,“貌似無能卻有意,正是魂化促織時”啊。(板書)由此可見,小小的促織身上牽動著所少世態炎涼,故事一波三折,小蟲系著黎民的身家姓名啊。(板書:一波三折,小蟲系著黎民身家)情節圍繞促織展開,成名一家人的命運也因此而揪著我們的心。那么成名一家三口到底有一段怎樣的曲折命運呢,我們來細看。成名的形象比較直觀,諸位先談。
生19:他是一位“久不售”的童子,為人迂訥。
師:的確,他老實巴交。這大概也是他被委派征繳促織的緣故吧。因為手不起促織,又沒什么可賠償的,常常挨扳子,受盡了摧殘。后來有轉機嗎?
生20:因為抓到一只好的有了希望,但馬上就破滅了,蟲子死了,兒子沒了。好在最后因為兒子魂化促織得到了幸福。
師:是啊,悲喜輪回,為蟲所迫啊。(板書:悲喜輪回,為蟲所迫)故事中涉及的成名兒子的筆墨不多呀?
生21:這孩子很頑皮,偷偷打開盆子看促織,結果不幸發生了。
師:是不是也可以反過來說,偷偷看看那只全家的寶貝正是九歲的孩子為滿足好奇心而采取的舉動,這恰恰表明孩子的天真可愛。而就是這樣一個可愛的孩子卻只能通過魂化促織才能給全家帶來幸福,自己處在陰陽兩間,不能脫身,為蟲所困啊。(板書:陰陽兩間,為蟲所困)成名的妻子呢?
生22:我覺得她很善解人意。成名發愁時她就勸自己的丈夫“死何裨益”,只要出去抓才有希望。不過她好像也比較迷信,“具資詣問”駝背巫。
師:這的確值得探究一下。成妻“具資”容易嗎?她為什么又一定要去求神呢?
生23:一開始就“薄產累盡”,應該是沒有錢了,“具資”很困難。
生24:反正是抓不到,還不如去駝背巫那里碰碰運氣。
師:對呀。就是這樣一個有辦法籌到錢的女人也沒辦法抓到促織,只好將希望寄托在求神問卜上。(板書:全副身心,為蟲所累)根源在哪里呢?(稍頓)就是從皇帝到大小臣子的施壓,自上而下的昏暗吏治殃及底層百姓。(板書)(生一片沉默)
師: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簡單小結一下。這篇作品的情節有起有伏跌宕離奇,表現人物畫人畫魂虛幻相生,從而使得主旨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板書),是不是佳作呀?(生長出氣,頻點頭)
師:最后我們用場外專家張瑞芳教授的一段點評來總結吧。(播放視頻剪輯一分鐘左右)剛才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大家好像還意猶未盡,沒關系,我們把它作為作業,請諸位談一談“我眼中的成(名)妻(子)”這個湖體,可以以作文的形式向市《語文新苑》投稿,(板書)好嗎?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