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0
這是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與蘇軾一起體驗孤獨,學會成長
——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學設計
青水九年制學校 趙晨晨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詞作,初步感知內容。
2、通過品詞煉字,體會作者的情感。
3、聯讀《記承天寺夜游》,體會作者心境的變化,感受作者樂觀豁達的胸懷。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品詞煉字,體會作者的情感。
2、難點:聯讀《記承天寺夜游》,體會作者心境的變化,感受作者樂觀豁達的胸懷。
三、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通過朗讀感知內容,以讀帶品,以讀促品。
2、講授法。在學生不理解或偏頗處,進行講解或糾偏。
3、討論法。在充分的自足學習基礎上合作探究,體會詞作的情感及其變化。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林語堂說:“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蓬下,細犬逐蝶深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唯我空余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卻都與你無關,這就叫孤獨。”今天,我們走進《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起去感受曠達詞人蘇軾的孤獨。
(二)解題
結合注釋一,看看題目,你能從中讀出哪些信息?
【預設】“黃州”“定慧院”交代地點;
“寓居”此處意為“寄居他鄉的官員”
詞牌名——卜算子
題目——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三)感知
朗讀詞作,請用自己的語言把你看到的畫面描述出來。請用“通過這幅畫,我看到了 ”的句式回答。
【預設】通過這幅畫,我們看到了夜色蒼茫,冷月殘輝,幽人獨行,孤鴻縹緲;通過這幅畫,我們看到了孤鴻驚悸起飛,頻頻回頭,心懷幽恨,撿盡寒枝卻又獨宿荒冷沙洲。
(四)品讀
請同學們結合注釋再讀兩次,你還能讀出什么感情?要結合具體詞句分析。
提示:
讀上闕,讀出凄清、孤寂的感覺。
第三句要讀出問句的語氣“誰見幽人獨往來?”;幽人在月夜獨自徘徊,詞人在慢慢地走,我們也要慢慢地讀,再讀第四句“縹緲孤鴻影”
【預設】
下闕:詞語:驚起—害怕;恨—幽恨;不肯—堅守;
無人省—無奈、孤獨;寒枝、沙洲
情感:幽恨孤獨、孤高自許
【小結】通過品析詞句,我們體會了詞人豐富而細膩的情感,這首詞對月夜景物的描寫,營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圍,詞人以幽人自稱,以孤鴻為喻,表現出幽恨孤獨而又孤高自許的情感。
(五)聯讀
蘇軾慘遭貶謫,他是否就此沉淪?回顧《記承天寺夜游》,依舊在被貶之地黃州,蘇軾的心境有何變化?你是如何看待?
(請同學們瀏覽這篇短文,注意情感起伏。欣喜—失望—高興—自嘲。齊讀。)
【背景鏈接】
烏臺詩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獄。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與時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見不合,出補外官。他看到當時地方官吏執行新法,擾民,心中不滿,任杭州通判后寫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諷的詩,因而激怒新黨。被構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獄一百三十天。而且牽連甚廣,蘇軾的友朋故舊被連累處罰的達二十二人。蘇軾在獄時自度必死,曾作詩與蘇轍訣別。
被貶黃州。元豐三年,蘇軾被貶黃州,亦因罪廢之余,灰心杜口,謝絕交往。由于牽連甚廣,這時,“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彼此音訊盡絕,蘇軾不能不深懷幽居離索的內心隱衷。元豐五年,他寫下《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此詞以“幽人”自稱,就反映了他在這種特定環境下的處境與心情。初至黃州,一家二十多口人生活有問題,內心深處幽獨與寂寞借物(孤鴻)來表達。
(請同學們瀏覽這篇短文,注意情感起伏。欣喜—失望—高興—自嘲)
【小結】沒有誰的人生能一帆風順,每一場暴風雨都是一種修煉,一種成長。多少次艱辛的求索,多少次噙淚的跌倒與爬起,都如同花開花落一般,為我們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基礎。愿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輪熠熠生輝的圓月,不懼孤獨,追夢前行。
推薦閱讀:林語堂《蘇東坡傳》
附:板書設計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孤獨幽恨——樂觀豁達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泊吳江夜見孤雁
(元)薩都剌
明月麗長空,水凈秋宵永。悄無蹤、烏鵲南飛,但見孤鴻影。
自離邊塞路,偏耐江波靜。西風鳴、宿夢魂單,霜落蒹葭冷。
[注釋]①蘇軾初到黃州貶所所作。薩都剌被貶官南行途中所作。
14. 下列對這兩首詞的比較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 兩首詞篇章結構上相似,都是上片在寫環境、氛圍、時間的基礎上引出見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寫孤雁。
B. 蘇詞“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虛實相間,先寫“幽人”獨自走來,后將人、鳥形象對應、嫁接,極富象征意味,又以詩意之美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薩詞“秋宵永”的“永”字浸潤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因為夜不能寐,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長。
C. 蘇詞“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與薩詞“悄無蹤、烏鵲南飛,但見孤鴻影”,“孤鴻影”出現的情境相似,作用相同。
D. 蘇詞中“孤雁”最后棲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現出前途未卜的憂懼;薩詞中“孤雁”棲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現高潔孤傲。
E. 兩篇寫作背景有相似之處,都是借孤雁抒寫主人公孤寂、幽冷的情感,所寫孤雁都是人格化的存在。
15. 兩首詞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請簡要分析。
【答案】
14. CD
15. 蘇祠:夜月殘缺、梧桐稀疏、樹枝寒冷、沙洲寂寞荒冷,營造了幽僻冷寂的境界。薩詞明月在天,夜空清麗,江水澄凈,秋風嗚嗚,白霜漫天,蒹葭凄冷,營造了空闊凄清的境界。
【解析】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的綜合賞析能力。題干要求選出“對這兩首詞的比較分析,不正確的兩項”,C項,“情境相似”說法錯誤,蘇詞“孤鴻影”出現的情境是“缺月掛疏桐”的夜晚,是幽僻冷寂的環境;薩詞“孤鴻影”出現的情境是“明月麗長空”的夜晚,是空闊高遠的長空;具體意境不同。作用可以認為相同,都是與抒情主人公的孤單寂寞相呼應。D項,涉及到詩歌內容的具體解讀,蘇詞中“孤雁”最后棲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現高潔孤傲;薩詞中“孤雁”棲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現出前途未卜的憂懼。故選CD。
【15題詳解】
題干是“兩首詞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請簡要分析”,是考查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題干已經給出比較閱讀的內容——意境,所以本題也是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意境的能力。分析詩歌意境,在點出主要意象的基礎上(先描述畫面也可以)概括出意境特點,可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概括,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蒼涼寂寥等。本題,答題時,分別根據兩首詞所寫的內容,分析出其表達的意境即可。比如蘇詞通過“夜月”“梧桐”“樹枝”“沙洲”這些意象營造了幽僻冷寂的境界。薩詞通過“明月”“夜空”“江水”“秋風”“白霜”“蒹葭”這些意象描寫了一幅明月在天,夜空清麗,江水澄凈,秋風嗚嗚,白霜漫天,蒹葭凄冷的畫面,營造了空闊凄清的境界。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釋】
這首詞是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初到黃州貶所所作。
①定惠院:在湖北黃岡縣東南。
②漏:古代盛水滴漏計時之器。漏斷,漏壺水滴盡了,指時已深夜。
③幽人:幽居之從,蘇軾自謂。
④飄渺:即縹渺,陷約、記遠的樣子。
⑤省:明白。
1、詞中用了比喻修辭手法的詞句是 , 。
2、這首詞寫出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
3、你認為本詞哪些詞或句子用得好?為什么?(2分)
【參考答案】
1、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2、孤獨、寂寞、凄清
3、言之有理即可。如:“缺”、“疏”、“斷”幾個字寫出了幽獨凄清的心境。
二:
(1)蘇軾一生遭際坎坷,但樂觀自強,筆耕不輟,從而拓寬了宋詞的新境界,開創了宋詞豪放一派。歷來公認,最能代表該派風格的代表詩句是" "。與此相對的宋詞婉約派,歷來公認,最能體現該派風格的代表詩句則是“ ” 。(2分)
答: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楊柳岸曉風殘月
(2)請結合全詩,從塑造形象、表現作者心境的角度,對"揀盡寒枝不肯棲"一句作簡要賞析。(6分)
答:本詞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懷、以物寫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擬人化……),借寫縹緲孤鴻的具體形象來表現"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觀感情物象化。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揀盡寒枝不肯棲息(也可認為是"良禽擇木而棲",故無枝可棲),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從而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塑造形象:塑造方法、形象特點(孤獨)各1分,對于該句的解釋分析2分,作者心境2分
三:
1.上片開頭兩句寫夜深人靜。其中的“缺”“疏”“斷”幾個字寫了作者怎樣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誰?(3分)
2.下片“揀盡寒枝不肯柄”采用的是什么修辭方法?表面上寫的是什么?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5分)
參考答案
1.幽獨凄清的心境;(2分)作者自己。(1分)
2.擬人;虛實結合(或類比);(1分)孤鴻不愿選擇高枝柄息,寧愿忍受寂寞和寒冷;(2分)用孤鴻自比,表現了自己遭到貶官后內心的孤苦和清高。(2分)
賞析:
此篇是詞人被貶居黃州后的抒懷之作。詞借詠孤雁夜飛抒寫政治失意的孤寂憂憤之情,表現詞人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上片寫詞人獨居定惠院的寂寞冷清。“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出一幅夜深人靜的畫面:半輪殘月高高地掛在梧桐樹梢,漏壺已盡,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靜。在這樣孤寂的夜里,“誰見幽人獨往來”,誰能看見那幽居人獨自往來呢?他隱約出沒,就像那“縹緲孤鴻影”。詞人以寥寥筆墨,即將一個獨來獨往、心思縝密的“幽人”形象描出來。末二句虛實相間,先寫“幽人”獨自走來,后將人、鳥形象對應、嫁接,極富象征意味,又以詩意之美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缺”、“ 疏”、“斷”幾字寫盡幽獨凄清的心境,為上片罩上悲涼的氣氛。
下片承接上文,專寫孤鴻,借孤鴻寄托自己滿腹怨恨而又不愿攀龍附鳳的情懷。“驚起卻回頭”一語雙關,既可言說孤鴻被驚起而回頭,也可言說“幽人”猛回頭。而下句“有恨無人省”也是兩層意思,一層為孤鴻因無故被驚起,故心懷怨恨,無人理解。另一層意思為詞人所思,言自己被貶謫黃州時的孤寂處境。“揀盡寒枝不肯,寂寞沙洲冷”寫孤鴻選求棲息處的情景,寧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也不愿棲息高枝。此處,詞人運用象征的手法表現了自己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驚”、“恨”、“寒”、“寂寞”、“冷”等詞眼寫出詞人在患難之中“憂讒畏譏”的情緒。
全詞寫景興懷、托物詠人,物我交融,含蘊深廣,風格清奇冷峻,為詞中名篇。黃了翁《蓼園詞選》評為“超詣神品”。黃庭堅《山谷題跋》說此詞“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數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