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3
這是詩經二首教案教學設計,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導入:
師: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對美好的人或物,都會產生愛慕之心。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心中愛慕之人稱為“夢中情人”。《關雎》這首詩便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場對“夢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過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結果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入《關雎》,欣賞一場古人的愛情戲吧。
二、誦讀,熟悉字音,結合注釋掌握文意
師:請同學們聽老師朗誦,注意其中的情感。老師讀完之后,請同學們注意其中的一些朗讀技巧,然后再由同學們來朗讀。
師:好了,老師讀完了,哪一位同學來說一說你發現的朗讀這兩首詩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要注意一些詞語的發音。窈窕、逑、參差、寤寐、輾轉反側、芼。
生2:要注意其中詩人思念情人的感情,要根據意思讀對其節奏。
師:說得對,下面就請全班同學一起來朗讀。
生讀
師:請同學們分小組理解這篇詩歌的意思。
生分小組討論
師:(在幻燈片上映出下列詞語:關關、洲、窈窕、好逑、參差、流、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友、芼)下面老師請小組選代表來解釋下列詞語。
生解釋
師:大家都解釋得很好。既然理解了字面意思,我們一起來深入了解此詩的內涵吧!
三、共同研討文意
師在幻燈片上映出并念題提問:
1、浪漫的愛情往往離不開浪漫的場景,請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并用自己
語言發揮想象力描繪出來。
生:“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師:你能把找到的句子描繪一下嗎?
生:不會
師:其他的同學有作補充的嗎
生:伴輕柔音樂,深情描繪:“清清的河水,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魚鷹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河的兩岸長滿了蔥綠的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要采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美麗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愛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樣,要想盡辦法去接近!”
師: 《關雎》中有一句對心中戀人的贊美已成為贊美女性的現代成語,請找出。
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師:詩人又是如何表現自己的愛慕之情的?請找出相關語句。
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
(老師緊接著翻譯此句)文靜美麗的姑娘啊,醒著夢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難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著她。綿長的思念啊,教人翻來覆去難入睡。
師: 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見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膽地去追求美麗的姑娘吧。讓我們看看他是如何展開愛情攻勢的?
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師:如此煞費苦心先“友之”:親近她,再“樂之”:取悅她。結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會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了。
四、文學常識補充
1、“興”手法的.運用
師: 一開始我們分析場景,大家也許注意到了,這些場景是分散描繪的,基本是一句場景一句敘事夾雜進行。這也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叫作“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例如開篇先言他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鳩鳴叫,引起所詠之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與“所詠之詞”不是毫無關聯,而恰恰是有共通點的。正如上例雎鳩的相互鳴叫與君子對淑女的愛慕是一致的。試從文中再找幾例并分析其共通點。
學生四人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師:哪一小組的同學能大膽地說一說你們的合作成果。
生1 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時左時右采荇菜的動作和千方百計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疊句
師:誦讀時能發現,許多句子是重復出現的,這種手法有利于反復吟唱,以充分地表達出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例如“窈窕淑女”“參差荇菜”等。我們同學在平時的寫作或閱讀中也要注意這一點。
五、布置作業
師:今天的作業是:
1 選取《關雎》中某一細節描寫,發揮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語言流暢。表現出特定的意境氛圍2、熟讀、背誦《關雎》,掌握課下字詞注釋。 請同學們按時完成。
【教學總目標】詩經兩首優秀教案2015最新
1、學習《詩經》的有關知識。
2、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和詩經“六義”。
3、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國風”獨特的文化內容。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并注意把握四言詩的節奏和韻律。
2、通過分析詩中的情節內容,來挖掘人物的內心體驗。
【教學難點】
分析賦、比、興等表現手法在詩中的運用,體會其藝術效果。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安排】
兩課時
第1課時
氓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的分析,了解衛地的風土人情,體會其獨特的文化內蘊。
2、理清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發掘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內心變化。
3、分析詩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以及興的藝術手法的體現。
二、教學重點
理清故事脈絡,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性格特點。
鑒賞各種藝術手法在詩中的運用,體會其藝術效果。
三、教學難點
鑒賞各種藝術手法在詩中的運用,體會其藝術效果。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五、教學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在西方文化中有“兩希”傳統,其中希伯來——基督教文學的《圣經》就像朝圣者心中的耶路撒冷一樣神圣,從出生到死亡,陪伴著他們的漫漫人生路。而在中國,也有這樣一部經典,從古至今吟唱不衰。百篇風雅頌,傳唱千古情,它就是《詩經》。
首先說一說,“風騷”是什么意思?我們學過的《沁園春·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在這里,“風騷”泛指文學修養。在日常生活中,還可以形容人舉止輕佻,如“舉止風騷”。而最初,“風騷”本是兩個詞,“風”指《詩經》的《國風》,“騷”指屈原的《離騷》。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長河中,現實主義的《詩經》和浪漫主義的《離騷》交相輝映,并稱“風騷”,分別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本單元我們將對這兩部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這節課先來學習《詩經》兩首中的《衛風·氓》。
(二)預習交流
(根據預習資料,學生作答,教師補充)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以其“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以及卓越的藝術成就,給予后世文學以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
2、風、雅、頌:《詩經》按表現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類。“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鄭樵《六經奧論》)《詩經》中的“風”是指各諸侯國的土風歌謠,大多數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風”又分為周南、召南、衛、王、秦等15國風,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區的正聲雅樂,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諸侯朝會;“小雅”74篇,用于貴族宴享。“頌”是統治階級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又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
3、詩經“六義”:賦、比、興,是《詩經》中的三種藝術表現手法。“賦”,即直陳其事,指直接陳述鋪敘;“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興”,就是托物起興,即由具體事物引發聯想和想象。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的三種表現內容風、雅、頌和三種表現手法賦、比、興合稱為詩經“六義”。
(三) 感知內容,理清思路
1、播放朗誦帶
(1)提醒學生聽準字音,以及句子節奏
《詩經》中大多為四言詩。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2)字詞正音〔板書〕,并指名學生朗讀
氓( méng ) 蚩( chī) 愆( qiān ) 將( qiāng ) 于( xū ) 說( tuō ) 徂( cú ) 湯( shāng) 裳(cháng) 咥(xì) 隰( xí ) 泮( pàn)
(3)指名學生朗讀,并由其他學生指正。
2、根據課文下面的注釋,理解詩的內容。
(1)請一位同學簡單概述一下詩的情節。
明確:少女為一青年男子所追求,終于結成了夫婦,盡管她甘貧操勞,三年如一日;然而色衰愛弛,最后仍逃脫不了許多弱女子共同的命運──丈夫變心。這首詩,就作于歸途之中。
(2)全詩分六章,每章十句。請幾位同學將每一章翻譯成現代漢語。并概括每一章的內容。
明確:
第一章 男子求婚、女子許婚(賦)
第二章 相思相戀、占卜結婚(賦)
第三章 以桑為比、勸誡癡女(比興)
第四章 控訴男子、移情別戀(比興)
第五章 傾訴苦楚、表達悔恨(賦)
第六章 回顧甜蜜、清醒決絕(賦比興)
小結: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
(四)分析形象,體悟情感
1、戀愛(第一、二章):甜蜜約會——定情相送——約期相別
(1)教師領讀,學生跟讀。思考:作者選取了這三個場景,表現了男女主人公什么樣的性格?
明確:男主人公(“匪來貿絲,來即我媒”)急躁、任性。
女主人公(“秋以為期”“載笑載言”)純真而熱情、溫柔又體貼。
(2)“爾卜爾筮”四句表明戀愛終于有了結果,這是一段怎樣的姻緣?
點撥:神靈顯示,這是一段天賜良緣。“以我賄遷”,是娘家以豐厚的嫁妝祝佑著女兒的幸福,而女主人公則帶著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給了男主人公。
(3)這部分的情感基調如何?
明確:熱情、幸福。
(4)齊讀這兩章。
2、婚變(第三、四、五章):追述了自己的婚后生活以及得出的生活經驗。
提問:開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等詩句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手法?有何作用?
明確:比、興的手法。先以蔥蘢、潤澤的桑樹寫照自己的青春,繼而以誘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愛情,把戀愛中的少女比作貪食而快樂的小鳥,諄諄告誡她們不能沉溺于愛情。第四章緊承上節,以樹木的枯萎凋零比擬流年帶走了青春,曾經光彩照人的少女在歲月的流逝和婚后長期的貧苦生活中蹉跎了美麗的容顏,而被棄的命運此時卻降臨到了她的頭上。
作用:以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的詩句,激發讀者的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用桑葉嫩綠變為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小結: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議論的方法追述了自己的婚后生活,這一部分的感情基調是怨恨而沉痛的,但并不哀傷。
(集體誦讀這三章,注意讀出章內節奏,語氣語調)
3、決絕(第6章):女主人公表示“躬自悼矣”的感受和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請一位同學讀這一章)
(1)這體現了女主人公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清醒、剛烈。
(2)這一章采用了什么寫法?除此之外,全詩還在哪些地方運用了這種手法?
點撥:對比。將昔日的信誓旦旦與今日的被棄結局作對比。
這首詩是作者用第一人稱“我”,采用回憶追述和對比手法來敘事、抒情的。
①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對比。婚前,“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我”純真、熱情;婚后,“夙興夜寐,靡有朝矣”,“我”辛苦而又蒙受恥辱。
②思想上的變化:“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③氓的婚前婚后的變化: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小結:在戀愛、婚后生活的對比中,女主人公認識到了在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生活經歷中得出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她悔恨對于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齊讀全詩,加深對詩中情感的體會。)
4、思考概括
(1)文中給我們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女主人公形象?如何體會她的情感變化?
點撥:①形象:勤勞、善良、溫柔、賢惠、堅強。
②情感:戀愛時的情深意切→婚變中的委曲求全→被棄后的傷情無奈→
覺醒后的清醒剛烈
(2)文中三次出現“淇水”,每次出現有什么不同?反映出人物怎樣的心境?
點撥:①“送子涉淇,至于頓丘”——戀愛時,兩情依依的甜美;
②“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婚變后,形單影只的凄楚;
③“淇則有岸,隰則有泮”——被棄后,撕心裂肺的哭訴。
(3)你覺得氓是怎樣的一個人?
明確:男主人公氓可以說是男權社會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求婚時,他對女主人公的感情應該是真摯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顏漸衰,他的愛情也隨風逝去,無情地遺棄了妻子,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始亂終棄的人。
七、課堂小結
全詩大致按事情發展的過程來追敘這一悲劇的始末。運用了賦比興的手法,將敘事、抒情、議論熔為一爐,增強詩歌的感染力。全詩韻律和諧,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同情,人格值得尊敬,而氓的做法則應受唾棄。
八、作業設計
1、背誦《氓》。
2、談一談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
3、預習《采薇》(包括詩中的重點字音、字形等)。
九、板書設計
氓
(情節) 戀愛 婚變 決絕
(章節) 第一、二章 第三、四、五章 第六章
(詩句) 秋以為期 無與士耽 亦已焉哉
載笑載言 士貳其行
至于暴矣
(基調) 熱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剛烈
第2課時
采薇
一、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2、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把握詩歌中運用重章疊唱等手法的作用。
3、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古代勞動人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
4、理解故鄉之思的深刻文化內涵,以此滋養學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詩歌表達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感情。
2、分析各種表現手法在詩中的運用。
三、教學難點
分析詩中賦、比、興、重章疊唱等手法的運用,并體會其藝術效果。
四、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法、點撥法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預習交流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來(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 喧囂( xiāo )寰宇( huán)神裔( yì )
肴饌(yáo zhuàn)宅邸( dǐ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歸聘( pìn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載渴載饑( zài )整飭( chì )
2.字形
靡(靡費)聘(聘請)霏(煙霏)遁(遁詞)睽(眾目睽睽)
糜(糜爛)騁(馳騁)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裝)彌(彌漫)飭(整飭)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嚴)弭(消弭)傷(傷感)
(二)新課導入
課件展示: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里,大陸在那頭。
這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都有融于自己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鄉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為什么呢?讓我們到中國文學的源頭中去體會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三)理清情節,把握內容
1.誦讀和翻譯
(1)聽朗誦帶,注意把握詩的節奏和韻律。
(2)請一位同學朗讀這首詩,其他同學給出意見,教師給予點評。
(3)根據詩下面的注釋和自己的理解,翻譯這首詩。教師加以指正和補充。
參考譯文:(課件展示)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長大。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沒有家,為跟玁狁去廝殺。沒有空閑來坐下,為跟玁狁來廝殺。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發芽。說回家呀道回家,心里憂悶多牽掛。
滿腔愁緒火辣辣,又饑又渴真苦煞。防地調動難定下,書信托誰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發杈枒。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沒個罷,想要休息沒閑暇。滿懷憂愁太痛苦,生怕從此不回家。
什么花兒開得盛?棠棣花開密層層。什么車兒高又大?高大戰車將軍乘。
駕起兵車要出戰,四匹壯馬齊奔騰。邊地怎敢圖安居?一月要爭幾回勝!
駕起四匹大公馬,馬兒雄駿高又大。將軍威武倚車立,兵士掩護也靠它。
四匹馬兒多齊整,魚皮箭袋雕弓掛。哪有一天不戒備,軍情緊急不卸甲!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饑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 我的哀痛誰體會!
2.脈絡梳理
(1)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戍邊之歌。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全詩分為六章,每章八句,比較完整地展現了征人由久戍思歸到歸時痛定思痛的感情歷程。
(2)這首詩主要是分為幾個層次來敘述的?
明確: 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表現思歸之情;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章,主要寫將帥車馬服飾之盛和戍卒的辛勞;第三部分即最后一章,寫歸途的情景。
小結:全詩以“采薇”開篇,以“行道遲遲,載渴載饑”結束,首尾照應,突出地表現了戍卒所遭受的身心痛苦,筆端始終縈繞著濃重的悲怨情調。
(四)分析鑒賞
1.第一部分(前三章):思鄉之情。
(1)集體朗讀前三章,并思考:第一章中,戍卒為何會“憂心烈烈”?
點撥:士兵們為抵抗外族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從而產生了悲傷、厭戰情緒。朱熹曾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期而還”,可知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以二年為限。可是詩中戍卒的服役看上去卻沒有期限,歸家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的強烈思念。
(2)這些戍卒為什么“靡室靡家”,甚至連一封家書都不能帶到家?
明確:①“玁狁之故”。為了抵抗外族入侵。
②“我戍未定,靡使歸聘”。因為駐守的地方不安定。
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因為征役沒有休止。
(3)分析這一部分中比興手法的運用。
明確: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來引起下文。“采薇”即采集野生的薇菜,糧草不續,士兵只好以它充饑。薇菜從發芽到柔嫩再長到粗壯的過程,是一個時間流逝的過程;而戍卒從“莫”、“陽”中盼望回家,卻始終沒能回去。這樣漫長的戍役剛好與薇菜的'生長過程相應,我們仿佛看到面帶饑色的戍卒一邊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邊思念著久別的家鄉,屈指計算返家的日期。
(4)這一部分還運用了重章疊唱的表現手法。說一說是如何體現的?有何作用?
明確:這三章雖然采用重復的形式來表達同一種情緒,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變化,從而表現出感情的進展。如:
第一章開頭寫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這是寫春天,薇菜剛剛綻出嫩綠的芽尖;
第二章寫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這是寫夏天,薇菜的葉片肥嫩;
第三章則是:“采薇采薇,薇亦剛止”,這是寫秋天,薇菜的葉莖將老而粗硬。
從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時光無情地流逝了;戍卒思歸,從春到秋,一年將盡,何時才能歸家呢?──這些意蘊都是通過薇菜的變化表達出來的。
點撥:①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詩歌主題。
②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2.第二部分(第四、五章):戍邊生活。
(1)請一位同學朗讀這部分,其他同學思考,這兩章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點撥:細節描寫。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寫了戰車、戰馬、象弭、魚服和士兵的勞累奔波、饑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雖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2)這兩章在描寫車馬服飾之盛、武器裝備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
點撥:在這一部分的歌唱中透露出對苦樂不均的怨恨情緒,盡管在這里作者只是描寫了將帥車騎的威武、服飾的華美,但語氣間已帶譏諷之意。拉車的馬兒“業業”“骙骙”,高大強壯,可見喂養得好,不言而喻,它們的主人吃喝更不會差;而士兵卻靠著采集薇菜勉強果腹,個個面帶菜色,骨立形銷。將帥坐在車上,服飾鮮明,神氣活現;而士兵們則整日跟在車后跋涉,滿臉塵土,衣衫殘破……這種鮮明對比,更激起他們懷鄉思歸的情感。
3.第三部分(第六章):歸途之景。(以討論為主)
(1)說一說你對這一部分的理解。
點撥:第三部分是全詩中抒情意味最濃的章節。在內容和寫法上都與前面各章大不相同。經過前面一系列對戍卒的勞苦、思鄉和戰爭描寫的鋪墊,在一個雨雪紛飛的日子,幸存的戍卒終于踏上了歸途。在寫法上采用了對比手法,作品并沒有寫戍卒勝利返鄉的喜悅,而是對比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更何況“行道遲遲,載饑載渴”,返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2)探討與思考:“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歷來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四句詩的評價,并談談你的理解。
資料:
★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方玉潤《詩經原始》:“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世,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言:“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知古常新。”
★清·王夫之在論《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點撥:①這四句以柳代春,以雪代冬,借景表情,情景交融。以春天隨風飄拂的柳絲來渲染昔日上路時的依依惜別之情,用雨雪紛飛來表現今日返家路途的艱難和內心的悲苦,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雋永,味之不盡。
②對比手法的運用。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
③借助“楊柳”意象抒情。自《詩經》始,楊柳成為中國古典文學歌詠的對象,開了借楊柳懷人的先河,在后世詩詞中,青青楊柳成為牽絆游子、離情別緒的象征性植物。這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間具有一種“同構”關系,柔弱柳枝那搖擺不定的形體,能夠傳達出親友離別時那種依依不舍之情;還因為“柳”與“留”諧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如:“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3)讀完這部分,你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口頭描述一下。
預設:我們仿佛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五)探究與發展
1.鄉愁情結的內涵
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義。故鄉常常被賦予的意義有:家、故鄉、故土、家園、家國、歸宿等。在比喻意義上,往往指向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2.請學生舉出描寫鄉愁的詩句
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八、作業設計
1.背誦《采薇》。
2.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并在班級中交流。
3.課后搜集更多的表現鄉愁的作品,將你最感動的一篇拿到班上與同學分享感受。
九、板書設計
《采薇》(鄉愁)
結構 內容 表現手法 情感
第一部分(前三章) 思鄉之情 比興、重章疊唱 渴望歸鄉
第二部分(第四、五章) 戍邊生活 細節 對戰爭的不滿
第三部分(第六章) 歸途之景 對比 內心凄楚、悲苦
詩經二首原文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址.
詩經二首教學設計
一、導入:
師: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對美好的人或物,都會產生愛慕之心。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心中愛慕之人稱為“夢中情人”。《關雎》這首詩便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場對“夢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過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結果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入《關雎》,欣賞一場古人的愛情戲吧。
二、誦讀,熟悉字音,結合注釋掌握文意
師:請同學們聽老師朗誦,注意其中的情感。老師讀完之后,請同學們注意其中的一些朗讀技巧,然后再由同學們來朗讀。
師:好了,老師讀完了,哪一位同學來說一說你發現的朗讀這兩首詩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要注意一些詞語的發音。窈窕、逑、參差、寤寐、輾轉反側、芼。
生2:要注意其中詩人思念情人的感情,要根據意思讀對其節奏。
師:說得對,下面就請全班同學一起來朗讀。
生讀
師:請同學們分小組理解這篇詩歌的意思。
生分小組討論
師:(在幻燈片上映出下列詞語:關關、洲、窈窕、好逑、參差、流、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友、芼)下面老師請小組選代表來解釋下列詞語。
生解釋
師:大家都解釋得很好。既然理解了字面意思,我們一起來深入了解此詩的內涵吧!
三、共同研討文意
師在幻燈片上映出并念題提問:
1、浪漫的愛情往往離不開浪漫的場景,請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并用自己
語言發揮想象力描繪出來。
生:“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師:你能把找到的句子描繪一下嗎?
生:不會
師:其他的同學有作補充的嗎
生:伴輕柔音樂,深情描繪:“清清的河水,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魚鷹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河的兩岸長滿了蔥綠的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要采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美麗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愛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樣,要想盡辦法去接近!”
師: 《關雎》中有一句對心中戀人的贊美已成為贊美女性的現代成語,請找出。
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師:詩人又是如何表現自己的愛慕之情的?請找出相關語句。
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
(老師緊接著翻譯此句)文靜美麗的姑娘啊,醒著夢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難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著她。綿長的思念啊,教人翻來覆去難入睡。
師: 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見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膽地去追求美麗的姑娘吧。讓我們看看他是如何展開愛情攻勢的?
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師:如此煞費苦心先“友之”:親近她,再“樂之”:取悅她。結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會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了。
四、文學常識補充
1、“興”手法的運用
師: 一開始我們分析場景,大家也許注意到了,這些場景是分散描繪的,基本是一句場景一句敘事夾雜進行。這也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叫作“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例如開篇先言他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鳩鳴叫,引起所詠之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與“所詠之詞”不是毫無關聯,而恰恰是有共通點的。正如上例雎鳩的相互鳴叫與君子對淑女的愛慕是一致的。試從文中再找幾例并分析其共通點。
學生四人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師:哪一小組的同學能大膽地說一說你們的合作成果。
生1 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時左時右采荇菜的動作和千方百計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疊句
師:誦讀時能發現,許多句子是重復出現的,這種手法有利于反復吟唱,以充分地表達出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例如“窈窕淑女”“參差荇菜”等。我們同學在平時的寫作或閱讀中也要注意這一點。
五、布置作業
師:今天的作業是:
1 選取《關雎》中某一細節描寫,發揮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語言流暢。表現出特定的意境氛圍2、熟讀、背誦《關雎》,掌握課下字詞注釋。 請同學們按時完成。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師: 如果說《關雎》是一支完整的愛情進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場愛情馬拉松。誰能告訴我,馬拉松運動有什么特點?(學生回答:路途遙遠、艱險,需要耐力和持久的決心、勇氣,不畏艱險、堅持不懈、努力不放棄……)《蒹葭》便是描寫了對愛人不懈的尋找,讓我們來聽聽這場愛情告白吧。
二、聽范讀、誦讀、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字詞
師:請同學們聽朗讀,同樣要做的是,要注意這一篇課文的朗讀方法。(放錄音)
生1:要注意一些詞語的發音。(溯洄、萋萋、晞、、湄、躋、坻、采采、、涘、沚、
生2:要注意其中詩人思念情人的感情,要根據意思讀對其節奏。
師:說得對,下面就請全班同學一起來朗讀。
生讀
師:請同學們分小組理解這篇詩歌的意思。
生分小組討論
師:(在幻燈片上映出下列詞語:蒼蒼、伊人、溯洄、且、溯游、萋萋、晞、、湄、躋、坻、采采、未已、涘、沚、)下面老師請小組選代表來解釋下列詞語。
生解釋
師:大家都解釋得很好。既然理解了字面意思,我們一起來深入了解此詩的內涵吧!
三、賞析、思考下列問題組(四人小組合作)
師在幻燈片上映出并念題提問:
1、詩人心中的戀人不知在何處,詩人尋找了幾處地方?
生:三處“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這些地方有什么特點?請分別用文中的一個字概括。
生:“長”、“躋”、“右”。
3、詩人面對如此曲折艱險的路,又是什么態度?
生:“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四、能力拓展
師:請同學們任選《蒹葭》中的一節,用優美的語言重現詩歌的意境。
生講(答案略)
師示例:又是一個霜凝霧罩的清晨,我又來到水邊,那蒼蒼的蒹葭在微微曉風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霧之中。我心中的戀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時光,跋山涉水,來到你的身旁。
師:請同學們比較一下《關雎》與《蒹葭》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有何相同之處?請同學們分小組先對問題進行討論。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
師:請同學們講一講你們的認識。
生1:都用了“興”的手法:“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生2:都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參差荇菜”;“所謂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師:看來經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對于如何分析詩歌有了提高,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古詩學習中能夠繼續探索學習方法,爭取更大的進步。
五、布置作業
師:請同學們背誦《關雎》和《蒹葭》
這節課上到這里,下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