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31
這是一滴水經過麗江教學目標,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觀課點1——教師“教”的角度——學習目標的確定——負責人:姜海燕、胡楠、李培培
1.姜海燕
1、這節課授課老師制定的學習目標具體操作性強,能夠很好的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具體閱讀課文,感知麗江的美。以“一滴水”的游蹤在時空兩個維度上展開,對麗江進行了幾乎全景式的介紹,用一個又一個小小的鏡頭,串起了麗江的地理位置、自然風景、歷史發展、當代風貌、文物古跡、民俗民風。這一目標突出了本文的學習重點。
2、線路圖的板書呈現,不僅清晰明了一滴水的地點轉換,更能啟示學生看麗江的角度是多樣的,也符合水自由靈動的特點。教法思路清晰,但是教師的做法忽視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這一環節教師可以說思路,讓學生自己完成線路圖,而不是教師出示。
3、“看懂麗江”這個目標可以再次欣賞課文,教師放手讓孩子結合文本欣賞課文,進一步體會麗江的美。欣賞是多角度的,學生發散著說。答案不要局限課本,培養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才是宗旨。
總之,本課目標制定準確,教師教法沒有徹底解放,教師不能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們如何獲取。
2、胡楠
《一滴水經過麗江》是阿來寫的一篇散文,入選人教社新版語文教材,是八年級語文課本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自讀文章。作為游記單元中的一篇,《一滴水經過麗江》的教學必然是緊扣第五單元的目標,即“了解游記的特點,把握作者的游蹤、寫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語言,欣賞、積累精彩語句”,同時,還得指導學生讀出“這一篇”游記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游記作品是以人的游蹤為線索,而阿來的這篇文章則是以水的蹤跡為線索,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講述自己“終于以水的方式走過了麗江”的過程,即由雪變成冰川,再變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經過驛道、納西族村莊、草甸、落水洞、黑龍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納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的經歷。(王老師在講解文章題目的時候就已經點明了這篇文章的獨特性)。
但是,王老師的教學重點是體驗一滴水的旅程,感受自然與人文審美,我覺得不是很恰當。教參“教學重點”中說,作者用“一滴水”串聯了眾多內容,同時在時、空兩個維度上展開文章,自如地調控著描寫的角度和詳略,使文章既豐富又精巧,既有詩意又有童趣。所以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把握文章的寫法、體會其表達效果作為重點,引導和幫助學生理解這種獨特寫法的妙處,體會作者的感情,這樣更加符合一篇自讀課文的學習特點。
另外,我認為教師應該著眼于引導學生長時間的深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真正意義上地牽動了對整篇文章的閱讀思考,避免了課堂教學中出現零散的、短暫的、淺層的問答式提問,又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自讀興趣,讓學生在自讀中有效學習,細讀文本,提高理解能力與閱讀能力,避免了教學內容的空洞浮泛。同時,為營造閱讀氛圍,教師可以關注阿來寫作這篇游記的前后故事,讓學生體悟作者的寫作心理軌跡,更好地理解“好的游記既要得讀書思考之助,也要講究寫法上的創新。我認為放手學生自讀,教師適當點撥,才能完成這篇文質兼美的游記的教學任務。
3.李培培
本課是本單元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游記,自讀課文。觀看了王聰老師的課堂教學,這篇游記的主人公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滴水,獨特的寫作視角分析是這堂課最大的特色,感受頗深。
本堂課的可取之處:首先,基礎知識扎實,尤其針對基礎較薄弱的生情,打好字詞基礎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方法指導比較到位。如梳理游蹤時發現學生梳理起來有困難,及時提示應注意表示地點的詞語。第三,注意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如品析這滴水結束麗江之旅奔向大海的情節時,能夠聯系學生生活,進行樹立階段性目標的引導。最后,注意學生的學以致用,在課堂最后,趁熱打鐵布置從不同視角進行寫作的訓練,學生能夠學以致用,仿寫家鄉美景片段。
那么我具體從教師“教”的角度,學習目標的確定談談觀課感受。
學習目標的具體內容:體驗一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感受麗江自然與人文審美方面的特點;體會這篇游記新穎的構思,獨特的視角。
由此可見,以上學習目標的具體表述不夠規范,以上兩個目標均指向“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缺少“過程和方法目標”;沒有體現對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和學習方法的指導,目標設計有些籠統;目標的“體驗”“感受”“體會”并沒有具體表現程度,所以老師在后期評價學生是否完成學習目標時也有一定難度。
學習目標的制定需要體現四個維度:學習要素、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行為程度。如果針對以上要求進行調整,可以如下呈現:
1、通過自主閱讀課文,全面了解麗江的自然與人文風景,感受到其美麗、淳樸、厚重的特點。
2、通過繪制思維導圖,明確郵寄的時空維度。體會游記新穎的構思獨特的視角,理解這種寫法的妙處。
3、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寄寓的感情,初步學會作者運用表達方式的技巧。
通過聽葉老師上的課,我總結出本課還需以下改進:首先,大部分學生沒有去過麗江且想象能力有限,因此可以通過圖片或視頻的形式使學生有一個直觀的認識。第二,在本課中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完全可以自主完成從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放手讓孩子去做畫路線圖,繪制思維導圖都是不錯的方法。第三,在模塊二教學中,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那一滴水,一路走來,你想在麗江的哪個地方多待一會兒,為什么?如果用一個詞語概括麗江,你會選擇哪個詞語?為什么?這樣就引發學生再次回到一滴水的旅程中再次閱讀文本,感受尋找。第四,賞析美句時,從全文中搜索范圍較大,可以考慮將賞析美句環節與畫卷概括環節融合。課堂上的朗讀較少,品析美句時,可以順勢讓學生進行朗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自讀課文的教授,其教學價值就是讓學生運用教讀課中的所學,借助自讀課文進行實踐。因此對教師而言,自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診斷學生的閱讀行為和閱讀方式,評價學生有沒有真的學會閱讀,有沒有真的能夠自讀。我們都要加強思索,探尋最佳的教授思路。
二、觀課點2——教師“教”的角度——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習流程)——負責人:王果、劉敏敏、李尚芹
1、王果
本節課王老師方法指導比較到位,能及時提示學生應注意表示地點的詞語。學習活動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整個教學過程往流暢。我認為唯有一點不足之處,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搶白有點多,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2、劉敏敏
這是一篇游記自讀課文,融感性與理性為一體,向我們展示了清晰的行文思路,又讓我們欣賞到了一幅幅無限美好的畫卷。王老師在上課中真正做到了:重學情,側能力,巧設計,妙聯系,再啟發,多練習。
王老師有較強的目標設計能力,體驗一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感受麗江自然與人文審美方面的特點。體會這一篇游記新穎的構思和獨特的視角。緊扣標題,關鍵詞帶動全文的內容感悟。課堂的主體部分是用標題的三個關鍵詞“一滴水”“經過”“麗江”分為三部分,依次展開學習。脈絡清晰,有點有面。
建議:目標可以更全面些,對于學生的基礎要求和具體指導沒有體現對于評價學生的要求過于籠統。對于自主閱讀課文全面了解麗江的自然與人文風景感受其魅力和諧的特點。也可以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帶領學生感受體會游記的時空維度,將學生的想象具體化更有利于學生思考。在本文中我認為審美情趣的培養也是一個方面。關于麗江,我們在文章中感受到了無限的美:美在玉龍雪山麗江壩的自然風光,美在東巴文字的古老歷史,美在納西族的多元文化特色,美在木府鎮守云南邊陲的忠君之情。因此在審美情趣上可以多一些培養。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本堂課中,王老師的啟發式教學也帶給我很多的啟示。從游記的文體特點到教學目標的理清思路,再到“一滴水”的自我意義的凸顯,每一次提問,每一次評價,都在啟發引導中讓學生找到信心和快樂。
3、李尚芹
王老師在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活動設計上條理清楚,板塊分明,呈現了三個模塊,分別與目標是一一對應的,各個環節連貫性強,并且層層遞進。如:首先引領學生捋清“一滴水”的游覽順序,其次探討“麗江為何讓人心馳神往,全世界的人都來看麗江”,最后領會本篇游記的獨具一格。就是王老師的設計的第三個模塊梯度高,難度大。
我的建議:1、學生自學時間短(可能網課的原因),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老師可以設計讓學生畫游覽路線圖的形式捋清“一滴水”的游覽順序,而不是老師老師多次替學生回答出游覽的地方,這個環節感覺學生對文本的把握不熟。2、第二個環節的設計,可以引領學生抓住麗江的美:建筑美,自然美,人情美,賞析精彩的語言,而不是老師把美點呈現給學生,替代學生的感受。
三、觀課點3——學生“學”的角度——學生的課堂學習方式、學習時間——負責人:林芳、王麗華、徐紅菊
1、林芳
今天,我們在線上聽了《一滴水經過麗江》一課,這是新選進部編版的課文,本文以一滴水的口吻寫景抒情。這滴水帶著夙愿,經歷了漫長的黑暗與等待,經歷了水車上的眺望,經歷了玉河中徘徊,終于來到麗江,來到常年鮮花點綴、垂柳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從悠閑恬淡的白天到燈火闌珊的夜晚。作者以第一人稱寫這滴水的旅行,從古代到現代,從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麗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風情,構思新穎,視角獨特。通過描寫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表達出作者深沉的情感。
聽了這節課,有以下幾點感觸:1.導入新穎,激發了學習興趣。有一些同學沒去過麗江,導入的目的為了讓他們更好地了解麗江,感受它的獨特之處,可插入相關的視頻及圖片,形成視覺沖擊,激發學習興趣。2.帶領學生理清文章寫作思路,理解一滴水的行蹤,整體把握文章。在這一環節,有部分學生沒有提前預習,導致對本文的把握度不夠,特別這是一篇較為新穎的游記。多給時間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形成自己的思考,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3.問題的設置較好,每個模塊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讓學生進入問題空間,體現了以學生為本。4.老師占據了學生思維的空間,例如,第13、14段,老師提出了問題,沒等學生充分思考,老師就把游蹤路線等和盤托出。 老師搶白,例如,急于說我給你總結一下,急于給學生答案。課堂上應該讓學生積極參與,有效參與,真正參與,從而達到好的學習效果。6.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讓評價貫穿整個教學活動。
教學是一門藝術,疫情時期,我們會挖掘出更多更先進的教學方法,完善語文課堂。我們期待自己在日后的教學道路中,可以不斷進步,不斷成長,與優秀教師為伍,探究出更加新穎先進的教學方法,為語文教育事業貢獻出一份力量。
2、王麗華
今天聽了胡老師的課,總體來說還是很不錯的,教學思路清晰,教學過程流暢,注意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針對學習目標,設置了三個學習模塊,具有探究性,把學生領進精彩的問題之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大部分學生沒到過麗江且想象力有限,,可以通過視頻或圖片的形式給學生直觀的認識更好一些
2關注學生情感體驗過程,引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適當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而不是老師搶白學生的回答,占據了學生回答的空間,替代學生的發言
3.可以通過精讀一些優美的段落,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可采用小組讀,男女讀,師生讀等,使朗讀形式多樣化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4.重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評價先于學習活動設計,反思“學生生學會了嗎”
3、徐紅菊
本文是自讀課文,在教學中當然要突出學生的自主閱讀,本文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它寫法上的創新,需要教師適當多給些指導,幫助學生理解。教學這篇文章,應堅持以學生自讀為主,重在體悟游記寫法的創新,而不是刻意地去挖掘這篇文章的主旨內涵。
文章構思新穎、視角獨特,學生要多朗讀課文,注意想象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體會作者寫景中飽含的情感。著眼于整體帶動對這篇游記的理解品讀,著眼于引導學生長時間的深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真正意義上地牽動了對整篇文章的閱讀思考,避免了課堂教學中出現零散的、短暫的、淺層的問答式提問,又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自讀興趣,讓學生在自讀中有效學習,細讀文本,提高理解能力與閱讀能力。
四、觀課點4——學生“學”的角度——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學習效果)——負責人:劉永富、王海英、馬雪飛、王秀麗
1、劉永富
教師教學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由一滴水流經地方的所至所見來抒發自己的所感,讓學生一步步地去了解麗江,慢慢地去感受麗江的獨特魅力,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師生在課堂上能進行有趣的互動,讓學生在問答中學習到阿來筆下麗江的風景美、文化美、生活美、人情美。
課堂活動簡約,但內容豐美,有對學生的方法指引,有朗讀指導,品讀結合,效果不錯。課堂結構完整,時間劃分精細。
學生課堂參與度高,學習效果明顯。
建議進一步加強小組合作與捆綁式評價及結果的運用。
2、王海英
《一滴水經過麗江》是新選進部編版的課文,本文以一滴水的口吻寫景抒情。本堂課的可取之處:王聰老師這堂課1導入新穎,激發學習興趣。2設計的三個模塊思路清晰,層次分明.帶領學生理清文章寫作思路,理解一滴水的行蹤,整體把握文章。3問題設計的很到位。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四方街,理解四方街的歷史沿革及古今對比變化。重點賞析東巴文“水”字及文章富有詩意的語言,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分析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4方法指導比較到位。如梳理游蹤時發現學生梳理起來有困難,及時提示應注意表示地點的詞語。注意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5老師的聲音很動聽,特別吸引學生。
這是一篇較為新穎的游記。寫的是麗江的美。同時又是一篇自讀課文,老師要引導學生讀。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形成自己的思考,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建議:1課堂上的朗讀較少,品析美句時,可以順勢讓學生進行朗讀。注重多種朗讀方式,豐富課堂。可采用小組讀、男女讀、師生讀等,使朗讀形式多樣化,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領略麗江的美。2自讀課文就是讓學生運用教讀課文中所學借助自讀課文進行實踐。從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完全可以自主完成,讓學生放手去做。真正做到自讀。
2、馬雪飛
教師教學基礎知識扎實,教學方法到位,注意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由一滴水流經地方的所至所見來抒發自己的所感,讓學生一步步地去了解麗江,慢慢地去感受麗江的獨特魅力,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師生在課堂上能進行有趣的互動,讓學生在問答中學習到阿來筆下麗江的風景美、文化美、生活美、人情美。
課堂活動簡約,但內容豐美,有對學生的方法指引,有朗讀指導,品讀結合,效果不錯。課堂結構完整,時間劃分精細。
學生課堂參與度高,學習效果明顯。
盡量給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建議進一步加強小組合作與捆綁式評價及結果的運用。
4、王秀麗
學生“學”的角度:學生已經掌握寫景散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知和學習游記的寫作手法。
學習目標的達成度高(學習效果明顯)
【學習目標】
1.通過圈點勾畫文中關鍵詞,梳理文章游蹤。
2.通過品味精彩句段,學會移步換景和寓情于景的寫法。
【評價任務】
針對目標1:覓游蹤,理線索
速讀課文,勾畫出“一滴水”經過的主要“地點”,并用給出的方式概括“一滴水”的經歷。
針對目標2:賞美景,抒情感
分析景物描寫語句:教師帶感情色彩讀出語句,加以引導、各個同學輪流發言,充分調動了學生感受美景的積極性,學生能夠根據景物描寫融情于景,深刻體會到麗江水的純凈美。
針對目標2:讀美文,再提升
引出文章題目的用意,深化主題,升華情感。學生課堂參與度高,學習效果明顯。
【導學目標】
1、掌握作者游覽的行蹤,了解游記的一般特點。
2、學習作者根據各個景物的特點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寫方法。
3、通過朗讀課文,體驗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
4、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感情。
【課時計劃】
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
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水是生命之源。一滴水,帶著夙愿,經歷了漫長的黑暗與等待,經歷了水車上的眺望,經歷了玉河中的徘徊,終于來到麗江,來到常年鮮花點綴、垂枊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從悠閑恬淡的白天到燈火闌珊的夜晚。這滴水為什么會有這么奇幻的生命旅程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阿來的《一滴水經過麗江》。
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矗立(chù)目眩(xuàn)開閘(zhá)
徘徊(huái)翡翠(fěi)硯池(yàn)
蘸到(zhàn)擦拭(shì)
2、記住重點詞的意思
矗立:高聳直立。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的走。
蒼勁:指老練剛勁。
五彩斑斕:指顏色非常好看,色彩相當豐富,多種顏色錯雜繁多耀眼。
目眩神迷:眼花繚亂,心神搖蕩。多形容所見情景令人驚異。
3、走近作者
阿來,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馬爾康縣,當代作家,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80年代中后期轉向小說創作,主要作品有詩集《棱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空山》,長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階梯》,散文集《就這樣日益在豐盈》。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聽錄音范讀課文(多媒休播放),思考:一滴水的夙愿是什么?
【交流點撥】躍入江流,奔向大海。
2、簡要寫出一滴水的經歷。
【交流點撥】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講述自己由雪變成冰川,再變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經過驛道、村莊、草甸、落水洞、黑龍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納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邊的經歷。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精讀課文把握情感
1、縱觀全文,如果把一滴水旅行繪成幾幅不同的畫卷,那應該是什么樣的畫呢?
【交流點撥】“一滴水”將自己的所見娓娓道來,浪漫而富有童趣,全文所展示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風土人情如同風景畫、建筑畫、民俗畫,美不勝收。
2、欣賞“風景畫”,它美在何處?
【交流點撥】這篇散文所描畫的風景——“麗江古城”作為畫面的中心,再以玉龍雪山為背景,以玉河街道為線索,以四方街小廣場為梯形,構成麗江古城風景畫,并用水的流動為畫面增加運動感。整個畫面有層次感,從高到低,由遠到近,景致分明。
3、繼續欣賞“建筑畫”,它的美又體現在何處?
【交流點撥】麗江古城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少數民族古鎮,城里的街道、宮殿、水車、小橋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四方街,麗江古城中心、交通四通八達、周圍小巷通幽。街道:依山勢而建,順水流而設,開閘放水,以水洗盡街道,地域特色明顯。水車:大水車是麗江古城的標志性建筑。小橋:歷史悠久、數量大、形式多。
4、再來欣賞“民俗畫”,它的美美在豐富而融合。具體體現在哪兒?
【交流點撥】文中所寫的民眾活動,前文少后文多,趕路、建設、放牧、經商、拉琴、澆花、閑聊、暢游、聚集、唱歌構成了麗江民俗畫。
步驟四、品味語言探究寫法
1、文章采用第一人稱,從一滴水的角度,從不同視角去描述麗江,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交流點撥】親切、自然。不矯揉造作,清新自然,像從玉龍雪山上飄下來的風,里面還夾著冰冷卻動人的溫柔。有感同身受、如臨其境的意味。
2、從寫景中,可體會作者所飽含著什么樣的情感?
【交流點撥】熱愛麗江、熱愛美、更熱愛給予美的大自然。
3、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獨到之處?
【交流點撥】構思新穎,視角獨特,行文如詩,美不勝收。
當堂演練,達成目標
步驟五、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總結全文
縱觀《一滴水經過麗江》全文,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風景如畫的麗江和麗江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生動、精美的語言介紹了麗江民俗民風,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2、拓展延伸
寫游記的“技巧點撥”。
【交流點撥】
①最需:線索明朗清淅;
②最宜:只抓重點;
③最佳:突出感受;
④最美:語言靈動。
【板書設計】
一滴水經,過麗江)風景畫:麗江、玉龍雪山、玉河建筑畫:四方街、宮殿、水車、小橋風俗畫:趕路、放牧、經商、澆花自然美,無限美)
教學創意:
《一滴水經過麗江》作為游記單元中的一篇,它的教學緊扣第五單元的目標,即“了解游記的特點,把握作者的游蹤、寫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語言,欣賞、積累精彩語句”,同時,還得指導學生讀出游記獨特的藝術魅力。帶著孩子們品讀詩一般的語言,欣賞這幅立體麗江圖,從宜人的風景,古樸的建筑,質樸的民風中,共同領略清新優美的藝術風格。
文貴新,文貴特。《一滴水經過麗江》是這個游記單元中創新意識最突出的一篇。“閱讀提示”首句是“這是一篇別具一格的游記作品”,其中“別具一格”是個概括性極強的關鍵詞。以“別具一格”為抓手,著眼于整體帶動對這篇游記的理解品讀,著眼于引導學生長時間的深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真正意義上地牽動了對整篇文章的閱讀思考。在教學中將把握文章的寫法、體會其表達效果作為重點,引導和幫助學生理解這種獨特寫法的妙處,體會作者的感情。整節課,放手讓學生自讀,教師適當點撥,完成這篇文質兼美的游記的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1、學習以“物”為敘述角度、按地點的轉換(游蹤)安排結構的寫作手法;(重難點)
2、學會觀察和欣賞自然,懂得去發現生活之美好;
3、欣賞文章自然洗練的語言風格。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欣賞麗江圖片,閱讀有關麗江的資料,初步感知麗江之美。
2、朗讀教學法。在反復朗讀中引導學生感受自然洗練的語言風格,深入品味麗江之美。
3、鑒賞模仿法。細讀文中的寫景句子,對其進行賞析,并仿寫,感受本文別具一格的藝術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麗江是一座有魔力的城,它在阿來詩一般的的文字里變得溫柔,變得婉約。或許你從未親眼去看過,但是當你讀了阿來的《一滴水經過麗江》,只怕它要常入你的夢中了。現在,我們一起學習此文,了解麗江。
圖片及字幕展示麗江的美景及文字介紹。
讀美文,賞美景。讓我們跟隨阿來的文字,去游覽麗江。
二、穿越時空覓游蹤
1、文章結尾說,“作為一滴水,我終于以水的方式走過了麗江”,今天的麗江游,我們就以水的形式開始吧。請大家瀏覽課文,說說這一滴水到麗江經歷了怎樣的曲折?
這滴水用了幾百年的時間,從古時玉龍雪山頂上形體的演變,再是奔向麗江卻跌落到落水洞中,經歷漫長黑暗與等待,幾百年后,從黑龍潭冒出來,后又經歷了水車上的眺望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終來到麗江,穿行于美麗的四方街。
2、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到轉換觀察地點及觀察時間的文字,尋覓一滴水的瀏覽蹤跡。
教師小結:
具體體現是:“順著玉河,我來到了四方街前”,“我乘水車轉輪緩緩升高,看到了古城……”,“從水車上嘩然一聲跌落下來,回到了玉河”,“我穿過了一道又一道小橋”,“我經過……經過……經過……經過……進了納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黃昏時,三人再去打水澆花時,我又回到了穿城而過的水流之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來到了城外的果園和田地里”,“黎明時分,作為一滴水,我來到了喧騰奔流的金沙江邊,躍入江流,奔向大海”。
這些語句實際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蹤,可見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按作者的游蹤順序來安排的。
3、請你憑著對麗江的了解,寫一份關于麗江的導游詞。
三、擷取美景賞畫意
1、如果這篇散文就是一幅立體麗江圖,請你反復誦讀課文后,分組分別從三個角度來談談這幅畫的美。
①風景美;
②建筑美;
③民俗美。
教師小結:
①風景美:“碩大的銀盤”麗江古城是畫面的中心,玉龍雪山是畫面背景;上有藍天,中有冰川,下有村莊草甸。這幅圖畫遠近相襯,高低相宜,景致分明,層次感強。充盈整個畫面的是綠色:綠色的松、杉、草甸,翠綠的象山、鳳凰山、筆架山、碧綠的深潭。點綴著紅色的杜鵑、山茶、角礫巖街道和潭邊的亭臺樓閣,白色的馬幫驛道和納西人院墻,青瓦色的四方街,黑褐色的大水車,黃昏時五彩的燈光……這幅畫色彩飽滿艷麗,令人賞心悅目。
②建筑美:麗江古城是一座文化燦爛的城市,城里的建筑獨具鮮明地域特色。無論是奇特非凡的木府建筑,還是依山勢水流而建的石頭街道,無論是形式各異的小橋,還是緩緩轉動的風車,都顯現出麗江古城的建筑美。
③民俗美:這幅畫展現了民俗民風:驛道上來往的馬幫;小山前建城的木匠石匠;草甸上放牧的牧童;街道中敲打銀器的銀匠;字畫店里售賣字畫的老板;演奏古代音樂的老者;院子里澆花的市民;樓下正屋里閑話的一家;樓上回廊中眺望遠山的游客;住房里相談甚歡的賓主;風車下攝影留念的游覽者;茶樓酒吧心情歡歌的人們……構成了一幅豐富而和諧的民風民俗圖。或熱鬧或恬靜,或歡快或悠然,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2、當你漫步麗江,最想去的是哪里呢?請以小組為單位,摘錄相關文字后朗讀。再進行合理的聯想想象,為其配上一幅畫,并題上一句詩文。
生:
1、玉龍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瑩、霧氣繚繞,巍峨挺拔矗立在蒼茫云海間。“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2、四方街我赤腳輕踩在鋪滿五花石的老街,仿佛觸到千百年前麗江的清涼,嗅到家家戶戶沁人的花香,聽到院落里悠揚的古樂和鳴。“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3、馬幫行色匆匆的馬幫翻山越嶺,和著百靈鳥的歌唱,杜鵑和山茶的舞動,消失在落日余暉中。“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石出。”
四、轉換身份做代言
1、作者為什么要以一滴水的視角來寫麗江呢?
教師小結:
水是無形的,流動的,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用第一人稱來介紹麗江的風景,可以巧妙地把古今時空把景物組合串聯起來,帶領讀者穿越古今,橫跨雪山至平原,更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麗江風貌。且用“一滴水”的口吻來敘述,別致新穎,更賦有浪漫與童趣。
2、在文中,作者是以一滴水的身份,介紹了自己游覽麗江的全過程。請仿照此文,以物(一株花、一條魚、一片云、一輛車)為敘述角度介紹自己的家鄉。
五、總結:
縱貫時空跨長河,這滴水,書寫了一場天荒地老的曠世絕戀,演繹了史詩般的恢宏之戀!它以變幻的視角,帶著讀者領略麗江流動的風情,同學們,讓我們記住它,更記住這座燦若星辰的歷史文化名城吧!
板書:
教學反思:這節課目標明確,麗江是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勝地,本文又是一篇如詩如畫的游記,所以這節課讓孩子們欣賞麗江的美,品味語言的美。孩子們賞美時容易停留在自然風光美的層面,忽視建筑的美和精神層面的美,這節課在欣賞美這一環節,就把美分為三個方面,這樣確能讓學生加深對美的認識,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麗江認識存在不足之處,朗讀還缺少情味,仿寫更是平淡。所以還要廣泛閱讀,只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對文本有獨特的認識,讀出味道,寫出深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