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8
這是雖有嘉肴教案一等獎精品,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 內容及其解析
1、內容:《雖有嘉肴》這篇課文主要論述了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文章一開頭就運用了類比的手法,從“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的道理。接著講教與學的關系,一個人只有學習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別人之后才發現自己知識的淺陋,這樣才會反過來不斷地鉆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
2、解析:這篇文章是關于學習態度及學習方法的篇目,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體會 “教學相長”的道理,能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
二、 目標及其解析
1、 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并背誦課文。
(2)準確翻譯文句,通過探究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3) 聯系實際,談談對“教學相長”的理解。
2、 解析:
文言重點詞語的積累是為學生以后閱讀文言文打下基礎,對本文中蘊含的道理的理解是為學生以后學習提供端正的態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三、 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1、可能遇到的困難:
學生對個別詞語、句子的理解有困難。
2、產生困難的原因:
七年級學生對文言文的積累還很少,理解文意存在很大困難。
3、解決困難的辦法:
注重對學生學習文言文方法的指導、朗讀的訓練。
四、 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電子白板、多媒體等。
五、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問題(一)導入
設計意圖: 提高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
師生活動:
1、“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分別指哪幾部典籍?(板書“四書”、“五經”的具體篇目)
2、導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告訴我們要勤于鉆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由此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
今天,就讓我們親近《禮記》,領悟為學之道。(板書課題)
問題(二)聽錄音,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
設計意圖:在聽準讀音、節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達到當堂背誦的目的;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疏通文意,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
師生活動:
1、了解《禮記》相關知識 (多媒體展示)
《禮記》,又叫《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圣編撰。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生動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嚴謹;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運用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學記》是《禮記》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較有價值的教育論著。主要講述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方法,闡述了教學相長、循序漸進、長善救失等教學經驗。
2、聽讀課文
(1)聽錄音,讀準下列字音 (多媒體展示)
嘉 肴( ) 自強( ) 兌命 ( )
學學半( ) 相長( )
(2)聽錄音,聽準朗讀節奏 (多媒體展示)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展開全文閱讀
(3)多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奏,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3、疏通文意
(1)自行翻譯:請同學們結合課文下的注釋,自己嘗試著翻譯課文,圈點出不理解的字句。
(2)小組討論:將自己不理解的字句與小組成員合作探究,解決字詞問題。組內不能理解的字句勾畫出來。
(3)教師講解:學習小組討論之后還解決不了的字詞,教師講解。
4、積累重點字詞 (多媒體展示重點字詞,學生回答意思)
(1)、通假字
《兌命》曰 兌,通( ):
(2)、古今異義詞
①、雖有至道 雖:古義( ) 今義( )
②、不能知其旨也 旨:古義( ) 今義( )
③、教然后知困 困:古義( ) 今義( )
④、教學相長也 長:古義( ) 今義( )
(3)、詞類活用
①、不知其旨也 旨:( )活用為( ):
②、不知其善也 善:( )活用為( ):
(4)、一詞多義
① 學 學學半 ( ) ② 其 其此之謂乎 ( )
學學半 ( ) 不知其旨也 ( )
(5)、文言句式
倒裝句 其此之謂乎?(賓語前置)
第二課時:
問題(一) 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文意 。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內容及主旨 。
師生活動:小組合作探究下列問題,理解文意:(多媒體展示)
1、閱讀“雖有嘉肴……不知其善也”:找出與“嘉肴”“弗食”“旨”相對應的詞語。文章以“弗食”“嘉肴”開篇,有什么用意?
明確:嘉肴——至道;弗食——弗學;旨——善。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來論述“弗學”“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以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動地引出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有力地論證觀點。
2、閱讀“是故學然后知不足……然后能自強也”:分別找出與學、教相承接的詞語。這一層與上下文有什么聯系?
明確:學——知不足——自反,教——知困——自強;“學然后知不足”承接上文“弗學,不知其善也”進一步展開議論,并引出下文“教學相長”的觀點。
3、閱讀“故曰……其此之謂乎”: “教學相長”的結論在前面已經道明,課文最后《兌命》的一段話是否多余?
明確:不多余,“學學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是對觀點的補充說明。《兌命》的話進一步論證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4、文章開頭寫“雖有嘉肴”有何作用?
明確:從“佳肴”寫起,是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有“佳肴”、“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系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推理”。
5、文章如果壓縮成一句話,你會保留哪句?為什么?
明確:文章應用“類比手法”引出要闡述的觀點,講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即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問題(二) 拓展延伸
設計意圖:通過拓展延伸 ,鞏固所學知識 ,加強對文意的理解。
師生活動:(多媒體展示)
1、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請談談“教學相長”的道理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參考:(1)、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2)、“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2、《禮記學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以)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注釋】君:這里的意思是統治。念終始:始終想著。
【譯文】 玉石不經過琢磨,就不能用來做器物。人不通過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治理民眾,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尚書.說命》中說:“自始自終想著學習。”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問題(三) 歸納主旨
設計意圖:歸納文章主旨。
師生活動:(多媒體展示)
文章主旨:
文章應用“類比手法”引出要闡述的觀點,講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即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六、 目標檢測(多媒體展示)
(一)、基礎鞏固
1、翻譯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雖有佳肴 ( )( )
(2)、不知其旨也 ( )
(3)、雖有至道 ( )
(4)、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 )
(5)、教然后知困 ( )
(6)、然后能自反也( )
(7)、然后能自強也 ( )
(8)、教學相長也( )
(9)、學學半( )
2、翻譯下列句子
(1)、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4)、故曰:教學相長也。
(5)、《兌命》曰:“學學半。”
(二)、能力提升
1、本文的中心句是?
2、請寫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詩句。
3、讀了這篇短文,結合你的學習實際,談一點你的學習體會。
七、課堂小結
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說理短文,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到“ 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教材分析:
《雖有嘉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五篇課文,是整冊書的第三篇文言文課文,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初一新生學習文言文的現狀,特制訂此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引導學生積累重點文言實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熟讀并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2.引導學生誦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握節奏,讀出感情,體會古漢語特有的韻律美。
3.讓學生運用“留、補、刪、換、調”的翻譯方法,理解課文大意。 情感與態度目標:4.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學生明白教學相長道理。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3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采用提問問題的方式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自然而然轉入文學常識。
同學們,你有沒有聽過“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那你知道這句話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嗎?(師答:《學記》)
一、 感知課文(分不同形式的讀,但每一次的讀達到不同的目的)
采用花樣繁多的朗讀,使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語感,豐富文化底蘊)
1.一讀課文(個人讀),讀準字音。
雖有嘉肴( ),弗( )食,不知其旨( )也。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強( )也。 ..
故曰:教學相長( )也。 .
《兌命》曰:“學( )學( )半。 ..
2.二讀課文,讀出韻味。(錄音范讀,劃出朗讀節奏)(在掌握字音和節奏的基礎上,全班大聲朗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律美。)
3.三讀課文,理解字詞。(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朗讀并結合注釋和參考書籍,并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文言實詞歸類。)
通假字: 兌命兌:通:“說”,是殷商時的賢相傅說 .
古今異義詞:(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甘美;今義:用意,目的) .
(2)、教然后知困。(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 .
(3)、然后能自強。(古義:自我勉勵;今義:到) .
一詞多義:(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詞,指“佳肴”,美味的菜) .
弗學,不知其善也(代詞,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
其此之謂乎(表示揣測) .
(2)學
教學相長(學習) 學學半(教) ..
4.四讀課文,讀懂文意。 介紹“留、補、刪、換、調”翻譯方法,小組根據方法結合重點字詞翻譯原文。(兩三句重點句,抽學生回答,檢驗學生是否掌握。)
四、研讀品析 (齊讀全文思考以下問題)
1、你覺得這篇課文是在跟我們講什么道理?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這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學生在理解大意后,歸納課文所講的道理)
教學相長。人學習之后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2、文章開頭寫“雖有嘉肴”有何作用?
從“佳肴”寫起,是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有“佳肴”、“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系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推理”
五、拓展延伸,啟迪智慧
1、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讓學生學會聯系實際,把課堂的內容應用到生活中)
(1)、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2)、“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雖有嘉肴》是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四單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學階段學生學習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對生活的思考、感悟與對美好人生的禮贊,前面幾篇文章分別利用敘事或抒情的方式闡述了人生感悟,這篇文章從學習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義。
文章選自《禮記·學記》,主要討論教與學的關系。開頭運用類比的手法,從“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接著講到教與學的關系:一個人只有學習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別人之后才發現自己知識的淺陋,這樣才會反過來不斷地鉆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邏輯嚴密,有條有理,言簡意賅,淺顯易懂。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文言實詞“旨”、“困”、“反”、“強”、“長”、“學”的含義;
2.理解句式“雖有??”“其??乎?”
3.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過程與方法:
采用自主學習的方法探究實詞的含義,通過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與學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
三、重點難點
重點: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難點:在生活中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
四、教學方法
朗讀領悟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預習學案(見后面附錄)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老師先跟大家講個故事:上帝讓人帶蝸牛去散步,并規定人與蝸牛要并肩行走,人覺得這事不難,就一口答應了。人帶著蝸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沒走幾步就犯難了,蝸牛與人的步伐總是不一致,人總是昂首闊步地走,蝸牛被遠遠甩在了后面。人覺得不耐煩了,
跑去和上帝抱怨說:“蝸牛實在太慢了,我無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說:“你試著以蝸牛的速度行走,看看這樣與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樣。”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議,改變了以往的速度,與蝸牛一起慢條斯理地走著,他發現,平時由于走得太快,沒怎么留意沿途的風景,原來路邊的小樹長高了,長出了嫩芽,小花燦爛地綻放著,還有小鳥輕快地歌唱??這事都是人緊繃神經松弛下來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發現:其實不是我在牽著蝸牛散步,而是蝸牛帶著我散步。
這個故事里到底是人帶著蝸牛,還是蝸牛帶著人呢? 其實,學習有時是相互的,你在教會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學到了很多。這就是教和學的
【設計意圖】利用故事導入,為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文言文容易讓學生望而生畏。
道理,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雖有嘉肴》,更加詳細地探討一下教與學的關系。 (二)讀清句讀 學習文言文,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讀通句讀,雖然文章已經有了標點,不過有些句子
示例: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明確: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之間還需要再次停頓,請仿照示例,為課文劃分朗讀節奏。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讀出語氣,節奏鮮明。
【設計意圖】朗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朗讀可以培養學生文言文語感,體會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不同,剛剛開始教文言文朗讀要教會學生拉長語調,將停頓的地方表現出來。
(三)解讀文本 1、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1)結合學案理解詞句 解釋重點實詞虛詞
旨:甘美 善:好處 雖:即使
翻譯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嘗,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不知道它的好處。
(2)仿寫句子“雖有??弗??不知??” 參考句子:雖有異香,弗聞,不知其妙也;雖有萬卷書,弗讀,不懂其道也。 作者采用同一句式從嘉肴到至道,是一種類比的方式,我們剛才的仿寫就是將類比拓展開來,這么做可以將道理形象化,人們對至道難以理解,但對嘉肴這類常見事物非常熟悉,將深奧的道理賦予簡單的生活現象當中。
【設計意圖】仿寫句子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更加直白地了解類比的妙處,直接講解對于七年級的學生有一定難度,如果學會了仿寫,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2.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1)結合學案理解詞句 故曰:“教學相長也。”
解釋重點實詞
困:不通
翻譯句子
所以學習之后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別人之后才會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
學習讓我們發現自己不足,這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后呢?對,堅持學習;當“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強”,“自強”的意思是自我勉勵,勉勵之后又該怎么辦呢?對,還是回到學習中去。所以對于“教”與“學”的關系我們可以整理為:學習讓我們懂得更多,學后我們就可以教;當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要返回來再次學習;教的過程中我們也會收獲很多,這實際上也是學的過程;當教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勉勵自己,重新回到學習中來。
(3)說說自己身邊“教”和“學”的故事。
教師分享故事: 事例一、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老師平時教你們知識,不過有時候同學們的精妙回答也會提醒老師,讓老師拓寬思路,這就是老師在教你們的同時也學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師平常為了教好大家,上課之前要進行備課的過程。為了更好地讀懂要教的.內容,老師查閱大量的資料,從這些資料中吸取營養,所以當我教遇到困惑的時候,我還是回到學習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務。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學習的難點,所以設置兩個活動來強化,第一個活動是理論上的理解,用直觀的方式畫出“教”與“學”的關系;第二個活動是將這種關系生活化,帶到自己身邊來,通過列舉事例也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是否掌握“教”與“學”的關系。分享的事例分別從一個人和兩個人的角度來闡釋“教”與“學”,具有代表性。
反:反省 強:勉勵 長:促進 (2)請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頭表示“教”與“學”的促進方向。
3. 《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1)結合預學案明確第一個學的讀音(xiào)、含義(教),明確“其??乎?”的意(2)翻譯句子:《兌命》說:教別人也是自己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3)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句話中“學”(xiào)與“學(xu?)”其實就是一個字?為什
——。比較這兩個字的不同。 思(大概??吧?“ 么會這樣呢?請看下面兩個字明確:這是《說文解字》中“教”與“學”的寫法。前面這個是“教”,后面這個是“學”,不難發現這兩個字的寫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籌,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學字多了幾個形狀:表示房屋。其實教與學在古文中屬于異體字,即音義完全相同,是一個字的兩種寫法。也就是說,教與學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樣的。大家可以做出這樣的理解:我在教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學習,所以教是學的一部分。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加深學生對教與學的理解,通過構字來講解,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也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古文知識。 像爪一樣,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義, 即廬,(四)指導背誦 本文主要講述“教”與“學”的關系,從什么地方開始引入的呢?(嘉肴)對于嘉肴美味,我們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請背誦第一句。
學習是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樣,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須要學習。背第二句。 學習有了體會,就要與人分享,這就是教。學習有了困惑,就要學會反省,然后繼續學習;教別人遇到了困難,要學會自我勉勵,然后也要繼續學習。所以說教學相長。背誦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后為了進一步強化教學相長的道理,應用了《兌命》中的一句話,請背誦這句話。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節是為了當堂落實文言閱讀背誦問題,梳理文脈。尤其是從至道的學習如何轉到“教”與“學”的關系。可以理解為“教”是學習之后的一種分享過程。
(五)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師生本無一定的高下,教學也無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師教授,學生學習;不曉得有的時候,教師倒從學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訓。”根據《雖有嘉肴》的內容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可以自由討論)
【設計意圖】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話是希望將古今的教育教學理論有機結合起來,陶先生的話是對“教學相長”的一個有力佐證。
結束語:如果說學是一支紅燭,那教只是紅燭上的火苗;如果說學是一只春蠶,那教只是春蠶嘴里吐出的一根絲線。學是整個人生的常態,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充實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與別人分享。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珍惜少年時。少年是學習的大好時光,
我們要靜下心來,不斷學習,不斷反省。
八、作業布置
搜集關于學習的名言名句,背誦其中自己認為感悟最深的五句。
九、板書設計
附錄: 《雖有嘉肴》學案
一、學習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旨”、“困”、“反”、“強”、“長”、“學”的含義;
2.理解句式“雖有??”“其??乎?”;
3.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4.體會教學相長的道理。
二、相關鏈接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是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
《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它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于戰國晚期。《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關系。《學記》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書中用較多的篇幅,闡述“教”與“學”的辯證關系。重視啟發式教學(“開而弗達則思”),重視教學的循序漸進(“不陵節而教之謂孫”),重視因材施教。主張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學順序,并且提出一條積極性的教育原則,即要在學生不良的行為沒有發生前,引導他們向善的方面發展。并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要取長補短。《學記》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嚴師和尊師的思想。
三、預習作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